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的价值
admin
2009-08-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才开始使用“湿地”一词,随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直接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和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才开始使用“湿地”一词,随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直接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和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将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按照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是指不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m以内的海域。该定义已经被国内外广泛接受,这样,我们水利工作的主要对象——流域水系和湖泊等都属于湿地的范畴。在传统观念里,认为湿地仅仅是杂草丛生、荒无人烟的地方,仅仅是打鱼捕捉鸟的地方,不知道湿地还有什么作用,以至于围湖造田,江湖分割,乱填湖泊,使大量宝贵的湿地消失。过去水利工作的重点也主要是利用湿地的水资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对湿地生态与环境作用的认识不够,在相当多的流域或地区出现水资源利用率过高或水环境恶化,导致湿地缺水或水污染,使生态系统退化和破坏,也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问题。所以,现代水利工作的重心已经转向在为人类提供水资源的同时,特别重视保护自然生态与环境,使人与水、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资源、保护湿地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
湿地对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价值
湿地对于人类生活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类生活、工业和灌溉农业用水的水源直接来源于湿地,同时湿地也可向蓄水层(如地下水)补充水源,是最主要的水源存储地。(2)湿地作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过渡地带,可以调节流量,在汛期可以调蓄洪水,在旱季可以补充水源,如鄱阳湖平均可消减长江湖口河段20%左右的洪峰,在枯季可以向长江补充400~500m3/s的水量。(3)在沿海地区湿地保持正常的淡水水位和流量,可以防止盐水侵入。(4)沿海湿地的植被,如红树林,可以防止自然力(海啸、风暴潮等)对海岸的侵蚀和破坏。(5)湿地具有滞留沉积物、营养物、降解有毒物质的功能。湿地生长的各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浮游和食腐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有益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与分解、化学合成与分解作用等,可以将进入湿地的污水、污染物中的有害有毒物种降解或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同时减少经湿地流向下游水体中的有害物种的数量,达到净化自然水体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6)湿地具有保护生物遗传和多样性的作用,由于湿地集聚了丰富的生物种类,是天然的基因库和种子库。(7)天然湿地不但为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提供优良的生存场所,而且也为许多野生动物,尤其是为野生水禽提供了非常适宜的栖息、迁徙、越冬、觅食、繁殖的场所。(8)湿地是发展水运、休闲和旅游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科学研究和教育基地。如美国每年到湿地观鸟旅游的收入就达几亿美元。(9)湿地直接为人类提供泥炭、木材、水果、肉类(鱼、虾、蟹、禽等)、芦苇、药材等天然产品源,为人类生活提供食物,为人类生产提供原料。(10)由于湿地有大面积的水面、植被和湿润土壤,水面、土壤的水分蒸发和植物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广泛的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因此在增加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调节气温以及降低大气含尘量等气候调节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进而影响到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
我国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人多地少,对耕地和粮食的巨大需求迫使人们对湿地排水造田、围湖造田,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人们无节制地向江湖湿地排放废污水,使湿地生态和服务功能退化,湿地保护面临严峻形势,目前湿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湿地作为公共资源,其产权和边界不清,各地区各部门及利益相关者都以不同方式向湿地索取资源或效益,缺乏科学的公共资源管理的体制和机制。(2)湿地保护区域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我国湿地总面积约占全世界的13%左右,但是我国湿地类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数量,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而且保护的重点仅限于狭义的湖泊沼泽湿地,没有将与湖密切联系河流水系湿地作为保护的重点。(3)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湿地生态系统是目前世界唯一有公约的生态系统。但是,国内还没有一个具体的保护湿地生态与环境的法律来控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和湿地保护的问题,野生动植物的破坏和湿地被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4)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投资不足,生态补充机制尚未建立,无法满足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需要。(5)湿地科学研究基础薄弱,建立的保护区,大多停留在一般看护式的管理,缺少对湿地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系统观测和综合研究。目前迫切需要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长期观测;建立评估湿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和价值的方法;研究湿地在人类干扰条件下的演变规律;评价湿地对全球生态多样性、全球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
[NextPage]
水是湿地的根本
湿地(wetland)顾名思义是有水的地方,没有水就没有湿地,水是湿地的“血液”。湿地生态系统依赖于水文循环和水流的动力学机制。水系的连通、江湖的连通,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连通,河流的深槽、浅滩、急流和缓流,洪枯变化过程带来水陆过渡带(湿地的核心区域)的水位和水温变化等都基本的生境要素是水文循环和水流动力学特性的产物,水的流动给湿地带来了营养物、过滤能力和调蓄能力,为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循环提供了基本条件,所以,水是湿地的根本。近年来水利部门开展的向扎龙湿地、白洋淀湿地应急补水、黑河向居延海调水和引江济太等工程措施就是向湿地“输血”。近年来浙江等省水利部门,结合新农村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万里清水河计划”,修复河网水系的自然生态,这些工程的目的就是维持河湖湿地基本的水文循环,增强水流的动力特性,修复自然生态特性,是水利工作为湿地保护做出的重要贡献。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离不开湿地保护
