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价值的重现 ——城市历史遗产的再利用

admin 2011-03-21 来源:景观中国网
随着城市生活方式和运转方式的更替以及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变化,一部分历史建筑、场地、街区等城市组成的原始使用功能或空间特征不再适用于当代的城市生活。然而它们记录了城市由昨天走到今天并走向未来的发展轨迹,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其与现代城市环境的关系不是被动地相互适应,而是现代生活和整体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利用。通过功能的优化或更替,其继续体现自身特征,达到新的完整性,在城市中发挥出新的活力。

  20世纪末及以后的一个时期为“重建时代”。  ——美国未来研究会(IAF)

  1可再利用的城市历史遗产
    
  随着城市生活方式和运转方式的更替以及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变化,一部分历史建筑、场地、街区等城市组成的原始使用功能或空间特征不再适用于当代的城市生活。然而它们记录了城市由昨天走到今天并走向未来的发展轨迹,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其与现代城市环境的关系不是被动地相互适应,而是现代生活和整体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利用。通过功能的优化或更替,其继续体现自身特征,达到新的完整性,在城市中发挥出新的活力。 
    
  1.1城市历史遗产与城市历史遗产保护 
    
  1.1.1城市历史遗产的概念  
    
  城市历史遗产的概念由牛津大学艺术学教授拉斯金(John Ruskin)于十九世纪后半叶提出,基于对上代劳动成果价值的考虑城市历史遗产应具有以下两方面价值:一是纪念价值,城市历史遗产可以唤起人们对古代的回忆,因此城市历史遗产成为城市历史记忆的象征,是历史信息的真实反映;同时城市记忆反映了城市的个性特征,和纪念价值相联系的是本地区域价值,使城市历史遗产成为本地、民族、区域身份特征的一种基本组成。 
    
  20世纪三十年代艺术历史学家兼工程师焦万诺尼创建了“城市遗产”一词,并想找到城市历史遗产的馆藏价值和使用价值中间的平衡点。20世纪60年代开始,城市历史遗产从建筑单体和著名纪念物扩展到次要建筑(住宅)、乡土建筑(村庄、民居)、工业建筑(工厂、车站)、城市肌理、城市街区、村镇、城市综合体。 
    
  1.1.2城市历史遗产保护 
    
  有活力的城市地区必须以现有的城市状况为基础。——1962年《马尔罗法》(即《保护区法》Les Secteur Sauvegardés,2000,p16)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就是要保持历史发展的延续性,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保护对象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城市建成环境是否值得保护,与它的质量没有绝对关系。因此它不仅应侧重于历史古迹的保护,还要保护那些貌似破旧、但反映城市过去发展历程的历史街区、中心区和旧城区部分。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可利用性”是价值判断的重要原则。  
    
  保护的基本目的不是要留住时光,而是要敏锐地调试变化的力量。保护是作为历史产物和未来改造者对当代的一种理解。——H. L. Gornham. Maintaining the Spirit of Place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不只是为了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 。城市中保护、更新和再开发三部分是不断变化、交替进行的,也是城市基本而持续的生长活动。片面鼓励新形式的开发而牺牲城市历史遗产,或过分强调保护旧建筑牺牲城市的舒适性和创新性,都是不妥当的,要使城市能够协调共生,有机成长。遗产保护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不是仅仅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与其他城市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真正的保护不是重现已逝去的旧时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美好环境,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1.2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体系  
    
  1.2.1现行遗产保护体系构成 
    
  保护体系主要包括历史建筑、景观地、保护区以及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为了保证作为公众利益一部分的遗产不受到地方利益的影响,各类列入国家名录的遗产的管理权限属于国家。 
    
  1)    历史建筑及其周边地区(Monuments Historiques & Les Abords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 
        
  1913年颁布的《历史建筑保护法》是20世纪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遗产保护法律,它奠定了当代法国遗产保护实践的基础,一直沿用至今。其核心是“列级的历史建筑”以及“列入补充名单的历史建筑”。1943年,对《历史建筑保护法》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修改和增补,将所有列级和列入补充名单的历史建筑周围500米半径之内的范围划为历史建筑的周边地区,对其中的建设活动进行调控历史建筑周边的环境与之协调。 
    
  2 )    景观地(Sites) 
    
