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使用状况评价(POE)发展研究
admin
2008-02-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本文从POE的研究范围领域对POE进行了概念的界定。详细介绍了使用状况评价(POE)在国外的发展概况,同时对POE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国内外POE的发展特点。最后建议POE理论应该推广到所有的规划设计项目中去。
1前言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建筑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此后设计师一直将之作为追求的目标并且把实用功能置于首位。今天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及景观设计师,都在喊着“以人为本”的口号,但他们无法实现“实用”这个根本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师绞尽脑汁,尽职尽责地想创造出一个让使用者满意的空间,但这些空间在建成投入使用后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原先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所设想到的种种情况,与使用过程中人们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不相符。经过笔者研究,发现该情况的存在主要是规划设计过程不完备造成的,即规划设计项目缺乏一种使用后评价及信息反馈过程。设计师更多的只关注项目设计的本身过程,忽略了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情况。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有一些成熟的经验,他们会在规划设计项目建成若干时间后,以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式,收集使用者对项目使用情况的信息,经过科学的分析,了解使用者对目标环境的评判,并将这一评判信息完全的反应给设计师,供新的设计参考使用。就此本文从POE的研究范围领域对POE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同时详细介绍了使用状况评价(POE)在国外的发展概况,对POE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国内外POE的发展特点。希望POE理论能够推广到中国所有的规划设计项目中去,使我们的规划设计能够真正服务于人类。
2 POE概念的界定
POE的英文全称是: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关于POE的定义有很多,Friedman在其POE著作中是这样定义的,“POE是一个度的评价:建成后环境如何支持和满足人们明确表达或暗含的需求。”[1]1988年,美国Preiser等人在其著作《使用后评价》中定义:POE是在建筑建造和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建筑进行系统的严格评价过程,POE主要关注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建筑的设计成败和建成后建筑的性能。所有这些都会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和基础[2]。
POE被译成中文主要意思是使用后评价或使用状况评估。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对POE有不同的定义。研究建筑空间的学者称POE为建筑使用状况评价或建筑使用后评估,研究建成环境的学者称它为建成环境使用状况评价。笔者将POE定义放大为规划设计项目使用后评价,主要是根据POE的研究范围领域来界定的,目前的POE研究领域已经涉及到一切规划设计项目,这里的项目包括了城市设计、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等。
总之,POE是指在规划设计项目建成若干时间后,以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式,收集使用者对项目使用的评价数据信息,经过科学的分析了解他们对目标项目的评判。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与设计师、某方面的技术专家(如评估图书馆,需要图书管理方面的专家)共同组成的评估组,全面地鉴定项目设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群体的需要,通过可靠信息的汇总,与原初设计目标作比较,发现设计上的问题,为以后同类项目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综合效益和质量[3]。
3 国外POE的发展概况
使用状况评价(POE)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2]。当时正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复苏、科技迅速发展、城市化迅猛提高时期。城市人口的剧烈增长带来了城市生态、资源、环境的危机。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热爱自然、关注和追求好的生活环境质量成为社会生活风尚。随着使用者对环境的使用要求的提高,规划设计师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主要依靠经验、直觉的设计方法已经无法适应需要。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领域[4],为POE奠定了基础。随着心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研究程度的深入,POE大致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方面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发展起来以后,环境评价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加强了POE的理论研究,并着重从环境行为关系角度去研究人群主观环境取向和行为方式[5]。另一方面,环境科学中的环境质量评价学发展起来后,也逐渐影响到建筑、景观等城市科学,相继引入了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但其评价因素仅限于物质环境质量指标如大气、土质、水、噪声等,后来才开始考虑包括社会生活因素在内的综合评价[6]。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使用状况评价(POE)和建筑设计中的现状预测评价成为一个完整的建设程序不可缺少的部分。