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建立当代风景园林批评学

admin 2008-11-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由于丧失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所具有的那种向心力与凝聚力,没有了铸合整个民族精神走向的统一精神标尺,因而呈现出某种疲沓、松散与萎靡之态。风景园林艺术与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受到整个文学与艺术批评的影响。相对于文学批评、艺术批评甚至建筑批评,风景园林批评由于其综合性、复杂性以及实践性与时代性的影响,还处于起步摸索与萌芽阶段。风景园林批评的主体论、对象论、价值论、生态论、土地伦理和方法论是风景园林批评学的重点。其中风景园林批评的价值论和方法论是批评
中国当前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人口与资源的压力超过任何国家和地区,况且中国农业社会解体很不充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内圣外王的宗法家族文化还未彻底改变,在外来强势文化与赶超经济强国的发展压力下,在由农业社会形态的城市格局逐渐向工业化甚至信息化社会形态的城市过度中,城市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拆迁任务十分繁重。近几十年来的园林景观的建设速度与宏观总量也是十分巨大,因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以及建设与管理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风景园林与景观学之争论,使得风景园林学的主体、本源、原形以及风景园林的核心内容、风景园林的价值以及风景园林的范畴与边界就成了我们不得不思考与研究的内容。

  1 批评学建立的目的与意义 
  风景园林批评学的建立有利于学科专业行业发展,有利于明辨是非,明确目的与方向,有利于存真去伪。广泛的批评对其发展有着全面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正是在广泛的评论中,专业人士之间才能增进交流,迸发出促进学科进步的火花。同时,会有更多的人认识风景园林学科,增加风景园林的社会认知与传播途径。有更多的人逐步培养起这一方面的鉴赏能力,为完善这一学科提供信息反馈和真知灼见。

  2  目前批评的现状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繁忙的设计任务,繁重的建设任务,来不及精细管理的现实状况,奔小康的物质现代化压力,很多行业,很多人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这就使得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很奢侈的东西。结果是:表面和和气气,背地里怨声载道。学科发展缓慢,不找原因,或者主观上放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缺乏批评的良好环境,缺乏批评的良好价值观,缺乏批评的有效方法,缺乏批评的合适理论;缺乏批评的标准与规则,更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气度与涵养。
  当前风景园林批评的主要表象可归纳为:
  1)做老好人,做和事老。你好,我好,大家好。和稀泥,混个好人缘。同时,大家都很忙,也懒得批评别人或者作品。
  2)老虎屁股摸不得,一听批评火冒三丈。作品批评不得,人更不能批评。不对批评本身进行解释、辩解与说明,而是进行人身攻击,或者进行讽刺式的挖苦。比如说,我在干这个的时候,你还没有出生,也就是说你没有资格批评他,倚老卖老;或者杖着自己的权力、学术地位或者留洋的经历,居高临下,欺行霸市,显得很没有涵养与风度,逐渐形成学阀、学霸。
  3 )大多属于表层批评:
  (1)抬杠: 此类批评,你说我的不对,我就说你的不对,或者,你说你的对,我说我的对。或者,你不说我,我就不说你,你若说我,我就说你。不产生思想交流,不触及问题实质。偶尔为之,不过起到娱乐放松的作用而已。    
  (2)一般性的批评:绝大多数批评属于此类,一般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当然尽量理解原意是最起码的要求,以描述,诠释为批评的目的。
  (3)严肃性批评[1]:此类批评不多,但是很有价值。涉及价值观层面,探讨批评对象的社会性与哲学性思考。以判断,判别为主要目的。不是以错与对,黑与白为结果,而是过程与价值的反思。
  当代风景园林批评大多有感而发,随意性大,缺乏理论深度与哲学高度,基本上处于专业人员与媒体评论员的直观感受和客观描述阶段,还停留在功能与美学表象层面。十分缺乏风景园林本底与价值方面的内在评价。要让风景园林批评发挥推动学科实质性发展的作用,就需要批评者根据批评对象,掌握和运用客观真实可行的风景园林批评方法,以增加批评的全面性和深度。
  3 风景园林批评定义与批评的性质