当人类在某些地方过度利用水资源,就会侵占湿地基本的生态用水,使人类依靠的自然生态系统造到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离不开湿地保护。水资源配置中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是确定河湖水系水资源可利用量,即扣除河湖湿地生态用水后,人类还有多少水可以利用,人类用水耗水多了,自然生态可利用的水就少了。生态流量就是河湖湿地维持生态系统的最小流量,如果河道基流小于生态流量,或者进入湿地的废污水量超过了湿地水环境纳污能力,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循环就会退化或破坏。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河湖湿地,湿地面积减少或湿地水环境破坏,人类可利用的水源地就减少。现代水利工作的重点是水资源保护,水源地的保护和湿地水环境的保护是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保护湿地,不仅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也保证了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水源地,两者密切相关,互为补充。
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为湿地保护创造了重要条件
如果说向湿地调水、补水主要是以工程措施为主,则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是依靠制度建设开展节约水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大非工程措施。我国北方河流水资源利用率太高,一些地区甚至超过90%,湿地及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危害,而南方水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国家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控制污水排放量,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既可增加湿地生态流量,又保护了湿地的水环境,提高了水生态和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过程,实际上会逐步提高人们对水的价值,特别是水潜在的生态与环境价值的认识,促进全社会参与节水。人类用水少了,废污水量也会减少,这样,湿地生态用水的质量提高,数量也增加,自然起到了保护湿地的作用。所以,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以促进湿地保护,提高人们对湿地价值的认识,帮助人们提高节水意识,两者也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流域综合管理是湿地保护的关键
湿地与水、动植物等相互密切联系,都属于公共资源,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利用和保护的资源,必然涉及多部门、多区域和众多利益相关者。湿地等公共资源管理最有效的方法是流域综合管理,其核心内容包括:
(1)需要依靠资源的自然属性来管理,如湿地地形地貌形成的汇水区域特征、水文循环特征、水动力循环特征、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特征等,每个湿地都有特定的物种(鱼类、禽鸟、水生植物等),必须依靠水文循环和生物循环的规律来管理湿地。
(2)湿地资源的自然特征决定了其具有跨区域、跨行业和众多利益相关者的特点,需要建立利益相关者(stockholders)广泛参与和协商的机制。
(3)流域管理非常强调制度化建设,实际上就是强调非工程方法,包括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和经济手段、组织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信息发布、公众宣传和教育等。
总之,自然资源的管理必须站在国家和公众的立场上进行,湿地管理与水资源综合管理密切相关。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将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按照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是指不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m以内的海域。该定义已经被国内外广泛接受,这样,我们水利工作的主要对象——流域水系和湖泊等都属于湿地的范畴。在传统观念里,认为湿地仅仅是杂草丛生、荒无人烟的地方,仅仅是打鱼捕捉鸟的地方,不知道湿地还有什么作用,以至于围湖造田,江湖分割,乱填湖泊,使大量宝贵的湿地消失。过去水利工作的重点也主要是利用湿地的水资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对湿地生态与环境作用的认识不够,在相当多的流域或地区出现水资源利用率过高或水环境恶化,导致湿地缺水或水污染,使生态系统退化和破坏,也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问题。所以,现代水利工作的重心已经转向在为人类提供水资源的同时,特别重视保护自然生态与环境,使人与水、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资源、保护湿地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
湿地对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价值
湿地对于人类生活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类生活、工业和灌溉农业用水的水源直接来源于湿地,同时湿地也可向蓄水层(如地下水)补充水源,是最主要的水源存储地。(2)湿地作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过渡地带,可以调节流量,在汛期可以调蓄洪水,在旱季可以补充水源,如鄱阳湖平均可消减长江湖口河段20%左右的洪峰,在枯季可以向长江补充400~500m3/s的水量。(3)在沿海地区湿地保持正常的淡水水位和流量,可以防止盐水侵入。(4)沿海湿地的植被,如红树林,可以防止自然力(海啸、风暴潮等)对海岸的侵蚀和破坏。(5)湿地具有滞留沉积物、营养物、降解有毒物质的功能。湿地生长的各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浮游和食腐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有益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与分解、化学合成与分解作用等,可以将进入湿地的污水、污染物中的有害有毒物种降解或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同时减少经湿地流向下游水体中的有害物种的数量,达到净化自然水体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6)湿地具有保护生物遗传和多样性的作用,由于湿地集聚了丰富的生物种类,是天然的基因库和种子库。(7)天然湿地不但为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提供优良的生存场所,而且也为许多野生动物,尤其是为野生水禽提供了非常适宜的栖息、迁徙、越冬、觅食、繁殖的场所。(8)湿地是发展水运、休闲和旅游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科学研究和教育基地。如美国每年到湿地观鸟旅游的收入就达几亿美元。(9)湿地直接为人类提供泥炭、木材、水果、肉类(鱼、虾、蟹、禽等)、芦苇、药材等天然产品源,为人类生活提供食物,为人类生产提供原料。(10)由于湿地有大面积的水面、植被和湿润土壤,水面、土壤的水分蒸发和植物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广泛的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因此在增加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调节气温以及降低大气含尘量等气候调节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进而影响到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
