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仇保兴:海绵城市(LID)与规划变革

admin 2017-01-05 来源:景观中国网
海绵城市其实就是一种规划思想的变革,让城市--人类最大的构筑物能够跟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它包含一种传承与变革的理念。


仇保兴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仇保兴:尊敬的陈刚书记,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我们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就是海绵城市与规划的变革。

大家知道最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绿色发展,那么绿色发展我的理解一共分为三块:第一块就是大自然,人类如果不去干扰,如果我们城乡规划能够坚强守卫的话,大自然永远是绿色的;第二块是大自然与人工的建筑融合在一起,乡村是城市发展的底板,应该是绿色的底版,我们的城乡规划在乡村建设应是顺应自然合乎自然,那么乡村也应该是美丽绿色的;绿色发展最艰难的是第三个板块,就是城市,因为城市是人类最大的唯一能够挑战自然的构筑物,如果我们把这个构筑物,能够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传承,这样的话,我们绿色发展就会攻下最后一个堡垒。海绵城市其实就是一种规划思想的变革,让城市--人类最大的构筑物能够跟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它包含一种传承与变革的理念。

一、海绵城市的三个内涵

首先它的本质是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传统城市是以改造自然,把自然改造成适应产业发展和人的,但是海绵城市是顺应自然;传统城市把自然作为一个产业基地,为经济增长来作为一个建设,而海绵城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依托;传统城市以自己的规划手段来改变原有的生态,而海绵城市是保护自然的;传统城市是一个高强度的建设,但是海绵城市是一种低成本、低冲击的开发模式;传统城市一旦建成了以后,地表径流量大增多,但是海绵城市建以后基本上是不变的。大家看到海绵城市的本质是绿色。

第二,我们的思路转变了,传统城市的发展模式就意味着每年的径流量或者多年的平均值,它是发生大变。我们如果下了一百毫米雨,我们有80毫米以上都是立即排放,我们下沉的部分非常少,因为城市是一个硬底板,我们把地面和地下割裂开。但是海绵城市通过渗透通过集蓄、通过净化、通过循环利用,然后多余的再开放,所以我们的排放少于原有的40%,排放大大减少了,大部分是天地沟通了,所以我们通过下渗排放,继续利用,大大减少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排放,对城市周边水生态的环境大大减少。这就是城市作为人工的过度,它模仿了大自然,顺应了大自然,大家看到在规划出来以后,我们发现传统规划不一样的在每个小区每一个组团,都呈现我们公园、道路,都能够把雨水进行渗透,把雨水进行净化。

第三,就是水文特征不变,如果是传统规划如果下了50毫米,然后形成一个非常巨大的高峰,这个就是传统和开发带来的径流量的突变。道路可以形成,内涝非常严重,城市基本上陷入瘫痪。前段时间有些城市出现一些情况,都能抓鱼,能够游泳,这样的城市基本上中断了正常的生活生产,但是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因为径流量保持不变,蓄水的功能,净化的功能,跟原来生态一致,这样一来大部分就渗透进去了,大地作为水库把这些水储藏起来,这样看到同样是50毫米,道路不会是游泳池。我们公园临时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城市的生活秩序是跟下雨前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有三个转变,就是径流总量的不变,峰值流量不变,因为它渗透的太多,峰现时间不变,海绵城市就是持久调节这些发挥作用的。所以海绵城市就是通过对降雨以后,我们径流量源头进行减少,过程进行控制,末端采取措施。这样雨前雨后城市是正常的,我们能够弹性的来应对我们突如其来的暴雨。正因为这样,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城市规划建设中指出,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做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海绵城市之前,也没有人说用海绵来表达,我们已经在国外用了多年的模式,但是自从提出了海绵城市以后,国外都把海绵城市作为一个提法更加新颖,更加集中更擅于表达的模式。

二、实现海绵城市的途径

那么海绵城市怎么样去实现,应该在三个途径上实现,一个在区域层面上,第二个规划层面上,第三个在社区建设层面上,只有把三个层面的规划进行变革,适应城市绿色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真正能够把海绵城市这么一个好的理念,转化成实际的城市绿色。

