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圈之笔

admin 2009-08-19 来源:景观中国网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自然地形是低洼的水网平原,以鱼塘、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植被群落相间组成,属次生湿地,现存面积为10.64平方公里。湿地山水交融,区内70%是水域,以至村庄田野之间非舟莫渡。西溪历史上曾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西”,以其独特的江南水乡风光,构成了杭州历史上优美的风景画卷,并留下了丰厚的人文积淀。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自然地形是低洼的水网平原,以鱼塘、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植被群落相间组成,属次生湿地,现存面积为10.64平方公里。湿地山水交融,区内70%是水域,以至村庄田野之间非舟莫渡。西溪历史上曾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西”,以其独特的江南水乡风光,构成了杭州历史上优美的风景画卷,并留下了丰厚的人文积淀。 

  西溪湿地发现于东晋,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国,致使逐渐淤塞以至于几近湮灭。特别是近20年来,城市迅猛向湿地进逼,当地居民圈水养鱼、围荡造田、办厂建屋,湿地大量水域随着城市化趋势的演进而趋于消失。到本世纪初,西溪湿地面积已锐减到10.64平方公里。就在这1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约1.4万常住人口和近万名外来人口,居民在湿地圈塘养鱼、养鳖,饲养了25000余头生猪。“人头”、“猪头”、“鱼头”、“机头(企业污染)”多头排污,湿地内河道淤塞,水质极差,生态功能日渐丧失;湿地内违章建筑随处可见,湿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已不复存在;前人的诗词、匾额、碑刻等已散落流失,湿地的“冷、野、淡、雅”的意境亦已逐渐消退。西溪湿地已面临彻底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西溪这个“杭城之肾”,重现西溪湿地的风采,杭州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8月正式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拉开了保护西溪湿地的帷幕。 

  高标准做好规划设计工作 

  根据杭州市政府批复同意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西溪湿地保护区规划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工程面积3.46平方公里,2005年5月1日正式开放,建成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工程面积4.89平方公里,2006年5月18日正式启动,2007年10月1日实现有限开园,2007年底基本建成,由西湖区组织实施。其余部分为三期工程,由余杭区组织实施。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规划设计紧紧围绕“六大原则”(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民为本、可持续发展)、“四高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三化方针”(生态化、差异化、功能化),积极创新设计理念,广泛汇集领导、专家和市民群众的智慧,各项设计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工程之初,西湖区委、区政府委托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和有关协作单位一起,对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范围内的土壤、水质、空气、声环境、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底栖生物进行了充分的实地调查和分析整理,对总体规划实施前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生态干扰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要求、建议,为总体规划的实施及有关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编制完善了《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认真修编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一期工程详细规划》、《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二期工程详细规划》等等一系列规划措施。 

  为了挑选高水平设计单位和专家参与湿地一期、二期工程的方案设计,西湖区根据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总体规划的目标、原则和要求,组织开展了设计方案竞赛,还多次邀请相关领导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完善各项规划设计方案,并成立技术审查小组及专家咨询组,加强前置把关。同时,开展设计方案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丰富和完善设计方案。 

  工程进行中,西湖区注重发挥各类专家组的作用,先后建立了由湿地生态、动植物、水文地理、历史文化、生态设计、环境保护、园林规划、风景旅游、博物馆建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9个专家咨询组,负责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咨询、论证和指导工作,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人为本 规范征地拆迁工作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二期工程涉及西湖区的蒋村乡、留下镇、文新街道三个乡镇街道的王家桥、包建、合建、深潭口、龙章、三深、蒋村、登云圩、周家村、东岳等10个行政村,人口约10148人。 

  西湖区委、区政府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和“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法为据、文明征迁”的要求,圆满完成了西溪湿地一、二期工程涉及的全部征地拆迁工作。其中一期工程共外迁农户648户,搬迁企事业单位66家,拆除建筑近15万平方米,清运建筑垃圾总量达16.77万立方米;二期工程外迁农户1602户,搬迁企事业单位65家,迁移坟墓近8000只,拆除建筑79万平方米,保留和改造民居3.1万方,清运垃圾260余万立方米。 