  3.1风景园林批评
  风景园林从大学科归属来讲属于建筑学领域,我们先看看建筑批评的定义。建筑批评:是对建筑、建筑所赖以存在的社会与环境,对建筑师的创作思想与过程,以及所有涉及支撑建筑师、培养建筑师的制度与体系的鉴定和评价。建筑批评全面而又系统地对建筑进行研究、选择、区分、叙述、比较、分析、判断、论证和批判[2]。
  风景园林批评是一门以人与社会的需要为尺度,考察并研究园林,揭示园林与人和社会发展的学科。
  风景园林批评,在这里并不简单包含否定性评价之意,而是指一种具有条理的富于理性的评论。无论用言谈、论文还是著作去表述,批评都意味着对风景园林作品、设计师、园林理论与历史、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作具体分析和评价。
  风景园林批评以是“专家、业主、公众及媒体以风景园林设计师和影响风景园林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意识形态、哲学思潮等)、风景园林作品、建造维护完善和使用的过程、风景园林作品的使用者为对象,从功能、美学、社会、生态、艺术和经济等方面进行的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
  
  3.2 风景园林性质与园林批评的性质
  3.2.1风景园林的性质与特点 
  风景园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下诸多方面的特点。园林的地域性;园林及园林文化的多样性,园林的审美性,园林的社会性,园林的生态性,园林的游憩性,园林的时代性,园林形式的多样性,园林内容的变化与丰富性,园林景观的季节性,园林功能的时代性与多样性,园林的价值观多元性,园林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的复杂性;时间对园林的影响与作用性,园林时空的四维性等等。 
 
  3.2.2风景园林批评的性质
  1)风景园林批评学属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的一部分。
  2)风景园林批评是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风景园林批评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活动以人和社会的需要为尺度,考察并研究园林的创造过程, 揭示园林客体与人和社会的深层关系,预测并建构未来的园林客体,为人类需求服务。
  4)风景园林批评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批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某种广泛多样的个人行为以及社会和制度实践而进行的一种价值的判断性运作,从而揭示出作品及其作者的内在世界。批评可以起到丰富并延伸作品、作者及其价值的作用,赋予作品以开放性以及附加的价值。
  5)风景园林批评是理论性很强的一种实践活动。当我们在体验、研究、观赏和批评园林的时候,实质上是在探求园林的本底,园林的主体以及园林的哲学价值,这就是一种理论活动。
  6)风景园林批评的对象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与关联性,因此批评的形式与内容也十分丰富。既有理论的批评,历史的批评,意识形态的批评,艺术的批评,又有本底、功能与价值的批评,还有社会、生态、伦理方面的评论,也少不了与风景园林相关领域的城市规划、建筑学与景观的范畴、领域的批评。
  7)风景园林批评具有时代性、地域性以及语言环境性的规定。
  景观,园林,景园,风景园林,不是并非纯概念、纯理论的问题,必须放到一定的语境里面,语境包括时间、空间纬度以及社会制度与文化。园林批评时应该将批评的对象置于特定的历史、现实与文化的语境中,才能洞悉到问题的本质。 
  8)风景园林批评具有功利性与相对性。批评者意见不仅仅代表个人,往往会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团或者学术团体与组织,当然更容易受到政治、社会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

