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塑造自然生态的立交绿地

admin 2013-05-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市立交桥除了要考虑解决交通通行问题,还要进行生态建设,满足对城市环境的保护与协调。结合石塘立交桥绿地景观,阐述其中因地制宜设计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及特色。

  摘 要:城市立交桥除了要考虑解决交通通行问题,还要进行生态建设,满足对城市环境的保护与协调。结合石塘立交桥绿地景观,阐述其中因地制宜设计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及特色。

  关键词:互通立交桥;自然生态; 因地制宜

  厦门海沧大桥是联系西海域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进出厦门岛的重要门户,它的建成,实现了厦门"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大城市格局,并由海沧、杏林、集美、同安组成相互关联的几个片区,使厦门从一座海岛型城市发展成一座海湾型城市。石塘立交作为海沧大桥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它的景观设计不仅要融合现代桥梁的,还要充分展现厦门城市的景观风貌价值取向。

  石塘立交占地33万平方米,呈对称的带两条半定向匝道的苜蓿叶型,域内绿地23万平方米。整个立交定位成城郊结合地段的公共开放式绿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海沧区的景观以及提供给市民一个良好的休憩环境。在经过7年的建设与完善后,已形成的一个景观休闲绿地。

  城市道路建设促进了城市和区域的发展,以及工商业、居住、娱乐、公共健康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在生态主义的影响下,道路不再仅仅考虑解决交通通行问题,而且更要考虑它影响地区内自然,生物和社会的变化过程中所要肩负的更多社会责任。生态建设意味着尊重物种多样性,最少对资源的剥夺,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可持续性。

  1 保护、利用自然条件

  规划设计前期,对用地进行细致的踏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主要是针对地质、地形、水体、植物、土地使用、场地形式及建筑物等的调查分析,并积极与主体进行协调和变更设计。巧妙的保护和利用自然条件,对营造独特的景观、节约项目投资和便于养护管理等环节上都将起到积极关键的作用。

  设计主要从营造水环境、巧妙利用地形以及植物的选择三方面来考量

  1.1 营造水环境

  对地表水和雨水的充分利用是石塘立交设计的主要核心。

  石塘立交是三面环山的谷地,国道319线贯穿其中分成南北两个片区,北片是临山坡地;南片地势较低,主要是苗圃用地、养殖池和耕地。北向山体地表水丰富,排水沟基本保持常年有水,而且该块用地还是一个泄洪区。

  设计对水的利用通过截水、引流、人工湖一系列方法来营造水环境。即在立交外围形成截水沟收集山体地表水,通过暗涵组织北区的水体达到泄洪、组织排水的目的,

  石塘立交是三面环山的谷地,两侧山体的排洪沟贯穿其中,并形成了一个小水塘,立交主体设计时准备填埋水塘、通过暗涵排洪。这样不仅会造成大面积的填挖方,而且浪费良好的水资源。经过协调设计,在南侧立交的排洪渠改成部分打开,结合原来农田的土质、采用天然水塘的池体处理方式,合理布局形成四个大面积的水体,这个举措从根本上改变了石塘立交在景观上的价值取向。

  四个水池和桥体发生或穿越或毗邻的地理关系,水、桥、植物、倒影以及风的涟漪动静相融,营造出立交中最富诗意的景致——有步竹林、闻蝉噪、萍水飞鱼,幽幽池塘泛涟漪的恬静;曲水碧波、一桥飞渡的湖上风光;山峦叠翠、长虹卧波、山水与天共一色,独有惊艳湖边桥的秀丽;还有极目芳草萋萋的绿洲,一面湖水如明镜,流云入画,把立交桥与周边的山、水、人家和谐交融。水池水位随雨水的变化而变化,风景随季节的转变而跳跃,花开花谢,尽显自然,成为立交中最美丽、最动人的风景线。

  湖水采用自然护岸,无边界漫流满足泄洪容量要求,并形成更丰富的水生边缘带,利用地形改造和收集的雨水,建立一个由人工洼地、雨水园、渗洪区组成的水生环境,并发挥自然的自我设计能力。多年之后,通过自然繁衍以及风、水、鸟对物种的不断传播,水生生物群落变得非常丰富、也更加的自然了。

  水池除了具有雨水收集、解决场地排水、缓解排洪压力、净化水质和美化环境的功能之外,同时还是整个立交绿地的主要灌溉水源之一,四个水池总面积1.47万平方米,满足15.6万平方米的绿地灌溉,每年节约灌溉水约11.4万吨。

  1.2 减少地形的改造

  尽量利用原始地形地貌,局部塑造场地,营造粗犷自然的景观是石塘立交地形设计的重要原则。

  设计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原始地形的保留——包含对有历史价值的或是代表一定地域特征的,以及为减少工程规模的选择性地形保留;另一方面是对主体构筑物进行景观的再利用——指在不影响总体景观下,对主体建设形成场地的地形保留。

