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公园绿地规划与生态规划设计

admin 2006-06-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公园绿地一般的范畴指的是都市中为服务市民生活休闲活动而设置的户外开放空间,公园往往配置位于住宅区中,绿地则因特殊溪河及山丘地形变化而设置,其规模大多为小于1公顷的邻里公园,或数公顷的社区公园;台北市著名的大安森
公园绿地一般的范畴指的是都市中为服务市民生活休闲活动而设置的户外开放空间,公园往往配置位于住宅区中,绿地则因特殊溪河及山丘地形变化而设置,其规模大多为小于1公顷的邻里公园,或数公顷的社区公园;台北市著名的大安森林公园和历史悠久的青年公园,则分别均有25公顷面积,堪称都市核心公园;至于以中央政府之力在都市近郊兴辟的都会公园,不论台中或高雄都会公园,都有近百公顷,虽然,比起全球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和旧金山金门公园,面积广达400至800公顷间,仍是小巫见大巫。值得一提的是,发展多年之国家公园系统,在专法和专门组织管理下,五处国家公园已占有本岛9 %面积,在保育优先,兼重教育与游憩机能前提下,其规划设计理念和成效反倒后来居上,在生态理念落实上最成一套,甚至直接影响公园绿地设计师在都市公园个案中的手法和技巧。 

公园绿地之规划设计在东西方既有体制中属于专业景观师(Landscape Architect)的执业范畴,养成景观师的景观专业(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已有超过8所以上的大学设有学士或硕士学程,其内容涵盖传统空间设计(Formal Design)、行为学及社会参与训练(Community Design),以及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等面向课程;其培养兼重专业知识、工程技术,以及规划设计创意之养成,较接近建筑师之养成方式,而与工程师之训练不同。

早年公园设计人员常依据标准图说来从事各项公园设施设计,因此邻里公园中充满了千篇一律的游具、铺面和花架,不在创新主题或体验意境上多所着墨;就如同道路单位的水银高灯、金钱砖人行道和纽泽西护栏,或水利单位的标准RC堤岸和防泛道路一样,依「标准工法」施作,确实节约了设计费和设计时间,工程学系中不再强调〝工程创意〞的培养,只见设施不见涵构,施工团队中的巧匠名师老成凋谢,才有近年来环保界和社区营造者大力疾呼「景观道路」和「生态河川」的多元建设理念,「公园美学」则因着「城乡新风貌」的关怀而受注意,新建完成的台中都会公园,或更新完成的新竹公二公园,都带动各年龄层市民周末时回到公园中参与各种活动,公园又时髦了。 

「观光行政」在当今「水与绿」为主题的观光客倍增及城乡风貌营造政策中也必须掌握环境经营之主流价值─以自然为师的规划设计之法﹝Design with Nature﹞,在选址、策划定位、动线及据点规划,乃至创造空间形式的过程中,应有充分的生态信息辅助行政审察决策,并在各个观光主管单位中逐步累积适者生存﹝Adaptable﹞的环境改造手法,以及环境信息系统,并在「旅游服务」及「环境经营」两个向度中取得最佳的平衡。 

  

因此,探讨生态工法在公园绿地规划中的应用,有几个关键课题先需厘清: 

1. 1.     理性研判公园绿地的规模、涵构和功能定位,在「美感」、「生态」和「社会性」角色中审慎拿捏规划原则,三者无一可偏废,切勿再以透水性铺面、本地树种和参与式设计程序这些近乎口号式的标准原则来简化公园绿地基地计画(Site Planning)作业的专业性。 

  

2. 2.     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的运用不能纯然以保育功能论之,要兼述其在精神教化、环境学习的角色,彰显其意境,增加了以小见大的生态橱窗目的后,「生态工法」的推广才能从研讨会走入社区生活中,最后才能从工程师教条转化为〝民之所欲〞。 

3.     与其在大规模重划工程中毁去所有环境固有的人文自然纹理后,再叫公园设计师矫情的示范一下〝生态工法〞,保育(Conservation)的本质要在都市中留下绿岛、绿幕和生物廊道,工法本身大都是土木水利及绿化建设规范,同步应研议公共设施基地生态保育及维护规范,方可免于以生态之名合理化开发建设之必要性。 

4.     〝都市森林〞曾是行政长官最喜欢为大型公园定位用的标准主题,建议公园规划中将都市型生态复育(Reclamation)的使命赋予10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园,例如高雄左营一号公园、中央公园以及台北市青年公园,公园中指认明确地区营造为水土丰美、生物丰富度较高的特殊环境,人在此要对虫鸟树草谦卑礼让,当然,这种公园营造计画的发包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因而要大幅调整。 

5.     都市要更新,公园也要更新,明确的「公园绿地生态工法」在城市老旧公园改善计画中可优先引用于铺面更新、排水亲水设施改善以及绿美化新补植工程中,至于公园新建计画则仍应先有明确主题定位、活动及设施内容研拟后,再依整体配置计画(Site Plan),适地适量适用于设计执行方案中,不能开倒车。 

