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公舍: 探索中国城市低收入住宅模式
土楼公舍:关于中国城市低收入住宅模式的探索 土楼公舍——一个旨在为城市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廉租房的住宅原型, 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对城市低收入住宅模式的探索,它体现了许多城市建筑和社会学的意义。
1、当代中国城市与平民住宅的问题
当代中国无疑被卷入了全球化经济浪潮,而且成为了世界工厂,以其长期超高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这种形势在国家重新走向富强的背景下对我们城市和人民的冲击和机会是什么,对我们每一个关心城市社会和文化的人都是一种考问。
中国社会正在转型,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逆转。城市大都会这种高度密集、高度综合和高度效率的聚居场所的产生是这座现代社会和经济的需要的。中国在未来若干年内将在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聚集大量人口,大量的资本与劳动力的流动正是几个都会区活跃的经济和丰富的城市生活的动力所在。
大量的人口的迁入无疑对城市住宅提出了一个巨大的要求。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初期,欧洲城市化的浪潮催生了现代主义建筑和现代城市的思想。而从历史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初期状态时的混乱和诸多社会问题。低收入和周转型低租金住宅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大城市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内从一个边陲小城聚集起一千三百多万人口,形成名符其实的超大城市。在城市建设初期曾有政府建设的安置周转房类似宿舍的形式存在过若干年,而随着土地和住宅的商品化,这种方式就消失了,其后持续过一段时间的安居房和微利房的建设实际只是为中高收入人群提供了廉价住宅,并没有解决低收入和流动劳动力的居住问题。现今住宅开发建设的责任几乎全部由开发商承担。这种方式无疑使得城市住宅用地百分之百地用于满足城市有产阶级人士的需求,以至于出现遍地豪宅的景象。
显然事实已经证明商品住宅房已经远离大众居住水平,甚至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这种对城市资源的占有终将成为城市的一大痼疾。毕竟城市需要劳动力,劳动力需要付得起的栖身之所,这种场所不能够全部远离城市中心,而这种场所在哪里呢?
幸运的是,深圳是一个精心规划的混沌无序的城市,这种混沌是城市自生的健康的活力所产生的,有如一片万木蓬勃的原生森林。我们的新移民和打工族找到了他们生存的场所。这是两种类型的居住区域,一类是80年代建设的多层住宅小区,密集而有序,简易而有效。它们更多是被打工族中的低层白领所占据。另一类就是著名的城中村,几十座被曾经的农民的私产扩建出的超过3以上容积率的低层高密度居住区散布于深圳特区内,数以百万计的劳工和服务业人员聚居于此,高度的流动和缺乏城市管理,使得许多城中村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安全隐患。这使得政府和公众视其为城市毒瘤而欲彻底清除清除。然而抛开这些问题的表象,我们认真地观察城中村的结构和状态,发现它们成功地扮演了城市低收入住宅区的角色。然而城市中心土地价值的巨大诱惑和政府解决问题区域的决心终将会使城中村退出历史舞台,那么城市几百万劳动力人口如何生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土楼公舍这个项目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2、源起
城市研究学者认为,对现代城市形成影响的几大社会公共机构的力量依次为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开发商金融家,而当地居民则是最弱的。在发达国家,政府都承担了相当大的低收入和廉价住宅的责任,同时社会力量的介入则无疑是一件好事。2005年底都市实践与万科开始讨论低收入住宅的设计可能性问题。万科地产作为中国地产界的领军企业,在企业公民的意识上开始关注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反映了中国民间力量的社会意识的觉醒。当时万科地产的王石董事长在对福建土楼民居调研之后提出土楼是一个很好的小单元的居住形态,是否可以以此为蓝本做一个低收入住宅的研究。我们对福建客家民居土楼的形式也有一定的了解,直觉上认定这种形态应当是可行的。于是接受了这一命题作文形式的项目。Urbanus都市实践作为项目建筑师的期望就是在政府支持下由民间经济力量进行低收入住宅的建设和运营,通过这个实验能为中国大量性的城市低收入住宅打开一条思路。
