德国艾美溪公园国际建筑展的规划设计理念
建筑展可追溯至100多年前,十九世纪中叶逐渐形成规模。其主要目的是展示新型的建筑工艺和技术,尤其在当时的万国博览会上更成为主题之一。如1837年在英国伦敦(London)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展示了由约瑟夫·帕克斯顿爵士(Sir Josef Paxton)设计建造的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而轰动一时。
传统意义上专项的建筑展则始于上世纪之初的1901年德国达姆施达特(Darmstadt)建筑展。1927年在斯图加特由德国手工业联盟组织举办的建筑展,瓦森豪夫居住区(Weissenhof)则云集了当时大师级人物如汉斯·夏龙(Hans Scharoun)、米斯·范得罗(Mies van der Rohe)、拉·考比耶(Le Corbusier)等留下了最早的亦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风格的作品。二战后的建筑展主题转向战后重建、旧城改造方向。这在1951年汉诺威建筑展,特别是1957年柏林建筑展得到体现。这次建筑展吸引了众多的大师级人物:汉斯·思威皮尔特(Hans Schwippirt)、瓦特·克若比乌斯(Walter Cropius)、马克斯·托特(Max Taut)、汉斯·夏龙和拉·考比耶等,展览的范围从早期的单体建筑体量和风格及小型居住区延伸至对大城市某个区的整体性结构调整和改造。柏林汉莎市区(Hansaviertel)的改造成为西欧战后旧城改造具有里程碑式的工程之一。冷战结束前,1987年柏林建筑展则在市区约7公里的窄长空间里,留下了一批后现代派(Postmodern)作品。
作为上世纪最后一次建筑展,艾美溪公园国际建筑展(IBA-Emscher Park)是建筑展历史上第一次把生态和经济重塑作为主题,而对老工业区进行的一次大范围的综合性区域规划工程。这次建筑展把已现疲软之态的老工业区作为试验场,为其把脉诊断,开出良方使其能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重新焕发青春,走在时代的前列。西欧最大的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有无数的大型工业企业,如拜耳化工集团、欧宝汽车制造集团、曼内斯曼公司及克虏伯钢铁制造集团。这个试验场就是位于鲁尔工业区(Ruhrgebiet)的北部艾美溪河区域(Emscher),包括17个城市和2个县,占地800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
艾美溪河在工业化之前是一条优美河流,蜿蜒流淌的艾美溪与周围的农田、树林,构成醉人的田园风光。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化,逐步改变了这里的自然环境,至上世纪初这里成为德国的重工业基地。大型的煤矿及相应的炼钢产业、热力发电厂、化工业分布其间,成为欧洲规模最大亦是最现代化的工业区,是当时德国乃至欧洲的经济发动机,然而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这里单调的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使其竞争力下降。70年代始进行产业的结构调整,许多产业由于环保问题,而不得不减产或停产,造成就业市场压力,失业率快速上升,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当地政府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于1988年底决定在鲁尔工业区的“后院”艾美溪河区域举办一次国际建筑展,与历届国际建筑展所不同的是,这次建筑展把重点集中在基础设施中“软因子”上——生态景观。正如建筑展的主持人卡尔·根舍教授(Prof. Karl. Ganser)所说“我们要把绿色景观引入到城市中,这次建筑展以生态景观为主线,贯穿在整个区域,从不同的层面对这一地区进行全方位的改造。”
\
重建艾美绿色景观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土地、水域、各种各样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每一个小的部分都不能与其它相邻的土地、水域及各种生物割裂。艾美溪河区域的绿色景观结构由于工业化进程中遭破坏而显得支离破碎。尽管早在上世纪20年代鲁尔区行政管理联盟曾做过区域绿地规划,留下了7块南北方向的“绿色走廊”。半个世纪后,由于重工业污染,露天矿的过度开采以及企业间的人为分隔,使这一“绿色走廊”的生态效应消失。这次建筑展重点之一就是重新构建这一地区的绿色景观系统。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紧紧围绕重点地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一方面恢复南北方向的绿色走廊,另一方面又新建东西向绿色通道,加强横向联系,使整个区域形成一网状的公园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公园多建在废弃的工业用地、露天矿场等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后工业景观公园
这类公园多建在大型废弃的旧工厂,面积大于50公顷,景观多带有旧工业的痕迹,是一种全新的景观公园类型——后工业景观公园,其代表作如北杜伊斯堡公园。
● 荒野的工业林地
这是在土壤严重污染后,废弃的旧工业设施周围自然生长出来的一种特殊森林类型。
● 旧矿场景观公园
这类公园多在露天矿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结合大地景观艺术,形成大地景观公园。
● 城市公园
