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定位和旅游业发展及其保护问题
一. 桂林的定位
桂林是一座山水城市,而不仅仅是一座旅游城市。山水城市和旅游城市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旅游城市强调的是对城市的利用,而没有反映城市的本质。如果说一个城市是旅游城市,我们还看不出这个城市的特色,只知道旅游业是这个城市的支柱产业或旅游业在该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已,诸如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的特征等方面,我们都是一无所知。所以,对于桂林这个世界上独具风景和历史文化魅力的城市来说,仅仅称其为旅游城市是不确切的,至少是笼统的。而一个城市的定位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是该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战略起点。1985年国务院对桂林市的定位为“我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定位是比较精确的。至少,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桂林的性质和特色。这个定位准确地概括了桂林的性质和特色。
桂林是“山水城市”的论点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来的。它追求的是整个城市的生态和谐,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我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大师吴良镛说过:“广而言之,这‘“山水’“泛指自然环境,_这‘城市’泛指人工环境,_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山水城市’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_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以‘城市’为代表的‘人工环境’与‘山水’为代表的‘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见《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我国著名的建筑与风景专家朱畅中教授也说:(桂林)城市穿插分布在山水之中,青山,秀水,奇洞,美石以及众多的文物古迹与城市融合在一起,山水绮丽,景色与城市建筑互为因借,城市处处可见奇峰碧水,到处是景,到处是园。这样的城市不仅国内绝无仅有,即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桂林这个城市,是以山水扬其名,以自然之美甲天下而又有名胜古迹增其色。如果说苏州是“城中园”,杭州是“半壁江山半壁城市”的话,桂林则是“山水中的城市”。思考着三位专家的观点,我们把分布着上百座大小形态奇特的山峰,贯穿于整个城市而且清澈见底的漓江,并且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桂林称为“山水城市”就比较合理了。我们在进行旅游发展的决策时就会对“山水”和“城市”兼顾,不失偏颇了--旅游城市不是山水城市,山水城市也不一定是旅游城市。这就好像桂林,在进行旅游开发之前,我们就不能说它是旅游城市,只能在进行开发之后而且形成一定规模时才能称其是旅游城市。但是,不论何时,我们都可以说桂林是山水城市,以前如此,以后也如此,只要桂林的山水和历史文化不遭到破坏。从这里可以看出,城市的定位综合反映了这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特征。只有真正明确了城市的定位,才会在城市发展的工作中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从城市整体出发,既利用城市,又发展城市,也保护城市。
桂林的山水孕育了桂林的历史和文化,而桂林的历史和文化又进一步点缀和升华了桂林的山水。两者是息息相关的,是决不能分开的。在桂林,到处可以看到美景都已经被人性化,一座座山都被赋予了亲切的名字:老人山,月亮山,象鼻山……名人骚客的诗辞也多见于石壁、庙墙。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桂林的旅游业有着雄厚的资本,那就是桂林的山水和历史文化。要是没有了桂林的山水和历史文化,桂林的旅游业将无从谈起。
二. 桂林的旅游业发展及其保护问题
桂林的城市定位反映了桂林的特色。因此,桂林的发展应基于这个定位,而不能抛开它不管。桂林的旅游业依托的就是桂林的山水。所以虽然桂林的旅游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非常快。这与桂林这个地方独特的优势是分不开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发展旅游(特别是一些带破坏性的发展)而不去加以保护,这种优势是很快就会消失的。
1. 发展旅游,要保护好现有的自然环境
桂林的旅游业依托的就是桂林“甲天下”的山水,也就是桂林奇特秀丽的自然环境。如果连这个起码的优势都没有了,桂林的旅游业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充分地保护好现有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环境进行限时限量的控制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业得以持续性发展。绝对不能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无限制地利用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现在每年的节假日都有大批的游客涌入桂林的各大风景区,使得风景区极易患“节假日综合症”,导致风景区内的植被、水、大气和土壤超负荷使用,很容易造成破坏。比如,著名的芦笛岩风景区因游客的大量涌入,人群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影响了岩洞的发育。还有一个例子是漓江的机动船对河岸的破坏作用。去年国庆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乘渔家小船在兴坪地段游了一段时间。我们的小船明显地靠近河岸,可是仍然能够感受到大船经过时激起的波浪对我们产生的强烈冲击,我们的小船也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可想而知这种冲击对河堤的影响。我甚至看到了一些河堤直接塌陷的情景。只要一日有大的机动船在漓江上,就一日有漓江河堤在受这种冲击之苦,久而久之,漓江的河堤可能会掏空,引起某些河段甚至整个河段的塌方。一旦河水上涨而又没有河堤的保护,漓江给沿岸人们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限制大船的使用,根据漓江是季节性河流的特点,枯水时节利用小船只来载客。这样就可以减少行船对河堤的冲击,也不会对漓江造成长期的破坏。
桂林自然环境的破坏根源可能不仅仅是旅游带来的,更多的则是桂林人自己带来的。最明显的就是漓江河段上的挖沙问题和森林砍伐问题。我们的一个调查小组曾拍摄了漓江上游河段森林被大量砍伐的照片。还有就是风景区内的建设问题,猫儿山的宾馆和“旅游设施”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几年前,著名的张家界风景区花费巨资进行区内违章建筑大拆除和居民的大迁移无时无刻不提醒我们,如果不保护好自然环境(这里指的就是旅游资源)而只顾眼前的发展,到时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