  4 风景园林批评的对象、批评的主体与分类
  4.1 风景园林批评的对象与分类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内容、形式的决定因素:1)地形地貌;2)主题与功能;3)设计师的艺术偏好;4)传统文化与艺术传统;5)大众喜好与社会需求;6)业主的追求与喜好;7)经济因素;8)其他因素(意识形态、行政长官等)。
  风景园林批评的对象是整体的园林建设活动,既包含了创作的主体——风景园林师和用“看不见的手”引导规定园林实践的社会环境,包含了园林作品本身(设计作品与工程作品)及其实践过程,也包含了园林的接受者与使用者——园林欣赏的读者、风景园林教育、人才培养以及作品创作的理论与方法。风景园林批评是对风景园林师和鉴赏者、使用者、业主直接起着导向作用,同时又基于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风景园林批评的对象包括风景园林师(作者)、风景园林本身(设计作品,工程作品)、园林作品创作的政治社会环境(行业主管与评审委员会)、作品创作的理论与方法和欣赏风景园林的人(读者)、以及业主。
  批评规划设计理论:风景园林自身的规划设计理论探讨与评价,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理论探讨与评价,规划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评价。 
  批评设计师:最普遍的是根据其作品的现象和观点,分析其在具体作品上的创作动机、创作过程和产生某些结果的作者因素。进而可以解析其设计思想、价值取向、知识和能力结构等。 
  批评作品:包括设计作品和工程作品。前者的表现形式包括从构思草图、表现图、施工图到模型等。工程作品是人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因此批评者往往是在使用后作出批评 。 
  批评欣赏者:从行为心理学,分析满足人的需要出发,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生活轨迹,从而得出他们对于风景园林的功能、生理和心理需求。 
  批评评审专家委员会(项目实施运行机制之一):专家决策优势与缺陷:我国目前实施决策专家咨询机制,专家委员会在风景园林发展过程中作用十分巨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是决策依靠专家评审咨询也有潜在的风险。影响专家评审咨询客观合理的主要因素:1)专家的专与博;专与非专;人格健康与凝聚力;专业领域,专业知识,自己的科技知识判断;2)非科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很多其他知识;3)评审项目往往是多目标与多功能,十分复杂;4)决策过程的非科学性:评审会过程运作,时间与效率,时间与效果,专家委员会专业的选择与组合,专家个体的选择与性格,专家社会知识与驾驭能力等等都会影响批评与评审的结果。专家也是人,是感情动物 ,也会有倾向性,更会受到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影响,也会受很多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几个问题的思考:评审结果合理有效的方法;过程的客观与有效;经济与景观评价;方案比选;经济性的评价;总体效益评价的量化与客观性;在政府决策中专家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其实,专家评审咨询只是政府决策的支持与参考,专家不是决策者。
  批评社会政治环境:学科、专业与行业的发展无不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相关。风景园林行业的社会体制与运行机制、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审美取向、经济发展对风景园林学科、专业与行业的影响评价等。
  批评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对专业主体,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与批评。
  批评风景园林师注册制度:对风景园林师注册主体、注册程序、审查章程以及运行机制,后续教育与培训办法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论。 
 
  4.2 风景园林批评的主体与分类
  风景园林批评主体泛指的是风景园林的服务对象与欣赏者,就具体而言,是指风景园林理论家、设计师、园林艺术史家和文艺评论家和专栏作家等专家,以及公众、业主等。 

  5 风景园林批评的框架、程序与模式

  5.1 批评目标----衡量标准与依据
  总目标──哲学目标:真(逻辑学)、善(伦理学与宗教)、美(美学) 
  总目标──现实目标:社会性,经济性,生态性,综合性
  具体目标──针对性目标: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生活性,生态性
 
  5.2 批评指标与指标体系
  指标分类:单项指标,多指标,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
  评价类型与指标:可行性,创新性,合理性,功能性,环境友好性,资源节约性,经济性,美观性,实用性等评价。

