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从大观园探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admin 2005-08-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一、大观园探胜   (一) 大观园的“景区”划分   (二) 大观园诸景区的特色   (三) 大观园的山和水 二、曹雪芹造园思想新探   (一) 景区是构成园林的基本单元   (二) 园林应该有思想主题   (三) 景区要“以山相隔”、“以水相联”   (四) “诸景备”的造园原则   (五) 景区和庭院建筑的人物性格化   (六) 绿化要贴切景区主题   (七) 水路游园是可供选择的游园方案   (八) 要敢于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九) 要敢于突破
  曹雪芹何时撰写红楼梦?说法不一。有人说是乾隆九年至十九年(1744-1754),也有人说是乾隆十四(1749)年至二十四(1759)年。我们若将两说综合合并,谓红楼梦写于乾隆九年至二十四年之间,该不会有人反对吧!? 
  乾隆九年至二十四年,是北京城区和西郊一带园林建设最为兴旺发达的时期。乾隆在位六十年,搞了五十年的园林建设。头十年主要搞皇宫内苑的修缮,接下来便是乾隆十年至二十四年。他集中力量在北京城区和西郊一带大造园林,一气搞了十五年。乾隆二十四年以后,才把建设的重点移往承德、东北及江南等地。在皇帝大力倡导下,朝庭的王公贵族们便尾随其后,西郊一带的王公园、贝子园、公主园……等纷起效尤,一时在北京掀起一个声势浩大的造园高潮。其建设规模之大,景点数量之多,建筑质量之好,在我国造园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红楼梦的问世和北京园林建设高潮同步,很难说这是偶然的巧合。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写得那么逼真传神,不可能完全出自作者的臆造。它必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多年来,红学界从文学、史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研究曹雪芹,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里,我们想从一个新的角度--建筑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因是一条新的探索之路,出现失误,易于取得人们的谅解,故不辞鄙陋,撰写此文,希望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一、大观园探胜
 
  我们询问不少看过红楼梦的朋友,问大观园里哪一处的景色最好?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回答都差不多--稻香村。这也难怪,在花簇绵锈的大观园中,倏尔出现一片田园风光,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为之耳目一新。请看: 
  “……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的矮墙,墙头皆用稻草掩护,有几百株杏花,若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拓,各色树雅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看了这段文字以及书中其它有关稻香村的描写,就会理解为什么大家那么喜爱稻香村了。 
  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稻香村的完整性。你看,一侧有斜阻的青山,将它与潇湘馆等景点隔开;另一侧有山坡,转过山坡才能看到下一个景点;背面是“背山山无脉”;前面是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的农田。可见它前后左右,四界分明,自成体系;就是把它从大观园中游离出来,其意境情趣也不致受到太大的影响。在建筑学上,园林中这种空间完整、特色鲜明、可以与周围景色隔离开来的地段,叫作“景区”。稻香村是大观园中一个独立、完整、富有特色的景区。为行文方便,我们称它为“稻香区”。 
  用“景区”的观点来分析大观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来大观园是由六个景区拼合而成的。如果对六个景区的范围、特色及在大观园中所占的位置等有了大致的了解,就等于了解了大观园。不然,园子那么大,庭院那么多,山水林木,五花八门,-要介绍清楚都不容易,还怎么去一一评价它们的得失? 
  “从‘景区’人手”,是我们经过长期摸索后找到的一条捷径,下面就沿着这条捷径,来剖析大观园。
 
  (一)、大观园的“景区”划分
 
  大观园由六个“景区“拼合而成,已如上述。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对各景区的主要建筑、景致、和它们的相对位置作了详细的介绍。为加深读者的印象,我们不妨跟着贾政的游园路线,再绕园一周,看看曹雪芹是怎样对六个景区进行艺术概括的。   
  贾政等穿过石洞“曲径通幽处”以后:   
  “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 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林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 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桥上的亭子即沁芳亭,翠竹中的修舍即潇湘馆。 
  这是进入大观园后的第一个“景区”。结合书中其它描写,我们知道这里花木繁茂,溪水纵横,建筑之华丽,连元妃看了也深叹奢华过度。它是人间花柳繁华之地的缩影,贾府富贵风流的象征。因其位于大观园的前部,故命名为“园前区’。 
  从“园前区?转过斜阻的青山是“稻香区”,转过稻香区旁的山坡是另一批新的景点。计有:茶蘼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笆蕉坞等。从景点的名称可以看出,这里是园主人观赏花卉的地方,‘是大观园里的后花园。我们把它叫作“花圃区”。 
  自“花圃区”沿盘山小道,攀藤俯树,翻越“大主山”,过朱栏折带板桥,迎面便是一座小小的庭院: 
  “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青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 
  这就是后来归宝钗居住的蘅芜苑。离蘅芜苑不远,是大观园的正殿和东西配楼等一组建筑(后文简称“省亲别墅”)。书中将这组建筑.描写得金碧辉煌,十分气派。只见它:   
  “崇阁巍峨,层楼高起, 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圩,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璃头……。只见正面出现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从上面的描写看,这组建筑的华丽程度,远远胜过园前区。它仿若天上的宫阙。因此,我们把这组建筑连同蘅芜苑一带,统称为“天上区”。   
  贾政等游览至此,适有人等着回话。对园内景色,便不能细看。于是一路行来:   
  “或请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 
  接着便进了怡红院,游览完怡红院,出后门,只见: 
  “院中满架蔷薇、宝相。转过花障,则见清溪前阻……。忽见大山阻路……。直由山脚边忽一转,便是干坦宽阔大路,豁然大门前见。” 
  至此,贾政等游园乃告结束。 
  我们将白天上区至怡红院一片景区,命名曰,“寒塘区”;自怡红完院后门至大门一片景区,命名曰“葬花区”。 
  这样我们便跟随贾政游览完大观园的六个景区,还给它们命了名。它们的名称是:园前区、稻香区、花圃区、天上区、寒塘区和葬花区; 
  如果设想大门和“省亲别墅”在同一南北轴线上,根据贾政的游园路线,可画出各景区的相对位置图(如图)。  
  除上面六个景区外,园内还有一个面积相当大的水池。书中没有正面写这个水池,但却多次暗示这个水池的存在和它的具体位置。 
  红楼梦第四十回至四十一回中说:贾母在缀锦阁摆宴,命梨香院的女孩子们在藕香榭奏乐。 
  “贾母说:‘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不一时,只听得萧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采,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一曰“借着水音更好听”,又曰,“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可推知缀锦阁和藕香榭之间,有一片不小的水面。缀锦阁在天上区,藕香榭自当在天工区的对岸,相当于园前区的位置。亦即天上区与园前区之间,有一片不小的水面。 
  第七十六回中写道:园里有一座“洼而近水”的凹晶溪馆,“爱那浩月清波的”可以来此赏月;中秋之夜,黛玉、湘云来这里赏月时: 
  “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 
  “(池)沿上一带竹栏棚接,直通那边藕香榭的路径。”“只听那(水中)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   
  这段文字说明,在凹晶溪馆近旁有一个很次的水池,水池的池沿和水面,都与那边藕香榭的池沿和水面相连。(凹晶溪馆属寒塘区)。 
  红楼梦称,“紫菱洲蓼溆一带”,可见两处相隔不远。紫菱洲上建有迎春院,是一个面积不小的水洲,水洲周围,也应有一片相当宽阔的水面。蓼溆一带属花圃区,与天上区相邻,故紫菱洲四周的水面与天上区前的水面是连通的。 
  天上区和园前区之间的水面,凹晶溪馆前的水面,紫菱洲四周的水面相互连通以后,形成一个更大的水面。它北滨天上区,南抵园前区,一侧靠寒塘区,另-侧接花圃区,正好位于四个景区的中央,我们把它命名为“中央水池”。 
  除大门及后门一带外,大观园的六个景区和一个中央水池,我们便介绍完了。据此,我们结合红楼梦中有关大观园的其它文字资料,绘制了一张《大观园平面复原示意图》(后简称《附图》)。在绘图过程中,自然要考虑不少的问题。我们将考虑过的问题略加整理,作为示意图的说明。示意图和示意图说明附后,供读者阅读本文时参考。 

  (二)、大观园诸景区的特色
   
  “景区”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正如园林设计师们所常说的那样:“没有特色,便梅有景区。” 
  大观园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各景区都有鲜明的特色。稻香区自不必说,园前区华屋精舍、佳木奇花,一派兴旺景象,也非同一般。然而,其它几个景区,也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曹雪芹在塑造这几个景区时,没有正面描写,而是用了文字上的其它手法。陆游有一首写沈园的诗;仅四句,其词是: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不复旧楼台, 
  伤心桥下碧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四句诗没有一句正面写沈园,但读后却可以想象出沈园过去的绚丽繁华,和而今的荒凉冷落。红楼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就拿黛玉葬花来说,纵使书中对黛玉葬花处周围的景色只字未提,但在读者的心目中,它一定是一处非常清静、非常幽美的地方,一位朋友说得好,“一个黛玉葬花的故事,抵得上一篇上好的描写风景的文章。” 
 