3、土楼做为传统民居
土楼民居基本上特指在福建省山区内的客家圆楼围屋形式的住宅。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住宅形式,福建地区的著名建筑师黄汉民先生对此有相当深入的考察研究,并有专著[1]。这种传统民居是当时客家人因各种原因从北方迁徙进入福建山区定居逐渐发展出的模式,它仍然传承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的特点,以家族为单位的居住组织,具有比较清晰的等级制度以及公共和私密空间的分布。此类民居以圆楼最具特色,它以内向的空间形式,城堡式的实体外墙使其具备极强的防卫色彩,与军事要塞的类型接近。这种向心的布局在社会组织上具有比较有效的社会交往的优势,但也同时强化了中心和家族权力,与封闭、等级、强权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与自然环境是采取独立和对抗的姿态,而在城市环境中便具有反城市的倾向。这便是我们在考虑借鉴福建土楼模式挖掘其令人激动的建筑价值的同时必须面对回答的问题。
在深圳的传统客家人的聚落称为客家围屋,在龙岗区有几个保存完好的围屋,现在实际上已经转变成外来民工租用的低收入住宅。在福建的土楼也已经出现分化的趋势,其功能除仍然自住之外已有转变成旅馆、出租屋甚至博物馆的实例。
4、土楼公舍做为城市低收入廉租住宅
项目开始的第一原则就是设计一个纯粹的低收入住宅。它是任何进入城市的劳动力都能够付得起的居所。万科地产测算出一个标准:30㎡单元可以分隔成两对夫妻,最多三对夫妻的生活居所。以每个单元700元的月租金,每人每月的租金范围可以控制在120-180元之间。我们认为这个价格是符合深圳最低收入的“三保”劳工(即保安、保洁、保姆)的基本居住支出能力,而生活条件则会大大改善。我们以一深圳保安保洁劳工为例,张姓大姐在某公司做保洁员,丈夫在某工地做保安。他们在工作地区步行距离的某工厂出租宿舍与另外三对亲友夫妻合租一间30㎡左右单房,租金为800元/月,室内摆成4张床,仅以布帘相隔,实无个人隐私可言。在深圳十几人合租一套单元的打工者比比皆是,实际反映了低收入劳工的城市生活的窘境,离开这样的社会现实去谈论低收入住宅的标准都是十分空洞的。所以我们的标准就是建造当今低收入劳工真正能付得起的住宅,同时使他们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
[NextPage]
5、现代中国的低收入住宅的规模模式
关于是否应当集中建设低收入住宅的问题,向来存在着争论。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大量集中的低收入公寓小区最终沦为贫民区的事实是一个很大的论据。现在西方社会学家和政府都在设法鼓励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混居的做法。这样做在打破阶层樊篱,保持社区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是有益的。中央政府近来出台的90平米以下小户型配比开发的住宅政策基本也会出现类似效果。但这种政策显然遭到了社会的广泛抵制。因为在现实的中国,土地政策和住宅开发政策导致的大型和超大型封闭式的所谓花园住宅小区业已成为社会标准。中国社会已经出现阶层的分化,富人和中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开始建立。他们迫切要求他们的住所能够充分表达他们的社会身份,自然会拒绝与低收入人群的混居。这一点已经在我们土楼项目实施选址的过程有了充分体现。原本万科计划在其深圳著名的中式住宅小区“第五园”内建设第一个试点。消息公布后即刻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小区业主的激烈的集体抗议,使得这一计划不得不推迟,后转移到广州地区一个偏僻的边角地块进行建设。不过我们希望采取一种折衷的手段,即将土楼设计成小规模的,相对独立的小型社区,零星布局在与大型花园小区相近的地区,以此达到大尺度上的混居效果。另外,曾有人提出为何不能将花园小区内的一些辅助用房利用作为三保人员的住所,我们认为即便可行,其规模仍然有限且无法社会化地解决大量的居住问题。其次小批量的低收入人员的散居状态实际无法满足这一人群的社会交往需求,也不利于信息流通。在香港,周末市中心空地全部被菲佣占据的城市现象就是一个明证。城市中新移民通过亲朋同乡帮助落脚是一个主要方式,古今中外皆如此。旧时中国曾有过的会馆就起过类似作用。所以所谓这种做法会是将不同阶层的人群隔绝开来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6.土楼公舍进入城市