  1930年5月颁布的《景观地保护法》主要目的是对“美学的、历史的、风景的或留下传说的”“留下人类杰作或其痕迹”的地方进行保留和保护。景观地也分为列级和列入补充名单两类,主要应用于对自然景观地和遗产的保护。 
    
  3)    保护区(Secteurs Sauvegardés)
1962年颁布的《马尔罗法》,即《保护区法》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对城市中心 “不卫生地区”大规模改造导致原有城市纹理被阻断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以法律的形式,通过规划规定和财政规定对作为保护区的旧城区的保护和价值重现提供支持,使古老的城市中心保持其空间和建筑特征,同时使居民生活现代化。 
    
  4)    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ZPPAUP) 
        
  《地方分权法》于1983年1月通过,它将国家和地方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权力分开,强调国家的职责在于遗产保护方面,加强地方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权力;并提出建筑、城市、风景遗产保护区,用于以更为合理的保护范围来代替原来的500米半径地区。研究制定ZPPAUP的决定权在于市长和市议会,审批由大区区长在民意调查后宣布通过。 
    
  1.2.2国家建筑师、规划师制度与拆除许可证制度 
    
  1)    国家建筑师、规划师制度(AUE) 
        
  国家建筑和规划师的工作主要涉及在被保护的城市地区,代表建筑与遗产省级服务中心(SDAP)与市长共同负责管理日常的建设活动,即颁发拆除许可证和建设许可证之前的方案审查。法律赋予国家建筑与规划师在项目审批中很大的否决权,他们代表国家利益,从专家的角度出发,对被保护的地区中的拆除和建设活动进行调控,特别是在各地的保护区和ZPPAUP中。 
    
  2)    拆除许可证制度(Permis de démolir) 
    
  拆除许可,即对建筑的拆除必须向当地市长申请许可。拆除许可证与建设许可证是完全独立的,取得拆除许可证只意味着对申请拆除许可的建筑可以拆除,与此后是否可以建设无关。反之亦然。 
    
  2巴黎、里尔城市历史遗产再利用的实践 
        
  下面将从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周围环境、城市片区和城市四个尺度分别列举巴黎、里尔两个城市的城市历史遗产再利用的实例。 
    
  2.1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多半是由于它们在建造之初对城市而言是如此重要,以致使用了最好的工匠、材料和最先进的建造技术。而对于今天的城市,这些建筑已逐渐丧失了其初始的使用功能,需要以新的功能重新适应于当代城市。除大教堂、城堡、城墙或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仍沿用其原始用途外,许多列级的历史建筑在维护其建筑原貌的基础上,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而不仅是一个供人参观的建筑外壳。改建为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设施是对历史建筑最常见的再利用方式。 
    
  2.1.1巴黎奥赛火车站——奥赛美术馆(Musée d’Orsay) 
    
  20世纪,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再被使用的铁路、车站、码头等交通性用地及其建筑对城市发展提出新的课题,对这些城市要素的改造和重新利用是在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 
    
  奥赛火车站建于1898-1900年,位于市中心的塞纳河边,临近著名的荣军院,对岸是丢勒里花园,周围分布着众多的官邸和政府机构,如法兰西学院、法国外交部、国民议会等。奥赛火车站是为了加强巴黎市与郊区及外省的联系,火车从地下经过,将从郊区和外省来的旅客迅速地带到城市中心,缩短人们在区域交通上花费的时间,并能与水上交通方便的换乘。 
    
  奥赛火车站的金属结构和繁复的装饰使其成为当时“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沿河立面的拱券、车站的进厅和长140米、宽40米的大厅是体现车站雄伟特征的三个主要因素。它的一部分是一座装饰豪华的高级旅馆。 
    
