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

admin 2017-03-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红树林生态公园的设计方案通过强有力的生态还原策略,以及保护与开发策略,最终将其打造成一个以红树林保护为核心的集生态涵养、科普教育、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红树林生态科普乐园。

委 托 方:三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设计单位: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首席设计师:俞孔坚
场地面积:35.5公顷
设计时间:2015/06-2016/07
建成时间:2016/09


设计说明

  红树林生态公园位于三亚东河中上游,临春河中段,东岸湿地的泄洪渠下游,月川片区与临春岭交汇处,面积35公顷。该项目从宏观格局来看,是整个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产项目的建设,原来连续的绿色基础设施被割裂。红树林生态公园的建设,无论是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化,还是打通东河水系,拓宽河道,贯通休闲绿道,打造生态休闲项链层面,都是三亚市生态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版块。

  红树林生态公园地块原本是城市中心的一片天然的红树林湿地,后来遭到人为破坏,鱼塘、塘堤及树埂被硬化砍伐,河道丧失原有生态功能及休闲服务功能,再后来该地块被开发商侵占,填平场地,预计建成住宅和酒店等地产项目。为消除该项目对城市景观环境的影响,恢复原有的生态功能,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叫停房地产项目,建设并整合周边及原项目用地共120亩,经过与开发企业一年多的艰难谈判和清算,最终于2016年6月28日达成一致,拆除违建房,合理安置居民,恢复建设红树林生态公园。建成后的红树林公园将更好地恢复地块生态,延续临春岭山体景观,做到真正的“还绿于民、还景于民”。

方案采取了五大设计策略:

  一、建立既能自由吸纳城市雨洪又能将雨水转化为淡水资源的城市海绵体。建立一级雨水收集廊道、雨水收集点——二级梯田净化廊道、雨水汇集点——坑塘净化区域一整套海绵设施,使得城市雨水经过净化后回补三亚东河生态用水。湿地水域面积13911平方米,其中雨水汇水面积为3728平方米,在雨季可以减缓流速,蓄滞分流虎豹岭洪水,旱季补充水量,保证河道水量。在详细建设中,采用可渗透性材料如透水混凝土、碎石散铺、植草格等,以及小路架空、毛石干垒等等生态建造方式,使公园可以自由吸纳城市雨洪。

  二、建立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湿地环境,营造适合红树林和水鸟生存的生态栖息地。设计中以“呼吸根”为原型,打破原有硬质驳岸,重新构建湿地基底,形成指装渗透,驳岸不仅更加自然,岸线长度也增加到4000m,扩大了红树林的生长范围,增加了红树林的生长斑块,增加了边界效应与边界密度。交错布置的湿地基底,可以避免上游被污染的淡水对湿地的直接冲涮,引导下游倒灌的海水进入湿地,枝杈状的基底在退潮时可以滞蓄海水,增加土壤盐度。迎风面的红树林生长并不好,所以湿地基底的布置也是与当地风向相结合,避免季风直吹,减轻红树林的生长压力。同时形成港汊坑塘与滩地两种不同驳岸类型,港汊坑塘通过对水底地形的改造,保证坑塘区域长期有水,有利于提高红树林生长速度。

  三、模拟红树林原生群落,采用人工种植与自然演替相结合的方式恢复红树林,丰富植被群落。自然演替区主要是湿地部分,沿湿地边缘种植桐花树、白骨壤等先锋树种,通过自然演替的方式使其逐步形成稳定的红树林群落。人工种植区主要是湿地边缘的滩地部分,采用模拟红树林群里分布、成片种植的人工恢复方式,主要种植秋茄、红海榄、老鼠簕、角果木、木榄、海莲等真红树品种,以及猫尾木、玉蕊、海芒果、黄槿、水翁、水黄皮、银叶树等半红树品种。由于不同红树品种可移植的规格不同,所以种植过程中尽量增加规格较大的可移植红树品种的数量,加快成林速度。


  四、科学分区,分级保育,在开发之前对红树林实施合理保护。以潮汐淹没程度将红树林海滩从外向内划分保护带,根据红树林分布和现状资源保存情况的不同,实行分级保育,控制不同区域人流量,减少人对红树林的影响。

  五、合理开发,在可开发区域建设集聚三亚市民日常休闲活动的滨水公园。结合周边场地情况,形成红树林生境园、红树林丰果园、红树林游乐园、红树林科普岛四个功能区域,策划丰富的体验项目与节事活动,激发区域活力。构建多维交通系统,串联功能,形成不同的游憩体验,在区域层面串联起东河上下游之间的慢行交通,打通滨河休闲廊道,建立与月川湿地、邻春岭乃至鹿回头之间的交通联系,发挥公园慢行交通枢纽作用,从微观层面看,公园内建立自行车路、人行步道、水上游线、空中栈桥等层次丰富的慢行交通,形成不同的游览体验。



  • 给Ta打个赏

14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