我国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人多地少,对耕地和粮食的巨大需求迫使人们对湿地排水造田、围湖造田,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人们无节制地向江湖湿地排放废污水,使湿地生态和服务功能退化,湿地保护面临严峻形势,目前湿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湿地作为公共资源,其产权和边界不清,各地区各部门及利益相关者都以不同方式向湿地索取资源或效益,缺乏科学的公共资源管理的体制和机制。(2)湿地保护区域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我国湿地总面积约占全世界的13%左右,但是我国湿地类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数量,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而且保护的重点仅限于狭义的湖泊沼泽湿地,没有将与湖密切联系河流水系湿地作为保护的重点。(3)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湿地生态系统是目前世界唯一有公约的生态系统。但是,国内还没有一个具体的保护湿地生态与环境的法律来控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和湿地保护的问题,野生动植物的破坏和湿地被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4)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投资不足,生态补充机制尚未建立,无法满足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需要。(5)湿地科学研究基础薄弱,建立的保护区,大多停留在一般看护式的管理,缺少对湿地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系统观测和综合研究。目前迫切需要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长期观测;建立评估湿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和价值的方法;研究湿地在人类干扰条件下的演变规律;评价湿地对全球生态多样性、全球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
[NextPage]
水是湿地的根本
湿地(wetland)顾名思义是有水的地方,没有水就没有湿地,水是湿地的“血液”。湿地生态系统依赖于水文循环和水流的动力学机制。水系的连通、江湖的连通,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连通,河流的深槽、浅滩、急流和缓流,洪枯变化过程带来水陆过渡带(湿地的核心区域)的水位和水温变化等都基本的生境要素是水文循环和水流动力学特性的产物,水的流动给湿地带来了营养物、过滤能力和调蓄能力,为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循环提供了基本条件,所以,水是湿地的根本。近年来水利部门开展的向扎龙湿地、白洋淀湿地应急补水、黑河向居延海调水和引江济太等工程措施就是向湿地“输血”。近年来浙江等省水利部门,结合新农村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万里清水河计划”,修复河网水系的自然生态,这些工程的目的就是维持河湖湿地基本的水文循环,增强水流的动力特性,修复自然生态特性,是水利工作为湿地保护做出的重要贡献。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离不开湿地保护
当人类在某些地方过度利用水资源,就会侵占湿地基本的生态用水,使人类依靠的自然生态系统造到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离不开湿地保护。水资源配置中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是确定河湖水系水资源可利用量,即扣除河湖湿地生态用水后,人类还有多少水可以利用,人类用水耗水多了,自然生态可利用的水就少了。生态流量就是河湖湿地维持生态系统的最小流量,如果河道基流小于生态流量,或者进入湿地的废污水量超过了湿地水环境纳污能力,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循环就会退化或破坏。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河湖湿地,湿地面积减少或湿地水环境破坏,人类可利用的水源地就减少。现代水利工作的重点是水资源保护,水源地的保护和湿地水环境的保护是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保护湿地,不仅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也保证了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水源地,两者密切相关,互为补充。
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为湿地保护创造了重要条件
如果说向湿地调水、补水主要是以工程措施为主,则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是依靠制度建设开展节约水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大非工程措施。我国北方河流水资源利用率太高,一些地区甚至超过90%,湿地及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危害,而南方水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国家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控制污水排放量,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既可增加湿地生态流量,又保护了湿地的水环境,提高了水生态和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过程,实际上会逐步提高人们对水的价值,特别是水潜在的生态与环境价值的认识,促进全社会参与节水。人类用水少了,废污水量也会减少,这样,湿地生态用水的质量提高,数量也增加,自然起到了保护湿地的作用。所以,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以促进湿地保护,提高人们对湿地价值的认识,帮助人们提高节水意识,两者也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流域综合管理是湿地保护的关键
湿地与水、动植物等相互密切联系,都属于公共资源,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利用和保护的资源,必然涉及多部门、多区域和众多利益相关者。湿地等公共资源管理最有效的方法是流域综合管理,其核心内容包括:
(1)需要依靠资源的自然属性来管理,如湿地地形地貌形成的汇水区域特征、水文循环特征、水动力循环特征、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特征等,每个湿地都有特定的物种(鱼类、禽鸟、水生植物等),必须依靠水文循环和生物循环的规律来管理湿地。
(2)湿地资源的自然特征决定了其具有跨区域、跨行业和众多利益相关者的特点,需要建立利益相关者(stockholders)广泛参与和协商的机制。
(3)流域管理非常强调制度化建设,实际上就是强调非工程方法,包括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和经济手段、组织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信息发布、公众宣传和教育等。
总之,自然资源的管理必须站在国家和公众的立场上进行,湿地管理与水资源综合管理密切相关。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