  战后城市地铁的发展和现代化火车对铁轨宽度加宽的要求使奥赛火车站的交通作用被极大削弱。1961年法国铁路公司(SNCF)进行了一场工程招标,希望将奥赛火车站和旅馆拆除,在原址上建造一座新的豪华旅馆,并可举行商业和文化活动。1970年,由MM.COULON和GILLET设计的一座水平方向的大型建筑赢得了竞争,方案获得了建设许可证。当时,在正在进行的中央市场(Les Halles)改造中,围绕着是否应该拆除原有的市场(Pavillons De Baltard),20世纪的建筑发展是否应考虑得更周全等话题引起了人们的争论,由此引发了对奥赛火车站原有建筑是否应当拆除的讨论,因为谁又能保证在丢勒里花园对岸如此靠近卢浮宫的地方选出代替原来建筑的方案是合适的。讨论的结果是当时的文化部部长Jacques Duhamel决定撤销对项目的建设许可,并提出将奥赛火车站和旅馆列为历史建筑予以保护。1973年3月,奥赛火车站和旅馆成为列入补充名单的历史建筑,并再次在1978年3月成为列级的历史建筑。 
    
  1973年法国博物馆中心提出“将原来的巴黎奥赛火车站重新规划、组织和进行功能的重组,将其改造为一个展示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叶艺术作品的美术馆。”(Paris Projet,No.23-24,p.325)改造工程从1980年开始,1985年结束。 
    
  作为一座被保护的列级的历史建筑,建筑的原始结构是不允许被破坏的。对奥赛火车站和旅馆的改建,是对空间的重新划分,而原有的结构,包括墙体和屋顶等要素则受到完整的保护。对空间重新划分后必须加入新的建筑要素,一方面应用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另一方面则需同被保留的结构相匹配。新的美术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央站台大空间的完整性,并将其改造为雕塑的展厅,成为整个建筑室内空间的中心。两侧月台的位置则被竖向分隔为几层,作为各类绘画作品的展厅。同时对改善建筑周围环境做了新的考虑。重新规划美术馆入口广场,禁止车辆通行;为方便步行和更充分地展示建筑立面,在建筑沿塞纳河岸的街道,除了高峰时段外只允许通行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其他车辆从下层堤岸上通过;在美术馆西侧,重建曾被拆毁的Solferino步行桥,使奥赛美术馆和丢勒里花园之间恢复直接的步行联系。


图1原为火车站的美术馆立面  图2室内大穹顶  图3由站台改造的展厅

    
  2.1.2公共浴场——音乐厅、博物馆(La Piscine Musée) 
    
  1922年市政当局委托建筑师Albert Baert建造法国最美的游泳池,Albert Baert已经在敦刻尔克浴室建造中充分显示了才能。当时的鲁贝还是繁华的纺织和羊毛制品之都,这个富有野心的工程克服了财政困难于1932年完成。这是建筑卫生学者和三十年代活跃的装饰主义的胜利。人们喜欢由最流行的拜占庭式和光彩渐退的摩尔式风格彩色玻璃、珐琅马赛克混合而成的复合风格。建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运动游泳池和公共浴室的建立,为大量的鲁贝(Roubaix)市民提供运动和卫生服务,也成为了一个非正式会面和教育孩子们注意个人卫生的场所。除了极好的瓷制游泳池,一个花园、两侧划分成小格间的浴缸,还有美容美发沙龙,里面有指甲修饰师和手足病医生,蒸汽浴和洗衣房。运动设施抵抗不了时间的侵蚀,同时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游泳池于1985年关闭。但由于其优秀的建筑装饰艺术,如今已登陆二十世纪遗产,推倒这座昂贵的位于鲁贝市中心的建筑是不可能的。1990年市议会和法国博物馆管理局同意在其中建立鲁贝的美术和工业博物馆,并举办了国际竞赛,评委团选择了Jean Paul Philippon的方案,因为他充分尊重场地,恰当地运用地区历史中产生的所有元素。工程从1998年1月持续到2001年秋末。现在游客们可以享受评委团的正确选择和“浴室中的博物馆”的独特理念。“这座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杰作。”


图4公共浴室旧照——入浴者        图5吸引众多儿童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重要展厅当然是中心的游泳池。从代表海王星的“狮子”嘴中倾泻的水始终注满泳池,泳池边缘有台阶步道。艺术作品专门收藏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作品,按年代顺序排列并设有不同主题,有绘画、纺织品、陶瓷器、家具、照片和雕塑。游客们漫步于众多雕塑之中,女歌手、沐浴者、舞者和美丽的沉思石。男子雕像为樵夫、播种者或运动员。所有这些作品都是真人尺寸,证明了十九世纪中期法国雕塑学校是没有任何运动的先锋派的奴隶,但同时这也保证了十九世纪雕塑传统的平稳延续。 
   