土楼公舍的实验楼正在建设过程之中。许多设想尚有待验证。但都市实践真正关心的目标并不是仅仅建一个原型,而是进行一定规模的实际应用。我们意识到,仅依靠开发商的力量在土地商业化运作的机制下是无法进行大量的低收入住宅建设的。我们建议应当由政府出台土地政策,由政府找地,可以是零星的,不具备商业价值的用地,以优惠的地价由开发商介入开发和管理。在这里,土楼公舍是一个策略,在城市边缘填空,将城市遗留的不可用的土地利用起来。
7.设计理念和过程
传统土楼的居住单元单外廊式放射性布局是最适应现代小单元式住宅布局要求的,其它的功能需要添加和改良的是我们介入设计所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小型的,这应当是一个配套齐全的社区,不可以出现面积和位置上的等级差异;第二必须打破传统土楼的封闭性,实墙的外立面从功能角度必须开窗,底层应该开放;第三这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低造价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住宅模式,但在建筑设计上具备较高的水准,做到低价不低质,我们反对以普通小区的高标准建设低收入住宅,而通过政府大量补贴的形式去实现,这显然不是科学的和有普遍意义的做法。
规模体量 在开始阶段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进行体量的研究,确定一个基本直径。影响因素实际是两个:一是规模,我们必须能够让这个建筑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且使得建筑内部房间之间的距离达到相对舒适的状态;二是达不到足够的直径,每一个居住单元的平面形状就会出现较大的变形而出现使用效率变低。
传统的客家土楼平均直径仅有50多米,高度也只有三四层高,这显然不适应现代住宅的规模需要。我们曾经尝试过达到120米直径9层高的规模,终因考虑体量以及对场地的限制而放弃了。最终我们确认了72米6层高的直径单位。
城市关系布局 如何形成一个适应现代城市居住需要的完整住宅区是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设计一开始我们就出现两个方向。一种是将完整的圆楼架在一个比较自由分隔街道格网化的小建筑群上。这种格式是受城中村格局的影响。我们期望这个住区是一个异常活跃的商业发达的区域。它非常容易和临近的城市街区连成一体,同时又能十分轻松地取得城市特色。底层的街道空间可以在土楼中心上升,形式有些类似城中村模式的居住单元。这使得社区有条件形成一个完全能够自我服务的充满活力的场所。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灵活性、延展性和自我生成修复能力。它能够提供部分的就业机会并给初来移民工搭建一个最大的信息交流平台。第二个方向就是放弃满铺底层商业的做法,直接在圆楼本身体量上下工夫。这种方式相对简单实际,规模能够控制,也比较统一,更接近一个原型。反复比较之后,我们选择了后者。
建筑布局 在建筑布局上第一要点就是打破圆形的封闭格局。设计最终采用了e字型的平面方式,打开一个通高的切口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入口。体量上采用一个台阶式螺旋形的姿态,既保持统一完形的圆楼形象又能有效打破其封闭平淡的缺陷,使其脱离传统民居的框框为创造活跃和丰富的现代建筑风格打下良好基础。
设计全面贯彻完整配套自成一体的城市社区概念,在建筑功能布局上做到齐全。居住单元外圆内方分两层单廊排列。中央方形院落做为主要公共空间与内圈角部的公共空间和屋顶平台组成区内公共空间的系统。底层外围为半地下全部架空用作自行车库和消防车道,中心部分为全地下室为设备和公共用房,内部设公共活动空间,如乒乓球室,阅览室和管理用房等。首层入口处安排部分商业零售面积。在内圈部位考虑若干间招待所以备亲友来访时临时租用。
