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 “申遗”进程及相关内容
认定世界遗产的核心尺度就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突出的价值”。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终于在2006年6月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原来榜上无名的京杭大运河列在了首位,据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预计,大运河成功申遗最快的时间为2011年。
一、运河“申遗”的由来
自1985年,由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四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中国应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至今已经经历了23个年头,而且我们国家收获甚丰。截止2008年6月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35处。其中文化遗产24项,自然遗产6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
为了进一步保护大运河,使京杭大运河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上产生更大的影响,近几年来,对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呼声接连不断。在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提交了有关重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即2004年7月,由中国文物研究所承担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项目正式启动,课题组曾经对大运河沿线6省市展开了实地考察。同时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有关专家又提出京杭大运河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问题。2004年9月,在济宁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上,杨州市呼吁,运河沿线城市要联合起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运河文明,发展运河特色文化。2005年12月15日,国家历史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郑孝燮,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罗哲文,中国建筑五金专家团专家,浙江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获得“中国装饰艺术大师”称号的朱炳仁三位专家,就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问题,联名向运河沿线18座城市的市长发出一封信,呼吁保护大运河文化和自然景观带,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创新的思路加快京杭大运河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申报过程。2006年1月10日,《央视论坛》特邀写信的三位学者之一高级工艺美术师朱炳仁研究员和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的愈孔坚教授就京杭运河的创新“申遗”作了深入的阐述。
二、运河“申遗”的提出
2006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58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拯救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5月12日由全国政协组织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活动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琪、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为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纪念标揭幕,随后7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团由陈奎元副主席带队,从北京出发,沿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进行实地考察研究,(5月14日至15日途经德州),并于5月22日至24日在杭州市召开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究会”,参加会议的除考察团70余名专家学者外,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沿河18城市的市长、文化局长,政协文史委主任等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认为,“申遗”工作绝不是一省、一地、一个部门之事,也绝不是一件小事,它事关中华民族文明传承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应从战略高度予以充分重视,要创新思路,加快大运河的申报工作进度,绝不能让这流动的,还是活着的遗产价值和风貌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断流”。会上形成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杭州宣言》。宣言呼吁进一步增加各级政府的保护意识,总结和宣传各地在保护与发挥运河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方面的经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同时要求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重视并启动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工作;摸清家底,提出可行性建议;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使古老运河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会后,全国政协向中央写出了考察报告,正式提出和写出了运河保护和申遗的报告。与会的山东代表在相当程度上达成了“申遗要成功、航运必须通,运河全线通、关键在山东”的申遗理念。6月份,京杭大运河被列入我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月份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7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刘枫、刘庆柱、单霁翔、舒乙四位政协委员,在人民大会堂河北厅接受了中央新闻媒体关于运河申遗工作的集体采访。专家们估计大运河成功申遗最快时间为2011年。2007年9月26日,“中国杨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在杨州开幕,我市吴翠云市长出席,并发表了《弘扬运河文化,打造运河名城》的主题演讲。同时,“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杨州挂牌。
2008年3月24日至25日,由国家文物局召开的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会议暨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研讨会在杨州召开。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33座城市政府、文物部门领导、专业人员及科研高校的专家、教授150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讨论审议了大运河申遗办公室工作职能、大运河申报方案、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联盟筹建方案等文件,并通过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杨州共识”。并就申遗工作进程作了部署。
三、运河“申遗”的内容