  为了确保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保障拆迁户的切身利益,根据工程的需要,第一,在2004年初,杭州市即对蒋村乡的所有行政村进行撤村建居;第二,建立健全基层工作组织。征迁工作所涉及的蒋村乡、文新街道、留下镇分别成立了征迁工作组,由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总负责,各分管领导实行分片包干,各村社均成立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第三,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每在拆迁工作推进之前,西湖区都要组织拆迁工作人员和社区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学习相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的有关政策、法规等,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第四个重要的工作方法就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进村入户解疑释惑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向广大拆迁户宣传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重要意义和美好前景,宣传有关征地拆迁政策,做到征迁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第五,明确工作要求。提出了“条块结合、同步推进、先易后难、急缓兼顾、按期完成”的要求,以确保职责和任务的落实;第六,完善工作措施。实行“三严”政策,即严格服从征迁组领导,严格执行拆迁政策,严格落实廉洁拆迁制度,做到公平公正;第七,实行拆迁奖励。按政策规定,对按时完成签约、腾空、拆房的拆迁户给予奖励;第八,加强部门协同。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停止办理外来人员暂住证,发放和张贴外来人员限期撤离通知书与公告,并加大排查清查力度,消除房屋出租给拆迁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九,加强服务保障。加快农居点建设,做好农户回迁安置工作;联系附近的老年公寓,解决部分老弱病残人员的过渡困难;积极做好拆迁户的解释引导工作,设法帮助解决部分困难拆迁户的生活生产难题;加大排查力度,及时处置各类矛盾与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NextPage]
  通过全面落实拆迁补偿政策、统一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加快农居建设、在湿地公园及周边优先安排原住民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加上湿地整体环境和品位的提升,使当地群众充分共享了湿地工程的实施成果,大幅度提高了原住民的生活品质。 

  优化施工管理队伍 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杭州市、西湖区两级分别成立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的工作机构。杭州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西溪湿地公园领导小组,负责湿地工程的工作协调;西湖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总指挥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总师办、征地动迁部、工程部、投资管理部、文化部、博物馆筹备办等三办四部),开展具体工作。加强了工程管理人员的配备,从杭州市、西湖区范围抽调具有技术专长和较强工作经验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到指挥部各部门以及施工管理一线,其中一期工程共抽调人员60余名,二期工程共抽调人员80余名,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人才保障。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西湖区始终遵循工程建设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保稳定、保廉洁的“五保”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五保”要求的各项工作措施;周密制定施工组织方案及施工计划,重点加强交叉施工的协调和管理;完善工程监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工程攻坚、扫尾阶段的关键时期建立每日排查和例会制度;落实工程施工的生态措施,建立生态保护巡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全力保护好湿地典型景观,尽可能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支部建在工地上”的做法,以工地党建促工程建设;多次组织开展工地慰问和文艺演出活动,想方设法调动建设者的工作热情。 

  省市区三级联动 确保工程顺利运转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顺利建成,是省市区三级共建的结晶,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密切配合的成果。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了连续三年每年拨付1000万元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用于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杭州市委、市政府对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非常重视,倾注了大量心血,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还明确了资金平衡多项优惠政策,开辟了审批绿色通道,为工程建设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把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作为头等大事,认真抓紧抓好。区委书记许迈永把西溪湿地作为区(县、市)党政领导干部“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的联系点,着力解决工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一个个矛盾和难题迎刃而解,创造了征迁工作、工程进度和质量的“西溪模式”。资金问题是重大工程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全区上下克服宏观调控给资金调度带来的影响,加强筹资、融资工作,并在市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使资金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该公司在前期投资20亿元的基础上,为工程的实施担保融资20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工程建设资金所需。西湖区还加强与各大银行的联系,合理安排款项的贷、还工作,既保障了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又有效控制了工程成本,确保了工程实施资金的周转和平衡。 

  挖掘历史文化 注重文化展示 

  西溪文化的挖掘、展示是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湖区通过公开征集和专家评审,确定西溪“七景”、“两堤”名称(“七景”分别为秋芦飞雪、高庄宸迹、渔庄烟水、河渚听曲、深潭会舟、曲水寻梅、柿林秋色,“两堤”为“福堤”、“绿堤”)。通过开展文化遗存普查征集工作,共征得西溪哑目连戏、西溪小花篮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0余项,农耕、桑蚕、渔耕、浮雕等生产生活用品600余件,还有为数众多的家谱、先人手稿、民间故事。通过完成湿地一、二期文化景点所需的楹联、匾额、砖雕、碑刻、仿古书画(书籍)、各类工艺小品物件、文化内陈设及特异品等物品的公开征集和购置、安装工作,共制作完成了220余块楹联、150余块匾额、90余块砖雕、碑刻,使之成为生动诠释和延续西溪文脉的点睛之笔。《西溪寻踪》、《西溪书法楹联集》、《西溪历史文化探述》等西溪文化系列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又为弘扬西溪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 