20世纪60年代末,一些学者结合具体项目就建筑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但实践多限于功能较单一的建筑类型如大学生宿舍、住宅、老人院等[2]。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使用状况评价(POE)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一个高峰[4]。POE理论方面:穆斯(R.H.Moos)的护理环境评价标准程序、克雷克(K.H.Craik)的景观评价方法、英国心理学家(D.Ganter,1984)的场所评价元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吉福德(R.Gifford)的居住满意度模型等[7]。普莱塞(W.F.E.Preiser)等人于1988年著有《使用状况评价(POE)》一书,代表了一个理论高峰[2]。POE实践方面,1974年,美国景观建筑师学会(ASLA)建议在环境设计和规划专业中开设环境评价的研究课题。1975年,美国公共设施局制订的关于办公建筑的P.O.E 标准(Office-System Performance Standards)[8]。1976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GSA),管理与政府建筑有关的评估工作;不少大型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如休斯顿的CRS和圣路易斯的HOK设有正式工作人员从事评估工作[9]。20世纪80年代是POE理论成熟期,其标志有两个:一是使用状况评价和设计前期计划阶段的现状评价成为建设过程的标准程序;二是Florida A & M大学设立第一个P.O.E和建筑计划学方面的硕士点。这一时期的POE实践也从功能较单一的建筑类型发展到对多种复杂功能的建筑类型和城市大尺度空间环境的评价,包括办公室、医院、图书馆、学校、大尺度的景观以及政府和军队的建筑设施等[2]。
20世纪80年代后,多元思想对环境评价的影响,使POE在理论上更多地受到相关学科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计算机等新科学技术的发展,POE从定性描述转向精确的系统研究方向发展。在认识论方面,科学主义的方法不再被认为是唯一合理的研究方式,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方法被更多地运用于实际研究中。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许多理论性的实验结果也更多地被应用于POE实践当中。例如弗里德曼(A. Friedman)等人提出了“结构—-过程”评价理论,就有科学技术思想的痕迹[1]。POE方法上强调必须制订与设计因素有关的评价标准,并要求对物质环境各组成元素进行客观的测定,同时采取抽样的方法,对每个典型的使用群体调查。应用方面开始正式纳入设计过程,成为设计前的关键步骤[9]。
20世纪90年代以来,POE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深化,并向更为综合化、普适化、适应性更强的方向发展。具体研究兴趣上趋向研究复杂性的评价体系,以及软、硬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理论。例如,199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环境一-行为研究国际会议”,在评价方法研究领域,许多学者注意从文化方面来探讨人们对环境的评价,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10]。POE实践上,所研究的类型从早期的宿舍、老人公寓、医院,到后来的办公、商业、娱乐设施,直至城市空间和整个城市环境(建筑、公园、广场)范围,已经涉及可持续发展建筑和生态建筑的评价,技术上也开始利用高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虚拟现实辅助评价、GIS系统的辅助评价等,还开发有相关的计算机软件。随着建筑市场的成熟,评价工作已经完全商业化,有许多专业公司从事POE方面的咨询工作[4]。例如,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下设的综合服务部(DGS)研究中心,它成立了一个由50人组成的专门的POE小组。制定了POE服务和战略计划,包括政策文件、研究数据库、设计指南、使用POE常规方法、学习POE的训练材料等。同时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定期更新信息。DGS按研究内容的深入程度将POE 服务分为三个级别,又叫三种水平的服务,其中提到已建立POE数据库[3]。目前,DGS已成为美国加州一家大型的咨询机构,雇员有4000多人,业务涉及经济、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等方面,POE研究是其重要的服务内容与研究方向[4]。POE研究方法的成熟主要体现在为项目设计和使用服务的到位,POE的研究已经成为项目生命周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POE开始正式纳入设计过程,形成了策划――设计――反馈(POE)不断循环的设计模式。如旧金山公共图书馆1996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1997年4月由市长提出进行POE的动议,1999年正式进行POE,由专家对图书馆运转状况做出评价,目的是为提高公共服务便捷性,不仅要陈述现有环境的缺点和优点还包括列出改建的开支预算。POE评价提供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形成报告,并修改了使用后评价的研究范围,报告认为这个POE不仅要对该图书馆单体建筑的设计和工程服务,其成果应推广到其他图书馆的设计中去[3]。
总之,国外POE经过四十余年发展已经趋于成熟,评价体系也已经成型,POE服务机构大量涌现,POE理论和方法已经规范化并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局面;POE研究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深入。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大学的学者进行小范围(大学宿舍、学校医院)的个案研究。70年代,研究范围扩大至公共住宅、老人院等,调查对象也扩展到官方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军队成员。80年代,POE在各地实施,范围扩大到一般企业的办公室、政府建筑、各种公共建筑和城市开放空间。90年代以来,POE研究理论和方法日趋成熟,研究内容从使用者的心理感觉和行为扩展到场地状况、业主情况、周围环境、设计过程和社会历史背景;出现了专门的POE研究机构和公司,POE成为一种职业,许多人员从事的工作就是POE研究或实践,POE 已经完全商业化、市场化;Internet技术、虚拟现实技术、GIS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影响POE的评价程序和手段,这些新兴的科学技术如何促进评价方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另外,由于POE理论源于建筑使用状况评价的研究,主要的研究领域很多还是集中在建筑空间的研究上。近些年POE研究范围虽不断的扩大,但对于城市开放空间POE研究,如公园、绿地、广场等涉及较少。