1、实现海绵城市途径之一:区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首先我们要保护城市重要的生态板块,同时重构这些生态板块。因为城市处在一个大自然保卫之中,这些是相互结合的,同时大自然的水文条件影响城市的弹性度,所以我们能够把城市周边的山体,都能够作为一个水源涵养地,让它郁郁葱葱,让它与大地水涵养功能结合在一起。只有这个底板是绿色,我们城市才有绿色的可能。我们从北京的状态来看,北京最新一轮的规划思路首先就把城市规划用地全部作为水源涵养地的保护地,用绿线蓝线来严格划定这些保护的范围,这样才能保持城市的安全。所以在新一轮的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的总体规划,我们都注意到了水源涵养的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使这些能够进行生态的重构,它的水土涵养性能逐步提高。

第二是我们要规划尊重自然。因为我们城乡规划,最高的纲领是三个尊重,首先就是尊重自然生态,第二是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第三就是尊重普通居民的利益。从而实现宽敞的农村和园林,与紧凑城市能够和谐并存,这样我们相当把一个城市轻轻的安放在我们的原野之中,这是实现城市绿色化的基本条件。

第三就是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如何把原有水生态系统,能够修复成绿色。原有的六类水能够变成自己的水体,使原有的不可渗水的河渠可以变成与大自然地下水能够沟通起来,等于说把涵养功能放大10倍,然后把整个大地作为一个无形的水库,所以生态修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保护的理念。比如说我在杭州工作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城市的湿地叫西溪湿地,它是城市的一个肾脏。可惜经过30年的发展,最后我们决定把这个15平方公里进行仔细的保护。但是农民在里面养了35000头猪,把猪粪排到这里面去,原来干净的水变成了肮脏的水。西溪原来是一个肾枯竭的,为城市提供污染源的这么一个,使我们城市得了一个败血病,下游学校都受影响,因为是凝结这里排出来的。后来把35000头猪赶走,现在我们进去的水是50毫升,结果出来变成了30毫升,整个湿地发挥了肾的物理功能,而且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圣地,重新成为城市的肺。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把一定量的吸收功能,转化成大地能够接受的,而且能够根据水文条件,那么这种湿地在我们这个电脑的模拟设计当中,然后在转化成真正可以实现而且充满着海绵特性的这么一种绿色的功能体现。

2、实现海绵城市途径之二:城市规划区(LID)设计

城市总体规划:这指的是一个区域,城市离不开区域,区域是城市的绿色的围栏和底板。你像北京前年的洪水,基本上不是来自外部的水,而是城市容纳不了那么多水,结果整个城市泡在水里,许多地方超过了4米多的水,整个城市瘫痪了。所以我们要实现海绵城市,就是要在城市规划区范围之内怎么样进行地表水的存储。首先从这个规划顶层设计来明确要求,把自然的紧凑型的开发指标,把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渗透贯彻。

三个专项规划:在城市水系规划中我们把供水、节水、排水、污水,把这些水能够尽可能的组装在一起,相互之间循环利用。水是最可以循环的,能够多次循环的这么一种物质,如果水不能在城市里面循环利用,我们的循环经济无从谈起。第二个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我们和周边的雨水控制,都通过绿地来控制。在暴雨来的时候,绿地都成为了临时的水库和下渗的通道,等雨水停了,我们的绿地就更加肥沃。第三个是城市道路与交通专项规划,我们交通规划应该是水文的保护道路红线内外海绵的设施,都依托于交通设施建设,上面一张图是混凝土,应该是海绵状的。

第三个层次是控制性详规,通过控制性详规划定绿线、蓝线,更重要的每一个地块分别根据土地的性质来提出控制措施,同时来协调城市的水,尽可能的做好。

再一个来,我们海绵城市是一个规划系统。在真正主体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政府是主要责任体,但是规划部门,市政部门,道路部门,园林建设部门,这些都是主要的实际的承担者,他们都要接受海绵的理念。如果我们的规划不渗透海绵理念,然后在具体的规划层面,我们把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都进行指标控制、布局控制和实施控制。在这三大层面我们用奖励惩罚来做,所以使我们的海绵从每一个规划,各种分类空间都能够贯彻实施。第三在城市设计理念方面,通过一书两证,把海绵指标落实到每一栋建筑上,把这作为项目来检查落实。更重要的是最后海绵城市每一个项目都应该进行精心的物业管理,反馈和纠正不断提高海绵性质。只有这样,把一个体系建设起来,我们规划才能落实,所以规划是一个过程,如果把规划看成一张图,我们就错了,这就是规划变革的根本要求。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通过三大海绵目标,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径流流量的控制目标和径流量污染的控制目标,我们把不同的区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A.我们对那些扩建或者新建的城市水系,我们把蓄水量增加率大于等于20%,但是我们把蒸发量控制在10%。所以在所有城市里面,我们不主张浅层的。蒸发量在四千,降雨量是四百,不控制水文的话,那么水会很快的蒸发,就是一种浪费。同时我们把自然水体的作用和自然水体与地下水的沟通。

