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导则——以武陵源为例

wenxin 2003-08-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d

  风景名胜区内的旅游人工设施是风景名胜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设施,它一方面是风景区景观较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承载着景区内的各种旅游活动,直接关系到风景区的景观质量和服务质量,因此风景区规划和设计中应该予以必要重视。

一般而言,风景名胜区内旅游人工设施的规划和设计应能满足以下三个要求:必须与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相协调,必须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应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协调的风格。由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以观赏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因此作为景区的人工设施规划,应以强调自然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为首要,各类人工设施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辅助性设施,应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不可喧宾夺主,既不应破坏原始的自然景观、自然生态,亦不应成为新的人文景观。因此本次规划中的人工设施规划主要是指对景区内各种人工设施的规划,旨在为景区人工设施的建设制定引导性原则,确保其审慎适度地发展,同时满足其自身应具有的服务功能和美学要求。

 

 


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景区人工设施建设现状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现有的旅游设施由于长时期较为混乱的建设,存在着破坏自然景观、自然牛态,设施配置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缺乏地域特色、形式风格杂乱等问题,未能体现出武陵源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所应具有的品质。具体的现状问题如下:

1.1城市化、人工化趋势明显,破坏自然景观,缺乏地域特色

 

在进行旅游开发活动之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一直保持着较为原始的自然状态,传统世居居民的耕作、砍伐等活动虽然对景区有一定的破坏,但无论民居、耕作及生活方式等都与环境比较和谐。
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新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比较杂乱,建筑缺乏地域特色,城市化气息过重,风格芜杂,与风景区背景不和谐,造成了一定的视觉污染。
景区内的游道建设也呈现出较明显的公园化趋势,大量硬质铺地以及混凝土结构显得过于规整,引入植物与自然背景等都非常不和谐。
在旅游开发中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峰林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百丈峡的景观在张清公路的建设中几乎破坏殆尽,而天子山索道、百龙电梯等建设也对石英砂岩峰林景观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1.2不合理的人工设施影响和破坏自然生态


旅游人工设施的不合理建设还破坏了武陵源区的生态,包括对地表水文过程、动物迁徙繁衍过程以及植被的破坏。
(1)破坏自然水文过程大量新建硬质游路的建设不合理,形成了阻碍垂直方向地表水文过程的屏障。原来自然状态的水文过程,如地表水下渗、经地表植被吸收缓冲后缓慢均匀下泻,有利于水土涵养以及生物的生存,如今变成了集中式排水,改变了原来的水文过程,易于形成冲沟,造成水土流失。
(2)破坏植被:游道建设中,以追求规整美观为目标,对植被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3)影响动物的繁殖迁徙活动大量旅游活动的进入,影响了武陵源区生物物种的活动。原来的金钱豹等大型动物固然无法生存,而原来在金鞭溪等处容易见到的猿猴种群等如今也难以见到。此外硬质游路包括机动车道路的建设,使武陵源风景区内形成一定的生态孤岛化效应,不利于动物的迁徙。
(4)侵占河道及河道人工化武陵源以山水秀丽而闻名,尤其河流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传输的载体所在,需要保持其自然状态。但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城镇的发展,自然河道在建设中受到侵占,并出现了人工砌岸、沟渠化等现象,破坏了其自然形态,大大影响了其景观价值,对整体生态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5)垃圾、噪音等旅游景区中,由于比较多的高台游路及高台观景点,下临峰林,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落在峡谷中,非常难以清理。

1.3旅游服务设施配置不合理、功能不完善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现状仍缺少对游客进行解说和教育的游客中心,环保设施和解说系统的设置也仍不够完善。
因此,目前急需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的各种人工设施进行统一的现状整顿和新的规划设计引导,以完善功能、协调风格,恢复被破坏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特征,使人工设施实现适度发展,彰显自然景观的原始风貌。

2.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基本原则

(1)人工设施审慎、适度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避免喧宾夺主,强调自然景观的首要地位;
(2)人工设施必须与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相协调;
(3)人工设施必须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具有完善合理的服务功能;
(4)人工设施应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统一协调的风格,应能体现一定的湘西地域特色。

3.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的内容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的内容包括景区内各主要人工设施,具体内容如下:
(1)人口及游客中心;(2)服务网点;(3)休憩观景亭、平台;(4)停车场;(5)游道;(6)环保设施;(7)解说系统。

