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空间形态之设计基础教育
admin
2008-12-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本文对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的教育目标、方法、手段和特点进行了探讨,着重对空间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形态造型感的培养进行了论述,并指出对空间形态的驾驭和把握是设计师必备的能力与素质,空间形态设计基础教育是在设计领域内无专业界定的设计初端的教育,应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和设计大基础的方向来探讨把握。
对于空间这一复杂的概念,老子在2500年前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11章)这段话的意思是:30条幅集中到一个毂(车轮中心车轴穿过的圆木),有了毂中间的洞,才有车的作用;抟击陶泥做器皿,有了器皿中的空虚,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造房子,有了门窗和四壁中的空间,才有房子的作用。“有”所给人的便利,完全是靠“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出,空间的“有”和“无”使得空间既可以是一实体形态又可以是一存在的虚空状态,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设计领域中,如果说空间的“有”更多地体现在造型、体量、尺度、功能、技术、材料、肌理、质感、色彩等具体方面,那么空间的“无”则更多地存在于以上各因素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中,并由此生发的视觉审美、精神心理和文化意识层面等。当今无论从事城市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的设计师,还是从事装饰艺术、雕塑、陶瓷、服装等创作的艺术家与设计师,都离不开对空间形态问题的探讨与思考,只有通过对空间形态认识理解的内化升华,才有可能在设计和艺术创作中完成具有适应性和视觉力度的成功的作品。
对空间形态的驾驭把握是设计师必备的能力与素质。而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是帮助学习设计的学生获取该能力素质,帮助学生奠定空间形态创作的基本能力及审美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通向各专业设计的学习。将空间形态设计基础作为进入各专业设计学习前的基础性课程来开设,其在设计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重要并将影响深远。
笔者以为,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潜能以及探索精神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的形态造型感、审美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自觉运用感性与理性、直觉与逻辑相互交融的设计思维方式进行创作实践方面得到初步的训练。人类的造型创造活动中,贯穿着感性与理性、直觉与逻辑的双向关联。现代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证明,直觉与感性中包含大量的理性判断,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人的直觉与感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设计学科具有感性与理性、直觉与逻辑相结合的思维特点,因此作为艺术设计学科当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空间形态设计基础在培养学生感性与理性、直觉与逻辑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责无旁贷。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含设计基础造型和设计基础两大方面:前者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与表现能力培养的训练为主;后者则以将设计思维及决策反映到形态、功能、尺度、材料、工艺技术的训练为主。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两方面所涵盖的素质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手段并非截然分开各不相干,而是互为支撑交融的。
一、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
在空间造型能力培养方面,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要解决的是二维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中不能解决的立体的造型问题。普遍来说,目前大部分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长期大量接触到的是二维平面视觉方面的训练,已习惯于以一个视点来看事物,或者以一个视点在一个平面上感受三维的图像,对于三维造型内容看似熟悉,其实仍不清楚空间立体造型中究竟存在哪些审美特性。为扫除这些潜在的认知盲点,空间形态之设计基础的切入宜放在以形态、功能、尺度、材料为主导倾向的初端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动手体验设计形态在空间环境背景下的构造、材料属性与视觉语言的审美秩序,培养良好的设计感觉和设计创造力。三维立体造型感的培养之所以有别于二维造型感的培养,是因为前者倾向于借助立体塑型训练手段,强调与材料、尺度的密切接触,而后者倾向于借助平面绘画训练手段而不必过多接触材料与真实尺度。在空间形态设计基础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鉴赏各类空间形态作品的图像资料,还应更多地让学生体验接触真实的空间场景及艺术作品,体会立体造型中材料与尺度的重要性。美术馆、博物馆、大型公共建筑、公共艺术设计品集中的城市公共环境场所以及材料市场等都是可开展观察、体验、学习的实地现场,引导他们用心体会和感受立体造型空间的魅力,同时应重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形态作品的环境观,亦即重视环境场所对于空间形态作品的制约影响作用,任何空间形态的作品都不可能脱离环境因素而孤立存在。