  5.3批评的价值观与价值观导向
  5.3.1价值观与中国传统园林价值定位
  1)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2)中国园林的价值定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是中国国粹之一。
  中国传统园林是一门独立的综合艺术,钱学森明确提出了中国园林是景观、园技、园艺三个方面的综合,而且经过扬弃,达到更高一级的艺术产物——从理论上首次阐明了中国园林何以堪称“世界园林之母”[3];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园林儒道兼得,取格清雅;气韵生动,重在韵味;众美荟萃,趋于乐境;天人合一,人间仙境[4]。中国园林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结。
  5.3.2 规划设计的价值观与哲学思考
  规划与设计的实质:在法制与民主、自由与科学的影响与干预下,规划设计在国内外大致都是:
  不同权力与权利博弈的结果;不同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
  不同话语权群体博弈的结果;不同社会阶层博弈的结果;
  人类权利与自然权利博弈的结果(伦理发展历史,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
  规划是协议的过程;规划是妥协的过程;
  规划是利益分配的过程;规划是各种价值观碰撞的过程。
  利益相关者研究是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规划的非科学性是规划学科的重要特征。
  因此,规划是技术,规划是社会公共政策,规划是一种调节不同阶层人们利益的工具。利益相关者研究是规划研究与解决的重要问题。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的过程,也是一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过程。当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在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持续紧张的前提下;在人口总量特大,特别是综合素质较低的状况下;在工业化,特别是大量使用淘汰技术与设备压力下;我们应该大力提倡“适度规划”、“和谐规划”、“合作规划”、“非线性规划”及“由下而上的自组织规划”。
  5.3.3 中国审美文化与不同社会阶层的审美特征   
  风景审美:是指作为主体的审美者对作为客体的风景进行美学意义上的感知和体验、鉴赏和探求等,从而得到感官上、情绪上和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   
  不同社会阶层的大众文化具有商业化、标准化、模式化、伪个性、反艺术、批量化、平面化等特征,同时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形象的复制导致对现实的非真实认知;梦幻性特征强化人们的妥协与逃避;批量生产导致审美能力的退化等等。
  当代中国社会审美文化与价值观趋向多元化,艺术审美有着感官化、形式化、物欲化、商业化等消费特征。社会发展的目标在不断调整,社会阶层在不断分化,服务对象群体越来越复杂化,风景园林的功能也在变迁,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也在发生变化。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感官化、形式化、物欲化、商业化等等消费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审美活动中的形而上意味和理性主义内容,使传统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精神价值的绝对性被欲望满足的绝对性所取代。
  中国当代艺术在根本还没有和现实社会产生什么关系的时候,就一举落进了市场的漩涡。当代艺术存在的前提和理由,就是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替代哲学,与更普遍的人发生更直观的关系。中国的当代艺术从来就没有过这层含义,只是在外国价值体系下的一个表演和操练[5]。
  当代中国的审美价值观基本上由经济发展的力量所决定。其中官员、专家特别是美学专家与时尚人士(媒体)引领着、决定着、控制着审美的取向与流行态势。
  1)中国审美精神的3个层面
  中国“传统”自身就具有一种“审美精神”。 ——吴经熊的“悦乐精神”
  中国“审美”本然就注重一种“生命意蕴”。 ——方东美的“生命之美”
  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美感文化”。   ——李泽厚的“乐感文化”  
   1  审美的内在结构:官文化、士文化和民文化

传统审美文化类型

雅俗文化的区分

传统的类型分类

官文化

雅文化或俗文化

大传统

士文化

雅文化

大传统

民文化

俗文化

小传统

 


  2)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精神境界
  (1)意境:士文化的道禅至境    
  意境,是由“实境”与“虚境”共构而成的,是情与景的结晶,境与象的融会,虚与实的统一。
  意境的终极层面是向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超越,它既包含象又蕴涵着象外的“虚”“空”,从而呈现出“道”化“气”运、“禅”意盎然的全幅人生天地的图景。

2  意境的历时性过程

境界的层次 

   美学范畴

主观的价值

直观感相的模写

 “情”

美的价值

活跃生命的传达

 “气”

生命的价值

最高灵境的启示

 “格”    

