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关于生态整体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admin 2010-05-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生态整体主义标志着环境哲学领出现了一种新范式。这种新范式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真正平等、公正的关系,人自々为实现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我们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考察争探究之后,产生一个问题:生态整体主义是否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生态整体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世界现,这对于可持续发展现是可以借鉴的,但是鲍对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生态整体主义是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新潮,它不仅把伦理道德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而且彻底否定了传统发展观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看法,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引发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彻底变革。从积极意义上来看,这是试图重新定位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它的理论探讨是富有建设性的。因此,我们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考察和探究之后,产生一个问题:生态整体主义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那么,生态整体主义可否作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生态整体主义可否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早在5O多年前,美目著名的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在他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著作(沙乡年鉴〉中说。土地道德就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他进而警告人们,征服者最终会祸及自身。可以说利奥波德的论述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如今,这种声音已不再孤独,在利奥波德“大地伦理”的基础上,铺展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说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为其理论基础,并且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普遍认可,从理论渊源上看,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思想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方面,与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方面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不同区域主体的利益关系,其中强调最根本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在考虑人的利益的同时也要同等的考虑自然的利益,这样就必须坚持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从“自然的立法者”向“大地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的转换。从这个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生态整体主义强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性。

 
  西方环境伦理学主流认为,不讲“内在价值”,就没有环境伦理学,西方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而可持续发展观中的“可持续”一词也是在“生态可持续性”意义上定义的。它吸纳了“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认为在实现自然界其他生物的自然权利上要有赖于人类对自然义务的履行。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道德执行者,不仅要顾及人类自身利益,还要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界生态的平衡。〈人类环境宣言〉中指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特别是自然生态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标本,必须通过周密计划或适当管理加以保护。”I2l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人类有义务有责任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存与发展,人既不在自然界之上。也不在自然界之外。 


  与此同时,生态整体主义也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理论框架。生态整体主义是建立在现代生态学基础之上,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二者都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生态碴体主义为了阻止人类破坏自然中的生物物种,将“权利”的概念赋予自然,要建立起“确认自然的权益和权利的理论”。并把道德义务的范围扩展到了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物种,认为人和自然之间也有道德伦理关系,生物和人一样都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强调自然的整体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指出,地球只有一个,人类都是依赖着唯一的地球上的生物圈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我们是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呼吸空气的动物,我们在生态圈内按国家和地区分出界限,但是它仍然属于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在生态观上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突出了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态整体主义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世界观,这对于可持续发展观是可以借鉴的,但是绝不能作为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毋庸置疑的是,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仍然是讲求发展为第一目的,而不是以保护环境为第一目的,这就是与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生态整体主义由于理论自身和现实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难题,有些方面采取了激进的立场,带有明显的极端化色彩,也不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生态整体主义的理论弱点 


  总的来看,生态整体主义对当代环境危机问题作了深刻的反思,警醒人们要关注现在严重的刍二态问题,以反省人类自身的行为生态整体主义为解决生态危机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这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是,生态整体主义本身也存在着不少漏洞和缺陷,特别是在有些方面采取了激进的立场,带有明显的极端化色彩,些理论弱点也导致生态整体主义理论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第一,生态整体主义扩大了伦理学的边界,似乎过分强调了整体的价值和意义,而削弱了个体的价值和意义。这就表明生态整体主义没有真正摆脱二元论思维模式,重整体轻个体,过分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差别和对立,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有可能出现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牺牲人类生命的结局。其中利奥波德“大地伦理”中就赞成为了整体的“好”而牺牲个体的“好”。利奥波德提出,“当一个事物是要保持整体性、稳定性及生物群体的美丽时,它就是对的,否则就不对。”这也工‘是对大地伦理学整体主义的最重要的批评,利奥波德赞成为了整体的“好”(Good)而牺牲个体的“好”。难道对与错、好与坊就是依赖于对整个系统的好坏,而不是其成员?如果我们真的要根据生物共同体的“好”来定义行为的正确与错误,那么,个体成员(包括人类个体)确实可能要为了共同体的“好”而做出牺牲。利奥波德似乎也赞成为了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和稳定而猎杀动物个体的做法。既然他把人排绘成生物共同体b平等“成员”,那么,他是否允许猎杀人类个体呢。如果这样做能够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吗?这是否是助长了为了“好”的生物圈而牺牲人类的极权主义?兵实,任何一种关系,既有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一面,又有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一面,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特征就是一方面强调整体和联系,另一方面也重视个体对其环境的依赖性。而生态整体主义恰恰只注意了生态学强调的联系和统一的观点,却忽视了酒个体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同时又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举。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整体上关注自然——人系统,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而且更加关注人的利益,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在内的系统整体的全面、协调、持续性发展为宗旨的新的发展观。

