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卧龙总体规划

admin 2009-06-09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8年5月,发生在中国四川的破坏性地震使得受影响地区的很多自然实体景观发生了永久性的改变。地震不仅使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受到了影响,同时城市以及物质基础设施系统也受到了影响。城市、山村以及乡镇目前仍被简陋的帐篷扎营地所充斥,这些帐篷大面积地占据着公共空间,并使其用途转变为了城市无家可归和流离失所的人们的临时避难所。

  2008年,中国四川发生的地震使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这里,一种新的重建方法正在形成——将景观置于第一位的重建方法。 
  2008年5月,发生在中国四川的破坏性地震使得受影响地区的很多自然实体景观发生了永久性的改变。地震不仅使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受到了影响,同时城市以及物质基础设施系统也受到了影响。城市、山村以及乡镇目前仍被简陋的帐篷扎营地所充斥,这些帐篷大面积地占据着公共空间,并使其用途转变为了城市无家可归和流离失所的人们的临时避难所。
  都江堰市是紧邻地震震中的城市,区域内部分复杂的灌溉系统工程以及堤防工程直接贯穿至城市中心。都江堰的很多灌溉工程建筑的意义如同中国传统木质庙宇一样,在文化景观中占据着重要部分。当很多劣质建筑和腐败工程建造出来的建筑物在这次地震中或者粉碎不堪或者彻底毁坏之时(即所谓的“豆腐渣”工程),都江堰灌溉工程建筑仍保持完好,毅然挺立。由于灌溉系统建成于2300年前的战国时期,它们的存在是文化景观的象征,是区域内的特征所在。这一系统也使得四川成为中国农业最为富饶的地区。尽管中国政府在2000年宣布都江堰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成为主打旅游牌的城市,但该地区仍然以农业为主。
  受地震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卧龙。它紧邻地震震中,“卧龙”的意思是“蜷缩着的龙”,指的是神圣的龙山可以庇护乡土中国的众多村庄。卧龙区域内的很多村庄在震后被泥石流彻底并永久地从大地景观之中抹去了。1963年由中国政府成立的卧龙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也受到了地震的严重影响。自然保护区是150多只濒临灭绝的大熊猫的生活场所。如今它们的大部分栖息地都被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破坏了,并且使得植被,包括它们赖以生存的竹子受到了严重影响。山谷中大约20%左右的天然植被被摧毁。目前卧龙总体规划项目正在进行之中,意在为卧龙的村民建造一个更大的安置地,尤其是那些在地震中失去房屋和农田的村民。此外,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已被暂时迁移,为其恢复栖息地的一系列景观措施也正在规划之中。
  景观与城市规划的重建项目被分配给了几个不同的设计院。中央政府部署了中国的各个省份对口支援受灾地区,给予其重建和恢复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卧龙地区及卧龙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恢复重建工作由香港对口支援。区域重建的总体规划由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主持,并由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其创始人景观设计师俞孔坚,也是北京大学设计项目的主持人),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完成。