  西溪的历史文化也得到了有效传承。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做到了“应保尽保”,共保留、改造民居31000平方米,打造了独具西溪湿地特色的“民居博物馆”; 充分体现西溪湿地桥梁的多样性,保留修复西溪湿地现有老桥,打造了“桥梁博物馆”。恢复了秋雪庵、西溪草堂、两浙词人祠、高庄宸迹、河渚听曲、曲水寻梅等人文景观,建成了深潭口、三深村、龙章村等民俗文化旅游村,福堤打造成了民俗风情景点集聚与历史文化展示的“文化长堤”。蒋村地区的龙舟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地方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通过开展文化遗存普查征集,获得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诠释历史演变脉络的生产生活用品。 
[NextPage]
  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西溪模式 

  与国内外一些湿地相比,西溪湿地有其特殊性,所以保护管理模式也必然有其独特之处。与原生态湿地保护区和湿地风景旅游区相比,西溪湿地虽然具有较好的湿地风光,但并非原生态湿地,作为一个经历了1800多年人为干预演进历史的城市次生湿地,具有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巨大价值。如何打造一条符合西溪湿地的保护管理模式,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湿地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指出,西溪湿地更适合走“湿地公园”的发展之路。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兼有保护、科研、教育、生态观光等功能,在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打造“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关键。 

  实践证明,西溪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就是要做到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关于湿地保护的国际公约、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和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相关政策,围绕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的目标,结合西溪湿地实际,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协调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加强科普教育和环境监测为重点,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发挥其生态效应;通过利用湿地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多方面知识教育,发挥其社会效应;通过加强立法等办法,正确处理好可持续利用效应,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政府与群众相和谐、历史与现实相和谐、保护与利用相和谐,走出一条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模式。  

   回顾西溪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实践历程,我们认为西溪模式可概括为:根据国家的湿地公园试点要求,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全面加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积极进行生态系统保护、园区环境修复、法规条例制定等实践探索,努力把杭州西溪湿地打造成湿地生态的保护区、特色文化的延续区、科研科普的实验区、生态旅游的品牌区、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发展中国家湿地保护的典范”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得到了中央及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国际湿地组织官员、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中外游客的高度评价。30余位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并给予充分肯定,“湿地公约”秘书处亚太事务高级顾问雷光春博士和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也对“西溪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西溪湿地公园是“发展中国家湿地保护的典范”。2006年2月荣获首届世界休闲创新奖,“西溪模式”作为湿地保护的典范,在同年的第二届国际湿地论坛向全世界进行了推广。 

  通过综合保护,已经建成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二期范围达到了8.35平方公里,大部分建筑被拆除,修复和培育了现有的池塘、河汊、港湾等环境的次生态,初步形成了各类湿地生物的栖息地,展示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城市之肾”功能进一步增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区块大部分地区的水质由劣5类改善为4类,其中深潭口等区域已达到3类水质。西溪湿地植物品种从原来的300余种增加到现在的近700种,鱼类及水生动物达到60种,鸟类由原先的79种增加到112种,已占杭州市鸟类总数的50%以上。 

  同时,区域品位得到显著提升。一是进一步改善了周边环境。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征地拆迁、电力“上改下”等一系列工作,湿地内部及周边区域的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整体环境得到了全面的优化和提升。二是进一步增强了旅游功能。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西溪七景”、“两堤”等具有震撼力和标志性的景点,以及设施完善、充满人性化服务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了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新的休闲和旅游热点。三是进一步拓展了科普科研功能。除了湿地内拥有的众多生态方面的科研、科普设施正积极发挥作用外,绿堤也成为了一条生态科普科研的长廊,并集中展示了亚热带湿地植物的多样性,形成了“湿地植物园”。 

  通过五年的艰苦努力,昔日“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一曲烟。记取飞尘难到处,矮梅下系庳蓬船” 的西溪意境又回到了现代人的眼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在这里翻开了可喜的一页。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