4 国内POE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使用状况评价(POE)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随着环境心理学及环境行为学等学科的发展展开的。许多学者所做的研究没有直接指明是POE,但其研究工作的性质和范围属于POE领域。90年代后,一些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涉足此领域,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不同角度的探索[4]。常怀生在1982年开始介绍建筑环境心理学并开始在国内传播环境评价理论。到1992年,他先后调查了全国9个城市123户住宅,4个城市7家医院近60间病房,以及深圳6栋办公楼近40间办公室[11]。其评价的实践侧重于研究人与微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另外,常先生在他的《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1999)一书中系统的介绍了POE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方法[12]。杨公侠对视觉环境进行了许多环境评价研究,并在环境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3]。他重点介绍了英国学者D. Canter的“目标场所评价理论”和“块面”评价法,指导研究生参与环境评价实践并因地制宜的做了一定范围的评价方法探索,有《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5]、《上海居住环境评价》[14]等研究成果。
俞孔坚从景观美学、偏好及敏感度等方面对自然景观进行了系统的评价。1986年以来,他发表了大量论文重点对评价的各类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他从评价测量、评价要素、以及评价模型等方面对评价方法及体系进行了探讨,并对不同类型的人在景观审美方面反映出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作了分析。同时还揭示了不同国家的人群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主观评价的差异性[15]。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来充分地利用景观信息资源,对POE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并具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
陈青慧在1987年论文《城市生活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初探》中提到建立完美的评价因素集的思想,并尝试了社会调研方法和基于统计的量化分析方法[16]。
在对国外POE的理论和方法介绍方面,饶小军在《国外环境设计评价实例介评》(1989)[17]中,重点介绍了国外八十年代的环境评价实例,对国外环境设计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吴硕贤在1990-1993年间,以人群的主观评价为研究核心,利用量化方法对居住区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他发展了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求权重、利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建筑环境综合评价的方法[18]。徐磊青在硕士论文《场所评价理论和和实践》(1995)中,集中介绍了国外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评价理论和使用状况评价(POE)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建立了上海居住环境评价模型[19]。该模型综合了弗朗西斯卡托(G.Francescato,1979))),坎特和(D.Canter&K.Rees,1983)))、吉福德(R.Giford,1987)))的环境满意度模型,其特征是强调体验到的环境变量(包括社会、空间、设施三个方面)。庄惟敏在《建筑策划导论》中,系统地介绍了日本住宅空间的评价方法[20]。他结合建筑策划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以“语义差异法”为中心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目的是为策划提供决策信息研究手段,并强调利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价现状环境。
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等学者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居住区环境综合质量模型,利用社会心理学方法对上海和深圳的541户居民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模型[21]。
在城市规划学方面,顾朝林、宋国臣等采用行为评价方法利用照片分析技术和认知地图技术对北京的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为规划工作提供了信息资料[22]。胡正凡和林玉莲在“环境--行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认知地图对大学校园环境和风景区质量做了评价研究,探讨了环境的公共意象要素,为设计提供指导性建议,并利用“语义差异法”(SD)做了校园感觉品质的评价研究。同时他们在《环境心理学》(2000)一书中,介绍了POE的概念、类型、内容和方法等基本知识[9]。