外圆内方的两层之间隔出了几个弧形空间。这些看似狭窄的内庭实际效果要远远优于内廊式的布局。这一系列的内庭、外廊和转角平台形成土楼公舍里最主要的公共交往空间。它们的积极意义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单元设计 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用比较低的租金去获得一套住宅,那么其面积会比一般的住宅单元空间要小,但是在生活上人们对住宅的各种功能要求又必须得到满足,这样必然会产生每个生活功能所能获得的空间上的减少,甚至是最小尺寸。土楼公舍标准单元的使用面积在30m²左右,里面包含了客厅,两个卧室,厨房,卫生间和阳台。那么在每户空间里面,各种使用空间出现重叠,借用或者多用途的空间就成为了解决“小空间,功能全”的策略。公共空间的客厅和饭厅是重叠的,以一套桌椅简易解决平时看电视,聊天,吃饭等行为,同时厨房采用开放式的设计,令厨房的操作空间跟走道重叠,使得小空间里面不出现非必要的墙面分隔。而两个卧室的设计是单元设计的中心,因为使用人群中大部分都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单身或有伴侣,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在卧室的时间会比公共空间的时间要多。卧室的开间2m,我们决定把卧室一分为二,一边是满足几乎所有基本功能的一个居住装置,一边是灵活的使用空间及走道。装置上包括了900mm的单人床(可向灵活空间折叠成1500mm的双人床),电脑桌,小衣柜,书柜,储物架,空调和窗户。这个装置我们希望它不仅仅是解决这些行为,而是能让用户发挥他们使用的创造性,产生更多使用的可能性。而阳台和厕所这两个功能性的空间是互相借用,因为厕所能占据的室内空间很小,几乎就是最小尺寸,那么很多在厕所的使用行为便转移到阳台上,如洗衣服,洗被子等,同时当卫生间使用紧张的时候,如早上洗漱,阳台上设计的洗漱台也分担了卫生间的部分功能。
立面与形象 传统土楼的实墙处理主要用于防卫功能,这在现代城市住宅中已经失去了意义。土楼公舍的外侧全部是阳台,所以最后确定外立面采用预制纤维混凝土花格预制板外挂在外面的阳台上,加上一扇可开启的的木百页窗,视觉上能够达到完整统一的效果,功能上既满足了通风采光的要求,也代替了普遍使用的防盗网。四个弧形内院的立面两边基本都是住宅的外廊,外侧只安装栏杆,栏杆是以土楼中心点为圆心,2.5度的弧度做成单元进行安装。方楼情况相对复杂,除了外廊以外还有部分住宅阳台,公共空间。因此采用木百叶单元建立一个遮蔽系统,木百叶以防腐木内外疏密不同交叉钉成网格,外加钢框,根据百叶所遮蔽的功能,决定木百叶的疏密程度,阳台最密,走廊次之,公共空间最疏来形成一个符合实际使用变化的立面系统。中心院立面都是阳台,跟四个院落遮蔽方法一样,用同一种模数的木百叶遮蔽,使得院落立面统一,同时又减少了在院落和在住宅里的人的活动的互相影响。
8.土楼公舍的建筑学意义
传统土楼的质朴浑然的形象与自然环境形成的关系的确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意义,是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的。土楼公舍的设计中都市实践所坚持的同样是简单质朴和统一大气的气质。我们坚持土楼公舍是一个能够大量性建造的建筑产品,是大众平民的住房,它不使用高档材料,它追求合理的低造价。但另一方面我们力求在建筑学意义上达到一个高度,成为低价不低质的优秀建筑作品。
土楼公舍的圆形体型极具特色,同时也带来许多质疑,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1,我们不隐晦土楼公舍借鉴了福建土楼做为原型。2,我们认为土楼的圆形环廊放射性单元对于现代居住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完全可以借鉴。3,土楼所表现的公共空间的凝聚力是现代住宅设计所缺少的和需要挖掘的价值。4,土楼做为古代移民的建筑传统与现代移民城市的状态并不矛盾。5,圆形表面的受光面很大,利于小单元的均好性。6,做为低收入住宅原型之一,它不具备唯一性。相反,它是都市实践对深圳城中村低收入住宅研究的继续。我们相信它将是今后一系列其它形式的低收入住宅研究的开始。7,我们期望将土楼公舍设计成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它一方面表达了劳动阶层同样应有的尊严,另一方面期望引起公众对低收入人群居住问题的关注。
土楼公舍是一个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领地,是他们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一个地点。我们设计的土楼公舍就是要让这个人群建立这种地点感。“为了培育一种地点感,社区必须滋养那些有提升作用的、富有灵感的、令人难忘的建筑环境和居住模式,从而形成特殊的归属感…在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保留和创造那些能促进与社区社会结构更紧密联系的地点、仪式和事件。”[2]土楼公舍在建筑学上的意义就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