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风水说”与乡土景观模式

admin 2008-04-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风水说”不仅影响了我过古代景观,也对现代景观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并日益引起了从事房地产、建筑业、装饰业及设计界人事和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而“风水说”与乡土风水各自包含的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两者都对现代景观有所影响。这种影响又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一课题,针对乡土景观的风水学,探讨“风水说”对现代乡土景观模式的影响。
  引言:工业革命以后的西方世界始终经受着一种生态上的“精神分裂症”折磨,一方面是对高产值、高物质享受欲望的无止境的追求,其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一有机会便投身于大自然中去露宿、去遨游,为此又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法律的和技术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法律手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硬性的协调的同时,许多有识之士试图从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寻求医治上述“心理症”的良方。正如中国的气功和针灸对西方世界充满魔力一样,中国古老的“风水说”也被认为是医治这种“心理症”的魔方,被称为是“驾奴龙的真正的科学”国外的“风水热”对国内产生了一种“回归效应”,使国内许多敏感的学者也开始对这种长期被斥为“封建迷信”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传统文化现象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与大多数持全面批判态度的人相反,有的给“风水说”以很高的评价,并认为在现代仍有其实用价值;有人则持折衷态度,认为其整体上属于封建迷信产物,但在某些方面如对罗盘的应用和对地形分析仍具有科学性。本文将结合理想风水模式及典型事例,着重“风水说”的哲学解释层次进行探讨,也在这一层次上,它能给现代生态学及环境科学的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一、什么是“风水说”
  风水源于古代确立城市的外部环境和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建筑哲学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借鉴祖先选地定居的经验,形成了相地术,古称堪舆术,占卜之意。其理论分别着眼于山川形胜选择(形法)和注重方向及布局(理法)两种。在古代,风水术盛行于全国各地,成了左右人们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风水有人斥为伪科学、迷信,诚然,其中不少问题无法说清,是一个重要原因。若从当代建筑地理环境理论加以剖析,可以透过现象发现其中合理的内核。
  风水,我们把它分为五个层次来解释:第一个层次,风水的生物遗传层次,古代定义叫风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大地中弥漫着一种气,这种气是碰到风就吹散了,遇到水则停下来,所以叫遇水则止。第二个层次叫文化的积淀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哲学的解释层次,第四个层次是技术的结实层次,第五个层次是民信,民信就是我们给它赋名的,实际上是大众的民信。
  那么,什么是生物的遗产层次呢?就是人一生下来就喜欢景观,一生下来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个人本能的东西,都是天性的。比如说你爱爬树,比如说女的爱穿花衣服,男人喜欢打猎等等,这些天生的即所谓的人的天性。
第二个层次,人的天生的东西要去解释,要用一个模式去解释,解释的模式就是一个哲学解释层次。中国人和西方人各自都有哲学解释体系,这就是一个哲学体系,就是用哲学的方法解释。
  在此之前,在生物遗传层次和哲学解释层次之间,还有一个层次就是文化的积淀层次。也就是说东西方文化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东方人喜欢红色,西方人不喜欢红色,而西方人喜欢绿色。那么,这个红色就带有一种浓厚的文化层次。红色是激荡人心的,它是在原始社会看到杀了一头牛,然后很兴奋,所以对红色很敏感。只不过东方人这种敏感是吉祥的,西方人这种敏感是凶的。所以我们看到过街的红绿灯是红色代表凶的,是禁止通行的,绿色是通行的,这也是从西方符号引进来的。所以就是说这个符号有东西文化的差异。哪儿如何来解释这套差异,那就是哲学的解释层次。
  东方的哲学体系是一个化始化机化成,一个阴阳的解释体系。所谓的化始,就是万物始于阴阳,万物都是从混沌开始的。一个大地,然后开始有阴阳,开始有分化,分化出来人,分化出其他的动物和植物,所以又叫阴阳哲学。所谓化机,其过程就是阴阳的这种弥漫的气,太虚无形,那么这是整个太虚的阴阳,宇宙是有阴阳组成的,这种气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而下沉以后就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在天,上去以后变成天象,无形之气在天成象,明星辰,罡气上腾,那么地下是娄气,无形之下在地成形。山川草木娄气下来就形成山川草木、河流、动物、植物。那么这两个气,罡气也是阳气,加上娄气,两个气交织在一起,为风雨为风雪。下雨、下雹、下雪就是罡气和娄气两者相遇变成的。这两种气将来会停到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阴阳冲合之穴,就是两个平衡的穴位,这个穴位叫阴阳相间,福禄永增,万事得以畅顺,这就是化成。
  化机是整个及至流动的过程和交汇的过程。化成,集大成,有果实。当一个人看中了一个地形的走向,通过天象找到了一个阴阳冲合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你要做下来的,就又回到了哲学上讲的。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就可以阴阳冲合,化成了,万物就会得以昌盛。即所谓好风水,就是藏风聚气。
  二、什么是乡土风水