图6公共浴室旧照——中央游泳池       图7可举行音乐会的音乐厅

    
  在参观中我们会惊奇地听到公共浴室沐浴者的叫喊声,孩子们的哭声、笑声等历史声音有规律地回放,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得出这里满是沐浴者的热闹情景。这个装饰雕塑的展厅周围是许多个小隔间,有旧的衣帽间,浴室,淋浴间。博物馆的收藏品按年代顺序排列的序列展示,这里的作品没有特殊的主要作品。鲁贝的博物馆只能够收藏少许由北方工业大亨们收集的珍宝,其它散布在Douai,Lille,Tourcoing和Valencians。但即使是这少量的部分也是令人兴奋的,他们表明了这一地区的历史以及不同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品味。 


图8公共浴室旧照——咖啡厅         图9展示艺术品的画廊

    
  游泳池博物馆的工业部分保存了鲁贝纺织厂艺术和技术知识,描摹了十九到二十世纪建造的主张以纺织为核心产业工业城市的特征。博物馆对每个人都是易接近和开放的,无论其文化起点或是受教育程度。它并不展示高深的科学,它只是仔细地运用细节,通过各种感官方式,以艺术的形式展示水带来的乐趣。  
    
  2.1.3里尔美术馆(Palais des Beaux-Arts de Lille) 
        
  里尔市的老美术馆建于1985年,位于市中心,里尔保护区边缘,面对里尔市警察局。老美术馆曾被毁掉一半,又经过多次损害,美术馆的使用逐步衰败,建筑的自身意义也随之消失。 
        
  根据任务书,将对老美术馆进行扩建,增加新的展厅和办公服务设施。首先,对老馆建筑外表进行清理,去除表面的污垢,使建筑的原貌以及与城市的视觉联系得以恢复,并对建筑室内空间重新进行布局,增加了丰富多彩并富有现代气息的装饰要素。接着通过对扩建部分的设计为美术馆创造一个新的院落式小广场。扩建工程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大面积的扩建部分位于老馆与新建筑之间的小广场地下,是展示当代艺术作品的展厅和青少年艺术工作室。而扩建的地上部分是为美术馆配套的办公和服务建筑,仅有一个开间的进深。这一部分扩建建筑与其说是出于功能需要而增加,不如说其景观效应更为重要。 
    
  玻璃产生的梦幻般的影像是这个设计的中心所在。扩建建筑面向老馆的墙面由三层玻璃构成,其中中间一层是由小镜面玻璃组成的方格网。扩建部分的建筑高度也正好使对面老馆的立面轮廓完整地映衬在走廊的红黄底色上,从而为老美术馆创造了一个新的表现立面,按建筑师的话来说是一幅油画,一件艺术品。 


图10映有老馆的新馆立面         图11新馆的彩色玻璃窗 
  

    
  同时院落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玻璃表面,它既是院子的地面,也是地下展厅的屋顶。老馆与扩建建筑的重叠影像共同投射在玻璃面层上,形成了新与旧交叠的景象,也使这个院落式的小广场成为美术馆新的中心。 
    
  2.1.4里尔纺织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Maison Folie de Wazemmes) 
    
  从法国北部煤炭带上逐渐衰落的工业镇到今年的欧洲文化之都,里尔为了改变其形象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就包括Lars Spuybroek 主持的19世纪纺织厂的重新改造来容纳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Spuybroek的Wazemmes地区的Maison Folie是一个将一系列废弃建筑(包括一个教堂、收容所、农场和边界上的贸易站)转化为所谓的“House Madness(Maisons Folie)”计划的一部分。独创的House Madness历史性地融合了轻率、娱乐和魅力,使喜欢皇室和十七、十八世纪风格的住所发展成为具有更为细致和奇异的结构的圆形花园和大的住宅区。由于他们的目的是带来惊喜和愉悦,没有掺杂任何偏好在两种形式和材料中,所以没有任何限制。 
    
  里尔的现代城市House Madness想要延续古怪而具有试验性这种传统,同时利用当代的艺术和文化主题促进市民的觉醒——废弃工业建筑被克隆和再建的先例像纽约、鹿特丹、格拉斯哥和汉堡一样多样,在城市中已建立完善。 
    
