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与固碳减排
湿地是陆地系统的重要碳库之一。全球湿地土壤总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6%,而全球湿地土壤的总碳库为550Pg,占全球陆地土壤碳库的1/3,相当于大气碳库和植被碳库的一半。因此,湿地在保护陆地碳库和缓解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湿地占有巨大的陆地碳库,据估计,我国天然湿地的土壤总碳库达8-10Pg, 约占全国土壤碳库的10%。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仅东北泥炭沼泽湿地的泥炭碳库约达3.3Pg C。
许多研究表明,湿地是具有高净碳汇的陆地生态系统。据研究报道,中国各湖泊湿地的年碳汇速率介于0.03~1.2 tC hm-2.a-1,沼泽湿地的年碳汇速率介于0.25~4.4 tC hm-2.a-1。这些均表明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通常要大于沙漠、温带森林、草原等其它生态系统碳汇能力(0.02-0.12 tC hm-2.a-1),故固碳潜力也要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仅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的年碳汇量介于6~70TgC。当前,中国政府已将湿地保护列为生态安全的重要国策。至2008年,中国共建成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550余处,天然湿地保护面积已达1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湿地总面积的47%。全民参与,社会各界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湿地保护工作,可望实现湿地的自然碳汇潜力,相当于可抵消70Tg(占中国2007年能源碳排放4%)的能源碳排放。湿地固碳潜力的发挥要取决于湿地的保护状况,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持和发展湿地的固碳潜力,这对于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缓解全球变暖具有深远意义。
根据IPCC的最新估计,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碳释放占全球CO2排放量的20%多,全球湿地土壤的CO2温室气体排放已经相当于全球总排放的1/10。据估计,占全球湿地总面积6%的东南亚热带森林泥炭湿地土壤碳库为42Pg,因退化(包括野火)每年排放CO2 达1.4Tg, 占全球湿地总CO2排放的8~10%,成为十分突出的温室气体源。因此,保护湿地是保护陆地碳库、减少土地利用中碳排放的根本需要。
在全球变化和强烈的人为利用和干扰下,中国湿地资源总体上处于快速的萎缩状态。自20世纪中期以来,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随着升温和干旱的加剧,华北、东北和青藏高原湿地不断萎缩,盐化、旱化和沙化威胁着湿地的生存。中国已有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此外,约40%的湿地面临着严重退化的危险。特别是东北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若尔盖高寒草甸湿地和三江源区草甸沼泽湿地,因围垦、过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湿地退化和碳库损失规模巨大。根据采样研究,河湖淡水湿地退化后的表土碳库损失为40%~60%,泥炭沼泽湿地高达70%~90%。估计东北三江平原沼泽泥炭湿地因围垦而损失的土壤碳库达0.22Pg,过去50年间中国湿地资源萎缩而造成的碳库损失总量可能达1.5 Pg,这相当于2006年中国总CO2排放量,也相当于现有湿地总碳库的1/7-1/6。因此,今后需要扎实抓好湿地保护工作,保护当前持有的湿地巨大碳库,从而达到减少土地不当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高寒和高纬泥炭和沼泽湿地资源保护是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总排放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减缓气候变化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