2. 发展旅游,要保护好民族和历史文化
在桂林发展旅游的同时,需要保护的可能不仅仅是环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民族和历史的文化。比如,要是芦笛岩岩洞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了,我们可以对游客加以限制;漓江上的机动船对河堤造成了危险,我们可以用小船来代替机动船。但是,如果一个地区的积累了成百上千年的文化和历史都丢了,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到时是无论如何都补不回来的。要是象鼻山没有了,七星公园没有了,阳朔的西街没有了,九马画山没有了……我看以后也没有多少人会再来桂林了,尽管我们现在大肆宣传两江四湖以及各类新景点。可是,在两江四湖工程中,杉湖上具有历史和文化蕴意的亭台楼阁都因为湖面的水位上升而淹没了,取之而起的是两座高达三十多米的仿古塔。去过杉湖的人都会觉得这两座塔与周围的环境是极不协调的。我们不能随便处理历史上遗留的建筑,特别是那些一直保存得很好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有关资料显示,西方社会每年用于维修古代建筑的费用都是不菲的,有时维修费用竟与原来的建筑费用相当。如果按我们的眼光来看:这又是何必呢,重新修建一座多好呀!可是人家为什么就一定坚持这样做,而且每年都乐此不疲呢?他们不是为了保存古代的建筑,反映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又是为了什么呢?外国游客来中国就是冲着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别具一格的自然风景和文化遗迹来的。如果这些没有了,外国游客也就不会来了。可想而知,要是桂林建造的和西方的城市一样,高楼林立,流光异彩,来桂林的游客一定会大减的。
现在中国到处都弥漫着欧陆风,桂林也不例外。从正阳街到新文昌桥,从中心广场到两江四湖,从虞山公园到七星公园……到处都可以看到欧洲建筑的踪影。最为明显的是,桂林现在的两江四湖工程中,从某个方面来说就是“世界桥梁博物馆”。原来的一些古桥全部予以拆除或改造,现在我们很难在桂林见到一座中国古式的桥梁了。解放桥变样了,阳桥变样了,南门桥不知什么时候也会变样了……这时的桂林就象一个清秀的中国式村姑穿上了时尚的洋服向人们不停地抛媚眼。这是谁都难以接受的。如果再不加以注意,桂林两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也会随着桥梁的变更而逐渐的淡化和消失了。
不管怎么说,中国城市建筑的西方化已经是不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问题。从更深一层来说,这是一种西方文化的同化。可怕的是这种同化竟然是我们自己主动去接受的。可是很少有人刻意这样去理解。比如,在设计时不是根据自己城市的特点进行设计,而只是一味的求高求大求新颖求“西方化”“国际化”。在城市绿化时,我们可能盲目地追求片面的美观,而不顾实际情况,把城市中原来天然生长的花草树木一概清除,然后像西方那样子代之以人工的花草树木,甚至是名贵的植物。这样一来,城市是漂亮了,但是如果发生了一种植物病虫害灾害,这些植物很快就会失去防御力,到时城市也会变得死气沉沉。因为单一的植物群种从生态的角度来说其抵御灾害的能力是极其脆弱的。西方社会对这种教训是深有体会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保留城市原有的自然生长的花草树木,只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绿化和补充即可,这样节省的不仅是人力物力,而且也会使我们的城市更具有自身的特色。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保护桂林的一山一水一遗迹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工作。这也是桂林为什么要加紧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重要原因。这种事情是拖不得的。
3. 发展旅游,要尊重现实,从实际出发
发展旅游业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置人民的生活于不顾,单纯地发展旅游,则是不可取的。就拿桂林的“两江四湖”工程来说吧。难道仅仅是为了恢复“宋朝的环城水系”,甚至只是一条不知离现在有多少历史的古水道,满足于几条游船能够畅游桂林的一角,就要花费上亿元的巨资,“拆迁面积18万平方米,使近1900户居民从规划的景区中迁出”(见《2001年桂林市环境状况公报》)——这样做破坏了人民正常的生活,值得吗?非但如此,两江四湖工程为了追求水位的统一,竟把水位过低的杉湖水位人为地提高1.4米,这样一来,湖区许多具有历史和建筑价值的亭台楼榭就得全部拆除,代之而起的是两座高达三十多米的仿古塔,这两座塔与周围的环境是格格不入的。不仅如此,两江四湖景区内的许多景点也是新近仿造的。这使得风景区的游览价值大大降低。另外,木龙湖是新挖出来的,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湖水得不到流通,而且湖区完全在市中心,则极易造成湖水盐渍化,富营养化等现象,造成湖水的污染,影响了旅游观光和人民的生活。如果是这样的话,两江四湖就变成了贻害桂林的罪魁祸首了。
4. 发展旅游,还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决策的透明度
在发展旅游的保护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高科技。这是一个有效的工作,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空缺,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比如,我们可以结合目前先进的“3S”(一种先进的全球数字化信息技术,具体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和遥感技术RS)技术,把桂林整个城市和漓江风景区都纳入一个系统的监测体系内,我们可以依赖现有的或新建的技术网和监测网,把获取的数据全部纳入系统的监测体系中。这样一来,我们的问题产生于何处,是什么问题,有多么严重就一览无余了,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了。到时,整个监测体系对桂林人民乃至所有人都是透明的了。这样也可以让全社会的人关心这个体系,监督这个体系。桂林不是桂林人的桂林,也不是中国的桂林,而是全世界的桂林。我们也应该让全世界所有关心和了解桂林的人来参与保护和发展桂林的这项工作。相信到时桂林的各项工作开展起来会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总之,桂林的旅游业的发展要谨慎而行,在保护措施上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高科技力量。它是一个社会问题,并不仅仅是旅游部门单独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特别是政府和决策者的关注,理解和支持。桂林旅游业要走的路还很长。
作者 许哲平(桂林工学院214信箱,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