  下面着重谈谈葬花、寒塘、天上三区的景色特点,以及曹雪芹用了哪些手法,来烘托、刻画它们的特色的。 
  葬花区 
  曹雪芹正面描写葬花区时着墨不多。只说这里有“花障”、“满架蔷薇、宝相”、“清溪前阻”、“大山阻路”等等,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地方。但若提醒说,黛玉曾经在这里葬花,人们便马上会对这片景区产生美好的联想。画家们在画工笔画时,有一种技法叫“渲染”,即一层一层地在画面上着色。每着一次色,效果便好一成。“渲染”的次数愈多,画面上的形象便愈清晰。描写景物时也是这样。一个幽美的故事等于一次“渲染”,一个又一个故事在同一景区发生,景区的特色也会愈来愈鲜明。故事常常带有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同样能转移给景物,其效果往往是正面描写所难于作到的。 
  我们将大观园中发生的故事作了整理,并参照《附图》,逐一标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结果使我们大吃一惊。这不仅因为葬花区发生的故事最多,更因为有关“儿女情”的风流韵事几乎全部都发生在这里。其它一些如拾遗物、小解等故事或情节,也颇具特色。现将在葬花区发生的故事,分类整理如下: 
  甲 有关“儿女情”的风流故事 
   1) 司棋与潘又安在大门附近的“山石背后”幽会;(第七十一回) 
   2) 红玉与坠儿在滴翠亭谈私房话;(第二十七回) 
   3) 龄官在蔷薇架下画“蔷”字;(第三十四回) 
   4) 宝玉在池沿的芙蓉树下祭晴雯;(第七十八回)   
   5) 宝玉和黛玉在沁芳闸桥边读《西厢记》、葬花;(第二十三回) 
   6) 黛玉在花冢的山坡那边吟葬花辞;(第二十七回) 
   7) 黛玉没有叫开怡红院的门,后又见宝玉送宝钗出来,便立在墙角边呜咽走来;(第二十六回) 
   8) 黛玉路经梨香院墙角上时闻艳曲,不觉心痛神痴;(第二十三回)   
   9) 紫鹃在沁芳亭背后的桃花底下“情辞试忙玉”。(第五十七回) 
  除“儿女情”的故事外,颇具特色的故事或情节计有: 
  乙 拾到重要遗物的情节两起 
   1) 翠缕在蔷薇架下拾到金麒麟;(第三十一回) 
   2) 傻大姐在“山石背后”拾得绣春囊。(第七十三回) 
  丙 节日下来此春游的情节两起 
   1) 宝钗捕蝶(第二十七回) 
   2) 芒种节凤姐等在滴翠亭附近春游。(第二十七回) 
  丁 有关小解的情节三起 
   1) 宝玉在园门附近的“山石背后”小解;(第五十四回)   
   2) 袭人拟在大门附近的“山石背后”小解;(第七十一回) 
   3) 司棋从滴翠亭附近的石洞里出来,一边系裙子。(第二十七回) 
  上面十六个故事或情节中,除最后四个外,都是见诸红楼梦回目中的重要故事。曹雪芹把这么多富有特色的故事汇集于葬花区决不是偶然的,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用一个又一个幽美的故事来塑造、渲染葬花区。 
  典型环境有利于渲染、烘托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反过来,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也有利于渲染、烘托典型环境。葬花区经过十六个故事和情节的反复渲染、烘托,它的形象、意境、气氛、情调完全表现出来了。   
  有关“儿女情”的故事告诉我们,葬花区是一个幽美、风流的景区;拾遗物、小解等情节,寓意这里冷僻、寂静、行人稀少;住在花柳繁华之地的大观园里的姑娘小姐们,节日下来此春游,说明这里的景色,有别于其它景区,更接近天然野趣,有一种清新粗犷之美。可见葬花区是一个清幽寂静、淡雅风流、自然清新、饶有情趣的景区,其特色是十分鲜明的。 
  从《附图》看,葬花区的面积不大,位于大观园一角。这使我们联想到现代园林中特意为青年男女安排的“谈情说爱区”。北京不少公园都有这样的“谈清说爱区”,区别仅在于我们想象中的葬花区更加幽美而已。   
  下面这张葬花区平面示意图标明了各个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可供读者参考。   
 
  葬花区平面示意图 
  1.黛玉吟葬花词处(花冢的山坡那边)   2.宝玉、黛玉读《西厢》、葬花处(沁芳闸桥旁) 
  3.宝玉祭晴雯处(池岸边)   4.红玉、坠儿说私房话处(滴翠亭内) 
  5.风姐等春游处(滴翠亭附近山坡上)   6.黛玉呜咽处(墙角边)   
  7. 龄官画“蔷”、翠缕拾金麒麟处(怡红院后门外蔷薇架下)     8.黛玉闻艳曲处(梨香院墙角处)   
  9.宝钗扑蝶处(滴翠亭前)   10.紫鹃情辞试忙玉处(沁芳亭背后) 
  11.司棋幽会、傻大姐拾绣春囊、宝玉等人小便处(大门、前角门附近的石背后)   
  寒塘区 
  即天上区沁芳闸(大桥)以南,怡红院以北的一片景区。曹雪芹在形容这片景区时,只泛泛用了七句短语:   
  “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研,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 
  脂砚斋在这段话的后面,加了一则评语,提示是指嘉荫堂、凸碧山庄、凹晶溪馆、拢翠庵、芦雪亭、暖香坞等建筑。将这段话与脂评相对照,可知“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系指暖香坞等建筑而言。 
  暖香坞等建筑是惜春居住、游乐的一组建筑,包括暖香坞、蓼风轩、藕香榭等。前面已经提到,藕香榭在天上区对岸,属园前区。从寒塘区的芦雪庵去暖香坞,尚需路过藕香榭,可见暖香坞等建筑均属园前区。这样,专门用来形容寒塘区的语句,只剩下了前面五句。 
  在剩下的五句中,四、五两句有明确含意,“山下得幽尼佛寺”指傍山临水而建的芦雪庵,“林中藏女道丹房”指建于嘉阴堂林木之后的拢翠庵。故泛指寒塘区景色的只有三句话,十五个字。即: 
  “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 
  茅舍、清堂、石垣,花踞,说明本区的建筑十分简陋寒碜。这是寒塘区的第一个特点。 
  作者对寒塘区的建筑作一般的描述以后,又挑出其中两栋作了详细的刻画。 
  其一:芦雪庵 
  “盖在傍山临水的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踊。推窗便可钓鱼,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  (第四十九回) 
  其二:凹晶溪馆 
  “……乃凸碧山庄之退居, 因洼而近水,故颜其额曰‘凹晶溪馆’。因此处房宇不多,且又矮小,故只有两个老婆子守夜。” (第七十六回) 
  凹晶溪馆的栏杆是用“直棍”做的,“从头数到尽头,止得十三根。”(栏干中距按20cm计算,总长不足3M。) 
  两处建筑,一处“茅檐土壁、槿篱竹屑,”一处“房宇不多,且又矮小。一直棍”作栏杆。寒碜简陋可知。不要说与天上区、园前区、花圃区的建筑无法比拟,就是与稻香村相比,也要等而下之。   
  人们常常根据林木、花卉、饰物等的观赏价值来评定它们的档次,如松、柏、槐、柳等被视为高档次林木;牡丹、芍药、兰、菊等被视为高档次花卉;石板、方砖墁路优于泥泞小径;石栏更视为上品。故造园时多选用高档次的林木花卉、石栏砖径,以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但寒塘区却反其道而行之:池边是河滩地,河滩上掩覆着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芦苇,池沿的栏干是竹子做的,道路是逶迤穿芦度苇的小径。这还不算,最有意思的是这里有一座“清堂”,取名嘉荫堂。嘉荫者,树荫嘉美也,树则未必嘉。想系一片观赏价值不高的野杂林。故妙玉称之为怪木。妙玉诗:“木怪虎狼蹲。” 
  可见寒塘区的第二个特点是建筑物档次低下,景色荒凉。 
  寒塘区的第三个特点,是它被三个凄楚的故事,抹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 
  曹雪芹在寒塘区安排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贾母在凸碧山庄中秋夜宴。这次夜宴是贾府从没落走向衰亡的转折点。酒未开酹,贾母便叹息人少。宴会进行得冷冷清清。自始至终笼罩着一层“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气氛。 
  第二个故事是黛玉湘云在凹晶溪馆夜深联句。凹晶溪馆的景色本来荒凉,更兼夜深人静。黛玉湘云的联句诗中,一再出现“更残”、“漏涸”、“酒尽”、“笑寂”、之类“颓丧”、“凄楚”的句子,联句的最后两句,把“颓丧”“凄楚”的感情推向高潮。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全诗所渲染的意境,真有如“寒塘冷月”,好不凄凉冷淡! 
  第三个故事是鸳鸯拒婚。地点在芦雪庵附近(请参看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及《附图》)。鸳鸯是荣府最有脸面的丫头。上有贾母的宠信和庇护,下有众丫头们(包括宝玉等)的同情和支持,在贾赦的淫威下,终究逃脱不了一命赴黄泉。充分反映了贾府丫头们的悲惨命运。 
  简陋的建筑;荒凉的景色,凄楚的故事,令人动容,这就是寒塘区的特色。它和稻香、葬花等景区的特点完全不同,是大观园中特色鲜明,最富于魅力的景区之一。 
  妙玉有一段题咏寒塘区夜景的诗,可看成是曹雪芹对寒塘区的艺术概括。诗曰: 
  “露重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圩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矗灵朝光透,罘眉晓露屯。 
  振林千树乌,啼谷一声猿。” 
  诗中的“萦圩沼”、“寂历原”、“神鬼搏”、“虎狼蹲’、“一声猿”等辞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就不仅仅是寒塘冷月,而是险恶丛生的悲惨世界了。 
  天上区 
  天上区的“省亲别墅”和衡芜苑,前面已经介绍过了。“省亲别墅”富丽辉煌,衡芜苑简洁朴质,两处对比强烈。将它们放在一起,有点不伦不类,很维看出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但是,如果读者搞清了花溆萝港在大观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后,便会对天上区有-个全新的理解。 
  萝港,是大主山下一条穿山水道,可以行船。游人只有乘船通过萝港,才能进入天上区。萝港的出水口叫“花溆”,进水口叫“洞口”。关于“花溆”的景色,书中写道: 
  “水声潺潺,泻出洞口,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  (第十七至十八回) 
  “洞口”外的景色则: 
  “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圩。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  (同上) 
  水面落英浮荡,使我们联想到《桃花源记》有关“武陵源”的描写: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近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孔,仿佛若有光。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千旷,房舍俨然……’ 
  书中明写花溆、洞口,实则暗示萝港即大观园里的武陵源。为提醒读者注意,作者还借众门客之口,点明它是“秦人旧舍”,是“武陵源”。按“武陵源’的标准含义,花溆以外,是人间大干世界,洞口以里,是“世外桃园”。亦即萝港以外的花圃、稻香、园前等区是人间,萝港以里的天上区,是“世外桃源”。 
  作者并没有把天上区看成是“世外桃源,的简单再现,而把它看成是梦幻中的仙境。例如,宝玉见到“省亲别墅”后: 
  “心中忽有所劝,寻思起来,倒像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第十七聋十个回) 
  宝玉一时寻思不起来的是梦中的“太虚幻境”。又如黛玉为“世外桃源”匾额题诗曰: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可见,天上区是大观园中的仙境,是园中的世外桃源。 
  按这一寓意,回过头来再看有关衡芜苑、“省亲别墅”的描写,印象就完全不同了。先看衡芜苑:大主山余脉伸人苑内,外看无味得很,一进门便是插天的大山石,将里面房屋悉皆遮住,山石旁长满各种异草,室内则如同雪洞一般。这不是传说中山中高士们修真养性的神仙洞府吗?“省亲别墅”则崇阁巍峨,层楼高起,琳宫合抱,复道萦圩,玉石牌坊,龙蟠螭护。这不是传说中的天上宫阙吗?故众门客称它为“蓬莱仙境”,李纨的诗中也说:“风流文采胜蓬莱”。   
  根据新的寓意,神仙洞府般的衡芜苑和蓬莱仙境般的“省亲别墅”,便完全统一起来了。我们把这一景区命名为“天上区”,原因就在这里。 
  天上区的建筑,论质量,论气派,都高于其它景区;论寓意,也凌驾于其它景区之上。故也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景区。 
  我们还不妨把除天上区以外的五个景区,统称为“人间五区”。 
  这样,在天上区,有神仙洞府,有蓬莱仙境,可能还有书中没有详加描写的玉皇殿。 
  在人间五区,有花柳繁华的园前区,温柔旖旎的葬花区,淡泊恬静的稻香区,苍凉冷漠的寒塘区,还有大观园里的后花园---花圃区,是谓“人间诸景备”。 
  故元妃为在大观园题诗曰: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花圃区 
  花圃区是否也有特色?我们遍查红楼梦,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最后不得不承认,花圃区是一个没有特色的景区。 
  在众多特色鲜明的景区中,出现一个没有特色的景区,显得与众不同。这反而成了它的特色。就象在灰色调子中,一块鲜艳的颜色固然非常显眼,在各种鲜艳的颜色中,出现一块灰色,也同样能取得极好的效果。花圃区的特色,就在于它没有特色。是没有特色的特色。 
  上面我们对六个景区的特色作了初步分析。我们认为,曹雪芹为了塑造好葬花、寒塘、天上三区,花费了更多的心血。
 