大运河有2500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期,吴王到杭州,距今有2500年。第二时期是隋代建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杭州,北至北京,全长2700公里,也就是大运河最长的时期。第三是元代,河道取直以后,形成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明清时代有所改造和整修。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可谓是凝结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的一条历史之河。
运河文化遗产的内容,一是运河的河道,包括码头、船闸、堤坝、桥梁等水工设施;二是包括运河沿岸的如崖谷、钞馆、官仓、会馆、驿站,庙宇等方面的相关设施;三是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历史性的城镇、历史性的街区、历史性的村镇等文化遗产;五是在运河的开凿,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包括曲艺、舞蹈、戏剧、文学、民间艺术等相当多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等。
运河申遗符合联合国有关条约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一版《行动指南》把“遗存运河和文化线路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已明确列入。大运河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及持续不断的交流,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和相互滋养。运河的特征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和真实性的要求,我们加快申报大运河是对丰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一个重要贡献。
运河申遗可以实现三个战略性目标。
一是遗产廊道,历朝历代丰富的历史痕迹在京杭大运河流域留下了清晰的足音;二是生态廊道,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东部地区唯一一条南北走向横跨五大水系的,串联大量湿地的生态水系廊道;三是休闲廊道,京杭大运河作为休闲资源是沟通我国东部城市密集地带的一大休闲空间。特别是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陆续开工,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关注大运河、保护大运河,尽快实现大运河全城贯通,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成为促进整个运河沿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也成为沿河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期盼。
四、运河“申遗”中存在的问题
运河申遗,是为了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事实上运河沿途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有些地段运河水早已断流,有些地段河道甚至难辩踪迹,有些地段生态环境恶劣,污水横流,有些地段运河文化遗存遭到“建设性破坏”,有些地段不合理利用,严重影响了大运河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在去年全国政协五次会议上发言中提出,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面临九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长期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二是文化遗产家底不清;三是流域环境严重污染,文物年久失修;四是建设性的破坏威胁文化遗产的背景环境;五是保护性开发或者破坏,改变了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六是沿线城市缺少文化特色,景观趋同化;七是多头并管,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八是尚未组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机构;九是沿线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需要加大努力。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有一是专题经费和专门人员问题,大运河要申遗,必须有人去做具体的工作,必须有人对其进行价值评估和归纳研究,做调研要用钱用人,整治保护要用钱用人,谁拿钱?谁出人?二是缺乏整体的统一规划和论证,要搞好运河申遗必须制定出工作方案,必须进行科学评估运河沿途城市,哪些要保护,如何保护?哪些要整治,如何整治?内容多,情况复杂,必须在科学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保护内容,做出统一规划。
五、关于运河德州段
德州因卫而设,因运而兴。历届市委市政府均高度重视古运河的保护工作,新一届德州市委、市政府确定挖掘城市内涵,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着力解决“历史内涵深厚与文化发展滞后”的矛盾,力争“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市委书记雷建国、市长吴翠云等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到运河沿线,苏禄王墓、仓储码头考察,亲自部署运河保护与开发规划,苏禄王御园规划编制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各项活动。特别是6月20日全国政协京杭运河保护与申遗调研组来,雷书记亲自陪同视察,吴市长亲自做汇报,这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对运河申遗工作的重视。
2007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大运河德州段进行科学、有序的开发利用。
(一)确定了“先研究,再规划,后发展”的工作思路。先后成立了德州运河文化研究促进会,邀请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社科院等专家,学者来德州调研,进行历史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请他们围绕大运河德州段的保护,开发和发展提出意见;委托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权威、著名规划建筑学家、上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编制《德州市主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划定了运河德州段的保护“红线”,详细阐述了运河仓栈、民俗风情、苏禄城建设,并提出了打造“天下第一仓”的概念和将运河德州段作为申遗的主要节点。
(二)突出地域特色,明确了运河德州段的三大遗存。一是原真性的运河沿岸风貌;二是大运河历史上“四仓”德州(临清、徐州、淮安)仍在发挥作用的仓储区;三是独特的苏禄王及其守陵村落。体现了大运河作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的功能,见证了中外交流的历史。
(三)对大运河德州段进行了考古调查。按照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山东省文物局的统一安排,市文化局对大运河德州段进行了考古调查工作,经过调查一是大运河德州段除水源因为上游蓄水能力下降和工业污染外,河堤、河道、河床以及各类设施基本保持了大运河原生态环境;二是调查发现文物点19处,分别是:(武城8处)老城遗址、董白三墓葬、甲马营墓葬、苏厂墓葬、苏厂窑址、达官营墓葬、达官营清真寺、关帝庙、(市区11处)芦庄墓葬、金炼墓地、德州码头、德州窑址、德州老城墙遗址、苏禄东王墓、西北街庙址、西北街运河沉船遗址、西北街墓地、高道悦墓葬和第三店墓地等,另据《德州志》记载,北魏时高贞、高庆碑刻,也是在第三店村运河河堤决口时被发现,目前,高贞、高庆碑已被山东省石刻馆收藏。
总之,大运河申遗工作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全社会的关注,随着专家学者的意见的统一和时间的推移,申遗工作越来越清淅,越来越明朗,人们对申遗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们坚信,大运河申遗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