卧龙重建的景观策略
  卧龙区重建采用的概念是对于城市增长和形式的“反规划”途径,指的是优先为生态基础设施和自然系统识别和选定空间。这种做法是与当前城市化和发展实践活动相反的一种做法,尤其在中国,对于人口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通常是第一位的,如道路以及其他的“灰色基础设施系统”,而景观和生态系统的规划通常是之后考虑的。
  在中国,这种“反规划”途径根植于前科学规划实践的占卜之中,比如“风水”就是优先考虑“气”的自然形态和发展进程;在西方,城市规划中这种倒置的理念源自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的景观生态学方法,在他的重要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之中有所描述;最近“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已经成为一个分支学科,由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景观都市主义读本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的主编)不断推动,他将其描述为“一门重新整合的以景观取代建筑成为都市主义的基本构成元素的学科”。
  中国现在盛行的“发展第一,自然第二”的模式是在毛泽东时代灌输给整个国家意识的。毛主席声称作为前科学的风水以及人与自然的精神上的、彼此共生的关系是反革命的思想、落后的思想。毛泽东时代实施的大部分苏联式规划都紧扣城市的工业化以及乡村景观,而并未包括生态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对可持续的关注。这一政策带来的结果是惊人的。世界银行预测,如果目前的趋势得不到扭转,中国将会因水资源压力产生3000万环境难民。事实上,许多神圣的龙山,已经被推平来为发展让路。
  俞孔坚,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创始人以及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与他两个研究院的同事们一直在向中央政府积极倡导着“反规划”途径。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环境恶化即将带来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已经有所转变,同时,土人景观已经在几个获奖项目中运用了这一方法。现在,地震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重新评估卧龙地区之前已经开发和尚未规划的紧邻大熊猫保护区并对其构成威胁的城市化区域。新的总体规划中的景观策略基于生态原则和“反规划”途径。城市以及自然景观的重建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区:
  核心区——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
  缓冲区——核心区周围的地区,这里对于保护核心栖息地以及联系两个或多个核心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和安置区——城市化程度最大的区域,在这里为当地居民提供住处。

核心区和缓冲带
  卧龙自然保护区及与其相联系的大熊猫栖息地和迁徙走廊已经被确定为核心区,并且被指定为生态恢复区域。这一地区的恢复将是总体景观规划的第一阶段。整个地区原有的生态进程将会复原,从而使恢复森林、自然植被和对大熊猫的生存至关重要的竹子成为可能。这2000平方公里的地区主要是山地景观。
  在这个核心地区里,人类干涉将被消除,植被会得以恢复。以前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这一块实验区域进行的城市化也已经决定不再重建。这部分是因为考虑到在如此高的山区进行城市化一旦再次发生地震十分危险,也因为之前的发展很不正式、规划不完善。所以将不允许村民在这个核心地区进行重建活动,只有为研究大熊猫而获得特批的人员可以进入。
  地区内现有的研究设施和诊所将搬迁到都江堰市。在核心区和城市化的再安置区域之间将建立一个缓冲地带。主要的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疾病控制诊所将搬至都江堰市,在缓冲地带内,除了新的观察点外,还会建立7个较小的中心。
    
生态旅行和再安置区域
  缓冲地带之外的区域将被用来进行本地居民的再安置。一个综合的城市化途径将逐步把几个村庄合并成为较大的城市再安置区域。之前是农民的村民(特别是居住在高山村庄的那些),会重新从政府那里得到耕地,并被安置在新居住点的公寓楼内。
  这些土地的再分配、聚合和农民的安置工作与中国政府“和谐社会新农村”的大方针政策相一致。在将来的地震中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廊道将被留空不进行开发。一个主要介绍大熊猫的自然地震博物馆也会建立起来。
  在这里——城市化地区主要侧重于保护当地文化和本地景观,包括被毁寺庙的重建以及在重建中运用本地元素。然而当地经济将从以前的以农耕为主变为以关注大熊猫保护的生态旅游为基础。
  通过再造和恢复卧龙地区的景观,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卧龙”会再一次成为庇护着诸多村庄的神山,“引导灵魂,反映传统价值、教育人类(和熊猫)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由景观中国独家编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翻译:白晶、苏博

 


2008年5月大地震极大地影响了卧龙大熊猫国家自然保护区。图为地震前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一个大熊猫人工繁育基地。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破坏了大部分的大熊猫栖息地。


地震及随后发生的泥石流和滑坡摧毁了村庄、公路和寺庙。无家可归的人民居住在帐篷里。都江堰水利工程没有受到影响。

    
大熊猫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将会恢复它的自然生态进程,从而使恢复森林、自然植被、竹子和大熊猫自然栖息地成为可能。缓冲地带的居民会搬迁到下面丘陵带的再安置地区。


离震中最近的卧龙是四川省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卧龙自然保护区是150多只濒临灭绝的大熊猫的生活场所。


卧龙的许多村庄将在核心地区和缓冲地区外面合并成为较大的居民点。卧龙县花红树村将会形成一个密集的住宅区。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