  (三)大观园的山和水
 
  我们已经谈了大观园景区的划分,和各景区的特色。但是,景区只有彼此隔离开,才易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够防止相邻景区之间的互相干扰;才会有完整的空间。 
  山,是大观园分隔景区的主要手段。大观园共有六座山,书中正面描写了其中的五座.它们是: 
  (1)青山。位于园前区和稻香区之间,走向倾斜,故曰“青山斜阻”,它是上述两区的分界山。 
  (2)背山。稻香村依背山而建,山无脉,故宝玉说:“背山山无脉”。成轩形,故曰“转过山怀中”。山上有几百株杏树,开花时有如喷火蒸霞。背山的山坡是稻香区与花圃区的分隔山。 
  (3)大主山。位于花圃区和天上区之间,其余脉伸人衡芜苑。贾政宁翻山而过,不愿意绕山而行,说明山的占地面积很大,高度却有限。山下有景点花溆、萝港和洞口,乘船可以从山这边穿山到山那边。山上有林木藤蔓,过山时可俯树攀藤。元妃还命人在山坡上多种松柏,说明此山的林木是相当繁茂的。 
  (4)“高山”。在寒塘区。按传统设景格局,山之阳为正景区。故此山应立于寒塘区的北侧,相当于寒塘区和天上区的分界山。从山下到山脊,计有一百多步(故我们称它为“高山”)。山脚临近中央水池的池沿,山脊上建有供赏月用的凸碧山庄,爱看那“高山月小”的,可来此赏月。因系赏月用山,故林木不会很多,为取得“山高月小”的效果,山势必然陡峻。 
  大主山和高山,是大观园中体量较大的两座山,它们外形迥异,对比强烈。一座占地面积大,山势平缓,一座比较高,山势陡峻;一座山下有景点花溆萝港,一座山上有景点凸碧山庄;一座林木繁茂,一座林木不多。它们分别扼守于天上区的东西两翼,是天上区的屏障。天上区有了这两座山的拥护,越发显得超尘拔俗,人间天上两分明。 
  (5)大山。位于葬花区和大门区之间,所谓“大山阻路”者是也。从葬花区转过山脚边,才能看见大门。山上有桃林,山下有山石、石洞等。是葬花区的界山。 
  除上面五座山外,还有一座书上没有明写的山,我们姑且命名为“山障”,“山障’的位置、形状,可以通过有关文字推导出来。如下: 
  芦雪庵、藕香榭都是临水的建筑,暖香坞、蓼风轩的命名从“坞”从“蓼风”,说明它们也是临水建筑。贾母在芦雪庵乘轿,经藕香榭,到惜春院的西夹道门(惜春院包括暖香坞和蓼风轩),这表明芦雪庵、藕香榭、暖香坞、蓼风轩等建筑,一字排开在中央水池的南岸。见下图: 
 
  芦雪庵傍山临水而建,故背水一面有山,藕香榭的岸上有山坡,惜春院大门外修建了一条东西夹道,只有大门外有山的情况下,才修建这样的夹道,多见于南方。若将芦雪庵背后的山,藕香榭岸上的山坡,惜春院大门外的山断断续续地连起来,就是我们所要推导的“山障”。它位于天上区的对岸,将园前区沿中央水池一带分隔了出来。同时起到了天上区屏障的作用。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对“山障”的外观有简单的描述,说:“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梢之间。”说明“山障”的高度不大,有山坳,山上有林木。 
  “山障”是大观园中一座非常重要的山。没有此山,进入园中,天上区及中央水池四周之景,均可一览无余,毫无余味。这里可借用贾政在评价“翠障”时所说过的一段话。贾政说:“非此一山,一进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如果说,“翠障’是大观园的第一道屏风,那么,“山障”便是大观园的第二道屏风,而且是更重要的一道屏风。 
  通过上面对园内六座山的简单介绍,证明“山”是大观园分隔景区的主要手段的提法是正确的。在北方建造园林,多掘池堆山,但如何堆山,如何方能使堆就之山,发挥更大的效益,我国有关造园理论的文献中,还没有这方面的论述。颐和园将掘池之土,集中堆放在昆明湖的北岸,效果尚好,但浪费劳力,不足为法。北海公园将掘池之土,在湖中集中堆放,经济上比较合算,但给分区设景带来了困难,现园内景区模糊不清,当与此有关。圆明、绮春、长春等大型园林,虽分散堆山,但或分区缺少变化,或不能与设景很好地结合起来。可见曹雪芹的堆山设想,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 
  与山的作用相反,“水”,是联系景区的主要手段。 
  景区与景区如果不能很好的分隔开,便不能形成完整的景区,分隔开来的景区,不能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便不能组合成完整的园林。景区不能没有分隔,也不能没有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道路、宽阔的水面,都可作为联系景区的手段。我国一些大型园林,多采用这两种联系形式。道路自然是一种较好的联系形式,它可以引导游人从一个空间过渡到另一空间,从“柳暗”过渡到“花明”。“步移景异”即指此而言。“曲径通幽,”就是很好的例证。宽阔的水面可将水面四周的景区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形式,空间敞旷,视野宽阔,便于总揽全园景色,乘船往来各景区也比较方便,缺点是过于显露,没有“疑无路”、“又一村”之类的迭宕变化,缺少曲折掩映之美。 
  大观园虽也采用了上面两种联系方式。但为了克服“宽阔水面’联系景区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除中央水池外,作者还设计了一条沁芳溪。沁芳溪是一条可以行船的水道,它溶溶荡荡曲折萦圩地穿越全园。第十七至十八回中对沁芳溪的走向作了如下的介绍: 
  “原从那闸(指沁芳闸)起,流至那洞口(萝港北面入水口),从东北山坳里(花溆所在地)引到那村庄里(稻香村),又开一条岔道引到西南上,总共流到这里(葬花区),仍旧合在一起,从那墙下出去。”(括号中的说明是我们加的)   
  引文说明,活水越沁芳闸后,经中央水池又流回天上区,入洞口,出花溆,过花圃区流到稻香区,然后分为二支,经园前区,在葬花区汇合后流出墙外。先后穿越五个景区。 
  中央水池将水池四周的天上、花圃等景区“并联”了起来,沁芳溪又把天上、花圃等景区“串联”了起来。纵有山相隔,水却将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中央水池和沁芳溪的双重联系,游人可乘船沿沁芳溪穿行各景区,看到两岸风光的不断变换,船移而景异。待至中央水池后,又豁然开朗,园内景色悉收眼底。游人可从两个不同的层次来欣赏园中景色,从而把游人的兴致,逐步推向高潮。 
  乘船沿溪游园,我们称之为“水路游园”。“水路游园”是游览大观园的主要方式,在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综上所述,“水”是大观园联系诸景区的主要手段的提法,同样是对的。 
  以山相隔,以水相联,山和水的巧妙安排,使景区隔而不散,联而有致,生动活泼。 
  本节内容始终围绕着“景区”二字做文章,这是因为景区是构成园林的基本单元,没有高质量的景区,便没有高质量的园林。我国传统造园理论强调“景”而忽视“景区”,未必是正确的。关于这方面的有关问题,拟在下节中再详加研讨。
   