总之,我国的POE研究是随着环境心理学及行为学等学科的发展展开的。POE研究主要是对国外POE理论的推广,多是借鉴国外POE理论,在中国进行的个案研究。中国的POE理论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POE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多局限于建筑空间的研究,这点和国外的研究是很相似的,主要是建筑使用状况的评价。对于适用于城市开放空间(公园、广场)的POE研究较少;POE实践上,大多是一些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进行的评价,政府行为的介入几乎没有,缺少市场对评价需求的刺激。目前在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方面,虽有类似于POE的研究,但研究大都停留在市场调研的层面上,着重投资效益评价。虽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客户服务部,做的工作和POE比较接近,但主要是解决使用者(消费者)提出的实际问题,并没有深层次地或者系统地对使用者使用状况进行研究;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POE案例研究,但评价结果并没有有效地反映到设计中去。POE研究与规划设计实践脱节,评价没有从根本上影响设计质量。这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项目开发缺乏一种良性地反馈机制,评价信息和设计信息不对称。在具体评价程序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多是对建筑室内空间进行了研究,适合于公园、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方法仍十分薄弱,实践中也只是引用了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中的方法,但并没有符合国情的、系统化的、实用的评价方法体系。本论文的核心目标也是为解决这一问题。
5 小结
国外POE的发展是与自身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一致的,同时它又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制约,所走过的道路有经验也有教训。目前国外POE正在寻求新理念、新技术的注入,并向着更加综合化和普适化方向发展。中国的POE理论、程序及方法研究匮乏,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规模,还不成熟,评价体系也有待完备。 国内POE研究的内容多是借鉴了国外的POE经验,在中国进行的案例研究,并且研究的主要焦点也是多针对于建筑空间。笔者统计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期刊网》上发表的关于建筑、环境等空间使用情况(POE)的论文有18篇。其中只有3篇是介绍国外POE理论,其他15篇是利用POE理论进行的案例研究,虽然研究范围已经从建筑拓展到公园、广场,但研究深度不够,只是对于这些场地进行了调查,找出了现状的一些问题,对于公园、广场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深层次的POE理论、程序、方法没有系统的研究。同时笔者认识到项目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规划设计项目使用状况评价(POE)主要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评价一个项目,这样的评价可能是不全面的。POE在中国的实践是需要时间的,而且也将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因此,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说,POE提供了一种观念和途径,POE要求项目设计要认真的考虑使用者的因素,而不仅仅是设计师个性的发挥或者投资者意志的调遣。POE的实践平衡项目中各个利益群体,保证项目最终使用者意见的反馈。从这点上来说POE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论文对POE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做了详细的概括评述,希望能够对今后中国POE的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使POE能够广泛应用于我国规划设计项目中,使规划设计师设计的项目能够真正服务于我们人类。
注释:
[1] Friedman A, Zimring K著.薄曦,韩冬青译.环境设计评估的结构-过程方法[J].新建筑,1990,27(2):66~69
[2] Preiser W F E, Rabinowitz H Z, White E T.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M].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1988
[3] 罗玲玲,陆伟.POE研究的国际趋势与引入中国的现实思考[J].建筑学报,2004(08):82~83
[4] 朱小雷著.赵和生主编.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05
[5] 杨公侠.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J].建筑师,1993(55):23~25
[6] 陆雍森.环境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09
[7] Gifford, R. Environment psychology[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Boston:Allyn and Bacon,1987
[8]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21~322
[9]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26~227
[10] 罗玲玲.MERA97“面向21世纪的环境行为研究国际会议” [J].建筑学报,1998,364(12):57~58
[11] 常怀生.对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建筑师,1993(55):18~22
[12] 常怀生.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3] 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14] 杨公侠,徐磊青.上海居住环境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1996.24(5):546~550
[15]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第三次印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6] 陈青慧.城市生活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初探[J].城市规划,1987(5):52~58
[17] 饶小军.国外环境设计评价实例评介[J].新建筑,1989,25(4):28~34
[18] 吴硕贤,李劲鹏,霍云等.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统计分析与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1995,15(3):354~362
[19] 徐磊青.场所评价理论和和实践[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995