心灵的价值

 
   (2)载道:官文化的儒家之境
  官文化通过“道统”的濡化来继续垄断“政统”,其中的审美文化也要追求儒家的“载道”境界。所谓“文以载道”,就是一种视文化为载道之器的观念。 
  (3)从俗:民文化的墨家体验
  民文化的“从俗”表现为内外2个方面:
  其一,内在方面,民间的审美意识浸渍了民间功利性的价值观念,以至于功利意识与审美意识始终杂糅在一起;
  其二,外在方面,则体现为民间文化的技与道之间的关系。在“技”中显现“道”的自然无为,这是民文化的最高层次。
  (4)合和之境:中国审美文化的整体意蕴
  士文化、官文化和民文化这3种审美文化之间是互动与协合的。 
  士文化、官文化和民文化这3种审美文化虽然各自追求境界不同,但具有共通的境界,即“合和之境”,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整体精神意蕴。 
  5.3.4 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与环境伦理观
  1)生态学的重要性、颠覆性与局限性:
  (1)生态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
  (2)生态学理论已经跨越国界,跨越意识形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持;
  (3)生态学已经成为本世纪影响政治家、科学家以及工程技术专家决策的重要理论;
  (4)生态哲学(土地伦理、大地伦理、环境伦理)已经成为我们适应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世界重要的新价值观与世界观;
  (5)没有生态学理论支撑的理论与方法将成为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然而生态学已经被广泛社会化,流行化,泛滥化,更被误解化,甚至妖魔化——甚至成为新形势下的棍棒,被不懂生态的人用来维护生态反对建设的依据,生态学已经走到了让生态学家无奈的时代。大家都觉得明白事情,好像生态学家似乎还不懂。比如已经被用到我国宪法的名词“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就没有被生态学家认可,没有写进生态学名词术语词典[6]。
  人类遇到的问题不都是生态问题。生态学不能解决人类发展中的所有问题。现在很多人认为生态学的发展会使人类健康发展,会使天蓝水绿,会使自然界鸟语花香,落英缤纷。人类大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思想与价值观指导下,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利益驱动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的永恒动力,虽然我们正在提倡自然的权利与环境伦理。要我们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生物,但是还没有成为决策者的自觉行动。
  有了生态学,并没有使我们的环境变好,相反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我们所处的世界环境与区域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糟。生态学越热门,环境问题越大,相反相成。
  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不能直接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是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的重要方法。虽然使得我们解决生态问题有了某种可能。
  生态学原理逐渐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但是人类的利益驱动,还没有使得生态学真正成为人们行为的驱动力,大多数属于名词炒作与概念创新。这并是不是生态学的错误,而是人类今天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力度、发展强度以及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深层次的重新审视人类存在的价值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改变人类生存的价值观,需要更新经济发展的理念与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区域概念,不是局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涉及人类需要改变目前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生态学科的问题,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关。问题核心原因甚至与我国现行的吏治有关。
  2)近年来有关生态规划的反思   
  (1)反规划理论与城市禁建区规划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反规划理论与城市禁建区规划,对目前我国严峻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短缺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紧要关口,具有化时代的重要性与积极意义。
  然而,从操作层面与社会发展来说,反规划理论与城市禁建区规划属于理性的弱智。反规划,先进行非建设用地规划,从生态承载力与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来讲,只有热情与激情,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缺乏规划的理性与科学发展观。缺乏科学性的佐证;先确定非建设用地?可能性与真实性?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桂林市禁建区规划已经做完,并评审获得通过,北京市政府已经做完城市限建区规划,已经划定55km2禁建区。
  (3)有很多问题是悖论——只有憋死
  全国要保持十八亿亩耕地最低限,城市还要发展,城市化率要达到60%以上,还有好几亿农民要成为城市居民,怎么办?而且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河谷、水网、交通发达、资源丰富地带,近20几年的城市化过程,大多数农业用地被征用,被占用。难道我们要去荒漠戈壁与大海上去发展城市,建设新的城镇?进而追问──山水河流,湿地,林地,河湖水塘、山地、丘陵、荒坡地以及农业用地等,都不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北方平原型缺山少水型城市,怎么做禁建区规划?城市总是要发展?那用什么土地?上天还是钻地?有人说城市扩张占用土地,可以进行土地置换,买卖土地指标,试问置换的土地与城市占用的土地在农业生产力方面有可比性吗?
  (4) 生态规划的实质: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人与资源的适度、合适与合理比例关系。 