  二、曹雪芹造园思想新探 

  用小说的形式塑造园林:可以不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作者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完全按照个人的意愿,塑造出他认为最理想、最美好的园林。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中的园林,可看成是作者造园思想的表叙。因此,研究小说中的园林,就有可能探索到作者的“造园思想”   
  大观园是曹雪芹“十年辛苦”精心塑造出来的一座大型园林,它集中了作者对造园艺术一系列的见解和追求。如果将这些见解和追求整理出来,作为剖析大观园的手段,也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据此,我们对红楼梦中有关大观园的描叙、议论、诗词、对话等进行了整理,名之曰:”曹雪芹造园思想”,共得九条。兹分述于后: 

  (一)景区是构成园林的基本单元 

  上一节中曾提到,从景区入手是研究大观园的捷径;并在文中谈了大观园的景区划分、景区特色、景区的分隔和联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这几方面的探索,我们体会到:景区是构成大观园的基本单元;把景区看成是构成园林基本单元的思想,是对传统造园理论的突破,是对园林艺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按传统造园理论,构成园林的基本单元是“景”,不是景区。我国有关造园的图书、资料,都把重点放在“景”的构成上,很少言及景区,影响所及,造园师们和广大园林爱好者也都重视“景”,不重视景区。所谓“景”,并没有确定的含义。一脉山.,一湖水,可以称“景”,一所庭院、一座亭、一架桥,也可以称“景”,甚至一棵树;一片石、一丛花,有时也把它称之为“景”。按我们理解,“景”大概是指一幅构图完整的画面,或某种感人的意境而言。人们在评价一座园林时,往往只看重“景”的多少和“景”的好坏,“景”多“景”好便是好园。人们盛赞圆明园,主要因为它“景”多“景”好。据说,它原有29“景”,乾隆时增建40“景”,外加西洋楼10“景”。嘉庆时又添30“景”,合计一百多“景”。北京恭王府的萃锦园,平面按“路”的模式布局,相当笨拙,但却是北京的名园,据说园内有“曲径通幽”、“呤香醉月”、“松风水月”…-等“景”达二十个之多。 
  传统造园理论重“景”、轻景区的倾向,给我国的园林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以北京几座大型皇家园林为例,有的景区划分失之粗犷,混合不清(如北海);有的虽分区明确,但主要景区大同小异,无甚特色(如长春园);其中较好的要数颐和园,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在上节中:我们已经读过了。 
  让“景”充当园林的主角,并作为评价园林的主要标准,本来就不太科学。“景”不能孤立存在,“景”只有与四周景物。(即景区)组合在一起时,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拿红楼梦红爱好者所喜爱的稻香村来说,若去掉村前的田地山池,再去掉村后的“背山”杏林,剩下一座“流水绕孤村”,便不再是读者心目中的稻香村了。现在设计师们反对在名胜古迹的附近修建索道、宾馆等大型土建工程。因为在这些大型工程的对比下,原有景物会大大降低其观赏价值。景区则是可以白成体系独立存在的。因此,不宜把园林看成是“景”的集合,而应看成是景区的集合,规划园林时不宜以“景”为主,围绕着“景”字做文章,而应把景区作为构成园林的基本单元,在设计好景区、组织好景区上下功夫。   
  上述道理,现在的园林设计师们并不陌生,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把“景”、景区、景区组合三者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我们参观过一些新建园林,发现不少仍存在着诸如分区含混、景区少特色之类的问题。说明曹雪芹以景区作为构成园林基本单元的思想,对广大园林设计人员来说,仍然有参考价值。 

  (二)园林应该有思想主题 

  园林应该有思想主题,或者说,园林应该有思想性,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建筑界曾就建筑的思想性开展过讨论,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讨论没有深入下去。不过那时所说的思想性,仅局限于政治思想,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斯大林式的对人的关怀”等,比较抽象。涉及面仅限于建筑。而我们这里所讲的思想主题,是具体的、世俗的思想,涉及面则仅限于园林。 
  大观园是一座有思想主题的园林。它的主题思想只有四个自----“天仙宝镜”。这四个字是天上区玉石牌坊上的题辞。后来元妃认为不妥,改题为“省亲别墅”。“天仙宝镜”和“省亲别墅”,指的都是大观园。[按:此处“省亲别墅”与本文中将它作为正殿建筑群的代称的含义不同。] 
  我国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是天上的神仙有一种宝镜,当他想看人间时,只要把宝镜拿出来,想看什么地方,想看的地方便会在镜中映现出来。但在镜中看到的东西,并非实景,只是镜中的幻影而已。 
  请参看《附图》,设想游人站在天上区玉石牌坊之下,面对中央水池,举目四望,人间四区,依次排列在水池的对岸。想看花柳繁华之地吗?园前区便马上承现在你的眼前;想看农田村舍吗?稻香区便遥遥在望;想看荒郊野寺、榭草庭花,寒塘区、、花圃区均可随时寓目,此时此地,游人恍若手中握有一面“天仙宝镜”,身居天上,纵揽人间。“宝镜”二字还提醒游人注意,不能把眼前的一切看实丁。它们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瞬息即逝的过跟云烟罢了! 
  “天仙宝镜”的思想主题,为大观园披上丁一层神秘、梦幻的面纱,给游人以虚无朦胧之感。 
  大家知道,红楼梦一书的名称很多,如《石头记》、《憎僧录》、《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等,在这些书名中,最能反映红楼梦主题的,要数“风月宝鉴”。其含义与“天仙宝镜”差不多,也是神仙手中的“宝镜”。这两面“宝镜”,一面告诉人们美人是虚幻的,一面告诉人们美景是虚幻的。一面突出一个“情”字,一面突出一个“景”字。曹雪芹把突出“情”字的镜子作为红楼梦的思想主题,把突出“景”字的镜子作为大观园的思想主题,都是为了表现人生若梦,“情”“景”皆幻的处世思想。正如第-二回中所说: 
  “此回中用‘梦’、
  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耳目,亦是本书本旨。” 
  我们从“宝镜”中看到的人间,不是大同世界,这里有奢侈、有寒酸,有富贵风流之地,有淡泊明志之乡,人世的不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间五区”的典型画面,开拓丁游人的眼界。若从纵的方向来理解“人间五区”,则可感到世事的沧桑,人生的坎坷,命运的沉浮,令人发千古兴亡之叹! 
  园林有没有思想主题,情况大不相同,对游人说来更是如此。游览一般园林,游人只能停留在游山观景、问柳寻花的水平上。有了思想主题,便可把游人的欣赏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游人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观赏和评议园林。同一景物,可给游人多方面的艺术感受。甚至能启迪人们作哲理性的思考。 
  在实际工作中;园林有了思想主题,可以大大简化设计工作。搞总体规划时,可以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来划分景区,来确定各景区所要表现的具体内容。搞景区设计时,也因园林主题明确而心中有数,虽广开思路,大胆创新,都不致离题太远。有利于把景区设计得更加新颖,更加典型。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给园林以思想主题,是曹雪芹对我国造园艺术的一个重要贡献,而且是前无古人的贡献。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园林中,象大观园这样有思想主题的园林,大概是找不出来的。[曹雪芹亲自擘画的随园除外。] 

  (三)景区要“以山相隔”、“以水相联”
 
  大观园是如何实现“以山相隔”、“以水相联”的,在上一节中已经介绍过了。我们在这里重提这个问题,主要是想把它作为“曹雪芹造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局限于大观园。 
  不过在这里想作一点额外的补充说明。即:不论“以山相隔”、“以水相联”,都不能搞绝对化,都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在形式上要力求多样。   
  从《附图》中可以看出,“山”虽然是大观园景区分隔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例如:分隔葬花区和寒塘区的不是山,而是怡红院;分隔稻香区和花圃区的也不是山,是山坡;稻香区前的“青山斜阻”,与园前区意在欲隔未隔之间;广阔的水面虽然是联系景区的主要手段,但同时也起到相隔的作用。“水”是联系景区的主要手段,但道路、桥梁、山坳、花障等,也都有联系景区的功能。红楼梦中不乏这方面的描写。北京的长春园是一座很有新意灼大型园林,它的主要缺点是把“山隔”“水联”过于绝对化,致使园中主要景区构图单调;效果不好,足引以为戒。 
  至于在园林中如何运用山和水,在上一节中谈之甚详,这里就不多说了。 