依据上述观点,引述几项不同规模、定位之公园绿地开发计画,示范生态关怀理念如何落实于规划设计层面。 

  

案例分析 

  

1.    凤林休闲渡假园区 

■ ■    计画背景 

■ ■    生态涵构复育理念 

2.    高雄都会公园II期基地 

■ ■    计画背景 

■ ■    森林公园的实践方法 

3.    台北市中山十四、十五号公园 

■ ■    计画背景 

■ ■     都市防灾及生态设计理念 

  

案例一、凤林休闲渡假园区 

■ ■     计画背景: 

配合东部观光发展之储备发展基地,拟以新开局筑堤造成之新生土地,营造有利之招商环境,提供国内外观光开发之用地,面积约395公顷,位于花莲县凤林镇。 

■ ■     生态涵构复育理念: 

依据区域计画报核风景区,以及非都市土地开发相关规定,全区开发应提供30%以上土地设为国土保安用地,亦即约120公顷之现有砾石河滩地有机会配合观光开发提供滞洪排水,隔离防灾,甚至景观营造之功能,而配合东部地区生态旅游及自然文化特色体验之背景,依据裴家骐教授之研究,乃提出以「本土生态环境营造」为特色之公共设施开发方针。 

(1)营造开阔、水域、湿地共存的生态环境 

a.       由于本基地紧邻马鞍溪,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且目前多数在当地的野生动物(主要为鸟类、爬虫类,哺乳动物稀少)多为滨水型(水鸟、候鸟、燕子)、灌木丛(小型鸣禽、爬虫)、草生地(环颈雉、红隼、游隼、野兔、爬虫)、裸露地(燕行鸟、鹡鸰、爬虫),建议以开阔环境及水域、湿地为环境营造的重点。 

b.      整体环境的规划可将紧邻堤防外的马鞍溪沿线现有的草生地、河滩地和水域环境视为附属环境,有效利用,并减少堤防及堤防上人为活动所造成的区隔效果,以实质上增加游憩区野生动物的活动、栖息及生活的范围。水域及湿地的配置,少量但大型的水域或湿地会比多量但小型的配置要理想。 

c.      若有较大型的水域,应可考虑采用「水位调节(Impoundment)」的技术来增加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在一片完整的水域中视季节而水位调节的技术调整水位高低,也可以将数个水域调整成水位高低不等,以吸引不同习性的野生动物。 

(2)适当保留优美点景的景观树林 

a.       环境营造的区域内可适度的保留或增加小面积、具景观效果的树林,以增加环境的丰富度。 

b.      新栽植树种的选择应该以本土树种且为鸟类所喜爱的树种。并可在树林外缘加设蝙蝠的巢箱,增加当地的蝙蝠族群及数量,不但可以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且可协助减少因水域环境增加所带来的蚊虫的数量。 

(3)运用湿地植物增加环境多样性 

a.       树林及水域的外缘可适度的提供灌木或湿地植物,增加环境变化。灌木及湿地植物可选择甲虫、蝴蝶所喜好的本土性植物,也可适度的安置可供猛禽栖息的高栖枝,以增加整体的生物多样性,并可提升户外游憩及生态教室的功能及品质。 

b.      俗称「菱角鸟」的水雉繁殖于浮水植被(如芡实、荷花、菱角)型湿地。根据1998-1999年的调查发现,全台水雉数量仅存不到50只,其原因和菱角栖息地消失有密切的关联,雪上加霜的是,高速铁路预定路线将通过其分布的大本营-台南县官田、六甲、柳营乡的几处埤塘,可能对水雉的重要栖地造成冲击。目前,栖地营造是本岛水雉保育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凤林可考虑创造另一处独特的浮水植被湿地,以增加本岛湿地生态系的多样性,并建立与保存水雉的另一个族群。作法上可由台南引进菱角与水雉族群。湿地面积最好能有5-10公顷,四周有2公尺的土堤,可由挖出的土方构筑。 

(4)以复育野生动物为目标来创造栖地条件 

a.   「梅花鹿」为值得考量的复育物种,可将本基地之保育区视为复育核心区,初步评估,配合以基地四周的栖地条件,可维持50只左右之野外族群。此外建议可结合自然主题园区设立研究培育中心,繁衍梅花鹿,并可逐步野放至保育区,梅花鹿可在保育区的复育带及水域带之间活动。 

b.  花东纵谷平原是目前「环颈雉」仅存的重要栖地。西部地区已有外来族群存在于野外,可能有杂交之问题。维持其族群需要有繁殖用的高芒草区与觅食的短草地。短草地需以每年牦地方式形成,在有人力的情况下,草生地可采用分区轮流割草的方式,以维持适当的短草地及高草地的比例,以提供最佳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树林不是环颈雉的必要栖地,小面积丛状分布即可。 