  众多考古资料证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这就是中国本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就有了很明显的“乡土性的环境选择”倾向。其表现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用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3)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4)一般位于处向阳坡。如半坡遗址即为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环抱的典型的上吉风水格局。颇具启发意思的是,这些村落多被现代村落或城镇所迭压,如河南洪水沿岸某一段范围内,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11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了69处遗址。可见,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聚落选址因素的考虑很是讲究。从上古文化遗址中,墓地被安排在居民区之外,居民区与墓葬区的有意识的分离,成为后来区分阳宅、阴宅的前兆。新石器时代原始居住形式的不断改进,反映了人们随环境而变化的适应能力,对原始聚落的位置选择,也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有了较高的认识水平。总之,人们在观察环境的同时,开始了能动的选择环境。
  再则,乡土风水学中以河曲之内为吉地,河曲之外则为凶地。《堪舆泄密》曰:“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龙经》亦认为,凡“反飞水,”“反跳水”、“重返水”、“反弓水”一类的地形均为凶地,不利于生养居住。所谓“欲水之有情,喜其回环朝穴。水乃龙之接脉,忌乎冲射反弓。”显然,这是古代先民在对河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城乡建筑之类关系作了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中得出结论,这一结论与现代河流地貌关于河曲的变化规律是相吻合的。换而言之,古代建筑风水学中总结的“水抱有情为吉”的观点,就是根源于此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三、乡土性与“风水说”的关系
  3.1房屋选址

  从选址上看,风水学总结了农牧社会时期人们择居的经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模式—背山面水,“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种较封闭的环境。并认为此地是风水宝地,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条件最优越的地方。而且很多的帝王将相的居所和坟墓多居于此。而此地的自然条件是否比其他获得更多的利益?首先,从总的地形起伏看,此地处于山麓地和坝地,它被一条山脉(龙脉分支出的两条支脉(青龙、白虎—左右护砂)左后包围着。其后是高大的山脉(玄武),前有较低矮的案山(朱雀),由于地处于山地阳坡地前方,光热条件比较好,而且北方、东北均为山地环抱,对阻挡冬季干寒的西北季风侵入明堂有很大作用,可较好地防御霜冻的威胁。同时,朝南的开口让夏季湿热的东南季风顺利进入,从而带来充足的降水。其次,土层深厚,土壤非常肥沃也是特点之一。这里处于山麓堆积地带,三面环山,流水把山上的表土不断冲到这里堆积下来,而且在此地的开口前方有小丘,使从山上冲下来的土壤不致被冲走。看来风水学对乡土性的影响是很大的。风水学所说的风水宝地对于生产活动无疑是有利的。
  3.2乡土生态建筑与乡土风水
  具有乡土性的生态建筑一方面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体建筑结构和人类产生影响力的有机系统。因而要求人类在建筑规划选址时,应考虑其自身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和人类的各种影响,从而合理利用调整和顺应其建筑生态环境。
  风水学强调城市与建筑的“面南朝阳”,这既有其身后的文化背景,又有着非常合理科学依据。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与《周易.说卦》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后世人谓帝王统治国家的方略为“南面之术”,即源于此。此外,中国的天文星图是以南面而立仰天象而绘制的。地图是以南面而立俯视地理方法绘制的。所以,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前面后北,左东右西,而与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观念(上南下北)恰好相反。这种“面南朝阳”的思想的产生,又是由它特定的乡土性特点决定的。例如,因中国处在北半球中,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面照射过来,人们的生活,生产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是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再者,面南而居的选择亦与季节风向有关,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风,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湿的偏南风,这就决定了中国风水的环境模式的基本格局应当是坐北朝南,其西、北、东三面多有环山,以抵挡寒冷的冬季风,南面略显开阔,以迎纳暖湿的夏季风。
从房屋选址中所讲的风水宝地,其构成不仅要求“四象必备”(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并且还要讲究来龙、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阳宅十书》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初要。”“阳宅来龙原无异,居处须用宽平势,明堂须当容万马……或从山居或平原。前后有水环抱贵,左后有路亦如然。”“更须水口收拾紧,不宜太迫成小器。星辰近案明堂宽,案近明摊非窄势。此言住基不局面,别有奇特兮等第。”这是一种从大环境而言的风水宝地模式:即要求北面有绵延不绝的群山峻岭,南方有远近呼应的低山水丘,左右两侧护山环抱,重重护卫,中间部分堂局分明,地势宽敞,且有屈曲流水环抱,这样就是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
  3.3关中盆地:作为“理想风水景观模式乡土的”满意生态环境
  对处在狩猎和采集社会向农耕和牧畜社会过渡时期的周民族来说,原始人类生态意义上的“满意环境”仍具有很大的魅力。事实上,早期周民族之所以能稳定地发展并最终成为战胜大国商,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关中盆地这样一个“满意的生态环境”。这里,周背倚西南、南及东南一侧的秦岭山地,半月形的秦岭山脉及两侧相邻山脉呈环抱之势,前临渭河平原,西北侧为黄河进入华北平原,从而形成了多个与外界联系得豁口走廊。可见,整体结构上它与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相似,只是由于部落成员的增加和整体活动能力的增强而使空间的尺度相应的放大了。同样,对周人类来说,这一环境具有边缘效应,闭合及尺度效应和豁口及走廊效应。如前所述,这种“满意生态环境”正式理想风水模式的原形。
  四、乡土景观模式对现代景观建设的影响