  建立人与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空间资源)合适的比例关系,适度发展速度,适度消费是生态规划的实质。要用生态足迹法计算生态承载力,以便确定各类土地利用的性质、强度与利用途径问题。而不是武断地划出“非建设用地”。有些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大发展,已经在“非建设用地”中寻找“建设用地”,我们何必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自欺欺人?。 
  (5)科学不可能解决人类的欲望问题,要用非科学(哲学、艺术、文化、宗教以及伦理等)来解决消费压力的问题。来合理确定人类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强度与发展力度。人类要学会敬畏自然,学会调节欲望,学会有限度消费。
  (6)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对自然环境的占有、开拓和改造过程,也是对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认同、协调与适应过程。
  (7)如果人类对自然利用与占有的副作用与效果在人类的掌控制下,应该就是利用,不是破坏,人类总是要生存与发展。
  (8)环境伦理的实质含义:就是在道德意义上,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人与生物的相互关系。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生态中心主义。提倡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与其他生物、生态系统一律平等。这个也遭到很多数专家的质疑。也属于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过于理想主义和矫枉过正。
  讨论环境伦理问题,必须解决科学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人文价值定位问题。科技不是什么凌驾于伦理和法律之上的事业,科技本身也负载着价值。
  科技服务于人的途径不是为自己披上价值中立的外衣,而是自觉反省自己的价值导向。这并不是哲学家在一厢情愿地为科技制定规范和指引方向,而是由当代人类生存境遇所显示的结论。科技若不能来一次根本转向,人类就会在生存危机中越陷越深。现代科技的强大救不了人类,根本方向不变,科技越强大,人类越危险[7]。
  我们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处于经济决定论时代,一俊遮百丑,对GDP,GNP疯狂的追求;发展机遇的压力,来自世界列强的压力,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处于高科技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压力;我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面搞现代化,模仿学习,抄袭拷贝,多使用淘汰技术与落后产业与工业方式;全国奔小康、大康以及豪康的压力;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生产,特别是污染工业与传统工业,高能耗,高物耗,高强度开发建设使得环保历史欠账太多;高消费促进生产的压力,我们处于高消费,高浪费的时代,消费刺激生产理论的影响;中国社会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制社会,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先天不足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中国脆弱的生态系统、自然灾害较多以及后天的过度使用与不当使用……。
  人类最终的出路——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人类发展速度与生命的价值问题。而不是创造一堆无限正确的名词与中看不中用的所谓理论。
  5.4 风景园林批评的类型与分类
  从批评性质分为:批评与元批评;
  从批评的深度分:价值观批评,理论与方法批评,感觉批评,一般批评等;
  从批评对象分:作者批评,作品批评,社会环境批评,欣赏者批评,评审专家批评,理论与方法批评,业主批评等;
  从批评主体分:理论家、设计师、艺术史家和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等专家,以及公众、业主等;
  从景观批评的过程分:将景观设计批评方法分为3个层面:描述、诠释、判断[8];
  从批评的载体分:学术杂志,报纸,电视,网络等;
  5.5 风景园林批评模式与批评方法[2] 
  1)批评的模式
  价值批评模式:价值批评模式就是探讨风景园林的终极价值。讨论功能、审美、经济以及社会需求等问题。
  社会批评模式:社会批评模式就是风景园林的社会性与时代性批评,也就是指以社会群体为主体的关于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批评。
  科学批评模式:风景园林设计是科技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学科的创造性劳动。科学批评重点在于园林设计、园林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技术理性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客观分析园林技术与经济因素,设计技术与建设技术是否符合性价比。
  文化批评模式: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园林的文化批评是将园林理解为构成特定文化的设计语言符号,如地域文化、后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形式、内容与功能影响的批评。
  心里批评模式:心里批评模式是针对设计师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的批评。将现代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法,运用于园林批评。重点探索设计者与欣赏者心理机制和欣赏者的欣赏过程。注重园林设计的语言、形式与手法,设计者与欣赏者的关系研究。
形式批评模式:形式批评模式从纯视觉与感受方面,依据园林所属类型的艺术特征对其进行评价。
  图式批评模式:图式思维是园林设计的重要表现方法。设计师设计与思考的语言就是形象、图式、图形与图像。图式批评包括对图式思维的批评与图式园林批评2种。
  现象学批评模式:现象学批评是通过园林设计作品的描述、认识、解读与诠释,感知设计师的创作意识与情感表达。
  历史批评模式:就是在历史纵轴上,从园林的历时性角度,依据历史客观性、社会发展阶段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园林作品的历史意义,历史价值的批评。继承创新,客观解读历史作品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寻找存在的历史意识。
  2)批评的方法
  综合批评对象、批评目的、批评过程、批评的需要,批评方法有一下3种: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比较学的方法
  (3)归纳演绎推理方法