[20] 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1] 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2]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城市规划,2001,17(2):25~28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建筑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此后设计师一直将之作为追求的目标并且把实用功能置于首位。今天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及景观设计师,都在喊着“以人为本”的口号,但他们无法实现“实用”这个根本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师绞尽脑汁,尽职尽责地想创造出一个让使用者满意的空间,但这些空间在建成投入使用后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原先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所设想到的种种情况,与使用过程中人们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不相符。经过笔者研究,发现该情况的存在主要是规划设计过程不完备造成的,即规划设计项目缺乏一种使用后评价及信息反馈过程。设计师更多的只关注项目设计的本身过程,忽略了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情况。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有一些成熟的经验,他们会在规划设计项目建成若干时间后,以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式,收集使用者对项目使用情况的信息,经过科学的分析,了解使用者对目标环境的评判,并将这一评判信息完全的反应给设计师,供新的设计参考使用。就此本文从POE的研究范围领域对POE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同时详细介绍了使用状况评价(POE)在国外的发展概况,对POE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国内外POE的发展特点。希望POE理论能够推广到中国所有的规划设计项目中去,使我们的规划设计能够真正服务于人类。
2 POE概念的界定
POE的英文全称是: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关于POE的定义有很多,Friedman在其POE著作中是这样定义的,“POE是一个度的评价:建成后环境如何支持和满足人们明确表达或暗含的需求。”[1]1988年,美国Preiser等人在其著作《使用后评价》中定义:POE是在建筑建造和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建筑进行系统的严格评价过程,POE主要关注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建筑的设计成败和建成后建筑的性能。所有这些都会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和基础[2]。
POE被译成中文主要意思是使用后评价或使用状况评估。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对POE有不同的定义。研究建筑空间的学者称POE为建筑使用状况评价或建筑使用后评估,研究建成环境的学者称它为建成环境使用状况评价。笔者将POE定义放大为规划设计项目使用后评价,主要是根据POE的研究范围领域来界定的,目前的POE研究领域已经涉及到一切规划设计项目,这里的项目包括了城市设计、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等。
总之,POE是指在规划设计项目建成若干时间后,以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式,收集使用者对项目使用的评价数据信息,经过科学的分析了解他们对目标项目的评判。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与设计师、某方面的技术专家(如评估图书馆,需要图书管理方面的专家)共同组成的评估组,全面地鉴定项目设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群体的需要,通过可靠信息的汇总,与原初设计目标作比较,发现设计上的问题,为以后同类项目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综合效益和质量[3]。
3 国外POE的发展概况
使用状况评价(POE)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2]。当时正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复苏、科技迅速发展、城市化迅猛提高时期。城市人口的剧烈增长带来了城市生态、资源、环境的危机。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热爱自然、关注和追求好的生活环境质量成为社会生活风尚。随着使用者对环境的使用要求的提高,规划设计师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主要依靠经验、直觉的设计方法已经无法适应需要。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领域[4],为POE奠定了基础。随着心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研究程度的深入,POE大致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方面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发展起来以后,环境评价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加强了POE的理论研究,并着重从环境行为关系角度去研究人群主观环境取向和行为方式[5]。另一方面,环境科学中的环境质量评价学发展起来后,也逐渐影响到建筑、景观等城市科学,相继引入了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但其评价因素仅限于物质环境质量指标如大气、土质、水、噪声等,后来才开始考虑包括社会生活因素在内的综合评价[6]。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使用状况评价(POE)和建筑设计中的现状预测评价成为一个完整的建设程序不可缺少的部分。20世纪60年代末,一些学者结合具体项目就建筑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但实践多限于功能较单一的建筑类型如大学生宿舍、住宅、老人院等[2]。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使用状况评价(POE)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一个高峰[4]。