  纺织厂建于19世纪中期,于1990年关闭。它被窄街从中间切开,包括两栋建筑,共三层,高15米;建筑面积851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2250平方米。修复中增加了新的街道和空间,以在Wazemmes的活动和艺术中心创造一个新颖的公共空间。Lars Spuybroek运用震撼人心的金属外壳将整个空间装点得光芒四射。展览室、厨房被置换成接待处和研究室,同时将它原始的砖结构保存完好。这些老建筑容纳了一个350m2的展室,艺术家工作室和视觉艺术灵活的工作空间。由于装有可滑动的隔断墙,可以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调整和重新组织室内空间。每逢周末,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连同当地的居民共同组织各种民俗文艺表演活动,以彰显当地独特的文化色彩,增进欧洲乃至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地方。


图12原建筑外立面添加现代元素    图13建筑立面效果

图14建筑平面图及剖面图

    
  2.2历史建筑周围环境 
        
  对历史建筑周围环境的再利用的目的是使保护建筑周围的城市空间焕发新的活力,使这些地区继续或再次成为人群聚集的场所,同时使保护建筑本身再现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是建筑的使用价值,也可以是建筑作为城市标志或背景的环境价值。 
    
  2.2.1凡尔赛皇家菜园——凡尔赛国立景观设计学院    
  (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u Paysage de Versailles) 
    
  凡尔赛皇家菜园是凡尔赛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十七世纪由Jean-Baptiste de La Quintinie将路易十四国王赐给他的湿地改造而成。全园9公顷,由于采用精细和高质量的耕作,每年都会收获水果和蔬菜,几百年来从未停止过。 
    
  凡尔赛国立景观设计学院前身为凡尔赛国立高等园艺学院,充分利用了皇家菜园的优越条件,将其作为学生植物、园艺学习和实践的基地,每个学生可以分到一小块试验田。园内植物至今仍采用传统的修剪方式(如图17),以充分利用阳光。道路顺应地形的起伏,规整地划分菜园,只做修缮,没有改动过。在南侧的园地,还有禁止任何人进入的用于保护蜜蜂繁殖生长的专用地,并立有图示蜜蜂地下穴居的讲解牌。 
    
  五月,昔日的皇家菜园依然一片葱绿,生机勃勃。然而它的主人已由威严的一国之君变成了一群活跃的学生和教师。他们在这里影响着法国乃至世界景观设计学专业的发展,众多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从这里走出,皇家菜园


图15昔日的凡尔赛皇家菜园现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图16学院温室入口

 
图17皇家菜园的传统修剪方式      图18现为学生实习苗圃

    
  2.2.2卢森堡宫——卢森堡公园(Palais et Jardin du Luxembourg) 
    
  卢森堡公园占地23亩,园内种满林木和兴建了很多休憩地方,是巴黎的“市肺”,巴黎人都喜欢在晴天的日子拥往这座公园,坐在那里看书和享受日光浴,轻松一下。公园南面是养蜂场和兰莆;在东面有一座建于1630年的长方形华丽精巧的鱼池(Fountain des Médicis);北面则是卢森堡皇宫(Palais du Luxembourg),最初是为亨利四世的皇后Marie de Médicis建造的,以满足她对故乡佛罗伦斯的怀念,自1958年开始,它就变为法国的上议院。而原本是皇宫的温室,现改为卢森堡博物馆(Musée du Luxembourg),展出在世艺术家的作品,很多临时展品都出自高手手笔。  
    