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需强化课程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发现、感受和享受创作过程中的乐趣。而设计课题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方式,处于课程的核心地位。好的设计课题能综合各新旧知识点和难点,将课程内容的原理、规则、方法等知识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将空间形态设计的基本学理和养分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构成学生持续的创造兴趣与学习热情,在严谨中折射出自由的创造意志,在游戏中实现理性与感性的交融。在教学中,还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深入情况,对阶段性的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加以把握控制,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不断进步。当然,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会受到材料工艺加工等客观条件因素的影响,如一些院校的设计专业目前仍需面对在没有任何工艺加工场地及设备的条件下开展设计基础教学的现实状况。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双方都需要以积极饱满的热忱共同去克服实际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审美能力培养方面,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一)、触感的审美培养,即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审美认知能力。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体量感、肌理和质感,它们各自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表现力。如能对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触觉感进行研究,则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以完成设计任务。鼓励学生认识材料,选用不同材料进行并置对比,从而使平常无奇的材料获得极佳的视觉效果。(二)、立体造型的审美培养。立体造型强调在多个视点、多个面上同时展开研究与审美活动,要求在一个造型载体上能感受丰富的形态内涵,而仅非停留于某个视点某个面。为了更好地认知理解空间的形态,还应对作为审美活动主体的人的视觉进行研究:1、尺度与视觉的关系。物体造型大小尺度变化会引起视觉差异和错觉。2、形体与材质的视觉关系。对形体的不同处理可改变对材质的特性印象,如通过造型处理使得印象坚硬的石材和金属在视觉上产生柔软感与轻质感。3、空间造型手法与视觉的关系。通过各种造型手法的借用,如通过变体、重复、穿插、错位、抽空、旋转、组合、裂解、重构等空间处理手段,衍生出变幻无穷的形态,具有节奏秩序、数理秩序、理性秩序的特性,使原本孤立单调的造型富有语意。4、运动与视觉的关系。路径与速度的改变会引起对空间形态视觉印象的改变,即运动之于空间的时效性在视觉上的反映,可借助对动态的雕塑环境作品获取初步的感性认知,此外,还可以在不同行进方式和速度下,留意对比所经过的景物和空间所带来的不同观感和视觉印象,有意识地加强个体在运动状况下对宏观性的环境空间的审美认知能力。(三)、结构与技术的审美培养。结合材料的特性(如抗拉抗压抗剪强度、耐磨耐温耐湿等性能)进行设计,加工出造型所需的结构件。材料不同,会导致结构形态各异。设计加工过程中,工艺水平往往成为重要的审美因素,因优良的工艺加工的确能产生耐人寻味、赏心悦目的效果。(四)、空间的审美培养。有物就有空间存在,物承载着空间,物同时也存在于空间环境之中,从而产生空间感。在重视对“实”空间形态认知把握的同时,也应重视对“虚”空间形态的理解和关注,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时间性、环境性、文化性、系统性等隐性相关特质因素的初步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创造潜能。
三、形态造型感的培养
每门学科与专业都要求从事该专业的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感觉。从事空间形态领域创作的设计活动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形态造型感,正如从事音乐艺术要求音乐家具备良好的乐感与节奏感,从事体育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球感、水感、速度感等基本素质。“感觉”被认知心理学定义为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最简单的认识。空间形态领域的艺术设计创造活动有着以感性直观的形象最终呈现的特点,因而“感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贯穿整个学习和设计创作过程的始末。形态造型感的培养,可通过对大自然形态的观察与模仿获得,也可通过联想、提炼、创造以获得新的形态,这些形态可以是具象、半抽象或抽象的,能使人产生联系或具有某种特殊情趣的形态。国内外的艺术设计教育,对形态造型感的培养目前还是以向自然学习、向优秀的空间形态作品学习的途径获得,除此似乎还没找到更为有效的捷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态造型感。
总体来说,空间形态之设计基础的原理性内容与以往的立体构成课程中的惯性做法与教学思路有很大不同,它更多地把立体构成学科放在人类从事造型活动的较大范围内的背景下去认识和把握其空间造型设计的本质,将人类丰富的立体造型实践成果作为课程开展的背景资源,而不是将立体构成学科抽象地孤立对待。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在空间造型的概念性原理知识方面,宜从探寻人类空间形态造型活动的共同的基本轨迹出发,向学生揭示空间形态造型创作的基本方法思路,帮助他们较快搭建起良性的思维架构和初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创作状态。譬如通过对各类优秀的空间形态作品(包括建筑、产品、环境雕塑、陶瓷、服装等)的巡视回顾,从整体的形态造型创作思路,找出诸如模拟仿生的自然形态、象征隐喻性的人文形态、功能性实用性的形态、主观创造性强烈的几何形态、综合型的形态等有迹可寻的造型创作切入。应特别指出的是功能形态,它是从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出发所生成的形态,不仅满足视觉审美的需求,而且是功能、审美、技术高度统一的产物。在设计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揭示这一形态创作的理性特质倾向,对于学生日后的专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以上多向度获取造型切入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形态创作较深层的学理内因,而且能使学生获得丰富造型创作方法的启示。