POE理论方面:穆斯(R.H.Moos)的护理环境评价标准程序、克雷克(K.H.Craik)的景观评价方法、英国心理学家(D.Ganter,1984)的场所评价元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吉福德(R.Gifford)的居住满意度模型等[7]。普莱塞(W.F.E.Preiser)等人于1988年著有《使用状况评价(POE)》一书,代表了一个理论高峰[2]。POE实践方面,1974年,美国景观建筑师学会(ASLA)建议在环境设计和规划专业中开设环境评价的研究课题。1975年,美国公共设施局制订的关于办公建筑的P.O.E 标准(Office-System Performance Standards)[8]。1976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GSA),管理与政府建筑有关的评估工作;不少大型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如休斯顿的CRS和圣路易斯的HOK设有正式工作人员从事评估工作[9]。20世纪80年代是POE理论成熟期,其标志有两个:一是使用状况评价和设计前期计划阶段的现状评价成为建设过程的标准程序;二是Florida A & M大学设立第一个P.O.E和建筑计划学方面的硕士点。这一时期的POE实践也从功能较单一的建筑类型发展到对多种复杂功能的建筑类型和城市大尺度空间环境的评价,包括办公室、医院、图书馆、学校、大尺度的景观以及政府和军队的建筑设施等[2]。
20世纪80年代后,多元思想对环境评价的影响,使POE在理论上更多地受到相关学科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计算机等新科学技术的发展,POE从定性描述转向精确的系统研究方向发展。在认识论方面,科学主义的方法不再被认为是唯一合理的研究方式,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方法被更多地运用于实际研究中。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许多理论性的实验结果也更多地被应用于POE实践当中。例如弗里德曼(A. Friedman)等人提出了“结构—-过程”评价理论,就有科学技术思想的痕迹[1]。POE方法上强调必须制订与设计因素有关的评价标准,并要求对物质环境各组成元素进行客观的测定,同时采取抽样的方法,对每个典型的使用群体调查。应用方面开始正式纳入设计过程,成为设计前的关键步骤[9]。
20世纪90年代以来,POE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深化,并向更为综合化、普适化、适应性更强的方向发展。具体研究兴趣上趋向研究复杂性的评价体系,以及软、硬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理论。例如,199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环境一-行为研究国际会议”,在评价方法研究领域,许多学者注意从文化方面来探讨人们对环境的评价,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10]。POE实践上,所研究的类型从早期的宿舍、老人公寓、医院,到后来的办公、商业、娱乐设施,直至城市空间和整个城市环境(建筑、公园、广场)范围,已经涉及可持续发展建筑和生态建筑的评价,技术上也开始利用高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虚拟现实辅助评价、GIS系统的辅助评价等,还开发有相关的计算机软件。随着建筑市场的成熟,评价工作已经完全商业化,有许多专业公司从事POE方面的咨询工作[4]。例如,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下设的综合服务部(DGS)研究中心,它成立了一个由50人组成的专门的POE小组。制定了POE服务和战略计划,包括政策文件、研究数据库、设计指南、使用POE常规方法、学习POE的训练材料等。同时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定期更新信息。DGS按研究内容的深入程度将POE 服务分为三个级别,又叫三种水平的服务,其中提到已建立POE数据库[3]。目前,DGS已成为美国加州一家大型的咨询机构,雇员有4000多人,业务涉及经济、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等方面,POE研究是其重要的服务内容与研究方向[4]。POE研究方法的成熟主要体现在为项目设计和使用服务的到位,POE的研究已经成为项目生命周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POE开始正式纳入设计过程,形成了策划――设计――反馈(POE)不断循环的设计模式。如旧金山公共图书馆1996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1997年4月由市长提出进行POE的动议,1999年正式进行POE,由专家对图书馆运转状况做出评价,目的是为提高公共服务便捷性,不仅要陈述现有环境的缺点和优点还包括列出改建的开支预算。POE评价提供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形成报告,并修改了使用后评价的研究范围,报告认为这个POE不仅要对该图书馆单体建筑的设计和工程服务,其成果应推广到其他图书馆的设计中去[3]。
总之,国外POE经过四十余年发展已经趋于成熟,评价体系也已经成型,POE服务机构大量涌现,POE理论和方法已经规范化并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局面;POE研究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深入。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大学的学者进行小范围(大学宿舍、学校医院)的个案研究。70年代,研究范围扩大至公共住宅、老人院等,调查对象也扩展到官方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军队成员。80年代,POE在各地实施,范围扩大到一般企业的办公室、政府建筑、各种公共建筑和城市开放空间。90年代以来,POE研究理论和方法日趋成熟,研究内容从使用者的心理感觉和行为扩展到场地状况、业主情况、周围环境、设计过程和社会历史背景;出现了专门的POE研究机构和公司,POE成为一种职业,许多人员从事的工作就是POE研究或实践,POE 已经完全商业化、市场化;Internet技术、虚拟现实技术、GIS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影响POE的评价程序和手段,这些新兴的科学技术如何促进评价方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另外,由于POE理论源于建筑使用状况评价的研究,主要的研究领域很多还是集中在建筑空间的研究上。近些年POE研究范围虽不断的扩大,但对于城市开放空间POE研究,如公园、绿地、广场等涉及较少。