B.再比方说我们城市的道路和广场,我们的海绵目标是透水性的地面大于等于70%,其中下凹式绿地大于等于25%,径流系数小于等于0.5。这样的话,就小于或者等于一半以上的水,就渗透下去。那么通过各种样的措施,这是非常容易,做到的,相对也是工程量最大的。大家可以看到道路表面上和原来没有变化,但是内涵本质完全变了。我们在降雨量800毫米以下,我们完全通过重现暴雨十年,希望通过道路改造完成。也就是说到降雨量800毫米左右的城市,海绵道路建设完全可以取代原来,只有十五年以上才会出现我们大排水,才会发挥作用。这是一种简单的事情,而且我们算了一下整个投资成本比原来的还是便宜,所以也并不是昂贵。

C.第三个层面居民区和工商业区的开发。我们目标是透水性的地面应该大于等于75%,其中绿地率大于等于30%,径流溪水小于等于0.45,也就是60%的水都可以下渗,这也是有可能比原有突出来的绿地,直接投资更小。

D.第四点是园林绿化的海绵设施,我们目标人均大于20平方米,加上绿地率大于40%,透水性地面大于等于75%,其中下凹式的也大于70%,径流系数小于等于0.15,这意味着85%的雨水可以与大地共通,这些设施也并不复杂,但是需要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创新和变革。那么在城市规划区我们通过这五个方面,进行规划的落实,规划的调控,规划的后阶段的物业的管理我们可以确保。

3、实现海绵城市途径之三: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但是远远不够,因为大部分的雨水径流量来自于建筑,所以第三个方面说是建筑雨水的应用。我们的目标绿色屋顶能够普及,我们的停车场透水应该是100%做到,雨水收集和中水的回收率要大于30%。这些设计实际上并不增加建筑的成本,比方说我们从传统雨水管下去,加上一个管,然后再放出来,像现在的是多廉价,但是一吨水在北方地区成本10块钱,只要一年下来成本就收回来了。在建设中我们把这个分开,我们使灰色水储存起来,都能够简单的净化。这样的建筑如果在北京市达到80%的话,我们会接受一个南水北调?成本只有南水北调的十分之一。它是可以跟我们水景观的改造,把中国古代园林结合在一起,我们古代园林就是天人合一的建筑,把建筑包围在我们的园林当中。我们古代园林就是一种古人创造的能结合自然的海绵城市的样本。所以我们传统的智慧,使这个智慧在祖国大地上进行推广,在规划设计中我们把它结合。中国人比外国人更容易接受这种开发模式,更有实践这种模式的自主性。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污水厂处理出来的水进行净化,然后把这个变成中水,城市的水文重新利用,水资源可以成倍的增长,这就是新加坡的实践。所以我们以水定城,如果把水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就可以摆脱这么一个老的公式,我们把各种各样的技术进行罗列,它的性能,性价比可以一目了然,我们从简单便宜的做起。

三、结语

首先,城市不仅是造成水危机的源头而且是解决之道。海绵城市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城市不仅仅是造成水危机的源头,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把海绵的这种概念方法在各种贵哈中加以实践,那么城市就是可以利用水这样一个基地。

第二,海绵城市的概念还在不断的发展,尤其在我们国家,可以利用古代的智慧,传承古代园林各种各样的知识,来发展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我们海绵城市规划更要结合,比方说弹性城市提出的多样式,提出的灵活性,弹性城市里面提出的模块化等等,这些都是海绵城市提出的最精华的部分,它能够把外面的干扰减少到最低层次。弹性城市是对那些气温变化以后暴雨、洪涝灾害的一种正确应对。

第三,海绵城市建设,我们不是重新修编,而是要把低冲击的开发模式贯彻到城市规划各个方面。海绵城市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实现多城市的水的的微循环,是一个细节上的改善,海绵城市不是取代,否定大排水,而是对它的强化和效率的提高。

第四海绵城市在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四个层面上面进行改造,做出规划的变革,需要提出一个正确的方针,以问题导向来做。

最后,海绵城市是分城市、分区建立合理的城市,以激励为主的这样一个体系。这样能够调动上下左右的激情,让我们所有的机关都能够了解海绵城市,这样海绵城市就能够成为绿色化的主力军,成为一个绿色化的先前队伍。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本文转自中国城市规划网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