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二十期研修班课程第九讲:河流治理理论、文化及生态修复

admin 2013-04-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刘树坤老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讲授的主题为:河流治理理论、文化及生态修复,这是对城市河流问题在技术、文化、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性探讨。刘树坤老师以自己成长历程为背景,描述了在过去60余年中的河流变迁;并介绍了现代城市面临的水问题以及城市防洪排涝面临的挑战;最后刘老师详细分析了城市河流治理的具体措施。

刘树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树坤老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讲授的主题为:河流治理理论、文化及生态修复,这是对城市河流问题在技术、文化、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性探讨。刘树坤老师以自己成长历程为背景,描述了在过去60余年中的河流变迁;并介绍了现代城市面临的水问题以及城市防洪排涝面临的挑战;最后刘老师详细分析了城市河流治理的具体措施。 

  过去的60年,原本优美的河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流被绑架:河流渠化、硬化,失去原有自由的形态。河流被奴役:河流水资源过度利用,造成断流。水电过度开发,河流节点化、湖沼化。河流被强暴:河流成了污水、垃圾的排放场,藏污纳垢。河流被扼杀:河湖被覆盖,打入地宫,永不见天日;或被填埋,永远消失。由此得出,现代城市的水问题可浓缩为水多、 水少、 水脏、水、 水丑、 水呆、水死几个方面。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刘树坤老师逐一介绍了现代城市面临的水问题。首先是流域规划问题,目前通常的“流域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流域水资源规划”等等都还不是真正的流域规划,只是水系规划。这些规划都还没有涉及到流域的国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很难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在于人类开发活动对河流的直接破坏;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流域的水循环;水循环状态的改变使不能适应的物种消失;传统的水利建设理论不能适应当代的大规模水利建设等几个方面。因此应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三层次可持续发展理论: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地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紧接着刘树坤老师阐释了大水利理论和“流域防洪”理论这两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所谓大水利理论是指,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的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水和谐,构建安全舒适的滨水空间。

  “流域防洪” 理论通过山区涵养林、丘陵梯田、平原水田、湿地、洼地等,尽量将洪水留在流域内,使其尽可能慢地流入河道。而传统的流域防洪理论是:通过水库、堤防、蓄滞洪区,采用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等措施,尽可能快地把洪水排泄入海。排水速度的一快一慢,是新旧防洪理论的表面差别,其背后深层次差异在于,“流域防洪”理论是采用设施和技术将雨水更多贮存在地表,而不盲目地排走。被强行排走的雨水,成为河流下游区域的安全隐患,同样这种一刀切的城市雨水管理方式,也不利于本地水资源的利用管理。 

  下半时课程,刘树坤老师授课的重点是对城市化与防洪排涝问题的探讨。刘老师呼吁大家加强认识,现代频发的洪涝灾害已经为人们敲响警钟!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灾害的高风险期!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内涝灾害,乡镇的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将会增加! 

利用公共场所蓄水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降雨强度增加;全球温升,暴雨频率增加;城市化发展迅速,不透水面积增加,透水面积减少,城市径流加大;地下水超采,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建筑物荷重增加,引起地面沉降,防洪涝能力降低;河湖填埋,城市对于雨洪的调蓄能力降低,这些致灾因素的增强,会导致今后发生洪水灾害的可能性高于以往任何时候。与此同时,城市人口、资产密度增加;高风险区内开发强度增加;地下设施增加;城市对于水、电、气、交通、信息、网络系统的依赖增加。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得现代化的城市对于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变得十分脆弱,几乎无法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城市水灾致灾模式同样也发生了改变,表现在地下设施损失增加,由于网络系统发达,生命线系统引起的灾害放大效应增加,伴随交通阻塞,汽车损失增加,城市越大,洪涝灾害严重,城市水灾常规化等。 

  面对如此严峻的城市雨洪问题,我们必须提出城市防洪的新理论,进而建设不怕水的城市。濒水城市搞好堤防建设,有条件的建设超级堤;平原地区采用堤路结合的低城墙式围堤或城堡式方案;增加城市的雨洪调蓄能力等措施,是实现建立不怕水的城市的具体方法。

  相应的,未来城市的雨洪调蓄也要做出调整。由于老城区排水管道改造难度很大,并且传统的排水系统由管网、沟渠和排水泵站组成,排水成本很高,即使提高排水标准也不能解决雨水汇流过程中造成的灾害。因此应当增加城市水面比例,增大对雨洪的调蓄能力改善城市环境景观,由传统的点-线结构的排水系统扩展为点-线-平面-空间结构的排蓄结合的系统。

  课程的尾声,刘树坤老师提出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的方案。首先在中小河流治理中,要坚决避免束窄河道、减少行洪断面,以及河流渠道化的倾向,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提倡采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态型河道治理措施,护坡、护岸尽量采用植物措施和天然材料、生态复合材料,注意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城市河流治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还河流以健康,还城市以灵气,还居民以空间以上三方面。

  课程的最后部分,刘树坤老师简要地描述了“睡堤唤醒计划”。旨在恢复被渠化、硬化的堤防的自然特征,将毫无生气、没有生命力沉睡的堤防改造成充满生命力、生气勃勃的堤防。

  刘树坤简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京都大学工学博士。
  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顾问。
  
  1963年大连理工大学水利系毕业,先后从事冷却水、水工设计、高速水流消能防冲、防洪减灾、湖泊环境等方面研究。
  
  2000年退休后,受聘于水利水电规划总院水战略研究部,参加全国防洪规划、蓄滞洪区规划工作。近年专心从事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参与了哈尔滨、佳木斯、广州、济南、延安、莱州、龙口、孝义等城市的水系综合整治。
  
  同时担任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水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国际部专家组副组长和国内外多家公司顾问。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