4 国内POE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使用状况评价(POE)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随着环境心理学及环境行为学等学科的发展展开的。许多学者所做的研究没有直接指明是POE,但其研究工作的性质和范围属于POE领域。90年代后,一些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涉足此领域,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不同角度的探索[4]。常怀生在1982年开始介绍建筑环境心理学并开始在国内传播环境评价理论。到1992年,他先后调查了全国9个城市123户住宅,4个城市7家医院近60间病房,以及深圳6栋办公楼近40间办公室[11]。其评价的实践侧重于研究人与微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另外,常先生在他的《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1999)一书中系统的介绍了POE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方法[12]。杨公侠对视觉环境进行了许多环境评价研究,并在环境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3]。他重点介绍了英国学者D. Canter的“目标场所评价理论”和“块面”评价法,指导研究生参与环境评价实践并因地制宜的做了一定范围的评价方法探索,有《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5]、《上海居住环境评价》[14]等研究成果。
俞孔坚从景观美学、偏好及敏感度等方面对自然景观进行了系统的评价。1986年以来,他发表了大量论文重点对评价的各类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他从评价测量、评价要素、以及评价模型等方面对评价方法及体系进行了探讨,并对不同类型的人在景观审美方面反映出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作了分析。同时还揭示了不同国家的人群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主观评价的差异性[15]。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来充分地利用景观信息资源,对POE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并具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
陈青慧在1987年论文《城市生活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初探》中提到建立完美的评价因素集的思想,并尝试了社会调研方法和基于统计的量化分析方法[16]。
在对国外POE的理论和方法介绍方面,饶小军在《国外环境设计评价实例介评》(1989)[17]中,重点介绍了国外八十年代的环境评价实例,对国外环境设计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吴硕贤在1990-1993年间,以人群的主观评价为研究核心,利用量化方法对居住区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他发展了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求权重、利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建筑环境综合评价的方法[18]。徐磊青在硕士论文《场所评价理论和和实践》(1995)中,集中介绍了国外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评价理论和使用状况评价(POE)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建立了上海居住环境评价模型[19]。该模型综合了弗朗西斯卡托(G.Francescato,1979))),坎特和(D.Canter&K.Rees,1983)))、吉福德(R.Giford,1987)))的环境满意度模型,其特征是强调体验到的环境变量(包括社会、空间、设施三个方面)。庄惟敏在《建筑策划导论》中,系统地介绍了日本住宅空间的评价方法[20]。他结合建筑策划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以“语义差异法”为中心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目的是为策划提供决策信息研究手段,并强调利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价现状环境。
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等学者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居住区环境综合质量模型,利用社会心理学方法对上海和深圳的541户居民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模型[21]。
在城市规划学方面,顾朝林、宋国臣等采用行为评价方法利用照片分析技术和认知地图技术对北京的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为规划工作提供了信息资料[22]。胡正凡和林玉莲在“环境--行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认知地图对大学校园环境和风景区质量做了评价研究,探讨了环境的公共意象要素,为设计提供指导性建议,并利用“语义差异法”(SD)做了校园感觉品质的评价研究。同时他们在《环境心理学》(2000)一书中,介绍了POE的概念、类型、内容和方法等基本知识[9]。
总之,我国的POE研究是随着环境心理学及行为学等学科的发展展开的。POE研究主要是对国外POE理论的推广,多是借鉴国外POE理论,在中国进行的个案研究。中国的POE理论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POE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多局限于建筑空间的研究,这点和国外的研究是很相似的,主要是建筑使用状况的评价。对于适用于城市开放空间(公园、广场)的POE研究较少;POE实践上,大多是一些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进行的评价,政府行为的介入几乎没有,缺少市场对评价需求的刺激。目前在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方面,虽有类似于POE的研究,但研究大都停留在市场调研的层面上,着重投资效益评价。虽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客户服务部,做的工作和POE比较接近,但主要是解决使用者(消费者)提出的实际问题,并没有深层次地或者系统地对使用者使用状况进行研究;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POE案例研究,但评价结果并没有有效地反映到设计中去。POE研究与规划设计实践脱节,评价没有从根本上影响设计质量。这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项目开发缺乏一种良性地反馈机制,评价信息和设计信息不对称。在具体评价程序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多是对建筑室内空间进行了研究,适合于公园、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方法仍十分薄弱,实践中也只是引用了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中的方法,但并没有符合国情的、系统化的、实用的评价方法体系。本论文的核心目标也是为解决这一问题。
