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人都该走一趟京杭大运河
admin
2010-04-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两年前的夏天,林正就已经把他的日记初稿电子文件发给我。我曾尝试着向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推荐,人微言轻,不了了之。几天前,突然接到林正的电话,说他的骑走京杭京杭大运河的日记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
两年前的夏天,林正就已经把他的日记初稿电子文件发给我。我曾尝试着向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推荐,人微言轻,不了了之。几天前,突然接到林正的电话,说他的骑走京杭京杭大运河的日记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出版社建议林正找两位有市场号召力的人物给他的日记写序,他希望请我从专业的角度推介。电话中我强力推辞,一则牵强,自己倾心专业,向来对市场或者商业化敬而远之;二则惶恐,如果不能号召市场,如何对得住朋友?林正坚持,言“专家中,只有你骑着自行车亲历过京杭大运河,你最能够从专业的角度理解骑走京杭京杭大运河这件事情了”。林正低沉的声音中带着诚恳和兴奋,让我的记忆回到了他在骑走运河途中与我的一个个电话,于是应承下来。
接受这个请求的几天以来,一直细细品读林正的文字,尝试理解出版社的要求,根据自己对京杭大运河的理解,都未能整理出清晰的题写序言的思路,于是决定放弃专业思考,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吧。
林正的日记中,粗中有细地记载了整个行程中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个个瞬间。我在阅读的时候,感觉有些矛盾,他流畅纯熟的文字用来记载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未免大题小作,对着人们习以为常的平凡场景抒发自己的感慨,有让人感觉是文人的无病呻吟的嫌疑。
这样说,是想“从专业角度”提醒读者从不要过多从林正的笔记中猎奇,因为那可能会很快失望——日记的主体内容是写实的,详细地记述今天运河和运河人的生存状况,大胆伸张日渐被人们忽视的运河文化身份,毫无哗众取宠之意。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日记中不少描述甚至是琐碎的,乏味的。
读者需要知道,正是这些写实的、琐碎的和乏味的记述才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可供人们比较的,是最终会真正引发人们对于运河兴趣的内容。可以相信,不久将来,将会有人拿着林正的日记沿着他的足迹,体验运河的人、生活、美食、景致,挖掘出更多被林正忽视的、没有来得及遇到的细节,没有去探访的角落,没有遇见的运河边的人们。
林正用自己的生命和信念走过了这趟艰难的旅程,记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运河。林正是一个孤独的行者,他的日记中不时流露出这样的体验。孤独容易引起人的思考与遐想,孤独时倾向于抒发自己内心告白,孤独时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日记中的感慨和联想都是带着他自己对运河、对运河沿线人们生活的理解和期待的,是在验证他自己的人生观,骑走京杭大运河,对林正、对我,和任何一个做过、将做同样事情的人,都是一次宝贵的和深层次的生命体验。从个人的角度,日记中所记载的一切,大多是经过自己的思维选择的,并非关于运河的全部。
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个目的林正将肯定是达到,日记的出版就会是很好的证明。不过,引起人们注意的不只是林正的日记,这个人,而更是运河!被人们日渐疏远的运河,成为排污河的挣扎着的运河,故事渐少的运河,人们生活改变了的运河——一条与人们想象中伟大、壮观和隽永的京杭大运河不太一样。然而,林正的日记向我们清楚展示了,一条活着的运河,一条潜伏了希望的运河,一条可以与之交流的运河。二者都是事实。所谓趋利避害,只有在有爱的侵染下才会发生,林正把他的爱托付给了他走过的土地。这爱,具体而坚强,相信将会通过他的日记传递给热爱脚下每一寸土地、珍惜生命和文化体验的千千万人。
当这样的爱汇聚成为一股股洪流,沿着京杭大运河、长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古蜀道、长江、黄河、南岭山脉形成奔流不息的人群时,人们将惊讶发现,每个人都和脚下这块五千年来繁衍生息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沃土血脉相连,人们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中华民族身份证,从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呵护身边的土地、悉心保护祖宗留在大地上的印记、铭记并传播先人留下的故事,用自己的行动书写新的文化篇章。
对运河和运河人的的生活写实的记述,赋予了林正的日记专业价值,他的日记将成为文化学者、历史学者和社会学者研究运河的第一手资料。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学者将从他的日记中获得保护中华民族身份事业的鼓舞。经济学者和旅游学者将从他的经历中思考构建杭京杭大运河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的设计和经营灵感。
恩格斯说“人们看到的,正是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每个中国人一生中都应该走一趟京杭京杭大运河,或徒步,或骑自行车,用生命体验属于自己的庄严国土。林正的贡献是,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文字,记录了运河的一个“时间剖面”。这样的剖面多了,人们就能时刻听到自京杭大运河发出的生命的、人的和文化的声音了,庄严国土上,没有人会担心民族身份问题了。
