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中国湿地类型、分布及功能概况

admin 2009-02-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湿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文章概述了湿地概念,介绍了中国湿地的类型、面积、分布和功能特征。总结了目前中国湿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由于湿地具有的巨大食物链及其所支撑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众多的野生动植物提供独特的生境,具有丰富的遗传物质,湿地被称为“生物超市”。由于湿地具有颗粒物沉降、污染物降解、营养物转化等滤过功能,因而湿地也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能够平衡水分供应、改善洪涝和干旱状况、具有排放及固定温室气体的功能,因此湿地是物质的“源”、“汇”、“转换器”。湿地是全球尺度上的气候“稳定器”,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湿地还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药材、能源以及多种工业原料。因此,湿地是可为全球提供可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

  1 湿地概念界定
  由于湿地本身性质的特殊性、类型的多样性,人为认识的差异及目的不同,使得不同定义对湿地强调的内容不同,形成了国际上多种湿地的定义。目前湿地的定义主要有两类,一是学者从科研角度给出的定义,强调湿地的本质属性;另一类是管理者从湿地保护与管理角度给出的定义,这类定义边界清楚,范围广,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目前湿地管理性定义,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是《湿地公约》中的定义。《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按照这个定义,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海域地带等。《湿地公约》在1982年对湿地定义又进行了增补,湿地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滨和海岸地区,包括岛屿或湿地范围内低潮超过6m的海域。
  20世纪80年代中期,“湿地”的概念开始在中国出现之前,我国的学者在沼泽湿地、滨海湿地和生态交错带等方面的研究就已经为湿地定义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目前尽管湿地的概念尚无统一,但对湿地本质特征认识一致,认为湿地具备三个共同的特征:多水(积水或饱和)、独特的土壤和适水的生物活动。我们认为,湿地是分布于陆地和深水水体之间、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湿地具有的特殊性质——地表积水或土壤过饱和、厌氧条件和适应湿生环境的动植物存在——是既不同于陆地系统也不同于水体系统的本质特征。

  2 中国湿地概况
  中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千差万别,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样,是其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

  2.1 湿地类型及面积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公约》所列湿地名录中的26类自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类型在中国均有分布,主要包括沼泽、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各种自然和人工湿地,而青藏高原的陆极湿地又具有世界特色。据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1995~2003年),我国湿地总面积3 848.55万公顷,自然湿地面积为3 620.0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77%。其中,滨海湿地的面积为594.17万公顷,河流湿地的面积为820.70万公顷,湖泊湿地的面积为835.15万公顷,沼泽湿地的面积为1 370.03万公顷。人工库塘湿地的面积为228.50万公顷。
  2.2 湿地分布
  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中国湿地分布较为广泛,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湿地类型的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中国沼泽分布以东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四川若尔盖和青藏高原为多,各地河漫滩、湖滨、海滨一带也有沼泽发育,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则草本沼泽居多。湖泊湿地主要分布于长江及淮河中下游、黄河及海河下游和大运河沿岸的东部平原地区湖泊;蒙新高原地区湖泊;云贵高原地区湖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东北平原地区与山区湖泊。河流湿地因受地形、气候影响,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我国滨海湿地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为岩石性海滩外,多为沙质和淤泥质海滩,由环渤海滨海湿地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杭州湾以南以岩石性海滩为主,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人工库塘湿地主要分布于我国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东北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及广东等。

  2.3 湿地功能
  湿地处于大气系统、陆地系统与水体系统的交叉界面,在水分、养分、有机物、沉积物、污染物的运移中处于重要地位。湿地功能是发生在湿地中的各种过程及其表现形式。湿地功能可以归纳为三类: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和生态功能。(Costanza等,1997)全球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 879×109美元(hm2/a),为服务价值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