5 小结
国外POE的发展是与自身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一致的,同时它又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制约,所走过的道路有经验也有教训。目前国外POE正在寻求新理念、新技术的注入,并向着更加综合化和普适化方向发展。中国的POE理论、程序及方法研究匮乏,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规模,还不成熟,评价体系也有待完备。 国内POE研究的内容多是借鉴了国外的POE经验,在中国进行的案例研究,并且研究的主要焦点也是多针对于建筑空间。笔者统计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期刊网》上发表的关于建筑、环境等空间使用情况(POE)的论文有18篇。其中只有3篇是介绍国外POE理论,其他15篇是利用POE理论进行的案例研究,虽然研究范围已经从建筑拓展到公园、广场,但研究深度不够,只是对于这些场地进行了调查,找出了现状的一些问题,对于公园、广场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深层次的POE理论、程序、方法没有系统的研究。同时笔者认识到项目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规划设计项目使用状况评价(POE)主要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评价一个项目,这样的评价可能是不全面的。POE在中国的实践是需要时间的,而且也将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因此,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说,POE提供了一种观念和途径,POE要求项目设计要认真的考虑使用者的因素,而不仅仅是设计师个性的发挥或者投资者意志的调遣。POE的实践平衡项目中各个利益群体,保证项目最终使用者意见的反馈。从这点上来说POE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论文对POE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做了详细的概括评述,希望能够对今后中国POE的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使POE能够广泛应用于我国规划设计项目中,使规划设计师设计的项目能够真正服务于我们人类。
注释:
[1] Friedman A, Zimring K著.薄曦,韩冬青译.环境设计评估的结构-过程方法[J].新建筑,1990,27(2):66~69
[2] Preiser W F E, Rabinowitz H Z, White E T.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M].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1988
[3] 罗玲玲,陆伟.POE研究的国际趋势与引入中国的现实思考[J].建筑学报,2004(08):82~83
[4] 朱小雷著.赵和生主编.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05
[5] 杨公侠.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J].建筑师,1993(55):23~25
[6] 陆雍森.环境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09
[7] Gifford, R. Environment psychology[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Boston:Allyn and Bacon,1987
[8]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21~322
[9]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26~227
[10] 罗玲玲.MERA97“面向21世纪的环境行为研究国际会议” [J].建筑学报,1998,364(12):57~58
[11] 常怀生.对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建筑师,1993(55):18~22
[12] 常怀生.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3] 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14] 杨公侠,徐磊青.上海居住环境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1996.24(5):546~550
[15]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第三次印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6] 陈青慧.城市生活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初探[J].城市规划,1987(5):52~58
[17] 饶小军.国外环境设计评价实例评介[J].新建筑,1989,25(4):28~34
[18] 吴硕贤,李劲鹏,霍云等.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统计分析与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1995,15(3):354~362
[19] 徐磊青.场所评价理论和和实践[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995
[20] 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1] 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2]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城市规划,2001,17(2):25~28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