  现代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就是要将传统风水学的合理内涵与现代景观建筑学相融合,既研究现代景观建筑的方位、形态、材料色彩等等对于不同人的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的正负效应,也研究景观的种种要素组合格局对于大自然生态的正反影响,掌握对建筑要素及其格局的调整、优化,使之与人体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更协调,更同步,以更有利的科学方法,探索建筑物、自然、生态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
  景观模式的探索可以有很多条途径,其中包括神话与宗教中的景观理想,如中国古代神话之神仙仙境、道教之洞天福地、西方之极乐世界;艺术家所表达的景观理想,如山水画、山水诗及园林艺术中的景观、乡土景观模式中的风水学融宗教及民间信仰、神话与日常行为与一体,故能综合体现上述各种景观模式。这种模式深藏于每个人、每个民族或每一种文化之中,往往心照不宣地引导着人们对现代景观的设计和改造。
  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虑整个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系统。每一地域都有它特点的岩性、构造、气候、土质、植被及水文状况。只有当区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彼此补益时,才会使整个环境内的“气”顺畅活泼,充满生机活力,从而造就理想的“风水宝地”—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中国常见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其科学价值是: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即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即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新柴。这些不同特征的环境因素综合一起,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即现代景观建设模式。整个富有生态意象,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或城镇,也就是乡土景观模式中始终追求的风水宝地。
  就中国而言,所有中国的门到中国的南方园子去看看,都是一个个葫芦,门都是葫芦叫一葫天地。乾隆爷知道,包括在圆明园有一个一葫天地,五岭胜景一葫天地,就是这么一个模式,这就是理想中国。中国人的理想都是这样的,从风水到艺术家的理想,无非都是如此。中国人从山地气候、山地环境,从两百多年以前开始就培育了这种偏好,培育了这种理想,是一种领地意识。邻里之间的矛盾也是这么引起的,这是最基本的人性方面。实际上单栋楼甚至十房间的选址都可以从整个角度去认识,也就是说当你抛开一些文化的非所求的东西,比如说现代你追求大房子、大空间,你想想看这个房屋这么大对你有什么用处?有没有用?认识一个领地动物,也是有领域的,这个领域太大了以后,就会感到不安全,领地就控制不了,就没有安全感,这就是本质的东西。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在山地怎么做住宅。这个例子是在成都青城山脚下,到成都只有20分钟的路程,这块地是800多亩的山地,那么这从中国理想环境来说就是理想的风水的场地,然后和中国住宅的一些关系分析、现状的评价,这块草地一定要保留原有的树,原有的植被,充分认识这个植被对这个场地的重要性。首先必须对这块地进行改造,第一就是充分的尊重这块地,这就是我们天地人神的设计理念。把这块场地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要给给予重视,这个场地是有灵气的,所以不要随去动土。地形、三维地形的模拟,每一块水流都进行分析,地表径流的分析,排水就要根据这块场地原有的特色进行排水,也就是用最小的投资可以发挥最好的价值。如果不从风水的角度来讲,这个地方是符合人最理想的。不要一下子清平,要先请设计师来研究,然后再动。必须在这块地买下来的时候,来进行设计。如果进行了设计,这块土地可以成倍的增值。像这种有特色的景观,要充分利用。然后再考虑总体布局规划,再进行西部的总体布局,这是响水源。这就是土地适宜性评价。每个场地都有他的特质,没有一块土地是丑陋的,没有一块土地是不能用的,关键是怎么用地。这就是一个整体,从场地分析开始,然后根据场地的适宜性,进行布局,规划设计。
  由此可见,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的建设有着建设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风水说”的讨论实际多在风水意识的表层结构上进行,所以有人认为它是封建迷信,也有人认为它是科学的。如果我们能深入讨论中国人景观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分析“风水模式”的深层意义由此找出乡土景观模式与“乡土风水”的关系,必将有意于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使传统文化的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这样的对“风水说”的研究而言的,也是对中华民族其它文化遗产的研究而言的。
  因此,在论及风水界时,我们既要充分理解和吸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我认为: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有关阳宅与阴宅的理论与实践系统的理论,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着,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科学。
  [参考文献]
[1]尚郭,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天津大学学报,1989年增刊。
[2]于希贤,中国的风水思想与城市选址布局(台湾)大地地里杂志,1990,5月号。
[3]俞孔坚,“风水”模式深层意义之探索,大自然探索,1990-1。
[4]俞孔坚,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及其生态史观,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
[5]柯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6]袁振新等,云南元谋人化石产地综合研究。古人类研究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
[7]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
[8]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9](清)蒋国,地理正宗,上海文明书局支行,民国十五年。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