在当代设计教育中,空间形态设计基础教育是在设计领域内无专业界定的设计初端的教育,应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和设计大基础的方向来探讨把握。它的教学是面向设计的基础教学,旨在培养和开发学习者的基本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它的学术理念开放融合、宽口径而厚基础,它的教学特点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强调设计的基础性,不指向具体专业也不过分强调设计终极,是培养优秀设计人才的通识性、综合性的不可或缺的前期设计教育。特别是对于我国目前学习设计的学生在进入专业设计学习之前对空间形态的认知及创作能力普遍薄弱的实际状况,如能重视、研究和把握这一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转换性关键节点的设计教育基础环节,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我国当今和未来的设计人才的培养也将具有开拓性的深远意义。
参考书目:
《世界建筑——空间句法》,北京:世界建筑杂志社,2005年第11期,总第185期。
《三维设计基础》,陈立勋,郭锦涌编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对空间形态的驾驭把握是设计师必备的能力与素质。而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是帮助学习设计的学生获取该能力素质,帮助学生奠定空间形态创作的基本能力及审美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通向各专业设计的学习。将空间形态设计基础作为进入各专业设计学习前的基础性课程来开设,其在设计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重要并将影响深远。
笔者以为,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潜能以及探索精神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的形态造型感、审美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自觉运用感性与理性、直觉与逻辑相互交融的设计思维方式进行创作实践方面得到初步的训练。人类的造型创造活动中,贯穿着感性与理性、直觉与逻辑的双向关联。现代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证明,直觉与感性中包含大量的理性判断,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人的直觉与感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设计学科具有感性与理性、直觉与逻辑相结合的思维特点,因此作为艺术设计学科当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空间形态设计基础在培养学生感性与理性、直觉与逻辑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责无旁贷。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含设计基础造型和设计基础两大方面:前者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与表现能力培养的训练为主;后者则以将设计思维及决策反映到形态、功能、尺度、材料、工艺技术的训练为主。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两方面所涵盖的素质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手段并非截然分开各不相干,而是互为支撑交融的。
一、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
在空间造型能力培养方面,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要解决的是二维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中不能解决的立体的造型问题。普遍来说,目前大部分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长期大量接触到的是二维平面视觉方面的训练,已习惯于以一个视点来看事物,或者以一个视点在一个平面上感受三维的图像,对于三维造型内容看似熟悉,其实仍不清楚空间立体造型中究竟存在哪些审美特性。为扫除这些潜在的认知盲点,空间形态之设计基础的切入宜放在以形态、功能、尺度、材料为主导倾向的初端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动手体验设计形态在空间环境背景下的构造、材料属性与视觉语言的审美秩序,培养良好的设计感觉和设计创造力。三维立体造型感的培养之所以有别于二维造型感的培养,是因为前者倾向于借助立体塑型训练手段,强调与材料、尺度的密切接触,而后者倾向于借助平面绘画训练手段而不必过多接触材料与真实尺度。在空间形态设计基础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鉴赏各类空间形态作品的图像资料,还应更多地让学生体验接触真实的空间场景及艺术作品,体会立体造型中材料与尺度的重要性。美术馆、博物馆、大型公共建筑、公共艺术设计品集中的城市公共环境场所以及材料市场等都是可开展观察、体验、学习的实地现场,引导他们用心体会和感受立体造型空间的魅力,同时应重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形态作品的环境观,亦即重视环境场所对于空间形态作品的制约影响作用,任何空间形态的作品都不可能脱离环境因素而孤立存在。
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需强化课程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发现、感受和享受创作过程中的乐趣。而设计课题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方式,处于课程的核心地位。好的设计课题能综合各新旧知识点和难点,将课程内容的原理、规则、方法等知识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将空间形态设计的基本学理和养分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构成学生持续的创造兴趣与学习热情,在严谨中折射出自由的创造意志,在游戏中实现理性与感性的交融。在教学中,还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深入情况,对阶段性的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加以把握控制,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不断进步。当然,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会受到材料工艺加工等客观条件因素的影响,如一些院校的设计专业目前仍需面对在没有任何工艺加工场地及设备的条件下开展设计基础教学的现实状况。