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淡泊名利 成就辉煌——周维权教授追思

admin 2008-05-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周维权教授近年来身体状况不佳,惊闻他突然逝世,情不能已。
  周维权教授近年来身体状况不佳,惊闻他突然逝世,情不能已。
  周维权同志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早期毕业的优秀学生,1950年代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潜心学术,淡泊明志,在业务上全面发展,具有广泛的才能。他的建筑设计水平很高,例如清华大学第二教学楼就是他独立完成,留下来的作品之一;他对中西方建筑史有广泛了解,根基很深,也做了一些介绍西方建筑师的·译工作。
  周维权同志最突出的贡献,就我所知,是从1958年或更早就开始在中国古典园林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颇具有个人独特性。
  首先,周先生注意到对历史名园发展源流的探求应与中国城市历史发展的研究相结合,他几乎与中国城市史学者同步进行研究,有其独特的心得。
  其次,他的建筑根基很好,又有深厚的古典文史功底和绘画欣赏修养,所以在他的研究中,常根据文献考据周详,又能以建筑家之设想对历史名园的空间想象加以复原。这方面例证很多,例如对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根据王维诗画的意境,同空间布局联系在一起绘出想象图;又如对承德避暑山庄的一些景点,根据历史文献并结合基地遗址现状的考察,进行了复原等等。
  第三,他在园林方面的工作重要体现在对颐和园古典园林的研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因地理位置所在,在这方面投入较多人力。改革开放后就组织研究小组,在冯钟平、姚同珍等同志的参与下,分别对建筑设计、园林植物,甚至相关的乾隆诗词都进行了梳理,加之建筑学院多年的测绘基础,最终由周维权同志凝为专著。
  第四,他对名山风景区有独特的研究,作为先驱者之一首先对国内众多的自然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工作。
  我和周维权同志长期在一起工作,有很深的交谊。我们一起去过大理、剑川、鸡足山;他是这一带人,大理的苍山洱海和乡土风情,他如数家珍;我们共同讨论大理的草图我至今还保留着。我们还共同指导过韩国研究生的博士论文。
  以他的学术根基,还可以有更多的著述问世;如果参加园林的规划设计,也可以有更多的设计成果建成,可惜未能假以天年。而且他的这些工作都是他在艰巨困难的生活条件下完成的。即使如此,他在病危中,仍呕心沥血,工作不辍;前人诗“春蚕到死丝方尽”,每思及此,不胜潸然,寄以无限的思念景仰之情。
  我们纪念他,更希望当今学者能从其遗著中,领会作者深邃之学术根底,严谨之治学态度与诚朴务实之学风。

  作者简介: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本刊高级顾问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