  6 讨论——批评学展望 
    
  风景园林学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自产生开始就一直在哲学、文学、艺术、美术和科学之间游离,也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里兼职。它的知识主体也就随着人们对园林功能与服务对象、社会需求、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准确地说风景园林学在它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是一系列丰富的诠释与欣赏的轨迹。那么风景园林学的主体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范畴是什么? 
  当前国内与国外,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以及各种社会、哲学思潮、各种价值观以及多元化的审美文化需求逐渐影响并改变着风景园林的理论与方法,而且影响越来越大,使大家无所适从,如何评价风景园林的功能与价值?
  风景园林特别是城市园林与环境景观建设的社会实践越来越受到官员专家以及老百姓的关注,城市园林越来越趋同,越来越千篇一律,什么是城市园林特色?如何评价当代城市园林?
  园林的服务对象,从早期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军阀地主、文人雅士,僧侣尼姑到现在的不同阶层的社会公民与城市居民,中产阶级正在分化,富人阶层又在形成,园林到底应该为谁服务?为权贵?为平民? 
  造园、风景园林与景观学之辩论:术语历来都是学科立足之本,也是学科范畴与边界的重要判断。可是随着近十几年的学科发展,传统名词或术语所对应下的事实却越来越不那么清晰,以往看似约定俗成的传统风景园林术语正在被不断的重新解释。景观这个跨越建筑学,城市设计、艺术设计学的新名词应运而生。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景观已经很顺利地融入到了物质文化、文本和社会进程等各个方面,并被很快地认可为现代都市地景,有了新的意义。景观不再是静态的,它不断地将不同的、分离的或者是异常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在这个定义之下,景观也不再是传统的“如画风景”之代名词。景观不仅再现了视觉规律,同时也将社会政治和经济力量结合的空间结果以城市地景的方式而使所谓的城市景观具体化。由此导出了景观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产物[9]。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景观、园林、景园、风景园林等,不是纯概念问题,必须放到一定的语境里面,语境包括时间与空间纬度,当然还有地域文化的影响。风景园林也已经从传统园林向城市园林与大地景观规划发展,学科领域也在拓展,风景园林也在与时俱进。但是无限泛化风景园林的范畴与耕耘的领域,比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属于价值观和哲学问题)?有可能吗?站得住脚吗?风景园林有这么大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能驾驭吗?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相关领域是什么?边界在哪里?
  在园林规划与设计理论的应用中,最为庞杂与泛滥,让人无法理出头绪,无法看到理论与方法的真谛。诸如文学与画论,审美理论、生态规划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建筑设计理论、城市规划理论,旅游规划理论,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等被广泛应用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我们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自身理论是什么?哪些是园林的理论?哪些是借用的?哪些是融和杂交的理论?是不是所有规划都需要理论?没有行吗?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基础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风景园林学有着不同的任务与社会责任,为什么要三足鼎立?
  要回答这些问题,当下之急就是要建立一门风景园林批评学,去寻找风景园林的真谛,寻找风景园林的本源,寻找属于风景园林的领域,寻找属于风景园林的那一片蓝天,寻找风景园林的归宿,寻找风景园林的任务与范畴,明确风景园林的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

  参考文献:

[1]唐军.追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9-24
[2]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22-364 
[3]顾孟潮.钱学森论山水城市和建筑科学,http://www.jsxx.org/93/html/mzykx/democracy00_3/kewen.htm
[4](法)米歇尔·柯南,陈望衡. 城市与园林——园林对城市生活和文化的贡献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8-107
[5]艾未未.“钱在讲国语” [N].南方周末,2008-2-14,16版
[6]王祖望. 我对“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两词的看法[J]. 科技术语研究, 2005,7(2): 35.
[7]李景奇.走向宽容的风景园林——风景园林应与时俱进[J]. 中国园林,2007(8):85-89
[8]宋本明. 描述·诠释·判断——现代景观设计批评方法研究[J].城市环境设计,2007(5):106-108.
[9]丁沃沃.设计实验室,ABBS建筑论坛,http://www.abbs.com.cn/media/read.php?cate=7&recid=21370
  作者简介:
李景奇/1964/男/陕西扶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景观规划,旅游规划(武汉 430074)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