  (四)“诸景备”的造园原则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这是元妃为大观园题诗的最后两句。曹雪芹通过这两句诗,正面提出了“诸景备”的造园原则。 
  在上二节中,我们已经对“天上人间诸景备”一句,作了初步的解释。如果深入考查,就会发现“诸景备”三字的含义,比前叙解释要丰富得多,涉及面也广泛得多。它不仅是元妃对大观园的评价,也是一条普遍适用的造园原则。 
  “诸景备”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诠释。其一是:要想造景色众多的大观之园。必需兼容各方之景。即景点品种的多样化。其二是:不能“一味涂油抹朱,滥使银钱”,片面追求高标准,即景区的档次要多样化。下面分别谈谈这两个问题。 
  1) 园林景点品种的多样化 
  自元、明以来,随着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以及与某些外国的文化交流,各方的造园技艺、建筑样式,花饰图案,已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相互渗透交融;康乾两朝,更是北方一带园林建筑大发展、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康熙、乾隆二帝酷爱园林艺术。在他俩的倡导下,大量南方的、少数民族的、西洋的造园技艺和建筑样式,被引进皇家园林。其中又以引进南方景规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方咸孚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描绘了乾隆时南方园林景观北来的盛况: 
  “康熙六次南巡,将江南景物,模仿修建在宫苑之中。到了乾隆时期,造园活动增加,规模扩大。乾隆也曾六下江南,更搜集江南名胜修建在各园内。有的园景按江南名园的基本意图修建,如清漪园中的谐趣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修建,昆明湖中堤岛布局,取法于杭州西湖,有些则是连景致名称都和江南园林景名一样。如圆明园中有“平湖秋月”、“三谭印月”、“南屏晚钟”等西湖十景。有的甚至各园建有同名的风景:如圆明园和避暑山庄都修建了模仿苏州的“狮子林”。模仿苏州寒山范氏园中的“千尺雪”,分别在中南海的淑清院、承德避暑山庄、盘静山庄修建……。 
  少数民族形式的建筑如喇嘛塔、喇嘛寺院等,也先后在承德、北京的一些园林中出现。乾隆十二年,皇上还授意如意馆画师郎世宁等人,按照法园凡尔塞宫的样式,在长春园内建造西洋楼。计有谐奇趣、远瀛观、方外观、海晏堂……等。 
  由于各种样式的景观荟萃于一些大型皇家园林中,从而出现了由单一式园林向巢景式园林过渡的倾向。长春园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曹雪芹“诸景备”的造园原则,正是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提出来的。因此,“诸景备”原则既可看成是为适应新潮流而拟定的新的造园构想,也可看成是这一造园新趋势的经验总结。故不能仅仅把它看成是大观园的说明书。 
  大观园景点样式之多是无庸置疑的。有宫殿建筑如“省亲别墅”,农村建筑如稻香村,南式建筑如潇湘馆,北式建筑如怡红脘。有趣的是在怡红院的绛云轩内,用了不少洋式装饰;如镜子门、壁龛、挂毯、地面砖等。为了进十步强化“诸景备”的构想,作者利用文学作品的优势,把一些南方的林木花卉搬进了大观园。也许由于超常规的“南化”,招致了所谓的大观园“南北地点”之争。或曰大观园在南方,或曰大观园在北方。各持一端,久而不决。但争论的双方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南方造园只能用南方的一套作法,北方造园只能用北方的一套作法,不能两者兼容。显然,这种看法不符合曹雪芹“诸景备”的造园原则。 
  2) 园林景区档次的多样化 
  在一座园林中,可以有标准高、花钱多的高档次景区;.也应该有标准低、花钱少的低档次景区。以便拉开景区档次,加强景区对比,增多景区品种,节约造园资金。曹雪芹特别反对那些一味追求高标准的设计师,把他们斥之为“暴富之家”。 
  大观园可算是集各种不同档次景区于一园的范例。天上区的“省亲别墅”、蘅芜苑,园前区的潇湘馆、怡红院,它们或精雕细镂,或涂朱描金,档次很高。特别是天上区的“省亲别墅”,“琳宫”“复道”,“绣槛”“雕甍”,更非问一般。在一般府第花园,根本不可能有这样高级的建筑。显然、它们是作者从皇宫内苑中搬过来的;稻香区的稻香村,寒塘区的凹晶溪馆、拢翠庵等,则是“茅檐土壁”、“槿篱一石垣”,档次很低。这类建筑,在府第花园中同样是找不出来的。它们无疑都来自民间。特别是寒塘区,景物档次之低,出乎人们意料之外。请看: 
  石垣、花牖、-清堂;土壁,茅檐、尼庵,槿篱、竹栏、怪木,河滩,小径,野鹤,芦苇、寒塘! 
  从皇宫内苑到荒郊野寺,各种不同档次的建筑,悉被纳入园中,使得大观园色彩斑斓,比对鲜明,故能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大观园不仅景区档次多,差异大,而且不同档次景区的组合上,也有某种规律可寻。一般来说,两相邻景区的档次差不宜过小,过小则游人不易感到它们之间的差别。若将稻香区与寒塘区并列,两区的魅力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也不应相差太大,太大则给人以扭捏作态之感。大观园在不同档次景区的组合上有独到之处。 
  先让我们将大观园的六大景区按档次定出级别;见下表: 
  I 级景区:天上区    IV级景区:葬花区
  II级景区:园前区    V级景区: 稻香区
  III级景区:花圃区    VI级景区:寒塘区
  然后参照《附图》,在图中的景区内填入各自的级别,可得如下简图: 
 
  上图中除天上区与寒塘区之间的D值较大外,其它景区间的D值多等于2,说明它们之间的级差适中。如此安排,也许是大观园取得成功的秘密之一。 
  大观园的艺术实践证明,以景点品种多样化和景区档次多样化为主要内容的“诸景备”原则,可以作为园林设计的一般原则加以运用。我国近年来兴建的一些较大型的园林,缺点之一就在于没有很好运用这一原则。主要表现在:一是怕破坏园林的完整性,不敢大胆采用多种样式的景观。中式园林,不敢插入洋式景点,南方造园,不敢把北式的园林建筑引入园中,风格上虽趋于统一,却显得单调。二是不敢拉开景区的档次。档次低了怕影响园林的观赏价值,高了又怕多花钱。结果,该推的推不上去,该拉的拉不下来。这里是油漆彩画,那里是彩画油漆。没有对比,景色单一。钱没有少花,效果则并不理想。 
  曹雪芹的“诸景备”造园原则,虽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对今天的园林设计师来说,仍有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五)景区和庭院建筑的人物性格化 

  建筑的人物性格化和建筑的思想性一样,也是五十年代初期讨论过的老题目。如公用建筑要有公用建筑的性格,居住建筑要有居住建筑的性格之类,当时涉及的内容也比较抽象。不过在谈到纪念性建筑物时,内容还是相当具体的。人们谈得最多的是列宁墓和中山陵。列宁墓的朴质亲切,中山陵的平易崇高,都较好的反映了陵墓主人的性格。实际上建筑的人物性格化问题-主要是园林建筑的人物性格化问题,早在二百多年以前,已经由曹雪芹通过对大观园的描绘,较好的解决了。 
  大观园的景区和庭院建筑都带有强烈的人物个性。如寒塘区是妙玉身世和性格的反映,稻香区、葬花区分别是李纨、黛玉性格的反映等。不过我们在这里主要想谈谈大观园的庭院建筑,因为庭院建筑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大观园的庭院建筑,几乎都是按照它的住房主人的身世,性格塑造出来的。我们看见这些建筑时,仿佛看见了它们的住房主人。红学界早已注意到这一点并有所评议。如书中在描写秋爽斋的室内陈设时,句句不离“大”字,件件都是珍品,用以表现探春豁达大度,大胆果断的性格,和出身名门、气质高贵的风貌。怡红院里绛云轩的室内陈设则是另一番景象。它五光十色,中西兼容,锒宝嵌金、琳琅满目,大违我国传统建筑的室内装修模式。恰当地表现了宝玉身世显赫,杂学旁收和叛道离经的“叛逆”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稻香村-李纨住处 
  大观园里的稻香村,被宝玉说得一无是处。说它无自然之理,背自然之气,简直成了穿凿扭捏的怪物。这不正好表现了李纨在封建礼教束缚下,青年丧偶后的变态性格吗?李纨出身名门,青春丧偶,心如死灰,唯知侍亲教子,哪里来的自然之理、自然之气?在花簇锦绣的大观园中,出现一座“泥墙围护,稻茎掩覆”,“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的稻香村,不正是居于荣华富贵之家,“们·篱茅舍自甘心”的李纨性格的最好写照吗? 
  蘅芜苑-宝钗居处 
  蘅芜苑是天上神仙洞府的象徵,是“山中高士”们修真养性的地方。这一构思,把宝钗行为豁达,与世无争,安份随时,不流于俗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蘅芜苑是大观园中最有特色的一座庭院。它外观简朴,质地高级。一眼望去,清凉瓦舍,水磨砖墙,无趣得很。进得门来,迎面是一块插天大山石,院内有各种香草,一株花木也无。室内则绿窗油壁,如雪洞一般。表面看来,院内外素净无华,甚至近于简陋;实则大谬不然!水磨砖墙,俗称干摆,是一种最讲究的墙体。表面呈灰色,平整无花饰。山石以大者为贵,插天大山石更是山石中的珍品,外观同一般山石。香草无艳丽花枝,但比花卉名贵得多。油壁,指一种用精制的桐油反复涂刷过的木壁。这种木壁,需用优质木材制作,涂刷也很费工,类似现在的清漆,是一种高级作法。外观朴素、无色。如此庭院,正是“人谓装愚,自云守拙”,外拙而内秀的宝钗的人品和性格的最好说明。“淡极始知花更艳”,可用来形容宝钗,不是可以同样用来形容蘅芜苑吗? 
  潇湘馆-黛玉居处 
  在“佳木茏葱,奇花闪灼”的园前区,倏尔出现一座南方翠竹掩映的庭院,它象徵黛玉只身北上,寄居豪门贾府的凄凉身世。作者在写潇湘馆时,着力突出一个“曲”字和一个“小”字。请看:院内曲折的游廊,羊肠般的小径,盘旋竹下的小溪,只有尺来宽。院内的建筑则是小小的三间房,房内的门是“小门”,院内还有两间小小的退步,连室内的家俱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精致小巧可知。“曲”字寓意黛玉多思善虑,心细情绵,回肠九曲……等,“小”字则表现她气量狭小,形容瘦小,小性儿……等。抓住了这两个字,也就抓住了黛玉的主要特征。斯人斯院,合二而一。 
  用特定人物的性格来表征庭院建筑,有利于丰富庭院建筑的艺术形象。由于我国传统庭院布置格局和建筑构造模式都大同小异。例如,建房时只要知道明间的面宽进深,房顶样式等小量提示,没有图纸,也可组织施工。这样建造起来的建筑,作为观赏用房放置在不同特色的景区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是很困难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曹雪芹另辟蹊径,他结合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具体人物,·运用多种手法,赋予诸庭院建筑以不同的性格。使游人看到它们时,便产生对某些特定人物的联想。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能反映人物性格的局部和细部处理上来。让细部处理在游人心目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设计师们都知道,搞传统形式的建筑设计时,在局部或细部处理上,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可见庭院建筑的人物性格化,可以强化庭院与庭院、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差别,这无疑是在模式中求变化的极好方法。大观园的实践证明,这…方法是可行的。红楼梦的读者,决不会把稻香村与蘅芜院混同起来,也不会把潇湘馆和怡红院混同起来,便证明了这一点。 
  在上面提到的四、五座庭院中,靠“人工穿凿扭捏”而成的稻香村和蘅芜苑特别招人喜爱。它的女主人李纨和宝钗也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玉不琢,不成器”。人工穿凿扭捏并不是坏事。人也是这样。“人不学,不知义”嘛。 
  人若不按照所处时代的道德规范来束缚自己、“穿凿扭捏”地完善自己,净化自己,便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李纨的可敬,宝钗的可亲,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看到:现在-些自我改造得较好的人,受到重视,受到培养。再和-些所谓有“叛逆精神”的人的种种坎坷经历加以比较,就更能体会到李纨、宝钗身上焕发出来的光辉。人是时代的产物,评价人物不能脱离时代,历来不少人习惯于扬林贬薛。甚至连宝钗捕蝶这样的小事,也拿来上纲上线,把宝钗说的十分不堪。殊不知宝钗捕蝶一节:主要表现宝钗的宽容和机敏。若要想使坏,贾母处,王夫人处、凤姐处,多少坏使不得,何必偏偏看中怡红院中两个粗使小丫头?这种脱离时代、脱离现实生活的说法,一再出观,值得深思。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说大观园中带有典型意义的庭院建筑,是为塑造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服务的。这当然言之成理。但还很不够,还需加以补充。即红:楼梦中塑造的-批典型人物、典型性格,
  同样是为塑造典型景区、庭院、建筑服务的,是为景点的多样化服务的。对设计师来说,强调后一点更为重要。  
    