  立交南侧地形复杂,高差近3米,如果就图案化整形设计,将会造成几十万方的填土,而且原来地表肥沃的农田土也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设计保留了大部分原始地形,对不影响大景观的场地细节减少处理,将原先建筑的挡土墙转换为造景元素,融入水池的营建中,并转化为场地的记忆。另外还利用主体构筑物——排洪渠盖板,形成绿地的一条通道和小型集散空间,即减少土方回填,还满足功能需求,为景观所服务。

  2 因地制宜的适应性设计

  公路一旦建成,即刻成为强有力的标志,并随之改变这一地域的原有景观特征。如何把握城市日益增加的交通线路、社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使之更趋向合理化,是设计的重点。

  2.1 确立以立交桥为主体的景观主从关系

  立交桥建筑在空间尺度和造型上都是无可替代的视觉中心,是一种大地雕塑,试图利用造景元素来掩盖或超越立交实体的景观设计并不现实,景观只能从属于立交主体来设计实现。因此应避免采取塑造大体量的雕塑等方式来与立交相“抗衡”,多从人性化尺度和角度出发,分片分区的进行空间设计,由点及面,使立交做到与周边环境更有效的协调统一。

  2.2 自然式的种植设计

  自然式种植设计讲究景观的空间变化和民众的参与性。以人性化的尺度展现自然的成长过程,借助不同视点来认识、体验自然趣味,让人步入其中享受都市节奏倦怠后的宁静与轻松。
同时,自然式种植对减少工程投资、降低养护管理成本,以及减弱因病虫害对景观造成的影响有着更多的优势。

  2.3 注重边缘设计

  边缘带包含从空间到空间,从一种元素到另一种元素的每种过渡和转换,它有着多样化的物种和生境,通过边界的和谐渐变将可营造丰富的景观。

  2.3.1 植物与立交桥主体

  从调节人的精神状态为出发点来考量景观设计。在不影响行车视线的前提下,有效的形成植物与主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绿色行车廊道,或通过攀缘植物软化构筑物。缓解大尺度构筑物对人造成的压抑感和视觉疲劳,为穿越立交中的人们带来愉快难忘的经历。

  2.3.3 立交桥与周边环境的边缘设计

  设计采用三条植物带建立立交边缘过渡——3排高达10米的速生树种柠檬桉形成绿色屏障,中间林带是清新飘逸的竹子,10米宽的蟛蜞菊形成缓坡绿地,整个过渡带的视野开阔,有着良好的视觉感受,极大改善了立交桥带来的噪音和视觉污染。

  2. 4 减少道路和硬化地面设计

  景观设计要针对不同地段的立交,进行人流量和硬化地的分析、评估,尽量减少硬质介面和尽可能的采用渗透性铺装,让雨水可以直接渗入地下,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

  营造富有活力和特色的景观还在于巧妙构思和利用,石塘立交的园路设计有借用主体排水明沟盖板形成的竹林小径;也有利用石材边角料营造的汀步(图17);甚至是结合场景形成最原始的、最具乡野之美的土路。这些设计简单、纯朴,并减少了道路和硬化地面的重复建设。

  2.5 营造向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

  生态设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核心,立交绿地向公众放,更好的服务于市民,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城市中的绿肺,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标之一。

  3 植物品种的选择

  石塘立交绿地的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此外还有以下三个特色:

  3.1 绿地结合生产

  立交的北侧绿地引进果树作为绿化树种:一方面果树的树型丰满、树荫浓密,有着果实成熟后的特殊季相景观,是良好的风景树;另一方面种植芒果、龙眼、荔枝等果树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实现一定的产能效益。

  立交绿地的部分区域还可结合生产,进行苗木的苗圃式种植,既能形成片植林带的景观效果,还能为立交建立苗木基地,便于苗木的更新与培植。

  3.2 引进易于生长的乡土作物

  在城市中寻找已经遥远的乡土记忆,满足人们感受自然、亲近自然的渴望,展露浓浓的山野气息,是设计引种台湾甘蔗草的原动力。它是一种株形似竹,可用于梅花鹿、牛、羊等动物饲养的作物,对气候、土壤适应力强,而且管养粗放。

  引进易于生长的乡土作物,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对拓展景观新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3.3 分片区的选择种植地被

  设计以人的活动范围作为选择地被的主要依据。立交南侧靠近生活区,采用马尼拉草坪便于市民的休闲活动,让人亲近自然;对营造自然景观的北片区域,则采用蟛蜞菊、台湾甘蔗草作地被,让人感受自然。不同的功能区域有着不同的地被选择,由此产生不同的景致,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工程投资、降低养护管理成本。

  4 生态设计的环境概念和设计切入点对应表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生态设计的切入最初点就是在设计的每一个过程中,以生态概念控制、衡量用于感知景观实体的元素。


  结语

  设计师通过设计作品表达对场地的理解,通过设计理念展露一种社会责任。借石塘立交景观生态设计经历的点点滴滴,探索、追求景观生态设计在科学性、艺术性和社会性三者之间的一个完美结合点,并期待更多的城市建设走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