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无愧大家真学人——怀念周维权先生

admin 2008-05-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大学本科毕业我就离开了京师,有缘和周维权先生接触的机会实在不多,但仅仅几次接触,己令我极为钦仰,深感先生的作为非极有修养的大家而不能为。
  大学本科毕业我就离开了京师,有缘和周维权先生接触的机会实在不多,但仅仅几次接触,己令我极为钦仰,深感先生的作为非极有修养的大家而不能为。
  1979年我考上了北林的外国园林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是郦芷若先生和程世抚先生,借到清华听课之机也曾数次叨扰周维权先生和陈志华先生。1980年底开始准备论文,最初打算写圆明园西洋搂,在参观圆明园展览时看见解说词里讲西洋楼是法国勒•诺特风格,我便问当时的公园主任依据是什么?主任告诉我是周维权先生讲的。我随即冒冒失失地径直去找周先生,直言程世抚先生告诉我西洋楼基本属于意大利风格。周先生不但不以为迕,反而真挚地说:程先生自己就拥有一套原版的西洋楼的铜板图,是内行,应以程先生说的为准,并谢谢你的告知。自此以后,我又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社会生活,生活告诉我,再想遇到这样的大家真是何其难也!特别在当前的这个浮躁社会,只有三分本事也要自吹大师者俯首皆是,何谈能够自我批评?实际上西洋楼的东头运河部分和宫殿前置的做法确是勒•诺特风格的,为此后来程先生知道了这事还批评了我。像这样的一批总是严格律己的老学者,不知何时再能成为我国学界的主流。
  此后再见到周先生已经是14年以后,我做了汕尾一个叫遮浪的地方的海滨规划,由李敏出面从北京请了几个大家来评审。就是在这次评审中周先生答应为李敏进清华建筑进修班留一个名额,此事直接促成了李敏一年后考上吴良镛先生的博士,可见周先生为了鼓励后进总是不遗余力,此是后话。当时甲方有一个名气很大的会算命的风水师,名叫余谭熙(4年后此人不幸死于车祸),开会前我偷偷地叫他给对面坐的北京来的人看相,他说陈有民、汪菊渊两先生的命好,却不肯多讲周先生。我自命是个“尽信书不如不信书”的批判科学主义者,对神秘事物当然会更多地持有怀疑态度,但此事令我十分纳闷。去年在清华得知周先生晚年相当凄凉,但仍在坚持修订《中国古典园林史》,心中油然起敬。不想仅仅半年后先生就撒手人寰,完善大作《中园古典园林史》的宏志竟成遗愿,不禁令人唏嘘!
  《中园古典园林史(第二版)》出版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让我写一篇书评。我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第一版和第二版逐行对照做了阅读,惊奇地发现《二版》比之《一版》的分量几乎翻番番,充实和重写的部分占了70%以上,等于又用了十年再磨一剑。细读之后,深感周先生博览群书,密切跟踪建筑、城规、园林、生态,以及史学、考古、美学、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充盈着对中华文化的满腔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真挚关切,一方面又力求站在人类文化的最高点和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以近乎严厉的科学态度审视了几千年的中国园林历史,也严厉地审视了自己的《一版》,在中国古代园林史的研究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一本可以充分信赖和放心引用的著作。当然,任何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我用尽了力气在里面找毛病,也不过五、六条“硬伤”,其中还包括两条可能是排版错误。最后我为表达对先生的敬意将书评起名《十年再磨剑》。文稿完成后,学会领导请周先生和我在《中国园林》编辑部座谈,会前我还多少有点忐忑不安,后辈评前辈,还专门挑刺,让我现在也不容易过这一关,但那天周先生又一次表现出他学术至上的情操,不但没有摆谱翻脸,还一个劲地对我的认真表示感谢,让我真的十分感动。后编辑部将书评最后一小段“挑刺”的部分做了删节,发表于《中国园林》2000年第4期。
  近闻有的文章采取对《中园古典园林史(第二版)》断章取义的手法将周先生说成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背叛者,我想大概是根本没有仔细研读全书。可以说,先生是用了后半生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对中国古代风景园林的研究中,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巨大的热爱,显然是作不到的。正因如此,中国人才说:文如其人。   
周维权先生,大家也,真学人也。他的学风是具有中国脊梁地位的学者们高贵品格的体现,这是当前我国学术界最最缺乏的。但是,邪不压正,我们怀念周先生本身就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优秀部分终究会再现光芒。
  
  作者简介
  王绍增/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教授/《中国园林》杂志社主编/本刊顾问编委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