  (六),绿化要贴切景区主题 

  过去造园,对园林绿化是相当重视的。造园大师计成在他的名著《园冶》中,就把绿化看成是“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书牛说:“编篱种菊”,“锄岭栽梅”、“寻幽移竹”,“对景莳花”、“院广堪桐”、“堤湾宜柳”……等等;然而,问题恰好出在这里,恰好在于过去把绿化仅仅看成是“景”的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园林绿化的总体设计、林木的合理搭配和绿化的思想内容。在这方面,大观园的绿化和北京其它一些园林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大观园是以景区作为绿化单元来设置林木的。通过对林木的合理选择和搭配,来渲染、烘托景区的主题。例如:稻香村所要表现的是一座典型的农庄,故在村前安排了农村常见的桑,榆、槿、柘;在村后又安排了千百株杏树,把“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中的诗情画意引入景区,强化了稻香村的乡土气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桑榆槿柘和杏林出现于同一景区,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有多有少,有主有从。杏树数量多,占地面积大,是“主体林木”;桑榆槿柘的数量少,却可起到点睛的作用,是“点缀林木”。“主体林木”可给景区定出基调,“点缀林木”进一步点明景区的主题;这种以“主体林木’和“点缀林木”相结合的绿化方法,也运用于寒塘、葬花等景区. 
  “寒塘区”寓意荒郊僻野,故选用野杂林作为“主体林木”。野杂林自生自灭,不需人工栽培,用以表现景区的冷落荒凉。又点缀十几株红梅,引进“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意境,深化了景区的主题。野杂林也因有了名贵的红梅,,故虽荒凉而不单调,平常中却见精神,证明这种搭配是成功的。 
  葬花区的“主体林木”是桃林,“点缀林木”是芙蓉。在红楼梦中,桃花和芙蓉是有特定含意的。桃花寓意“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芙蓉寓意“女儿命薄”,两者都是黛玉命运的象徵。风流旖旎的葬花区有了芙蓉和桃林,韵味就越发浓郁了。 
  天上区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一般林木,自是不堪入选。故曹雪芹在这里只安排了松林,用“青松拂檐”来陪衬“玉栏绕砌”。松树,在我国诗画中常与仙翁,仙鹤、云霞为伍,有利于渲染天上区圣洁超凡的气氛。但仅有松树,未免单调。故又在天上区对岸藕香榭的山坡上,点缀了几株桂花树,取月宫仙桂之意。青松仙桂,隔水相望,相映成趣,较好的烘托出天上区的主题。 
  用“主体林木”和“点缀林木”相结合的绿化方法,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不是唯一的。大观园中的园前区就采用了另一种绿化方法。园前区是富贵繁华的象徵广故作者让这里“佳木茏葱”,“奇花闪灼”。可数的林木就有柳、竹、桐、桃,杏等。用花木争荣来表现兴旺发达的主题。结合景区主题,有目的地选择和搭配林木,增强了景区间的对比,又可作到情景交融。这种绿化方法,无疑是对我国传统绿化方法的重要突破。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长期薰陶下,一些常见的林木,已经被赋予了一种或多种特定的含义。这些含义使我们看到林木后便产生某些特,定的联想。如上所叙,松柏可使人联想到圣洁崇高,桃花使人联想到艳丽轻薄,垂柳可使人联想到情意缠绵……等等。搞园林绿化,特别是搞有中国特色的园林绿化,应该把林木这种潜在的表现力充分挖掘出来。过去的‘山子”们对此注意不够,现在的园林设计师们仍然着重于林木的外观造型而忽视其内涵。大观园的绿化方案,无疑会给我们很大的教益。 
  结合景区主题,合理选择林木,用“主体林木”和“点缀林木”相结合的绿化方法,充分挖掘林木的潜在表现力,有可能把园林绿化搞得比过去更好,更加富有:中国韵味和中国气派。因此,这一条也可作为“曹雪芹造园思想”的重要内容。 