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双方都需要以积极饱满的热忱共同去克服实际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审美能力培养方面,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一)、触感的审美培养,即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审美认知能力。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体量感、肌理和质感,它们各自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表现力。如能对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触觉感进行研究,则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以完成设计任务。鼓励学生认识材料,选用不同材料进行并置对比,从而使平常无奇的材料获得极佳的视觉效果。(二)、立体造型的审美培养。立体造型强调在多个视点、多个面上同时展开研究与审美活动,要求在一个造型载体上能感受丰富的形态内涵,而仅非停留于某个视点某个面。为了更好地认知理解空间的形态,还应对作为审美活动主体的人的视觉进行研究:1、尺度与视觉的关系。物体造型大小尺度变化会引起视觉差异和错觉。2、形体与材质的视觉关系。对形体的不同处理可改变对材质的特性印象,如通过造型处理使得印象坚硬的石材和金属在视觉上产生柔软感与轻质感。3、空间造型手法与视觉的关系。通过各种造型手法的借用,如通过变体、重复、穿插、错位、抽空、旋转、组合、裂解、重构等空间处理手段,衍生出变幻无穷的形态,具有节奏秩序、数理秩序、理性秩序的特性,使原本孤立单调的造型富有语意。4、运动与视觉的关系。路径与速度的改变会引起对空间形态视觉印象的改变,即运动之于空间的时效性在视觉上的反映,可借助对动态的雕塑环境作品获取初步的感性认知,此外,还可以在不同行进方式和速度下,留意对比所经过的景物和空间所带来的不同观感和视觉印象,有意识地加强个体在运动状况下对宏观性的环境空间的审美认知能力。(三)、结构与技术的审美培养。结合材料的特性(如抗拉抗压抗剪强度、耐磨耐温耐湿等性能)进行设计,加工出造型所需的结构件。材料不同,会导致结构形态各异。设计加工过程中,工艺水平往往成为重要的审美因素,因优良的工艺加工的确能产生耐人寻味、赏心悦目的效果。(四)、空间的审美培养。有物就有空间存在,物承载着空间,物同时也存在于空间环境之中,从而产生空间感。在重视对“实”空间形态认知把握的同时,也应重视对“虚”空间形态的理解和关注,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时间性、环境性、文化性、系统性等隐性相关特质因素的初步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创造潜能。
三、形态造型感的培养
每门学科与专业都要求从事该专业的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感觉。从事空间形态领域创作的设计活动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形态造型感,正如从事音乐艺术要求音乐家具备良好的乐感与节奏感,从事体育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球感、水感、速度感等基本素质。“感觉”被认知心理学定义为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最简单的认识。空间形态领域的艺术设计创造活动有着以感性直观的形象最终呈现的特点,因而“感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贯穿整个学习和设计创作过程的始末。形态造型感的培养,可通过对大自然形态的观察与模仿获得,也可通过联想、提炼、创造以获得新的形态,这些形态可以是具象、半抽象或抽象的,能使人产生联系或具有某种特殊情趣的形态。国内外的艺术设计教育,对形态造型感的培养目前还是以向自然学习、向优秀的空间形态作品学习的途径获得,除此似乎还没找到更为有效的捷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态造型感。
总体来说,空间形态之设计基础的原理性内容与以往的立体构成课程中的惯性做法与教学思路有很大不同,它更多地把立体构成学科放在人类从事造型活动的较大范围内的背景下去认识和把握其空间造型设计的本质,将人类丰富的立体造型实践成果作为课程开展的背景资源,而不是将立体构成学科抽象地孤立对待。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在空间造型的概念性原理知识方面,宜从探寻人类空间形态造型活动的共同的基本轨迹出发,向学生揭示空间形态造型创作的基本方法思路,帮助他们较快搭建起良性的思维架构和初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创作状态。譬如通过对各类优秀的空间形态作品(包括建筑、产品、环境雕塑、陶瓷、服装等)的巡视回顾,从整体的形态造型创作思路,找出诸如模拟仿生的自然形态、象征隐喻性的人文形态、功能性实用性的形态、主观创造性强烈的几何形态、综合型的形态等有迹可寻的造型创作切入。应特别指出的是功能形态,它是从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出发所生成的形态,不仅满足视觉审美的需求,而且是功能、审美、技术高度统一的产物。在设计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揭示这一形态创作的理性特质倾向,对于学生日后的专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以上多向度获取造型切入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形态创作较深层的学理内因,而且能使学生获得丰富造型创作方法的启示。
在当代设计教育中,空间形态设计基础教育是在设计领域内无专业界定的设计初端的教育,应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和设计大基础的方向来探讨把握。它的教学是面向设计的基础教学,旨在培养和开发学习者的基本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它的学术理念开放融合、宽口径而厚基础,它的教学特点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空间形态设计基础课程强调设计的基础性,不指向具体专业也不过分强调设计终极,是培养优秀设计人才的通识性、综合性的不可或缺的前期设计教育。特别是对于我国目前学习设计的学生在进入专业设计学习之前对空间形态的认知及创作能力普遍薄弱的实际状况,如能重视、研究和把握这一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转换性关键节点的设计教育基础环节,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我国当今和未来的设计人才的培养也将具有开拓性的深远意义。
参考书目:
《世界建筑——空间句法》,北京:世界建筑杂志社,2005年第11期,总第185期。
《三维设计基础》,陈立勋,郭锦涌编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