  2.3.1 湿地水文功能
  (1)湿地的蓄水和补水。湿地是一巨大的水分天然蓄积库。以中国三江平原为例,沼泽和沼泽化土壤的草根层和泥炭层,孔隙度为72%~93%,饱和持水量830%~1 030%,最大持水量为400%~600%,每公顷沼泽湿地可蓄水8 100m3 左右,具有良好的蓄水和涵养水源功能。据计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泥炭沼泽和潜育沼泽蓄水量总计可达139.63亿立方米。湿地的补水功能表现为补给地下水和补给河川径流两个方面。湿地作为一个长期或周期性存在着丰富水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与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密切,是其长期、稳定的水源。
  (2)调节径流和均化洪水。湿地土壤的特殊水文物理性质,使得洪水贮存于湿地土壤中或以表面水的形式滞留;湿地植被也可减缓洪水流速;洪水在湿地中通过下渗补给地下水、蒸散发提高空气湿度等方式调节径流。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上游宝清水文站与中游菜嘴子站之间发育大面积的沼泽,沼泽率达到32.7%。比较两站的流量过程线可以看出,沼泽的蓄水滞洪作用使菜嘴子站的夏季洪峰流量值减小l/2(相对流量),并使汛期向后推迟。
  (3)湿地的滤过功能。湿地因有助于减缓水流速度,具有滞留沉积物的功能。有些有毒物质和营养物质附着在沉积物颗粒上,当水中的悬浮物沉降下来后,有毒物或营养物也随之沉降下来,使江河的水质得以净化。这就有益于当地和下游地区保持良好的水质,防止河道淤积变浅,又可以补充土壤养分,促进地方农业生产的发展。水中营养物随沉积物沉降之后,通过湿地植物吸收,经过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转换而被储藏起来,再从湿地收获生物量,这些营养物质又会以产品的形式从湿地系统中排除出去。进入扎龙湿地的乌裕尔河水经过大片湿地后,总氮含量由1.68mg/kg降至0.0mg/kg和0.67mg/kg,而磷酸盐经湿地后,则被彻底吸收,河水中不再含有磷酸盐。

  2.3.2 生物地球化学功能
  (1)湿地碳的源和汇。湿地生态系统是全球巨大的碳库,储藏在全球湿地泥炭中的碳总量为120~260PgC,储藏在不同类型湿地中的碳约占地球陆地碳总量的15%。目前中国有泥炭地面积104万公顷,储量为46.87×108t(绝干重量计),该数据是按泥炭矿层自然状态下超过30cm(埋藏泥炭大于50cm)的标准调查获得的,有5719处矿产地。其总可用资源量43.30×108t,推断储量30.50×108t,预测资源量为0.95×108t。根据对三江平原117块泥炭地的调查,三江平原泥炭地碳库为1 377.064万吨。湿地作为重要碳库的同时,也向大气中排放CO2、CH4等温室气体,起到重要的碳源功能。通过土壤呼吸数值的计算,对三江平原土壤碳释放碳估算表明,泥炭土、草甸沼泽土、泥炭沼泽土和腐殖质沼泽土年C释放量分别为157×106kg、1 244×106kg、2 550×106kg。特别是湿地开垦或退化改变了湿地原有环境特征,使得大量土壤中储存的碳释放到大气中。东北三江平原地区,由于沼泽湿地大面积开垦,现在泥炭库中有机碳量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减少了35%左右。
  (2)湿地氮循环。湿地生态系统是氮素的重要汇。湿地生态系统氮循环主要特征为通过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形成硝酸盐,表现植物凋落物中有机氮的分解形成NH3-N,NH4-N,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利用,一部分被硝化菌氧化形成NO3-N,NO3-N部分进入湿地水体中,部分通过反硝化作用形成N20和N2进人大气中,湿地中氮的减少与植物的吸收、硝化降解及氨的不稳定性有关。