  (七)、水路游园是可供选择的游园方案 

  乘船游览园内务主要景区,我们称之为“水路游园”。北京几座大型园林如北海、颐和园、圆明园等都有“水路游园”。我们这里不是讲这种广义的“水路游园”,而是讲乘船穿行各主要景区的“水路游园”。并想证明,这种串联式的“水路游园”,是大观园的主要游览方式。 
  要想把乘船沿沁芳溪观景作为大观园酌主要游览方式,需要解决好下面三个问题:(1)主要庭院附近应有上下船的码头;(2)桥下要便于行船;(3)溪水应保持一定的深度。曹雪芹对这三个问题都作了妥善的安排。 
  (1)码头 
  大观园中可以上下船码头,有时也叫作“坞”或“渚”。如贾政在笆蕉坞想起了游船。贾母在荇叶渚上的船。参看《附图》就可以发现,在沁芳溪主流靠近园内主要庭院处,都可找到上下船的码头。现开列如下: 
  怡红院,潇湘馆----沁芳亭前元妃上船的码头  
  探春院----荇叶渚 
  稻春村,惜春院----柳叶渚 
  迎春院----芭蕉坞 
  蘅芜院----云步码头 
  众多码头的设置,反映子作者.对“水路游园”的重视。 
  (2)桥梁 
  大观园中除大桥(沁芳闸)和沁芳闸桥外,共写了五座桥。其中两座以一般辞汇命名,即沁芳桥和翠烟桥,另三座以桥的构造形式命名,即蜂腰桥、蜂腰板桥和朱栏折带板桥。蜂腰桥和蜂腰板桥是一种桥身窄、桥头逐渐放宽的石拱桥,桥下可以行船;多见于南方。朱栏折带板桥是木制桥,有墩式和木柱式两种。桥面多贴近水面,不宜通船,但若两岸高出水面很多,桥下也可行船。 
  读者参看《附图》后就可发现,两座以一般辞汇命名的桥,都位于沁芳溪的支流上;以构造形式命名的桥,都位于沁芳溪的主流上。其中朱栏折带板桥位于大主山下,桥近旁有云步码头,-说明此处溪岸高出水面很多,故桥下仍可行船。看来这里出现的云步码头,并非作者信手拈来,而是为了“水路游园”。 
  码头和桥梁的布置告诉我们,沁芳溪的主流是可以行船的,支流则不行。 
  (3)水闸 
  大观园水闸的安排也说明这个问题。 
  引水人园,一般要设一道进水闸和一道排水闸。进水闸用来控制流人园中的水量,使水量不受园外溪水涨落的影响。排水闸则用来调节园内水面的标高,大观园的进水闸是天上区大桥之下的沁芳闸,排水闸是葬花区活水出口处附近的沁芳闸桥。按说园中有了这两道闸门,水面可基本稳定,不致大起大落。可是,当贾政等来到沁芳亭前时,见亭下的溪水若“清溪泻雪”,说明沁芳亭下还有一道截水闸。设置截水闸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提高沁芳亭以里的溪水水位,以利“水路游园”。 
  从码头、桥梁、水闸的设置看,曹雪芹为“水路游园”确曾多方铺垫,花费了不少心血。但是,这一切只能证明他重视“水路游园”,而不能证明大观园的主要游园路线是“水路游园”。能证明“水路游园”是大观园主要游览路线的,是大主山下的花淑萝港。 
  在上一节中已经谈到,花淑萝港是按武陵源的构想设置的。萝港以外是人间世界,以里是“世处桃源”。“天仙宝镜”的思想主题以及我们把大观园分为天上区和“人间五区”,都是从这一构想派生出来的。可见花淑萝港之于大观园,犹如“灵通宝玉”之于贾宝玉一样,两者不可分割。贾宝玉砉失去了‘灵通宝玉”,便一点灵气也没有了。‘故不懂得花淑萝港的含义,便不可能真正理解大观园。游园时不去花椒萝港,只等于游了一座没有灵气的普通园林。红楼梦中描绘的三次大规模的游园活动,每次都特别提到花淑萝港,寓意颇深。 
  “水路游园”,花淑萝港是必经之地;陆路游园则不一定非绕道花淑不可。这就证明我们把“水路游园”当作是大观园的主要游览路线是正确的。码头、桥梁、水闸的精心安排,正是为这一构想服务的。 
  我国古典园林中,一般意义上的“水路游园”为数不少,但却没有用水溪将主要景区串联起来的“水路游园”。这种串联式的“水路游园”,构思新,效果好。可作为规划园林时的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八)、要敢于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造园是土建工程,它也和其它工程一样,要求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不能墨守陈规。大观园在这方面也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我们将在一篇有关曹雪芹生平的文章中谈到:乾隆十四年至十六年,曹雪芹可能在长春园的谐奇趣搞过绿化设景工作。谐奇趣是仿凡尔赛宫修建的洋式建筑,可能安有玻璃窗;还有“瓷砖饰面”、镜子门之类的装饰陈设。曹雪芹不但把这些装饰陈设搬进了绛云轩,、而且在大观园及荣国府中,、大面积使用了玻璃窗。 
  大观园是否大面积使用玻璃窗,书中没有明写,需要加以证明。   
  我们看看书中有关窗户的描写: 
  稻香区:  稻香村----纸窗木榻,富贵气象-洗皆尽。 
  葬花区:  滴翠亭----四面雕镂塥子上糊着纸。 
  寒塘区:     ----编花为牖。   
        芦雪庵----槿篱竹牖。 
  稻香、葬花、寒塘三区,是大观园中偏于素净的景区,书中对这三区的窗户,都一一作了交待。 
  大观园还有-座素净的庭院,书中也写到了它的窗户,那就是宝钗的蘅芜苑。说它是“绿窗油壁”。其中的“绿”字肯定是“纸”字之误。理由如下: 
  “绿窗”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窗前的林木映绿了窗。这种解释最为文人学士们所乐用。红楼梦中有一付对联,上联是“绿窗明月在”,句中的“绿窗”便可这样解释。另一种解释是用绿油漆涂刷的窗。这是一般人所常说的“绿窗”。蘅芜苑一株花木也无,故前一种解释不通。后一种解释也有问题,因为用绿漆涂刷韵窗户系一般作法,颜色艳丽而档次不高。与高级作法的油壁不协调。不能设想:色泽淡雅,质地高级的油壁,怎么能在重要部位配以色彩俗气,档次偏低的“绿窗”?!曹雪芹焉能出此下策?!从行文看,“绿窗”“油壁”二词连用也不太合适。“绿”“油”二字,一指颜色,一指材料,非对偶字,不如“纸”窗“油”壁。且“纸窗”可以突出蘅芜苑的简朴风格。又“绿”“纸”二字,外形相似,想系文稿过录人按照文人学士们的习惯,信手把“纸窗”改成了“绿窗”。 
  上面诸例子告诉我们,凡是简朴一点的建筑,它的窗户书中都有所交待。对讲究-点的建筑,它们的窗户如何?书中竟只字未提。是花牖、竹牖吗?不可能,太低级了。是纸窗吗?可能性也不大。书中说的很清楚,纸窗可以“将富贵气象一洗皆尽”。“省亲别墅”,怡红院、潇湘馆等建筑,是作为贾府荣华富贵的象徵而塑造出来的,岂能让它们的富贵气象“一洗皆尽”?!不是花牖、竹牖,又不是纸窗,那会是什么窗呢?   
  红楼梦中有两处提到玻璃窗。一处是第七回中提到的李纨卧室的后窗;另一处是怡红院的‘玻璃槛纳柳风凉”。其中李纨的后窗安上了玻璃最耐人寻味。后窗安了玻璃,前窗呢?难道反而用纸窗?!李纨卧室的前后窗安了玻璃,荣禧堂、贾母房、凤姐房自然也应安玻璃。即然荣国府的主要用房都安上了玻璃,那么,作为贾府荣华富贵象徵的怡红院、潇湘馆等。不是更该用玻璃窗吗?!又:“玻璃槛纳柳风凉”:句中的玻璃槛,不知指怡红院的哪一处建筑,但决不会比绛云轩、潇湘馆更高级。玻璃槛用了玻璃,难道绛云轩、潇湘馆、秋爽斋、暖香坞等处,反而不用玻璃窗吗? 
  因此,我们推测,曹雪芹心目中的荣国府和大观园中的主要用房,都用了玻璃窗。因玻璃窗在当时仅少量用于长春园西洋楼工程中,非民间所应有。故红楼梦中不敢明写,只得含糊其辞。 
  除玻璃窗外,绛云轩还有碧绿凿花的地面砖,地面砖能照花刘姥姥的眼睛,说明它带有光泽。估计是绿琉璃地面砖。西洋楼内可能用过琉璃地面砖,曹雪芹便拿来“为我所用”.绛云轩的墙上有依随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类似于西洋建筑中的壁龛,墙壁上还悬有活凸出来的美人画,它很可能是乾隆十八、九年在西洋楼中悬挂过的美人挂毯的再现;室内还有镜子门,其艺术原型也可能来自西洋楼,因为在筹建西洋楼时,乾隆从西洋买来了大量镜子,以致使用不完而把它们改作玻璃窗之用。这些都说明:曹雪芹对刚刚从国外引进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有极大的兴趣;也说明他没有保守思想,对新鲜事物有高度韵敏感;特别是玻璃窗,在西洋楼工程中,也只是小面积试用,而曹雪芹却让它在荣国府和大观园中遍地开花。胆识之大,匪夷所思;
 