在旧城里,小型的工厂(面积小于25公顷)废弃后,结合城市绿地系统改造的小型公园。
● 乡村景观公园
由一些未遭工业化影响、带有田园风光的空地改建而成。
\
生态治理艾美溪河水系
艾美溪河水系,有约350公里长的主支流及河塘。工业化时代由于人口增长迅速,钢铁工业和采矿业的过渡,尤其是该地区的工业废水利用了原有的自然河道水系,而未有相应的环保措施,使其污染严重,影响周围地区人们的正常生活。其水系的生态治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污水净化宜采取分散方法进行,而不应只在艾美溪河流入莱茵河的出口处建立中心净化工厂。这样,在河流的不同段落设置净化工厂,能使水在流动中其水质不断得到提高,做到事半功倍。
● 采用地下排水管排放工业废水,使工业废水与自然水系分离,并与景观设计师合作,使原水系恢复为优美的河流景观。
● 对该地区自然降水采取渗透的方法进行水循环,以保护地下水源。水系的生态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该工程将持续20至30年,总投资达到87亿马克。其中22亿用来兴建污水净化厂,42亿用作铺设地下废水管道,水系的景观改造投资12亿,雨水渗透和保存工程将花掉11亿。
\
兴建花园式的工厂
花园式的工厂或在花园里工作,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工厂的性质由原来重工业为主,转变为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或高科技和环保等新兴产业。其中如太阳能、风力发电、环保材料等本身就含有很高的“绿色”成分,亦是这次建筑展在工业产业调整中提出的战略之一。绿色产业作为一种模式,得到强力资助,使“绿色经济”在新世纪扮演重要角色。其二,这些新企业在创建之初,厂房的选址和总体规划非常重视环保,并留有大面积的景观绿地,绿地覆盖率都在5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工厂。
工业文化的发掘和利用
鲁尔工业区150多年的工业化历史,使该地区景观带有强烈的工业化特质,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高耸入云的热电厂烟囱,巨大无比的炼钢厂高炉,众多的矿井架等等,这些工业化硬质景观已深深地印在几代人的脑海里,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这次建筑展对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工业设施,尽管有些已经停产、关闭,如许多炼钢高炉、煤矿、煤气罐及大型的重工业厂房等,采取保留、改建的方法。一方面他们是过去的象征,反映了150多年工业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通过改建成为具有文化、娱乐、休闲功能的公共场所,如由大型的旧炼钢场改建的占地200公顷的景观公园杜伊斯堡公园、埃森市煤矿联盟12号井架设施改造成为该市的文化、艺术和工业发展史展览中心等等。这些外表破旧的工业设施通过发掘和改建,被赋予全新的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系列工业文化景观旅游项目,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之一,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以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生态平衡严重失调,成为世界上少有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极为恶化、极为敏感的区域。通过上文对德国工业用地生态恢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大面积国土生态重建工作中,要重视现有生态系统的本底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充分依靠现有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不能强调施加人工措施,一厢情愿地去建设一个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新系统。
目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速,与上个世纪欧洲的城市化过程有相似之处,综观德国国际建筑展的演变过程,从只重视城市的硬件建设,过度到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这也是目前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建设的趋势,我们应吸取这一教训,从新的高度,既重视城市硬件建设又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做好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作者简介
丁一巨
1990年获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获得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工作,同时兼职于德国瓦伦汀景观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2003年担任该事务所中国地区首席代表。
罗华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硕士,现任上海锦源景观设计工程公司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