 
  第二,生态整体主义过分强调自然界的价值,否认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价值的“属人”的本性,这无疑是理论上的缺陷所在。生态整体主义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人类道德上和其他物种平等的概念,在处理现实世界中的两大关系中,过分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指出这是一种离开人这个价值主体的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强调地球生物圈系统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导致其理论主张只能是建立在消解、抑制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把人降格为普通的自然存在物,把人仅仅理解为一种本能生命的存在,从而忽视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人类降低为一般的生物,进而否认了人类在事物的系统中处于一种特别的位置。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环境的好坏确实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利用改造的能力也大大加强,自然环境无法阻止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人类的评判无疑是以人类的活动经验为基础的”,人们对自然的评价必然是从人类自身的思维视角出发,根据经验做出判断,无疑是具有人性色彩的,带有人的印迹,人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只是人与自然关系中体现的人类所认识的自然对人的价值,“非人类的生命体”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这种理论的缺陷使得在实践中走向困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在人的生存发展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说某物有价值,是指此物对自己来说是可取的,可重视的,是“好的”。价值的实质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价值究其实质是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它表现为:价值既表达了人类的理想和意愿,也表达了人类的目的和要求,从这个息义上说,价值表达的是人的主动性及目的性。价值的形成也总是同人的主体性活相联系,这里的人就是主体,绝非其他。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论,恰恰是关注主体人的理论。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提倡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的文化需求,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和底蕴。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使得人们具有强烈地主体页感意识,更加关注人们的前途和命运,认识劲人们生活在地球上,要珍惜周围的环境和资源,绝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基本人权”的问题,主张一种“世代人的平等权利”,不仅要遵循代内平等原则,而且遵循代际平等原则。代内平等原则强调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均等,是调整不平衡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消除世界贫困、寻求共同发展的伦理原则,并且注意维护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需要。在实现代内平等原则的前提下,建立代际平等原则,发展自己的同时为下一代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路就在于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主动性,就使得生态整体主义在实践上走出困境,提高主体参与意识的觉醒,地球作为人类共同的家园,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进来,可持续发展理论也需要各国政府和首脑本着积极参与的热情,投身到全球性行动计划,摒弃狭隘的局部利益,落实到实践中。

 
  第三,生态整体主义建立人与自然界的道德准则,片面夸大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低估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看与冲突。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就是对立的,虽然给人类带来鸟语花香、风和日丽。但是也会作为一种有无限威力和不可低估的力量与人类相对抗,如地震、海啸、虫灾等。人类为了生存而利用自然,同时也应该控制自然力,不能一味的谶让和忏悔。生态整体主义理论导致人类不能在实践上过分干预自然,要维护自然的本来面目,但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不都是善意的,人类行动涉及之处,已经干预了自然,人类为了生存不能一味地只和自然讲求和谐。人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加强作为主体的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既是人类的生存手段,又是人类的生存目的,如果讲究协调不去斗争,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和冲突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与自然的矛盾冲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自然界的环境资源与能源在迅速地消耗,并且日益濒临于枯竭的边缘,我们不要忘记,任何一种形态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以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为基础的,这是人类以自然界为代价所得到的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性”经济,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牧童式”经济,实质上都是一种“掠夺性”的经济。这种“掠夺性”经济都是毫无限制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一一自然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不仅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而且也能正视人类与自然界的种种冲突,对于调和与缓解人类与自然的紧关系,转变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新潮,通过对扩大伦理学的边界、自然界的价值和人与自然的道德准则这三个方面的阐述,试图放弃人类的主体地位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看出带有某些乌托邦的味道,或者说作为一种信仰带有某种宗教色彩。生态整体主义抽象地研究和论述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和伦理关系,但是却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忽略了现实世界存在的严重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国际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阶级关系、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都没有作深人的研究和解答。 


  对于生态整体主义分析阐述之后,试问如果当人类在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时,必须要无条件让位于环境保护;当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或者动植物利益与人类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也要无条件让位于生物或者动植物;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任何违背生态学规律的行为都要受到制约和严厉地批判,把维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作为评价行为正确和错误的标准;如果试图超越现代意识形态而对现有社会体制持彻底的批判态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视同仁,这样就导致发展中国家不愿意接受生态整体主义理论,而更愿意接受可持续发展观。所以,生态整体主义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一定应该避免生态至上主义。

 
  三、结论 

 
  生态整体主义不仅是一种后现代主义世界观,而且也标志着环境哲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范式。这种新范式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真正平等、公正的关系,为实现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