从专业的角度,还希望林正有朝一日能重走运河,走的更慢些,记述更加翔实些!还希望读到这本日记的朋友,不仅要加入到林正的行列中来,一起骑走京杭大运河,一起用自己的方式感悟生命、生活与土地的心灵联系,还要一起记录每时每刻发生在神圣国土上的故事,让这些故事流传下去,以激发出更多的故事!2010年4月27日于燕园
(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年,他带着北大景观设计学专业的研究生骑车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考察)
接受这个请求的几天以来,一直细细品读林正的文字,尝试理解出版社的要求,根据自己对京杭大运河的理解,都未能整理出清晰的题写序言的思路,于是决定放弃专业思考,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吧。
林正的日记中,粗中有细地记载了整个行程中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个个瞬间。我在阅读的时候,感觉有些矛盾,他流畅纯熟的文字用来记载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未免大题小作,对着人们习以为常的平凡场景抒发自己的感慨,有让人感觉是文人的无病呻吟的嫌疑。
这样说,是想“从专业角度”提醒读者从不要过多从林正的笔记中猎奇,因为那可能会很快失望——日记的主体内容是写实的,详细地记述今天运河和运河人的生存状况,大胆伸张日渐被人们忽视的运河文化身份,毫无哗众取宠之意。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日记中不少描述甚至是琐碎的,乏味的。
读者需要知道,正是这些写实的、琐碎的和乏味的记述才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可供人们比较的,是最终会真正引发人们对于运河兴趣的内容。可以相信,不久将来,将会有人拿着林正的日记沿着他的足迹,体验运河的人、生活、美食、景致,挖掘出更多被林正忽视的、没有来得及遇到的细节,没有去探访的角落,没有遇见的运河边的人们。
林正用自己的生命和信念走过了这趟艰难的旅程,记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运河。林正是一个孤独的行者,他的日记中不时流露出这样的体验。孤独容易引起人的思考与遐想,孤独时倾向于抒发自己内心告白,孤独时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日记中的感慨和联想都是带着他自己对运河、对运河沿线人们生活的理解和期待的,是在验证他自己的人生观,骑走京杭大运河,对林正、对我,和任何一个做过、将做同样事情的人,都是一次宝贵的和深层次的生命体验。从个人的角度,日记中所记载的一切,大多是经过自己的思维选择的,并非关于运河的全部。
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个目的林正将肯定是达到,日记的出版就会是很好的证明。不过,引起人们注意的不只是林正的日记,这个人,而更是运河!被人们日渐疏远的运河,成为排污河的挣扎着的运河,故事渐少的运河,人们生活改变了的运河——一条与人们想象中伟大、壮观和隽永的京杭大运河不太一样。然而,林正的日记向我们清楚展示了,一条活着的运河,一条潜伏了希望的运河,一条可以与之交流的运河。二者都是事实。所谓趋利避害,只有在有爱的侵染下才会发生,林正把他的爱托付给了他走过的土地。这爱,具体而坚强,相信将会通过他的日记传递给热爱脚下每一寸土地、珍惜生命和文化体验的千千万人。
当这样的爱汇聚成为一股股洪流,沿着京杭大运河、长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古蜀道、长江、黄河、南岭山脉形成奔流不息的人群时,人们将惊讶发现,每个人都和脚下这块五千年来繁衍生息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沃土血脉相连,人们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中华民族身份证,从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呵护身边的土地、悉心保护祖宗留在大地上的印记、铭记并传播先人留下的故事,用自己的行动书写新的文化篇章。
对运河和运河人的的生活写实的记述,赋予了林正的日记专业价值,他的日记将成为文化学者、历史学者和社会学者研究运河的第一手资料。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学者将从他的日记中获得保护中华民族身份事业的鼓舞。经济学者和旅游学者将从他的经历中思考构建杭京杭大运河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的设计和经营灵感。
恩格斯说“人们看到的,正是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每个中国人一生中都应该走一趟京杭京杭大运河,或徒步,或骑自行车,用生命体验属于自己的庄严国土。林正的贡献是,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文字,记录了运河的一个“时间剖面”。这样的剖面多了,人们就能时刻听到自京杭大运河发出的生命的、人的和文化的声音了,庄严国土上,没有人会担心民族身份问题了。
从专业的角度,还希望林正有朝一日能重走运河,走的更慢些,记述更加翔实些!还希望读到这本日记的朋友,不仅要加入到林正的行列中来,一起骑走京杭大运河,一起用自己的方式感悟生命、生活与土地的心灵联系,还要一起记录每时每刻发生在神圣国土上的故事,让这些故事流传下去,以激发出更多的故事!2010年4月27日于燕园
(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年,他带着北大景观设计学专业的研究生骑车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考察)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