  (九)、要敢于突破传统造园理论;大胆创新 

  宝玉在评价稻香村时,发表过一篇著名的讲话,他说: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廊,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寺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有人认为这是曹雪芹的造园观,实在是极大的误解。恰恰相反,这段话是曹雪芹借宝玉之口说出来的“反话”。若果真是曹雪芹的造园观,那他为什么偏偏要在大观园中塑造一座稻香村?为什么稻香村又偏偏那么招人喜爱?不仅如此,除稻香村外,作者还塑造了一个寒塘区,扭捏穿凿,有过之无不见效果也很好。天上区则是完全靠人工设景,牵强附会地拚凑起来的,与自然之理、自然之气背道而驰,但仍然不失为大观园中令人神往的景区之一。可见宝玉的造园观和曹雪芹的造园观完全不同。 
  宝玉的讲话,实际上是对我国传统造园理论最简洁、最精僻的概括。要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不要伤于穿凿,不能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等等,正是我国传统造园理论的精髓.我国造园大师计成,把这类见解称之为“因”,他说: 
  “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栅枉,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建造园林时,总要尽量利用地形地物,要“曲合随方”,不能“拘牵”。若基地偏缺,盖不了三、五间,盖一间半也可以,不能勉强。并认为只有这样,才算“得体合宜”。才能“自成天然之理,不烦人事之工”。” 
  按照这套理论,选择良好的地形造园,充分利用天然的山石林木,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因此,计成十分重视园林的选址工作。即所谓“相地’。认为只有“相地得宜”,才能“构园得体”。《园冶》中用了大量篇幅谈“相地”问题。书中详细论述了在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的造园方法;他认为:山林地“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最宜于造园,故曰:“园地唯山林最胜”。城市地则没有上述的优势,最不宜造园。故曰:“市井不可园也。”’ 
  曹雪芹之所以要突破传统的造园理论,因为大观园是在乎坦的京城内建造的大型园林,没有可资利用的地形地物。不突破传统造园理论,不大胆创新造景,就不能造出好的园林来。故曹雪芹乃反传统之道而行之,让“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大胆堆“无脉之山”,凿无源之水。纵“峭然孤出”,亦在所不惜。终于塑造了一座引人人胜的大观园。故大观园的出现,理应看成是在城市内或平原地区建造大型园林的一次大胆的尝试。是对传统造园理论的重大突破。 
  这里想顺便谈谈“借景”问题。因为计成把“借”看得与“因”一样重要。他对“借”作了如下的解释: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钳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谓‘巧而得体’者也。” 
  对四面围墙高耸的大观园来说,上面这种含义的“借景”,竟毫无用武之地。这也是曹雪芹违背传统,在“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寺之桥”的条件下,大胆塑造稻香村的原因之一。 
  对传统造园理论的突破并不意味着不要继承。并不是说有可资利用的地貌条件时,有可资利用的“借景”对象时,也一味加以排斥。红楼梦中有关于这方面的例子。如:大观园是由荣国府的后花园和宁国府的会芳园(北半部)拼合起来的。原有会芳园的山水、林木、房舍,不会不加以利用。关于会芳园(北半部)的景物,书中作,了如下的描写。 
  “……遥望东南,建儿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 
  参看《附图》,会芳图(北半部)东南角的“依山之榭”,其位置相当于稻香村。西北角的临水之轩,相当于紫菱洲一带。说明曹雪芹在规划大观园时,还是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地形“借景”的情况也差不多。按计成的说法,“借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除上面提到园外的“晴峦耸秀、绀字凌空”之类的景物外,上至清风明月,下至飞鸟鸣虫,都可作为借景的对象。他说: 
  “夫借景,林园之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 
  大观园虽然没有前一种含义的“借景”,但“仰借”、“俯借”之类的“借景”还是很多的。如凸碧山庄借月,凹晶溪馆借水,荇叶渚残荷借雨,潇湘馆香巢借燕,沁芳溪借鱼,寒塘借鹤等。 
  从“因”借”两个方面看,曹雪芹对传统造园理论都有所继承,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突破、创新似乎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上面就是我们从大观园总结出来的“曹雪芹造园思想”九条。从九条中可以看出,其内容涉及造园全过程的方方面面一从规划园林时的设计构思到景区划分,从庭院建筑的设计到景区绿化,从多样化到性格化,从对待新鲜事物到解放思想”,…等。因此,曹雪芹造园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新颖的、成熟的思想体系。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曹雪芹造园思想”定义如下: 
  甲、“曹雪芹造园思想”是我国传统造园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传统造园理论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造园思想。 
  乙、“曹雪芹造园思想”是在城镇或平原地区建造封闭式大型园林的造园思想。而传统造园理论较适合于在地形多变的地段建造小型园林。 
  丙、“曹雪芹造园思想”涉及造园的全过程和诸方面,因而是广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我们对“曹雪芹造园思想”作出如上的定义后,心中很感不安。我们知道,限于水平,这个定义肯定有不成熟、不完整、不正确的地方。不成熟的地方请指正,不完整的地方请补充,不正确的地方请批评。我们都衷心欢迎。 
  我们心中不安的原因还不在这里,而在于怕有人说我们所提出的“曹雪芹造园思想”,是从红楼梦中撷取只言片语,,牵强附会地编造出来的。是打着曹雪芹的幌子,贩买自己的私货。若真出现这样的意见,我们便没有容身之地了。因此,我们不嫌烦琐,:克服了不少困难,对大观园的艺术原型,对曹雪芹的生平等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因为找出了大观园的艺术原型,就可以进一步搞清“曹雪芹造园思想”的来龙去脉。如果能证明曹雪芹是一位民间职业造园师,那他有一套“造园思想”就毫不足怪了,我们也就安心了。计成只不过造了几座小园,能写出一部《园冶》,曹雪芹若是一位造园师,为什么不能形成自己一套造园思想?!这些方面的探索成果,因与古建园林技术的关系不大,这里从略。 
  红楼梦问世后,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其地位已经得到举世的公认。但他对我国造园理论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却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这很不公平!.上面九条可以证明:曹雪芹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造园理论家。红楼梦一书,不但是一部文学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有关造园的学术论文。在我国造园史上,理应占有一定的位置。计成在造园上的成就,未必能赶上曹雪芹。我们若将他俩并称为“南计北曹”,大概不会贬低计成,甚至还能提高计成的身价。 
  曹雪芹把自己的“造园思想”寓于小说之中,不为人们所理解是可想而知的。没有对我国的园林建设产生应有的影响,:亦在意料之中。正因在园林建设中没有产生影响。故要想找出一座按“曹雪芹造因思想”兴建的园林,借以考察“曹雪芹造园思想”的实践价值,就变得非常困难了。几经求索,迄无所获。恰好有朋友自美国回来,谈起洛杉矶的迪斯尼游乐园。发现该园的设计构思相处理手法,和“曹雪芹造园思想”有不少雷同的地方。正是: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迪斯尼游乐园是一座知名度很高的特大型人造园林。有三十多个景区,园林借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再现美国过去、现在和未来某些令人神往的典型场景。因这一主题思想的时间跨度大,所要表现的内容又不受地域限制,为园林设计师们敞开思想、大胆创新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故园内诸景区塑造得特色鲜明。据云园中景点种品之多,景区档次差别之大,堪居世界之首。主要景区有“密西西比河古景”、“印地安人村寨”、“加勒比海盗城”、“鬼屋”、“梦幻世界”……等。设计师在设计景点时,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把“景”表现得若真若假、仿佛迷离。让游人感到如置身于梦幻之中。“水路游园”,是一条重要的游览路线.河中鱼龙出没,两岸怪兽隐现,不仅使游人学到不少进化论的知识,而且可使游人产生“天地悠悠、逝者如斯,只有人类主沉浮”的联想,从而振奋起人们面向未来的豪迈气概! 
  大观园与迪斯尼游乐园之间、从景观上看没有多少相同的地方。但规划园林时的主导思想是相通的。例如:园林都有某种思想主题;景区划分明确,且各具特色,景点品种多,景区档次差别大;“水路游园”是重要的游览路线;大量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以及使游人如置身于梦幻之中……等等。景观的差异,主要由于时代不同、国别不同、中西文化传统不同的原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改善以后,期望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在可以予见的将来,园林建设可望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一批形式各异的大小园林将会出现在我国的城镇乡村。我们相信:“曹雪芹造园思想”在我国未来的园林建设中,一定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愿“曹雪芹造园思想”也像小说红楼梦那样,为增添我们的生活情趣,陶冶我们的情操服务! 

原载《古建园林技术》22-25期(1989) 

附录: 曹昌斌(1927-1996)君小传   曾庆华
   曹君名昌斌,湖南零陵人,一九二七年出生。他祖父辈颇有田产,但到父辈已败落,按土改政策规定应是贫农。他却在自报出身成分时填写为地主,因此上也犯了出身不好罪。一辈子倒霉。
   一九五零年考入唐山交大建筑系,一九五二年并入天津大学,一九五三年毕业分配到清华建筑系任教。一九五六年因不满系领导被定为反党集团头子(当时称为曹张*反党集团),一九五七年顺便定为右派,二类处理,下放监督劳动。
   从清华出来最初到北京市第二地方工业局建筑工程处下属工地。一九五八年随该工程处并入北京市建工局二建公司三工区。一九六二年摘帽,调到二建公司本部技术科,初步脱离苦海,可惜时间不长,一九六六年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又继续遭受折磨。
   当时所有右派都有这种遭遇,本不独老曹为然。但因他少时,适逢日寇犯湘南,全家逃难进深山。他患风湿,因缺医少药,加上生活条件恶劣,留下比较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下到工地后,他不知厉害,积极劳动,心脏病加剧恶化。摘帽调公司后,本可边工作边治疗,他曾告诉我,他的二尖瓣狭窄手术比较简单,打开胸腔后,捅一下就行。但就当他准备作手术时,风云突变,二建迁酒泉,他被排斥,调三建。未几,三建调到十堰建二汽,他随同前往,在那里,他度过十年浩劫。他身患重病还干重劳动(打混凝土),后来病体不支到医院作手术,偏偏又碰上捉“小爬虫”运动,主刀大夫被打下去扫厕所,改由一个二把刀主刀。偏偏在手术半途遇到停电,而管理发电机的人锁上门不知去向了。于是,在手电筒照耀下匆匆结束手术,其效果可想而知。回到工地,继续强劳动,终于成为房颤,随时会死亡,此时是一九七四年。从此时起直到一九九六年去世,他抱病工作生活了解二十二年。他告诉我,他感觉到总有一块大石头压在心脏上,十分难受,对他来说,真是生而何欢,死而何惧。
    一九七六年他调回北京到房管局房修二公司。以他的才能,自然成为技术骨干。口碑具在,无须赘述。一九八七年他受命主管北京市大观园修建工程技术工作。由于他对红楼梦素有研究,工作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便萌发了对曹雪芹造园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想法。八六。八年他年满六十,谢绝了本单位的挽留及别处的高薪聘请,安贫乐道,把生命的最后十年献给红楼梦研究。
   老曹麤服乱发,其貌不扬,真所谓“屡貌寻常行路人”也。然其人实为“内秀”,以貌取人者,失之矣。性内敛深沉,不事张扬。十年考红,颇多创见,姑择其大者言之。
   其一,透过对大观园的分析,总结了曹雪芹的造园思想,条分缕析,颇见功力。他为大观园分区,为曹雪芹的设计思想作注。使读者对花团锦簇的大观园能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只此一端,功德无量。试问读者诸君,阅读红楼梦一遍、两遍、三遍百十遍后,对大观园有如此清晰认识否耶?
   他还根据逸史所载曹雪芹曾就职于畅春园工程,及设计随园,乃大胆假设大观园之原型为此二者之结合,虽难证明,亦颇言之成理。
   由此种种,他认为清初南有计成,以《园冶》一书奠定城市小型私家园林的理论基础,而曹雪芹所设计的大观园,为城市大型公有园林奠定理论基础。因此,他提出“南计北曹”並列造园大师的提法,不知造园家们以为如何?
     其二,脂批本中有一句“京中富贵首吾门”,如谓此“吾门”指曹府是说不过去的,老曹根据一个放冷了的说法,说书中所述乃傅恒家事,因其内有皇后,外有将相也,及另外一些珠丝马迹。大胆推论曹雪芹之外家为富察氏,书中甄家即曹家,而贾家乃富察家。脂研为其表妹,一如书中史湘云,系富察家人,故敢称“京中富贵首吾门”云云。照此说法,很多红学中的疑难迎刃而解。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假说。惟因“文献无征”,故不得方家首肯。
   此外独立见解还不少,成书二十余万字,插图若干幅。惜虽经多方努力,仍未能问世,于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夜,抱憾而卒。 * 指曹昌斌-张晰晖二人。张晰晖,男,江苏丹阳人。五零年考入清华营建系。五三年去哈尔滨学俄文。五四年回校在建筑系任教。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