  2.3.3 湿地生态功能
  (1)维持食物链。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植物体内,然后沿食物链从绿色植物转移到昆虫、小型鱼虾等食草动物,再进入水禽、两栖、哺乳类等食肉动物,最后,部分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进人再循环,部分积累起来;而能量由于各营养级的呼吸作用及最后的分解作用,大部分转化为热量散失。
  (2)重要的物种栖息地和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由于湿地一般发育在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的交界处,一方面具有水生系统的某些性质,如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游泳生物、厌氧基质和水的运动;另一方面,湿地也具有维管束植物,其结构与陆地系统相似。湿地具有的巨大食物链及其所支撑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独特的生境。湿地植物包括沼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中国湿地植物具有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据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我国湿地高等植物约有225科815属2 276种(包括种以下分类单元),分别占全国高等植物科、属、种数的63.7%、25.6%和7.7%。我国有湿地兽类7目12科31种;鸟类12目32科271种;爬行类3目13科122种;两栖类3目11科300种。此外,鱼类、甲壳类、虾类、贝类等脊椎和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资源十分丰富。我国有湿地水鸟12目32科271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水鸟有10目18科56种,属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水鸟有10目25科195种。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世界鹤类有15种,中国有记录的就有9种,占60%;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湿地就有50种,占30%。

  3 中国湿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湿地被广泛地开发与利用,自然湿地数量明显减少,而且自然湿地减少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湿地开垦、改变自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自然湿地成为中国自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东北沼泽湿地区。自上世纪50年代起到1997年,长江河口湿地已被围垦的滩涂达7.85万公顷,相当于辖区陆域面积的12.39%。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因围垦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 000个。黑龙江三江平原近80%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

  3.2 生物资源大量丧失或退化
  由于湿地开发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导致湿地植物和动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湿地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削弱,从而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使愈来愈多的生物物种,特别是珍稀生物因失去生存空间而濒危甚至灭绝,弱化了生物多样性。此外,湿地生物资源面临过度利用的威胁,在我国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东北沼泽湿地等地区,滥捕现象十分严重,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它水生物种的安全。近30年数据显示,三江平原湿地植被存在向沼泽化草甸和草甸方向发展的趋势。

  3.3 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湿地环境污染是中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以及东部人口密集区的库塘湿地。污染湿地的因子包括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油气开发等引起的漏油、溢油事故,以及农药、化肥引起的面源污染等,而且环境污染对湿地的威胁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迅速加剧。根据2003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结果,辽河流域综合评价水质为劣V类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1/3以上,超标河长占评价河长的60%以上。受水源污染的影响,辽河三角洲潮下带海水质量部分属超Ⅲ类标准。大庆市主城区的20个湖泡,19个为劣V类水质。
由于大江、大河上游的森林砍伐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使来水量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等的淤积,并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洪涝灾害加剧。水库是重要的人工湿地,目前其泥沙淤积问题也令人担忧。

  3.4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为在防洪治涝工程,在湿地周围挖沟排水,湿地上游建设水利工程,截留水源,以及注重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而不关注生态环境用水。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严重威胁湿地的存在,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三江平原挠力河排水渠系发展迅速,到2000年已达到9 760条,长9 811km,排水控制面积达到3 782.1Km2。为了保护洪河、前锋及鸭绿河三大国有农场,浓江上游修建了浓鸭排干,使得浓江流域703.86Km2汇水面积的来水直接排入黑龙江,导致了下游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水量减少。

  参考文献:
[1]黄锡畴.沼泽生态系统的性质[A]//陈宜瑜.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William J M,Gosselink J G. Wetlands (3rd ed) [M]. New York-Chichester-Weinheim -Brisbane -Singapore-Toronto: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0.
[3]吕宪国,刘晓辉.中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8,28(3):301-307.
[4]赵魁义.中国沼泽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Costanza, R, Arge R,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Nature,1997,386:253-260.
[6]李文华,周晓峰,刘兴土.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
[7]崔丽娟.湿地价值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刘兴土.东北湿地[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吕宪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湿地中心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