4.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导则

4.1入口及游客中心
(1)入口
a.现状情况:现状的风景区人口包括索溪峪入口、锣鼓塔入口、中湖乡入口和天子山镇入口,入口建筑的标志性和乡土特征不够强烈。其中索溪峪人口应对其建筑形体进行修改。
b.设计要求:应体现原始自然的乡土建筑特征。
c.适用范围:索溪峪入口、锣鼓塔入口、中湖乡入口和天子山镇入口。
(2)游客中心
a.现状情况:现状缺少正规的游客中心,无对游客进行游览教育和景区介绍的集中场所。应在索溪峪镇吴家峪口风景区主入口处设立游客中心。
b.设计要求
基本内容:展示教育等候休息
具体设施包括:放映厅、管理用房、展廊或展示厅(景区介绍、解说系统介绍、游览规则)、等候休息厅、廊等
c.适用范围:索溪峪镇吴家峪口风景区主入口
d.示意性设计:见附图

 

 


4.2服务网点
(1)现状情况:现状服务设施建筑形式混乱,建筑质量优劣混杂,部分存在过分城市化的倾向,应进行适当的改造。
(2)设计要求:体形不宜过大,建筑形式应采用湘西乡土建筑的风格,自然简朴,与风景相融合。
(3)适用范围:风景区内各旅游线路沿线。

4.3休憩观景亭、平台
(1)现状情况:总体情况较好,但在精品旅游线上存在过分城市化、公园化的倾向,自然乡土的构筑特征不够突出。
(2)设计要求:
a.分类:滨水山间山顶
b.风格要求:采用湘西地方民居的建筑风格
c.形体:宜小、隐
d.结构形式:采用穿斗式木构与吊脚楼风格
e.材料:宜采用原木或仿原木材料
f.细节及色彩:宜自然古朴,并采用地方传统工艺
g.选址要求: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和景观,融于山林
(3)适用范围:风景区内各旅游线路沿线。

4.4停车场:
(1)现状情况:存在大面积硬质铺装、破坏原生自然地貌景观的情况,应予以改造和适当缩小面积,减小对自然景观和生态过程的破坏。
(2)设计要求:
a.服务对象:景区内停车场的服务对象为景区内的环保巴士及少量的服务、应急车辆。
b.类型:集中停车场(索溪峪镇吴家峪口),和分散的小型停车场、停靠点。
c.建设要求
(a)不使用全硬质铺装地面、水泥地面;采用砂土铺地需做好防冲刷措施。可采用当地的红砂岩石板粗铺地面,既可防冲刷,又是可渗透性地表。
(b)面积宜小、因地制宜,在停车场设计允许的坡度范围内,顺应原生地形的起伏,不必强求平整。
(c)较大型的停车场内须通过设置分车带种植树木,对停车场进行绿化遮荫。停车场周边利用乔木、灌木、微地形等进行视觉遮蔽,以减少对周围自然景观的破坏。
(3)适用范围:风景区人口处(索溪峪镇吴家峪口)的集中停车场及景区内分散的小型停车场、停靠点。

4.5游道(略,另撰文专门论述)

4.6环保设施
(1)现状情况:现状精品旅游线路上的环保设施——包括垃圾桶和公厕,配置较为完善,但需进一步提高其设计水平,在形象上体现一定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2)设计要求:采用自然乡土的材料和视觉形式、构筑方式,同时结合新的生态技术。
(3)适用范围:风景区内各旅游线路沿线。

4.7解说系统
(1)现状情况:现状的解说系统形式杂乱,不够统一,配置不完善,应进行统一的设计。
(2)设计要求
a.精品游览线:清晰明确。
b.自助探险游览线:自然古朴。
(3)适用范围:风景区内各旅游线路沿线。

 

5.结语

上述内容融合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典型景观和游览设施两部分要求,但操作中考虑到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特殊性质,规划组认为,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的规划。原因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实际上在风景区中普遍存在),一些经过规划建设的所谓“景点”往往由于导向作用,而使游人过于集中,而不得不建设额外观景和安全设施,从而造成对风景资源的破坏,过多过于集中的游客不尽使人们无法正常观赏风景,也淡化了风景区的游憩的体验和国民教育作用。人工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应该融人自然环境之中,而让游人充分从容体验自然之美、自然之奇,而这种行动是发自他们内心的,不是受规划专家引导的。但这种处理和《规范》要求不完全一致,还需要得到专家的认同和在遗产保护和管理实践中检验和证实。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