(5)提供民众生态解说教育训练的环境 

a.       鼓励传播媒体的报导,并请专业人策划、制成系列专辑,除提升一般游客、民众的认识外、并可作为教学、研究及观光宣传使用,并培训服务人员,以体认环境资源维护之重要性,建立完善的解说服务。 

b.      沿着生态复育溪流湿地区两侧交错的解说栈道,可提供欣赏大自然的生态景观,藉由专业人员解说及指示牌的说明,更亲近生态的丰富性。利用纵管处游憩区自马鞍溪引水之水域资源塑造大湖及湿地生态景观的开放空间等不同环境生态。 

  

案例二、高雄都会公园II期基地 

■ ■     计画背景: 

总面积达90公顷的都会公园为西青埔排水沟划分为二,排水沟以西的六十公顷土地为西青埔垃圾掩埋场(青山计画),自民国七十四年营运至今,内政部营建署计画将之复育成一绿意盎然之都市森林,故自八十四年底起即委托景观顾问规划最终地形,配合分区掩埋封闭基地进行植生绿化,并将在92年封闭并沉陷2年后,进行造园工作。 

■ ■     森林公园的实践方法 

依据郭城孟教授的研究;传统的公园以草地为主体,其间配置一些大树和几丛灌木,这是仿西式做法,在这个以森林为主的植被形态显得不自然,而且艳阳高照的时候根本无处乘凉,森林形式的公园比较适合,森林公园顾名思义,是以森林形态呈现的公园,或说树林很密的公园,究竟公园里的树要什幺样子才算森林公园,若依树木的配置情况,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具生态特色的森林公园 

公园里的森林结构和一般天然林并无二致,意即依当地土地潜能所架构的森林,例如在北部为树冠郁闭的林子,在南部则有疏林的景致,树种多样,有层次分化,并且能落叶归根及自我更新,公园小径座椅都在林道之内,此形式之公园较符合环境条件,也比较接近自然。 

(2)公园式的森林公园 

和传统公园一般,以步道将公园分成许多区块,只是区块中的植栽不以传统的草坪为主,而是布置成森林形式,这种公园又可依植栽种类分成三种: 

a.       树种按土地潜能配置,此类公园在功能上虽较不自然,但维护上还算方便。 

b.      将的树种,自由配置在公园中。虽然是本地种,因有南树和北树之类的易地生长情形,因此仍有适应上的问题。 

c.      种植一般庭园植物,这种只是把树种种得靠近一点的森林公园,比传统形式的公园优越,除了外来树种生长适应,以及维护工作等方面并不讨好外,这和一般公园并无大差异,相对上较没有特色。 

(3)人造林式的森林公园 

严格上说来,这并不能算「森林」公园,因为没有森林的植物是整齐排列的,除了人工造林地,只是有些名为「森林公园」的园子,在植栽时把很多树排排站,只是树比传统公园多而已。 

以本基地之条件状况来分析,采用具生态特色的森林公园在初期较为适合且经济,造成植被群落及生态资源后,后续公园景观设计及开发时,可再加以适当之管理及经营,绿化成效最为显着。 

在森林公园初期绿化方法上,生态绿化并采用实生苗为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并且最符合快速经济绿化之原则。其主要理念在于利用丰富生态系的组成(植物本土化及改善植物生育条件)和顺应或加速生态系朝极盛发展(种植代替树种和减少干扰促成进化演替)。 

  

案例三、台北市中山十四、十五号公园  

     计画背景: 

位于台北市中山区九条通传统商圈及晶华酒店观光商圈之间的都市核心公园,两处公园共计4.27公顷,隔林森北路相联。基地历经清代、日据时代、政府迁台及康乐市场拆迁等阶段变迁,具有都市族群意识张力,又有康乐公园社区活动场址意义,以及市民对商圈景观品质提振期待之多重意义,在社区强烈主导意识之下如何实践公园定位为最大挑战。  

     都市防灾及生态设计理念: 

探讨基地周边丰富的街廓纹理和都市活动体系后,提出基地配置理念为「都市纹理编织成的彩色绣锦」,以经纬动线架构出口袋花园、开放草地及休憩林地三个带状空间尺度;绿地设计理念则希望展现台北盆地草原、丘陵及阔叶林之特色,以多样化、多层次的植生风情提供市民休闲活动及自然体验的机会。 

(1)防灾计划 

a.   浅洼地及地下滞洪系统 

b.  周边隔离防火林带 

c.  疏散避难开放空间 

d.  自然中心提供基本维生设备 

I.            紧急避难协调中心:(通讯\广播) 

II.         急救小站及储藏室 

III.       紧急照明电源 

V. 紧急民生用水 

(2)生态设计原则 

a.   提高绿覆率,减少公园内空气及噪音污染,并调节微气候。 

b.  基地周边配置缓冲林带。 

c.  设置自行车道系统,以鼓励健康、省能之交通方式。 

d.  尽量采用透水透气性构造物(如铺面、水沟、集水井)。 

e.  植栽设计优先考虑生态式绿化原则,并加强选植多样性及野生动物之食源植物。 

f.    整地设计以挖填平衡为原则,并设洼地涵水调节池。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