  卢森堡公园虽然久负盛名且规模较大,仍然是重要的区域公园。它吸引了连续几代的巴黎人,当他们成年以后仍保留着对其不可磨灭的记忆:在中央水池进行的帆船模型比赛,骑着小马徜徉,驻足探索树林中的秘园奥妙,或是曾经看似巨大的秋千。它的魅力不曾减退。你将会穿过浪漫的步行者,他们经常躲避在美第奇喷泉的边缘,好学的学生们坐在数不清的绿色锻铁小椅子上,普通人,家庭,或是音乐爱好者,享受在每年天气晴好的日子组织的免费的音乐会。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延续它的记忆的地方,让自己由漫步在绿荫覆盖的传统树林(栗树、悬铃木、椴树……)或更多的异国树木(泡桐、皂角、银杏……)的欲望牵引着,用脚步丈量春季路边满是报春花、勿忘我的小径。那里根据季节混合了天竺葵、矮牵牛、蒲包花、藿香、大丽花和鼠尾草,可以连续八个月不知疲倦的开了又开。在这植物的伊甸园,所有的愿望或者几乎所有的愿望都可以满足。如果你是网球或球组的业余爱好者,这里有6个网球场和2个运动场;如果是养蜂者也可以得到满足,重建于1991年的养蜂中央公司使你真正省去了参加养蜂学校的课程。每年养蜂的收获都卖给橘园(1839),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1856年。另外这门课程可以提供学习卢森堡公园散布在果园中的多种树木和果树的机会。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天堂,可以完全不用担心地让他们在巨大的封闭公园中玩耍。 


图19围绕中央水池随意闲坐的人们  图20绿阴环绕下在沙坑中玩耍的儿童

图21出租马匹游园     图22艺术家在结钢丝“蛛网”装点传统雕像

    
  2.2.3富日广场(Place des Vosges) 
    
  富日广场位于塞纳河右岸的Marais保护区的东南角。1604年亨利四世为意大利商人建立了一个生产丝绸和金银饰品的加工厂,并授予六位最富有的商人贵族头衔。1612年亨利四世决定为巴黎市民提供一个散步和举行节庆的场所,在这座加工厂旁建成了皇家广场,也就是今天被誉为“巴黎最美丽的广场”的富日广场。 
    
  富日广场以它少有的几何规律性而著称,在建造广场时亨利四世国王为此专门下了敕令,规定了建筑设计师必须遵守的要求:由每侧9栋、四侧共36栋相同面宽的大楼围成一个每边都是140米的正方形广场。每栋大楼楼面须用毛石与条砖砌成、蓝色大倾斜角度的坡屋顶,外观保持一致,除此之外,内部装饰可由主人自由决定。这一格局赋予广场和楼宇建筑一种特殊的宏伟气势。此外,大楼底层以回廊贯通,环绕广场四周,这在巴黎当时的建筑风格设计上,属于一大创新。几百年来,虽然建筑几经改建,但这一规律始终保留至今。 
    
  在1610年亨利四世去世时,广场建造工程已接近尾声。起初,广场只是一个四方形空地,既无树木、花园,也无栅栏、塑像。沃日广场建成后举行的第一次盛大节日是1612年4月路易十三和西班牙公主的婚礼庆典。沃日广场也曾一度成为决斗的场所。宰相黎世留(Richelieu)决定在广场中央竖立一座国王骑像,以为这样便能使决斗者不敢再来国王像前决斗。第一座路易十三的骑马像完成于1639年,而栅栏和中心花园则修建于1682年。 
    
  皇家城堡在南面的中央,穿过广场的道路通过国王城堡,在北面与此对应的是皇后城堡。现在广场的草坪中种植着大棵菩提树组成的树丛,砂砾路的两边是修剪整齐的菩提树。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一家曾于1832年至1848年住在沃日广场6号盖梅内公馆(Hotel de Guéméné)的二楼。1901年10月3日,巴黎市议会决定在该场所设立维克多•雨果博物馆(Mussée Victor Hugo)。雨果博物馆于1903年6月30日正式开馆。馆内不仅收藏了许多雨果的遗物、手稿、作品、证物,而且还有许多绘画和雕塑作品,包括罗丹(Rodin)的雨果塑像;此外,馆内还陈列了许多家具、陶器、素描;藏书馆则收集了诗人的全部作品以及有关其著作的研究资料。


图23环绕广场的柱廊          图24广场草坪上的美好下午时光

图25昔日的国王城堡        图26 与路易十三骑马像同享一片绿阴

图27广场内景

    
  2.2.4拿破仑广场(Place des Napolon) 
    
  卢浮宫始建于查理五世(Charle V,1364-1380年)时代,是国王的居所,在路易十三到路易十四时期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一直到拿破仑三世时期,卢浮宫的整体建设工作才结束,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面貌,整个宫殿占地19.8公顷,建筑占地4.8公顷,长达680米,卢浮宫最后成为巴黎城市主轴线的起点,呈不完全对称的U形构图,共由三进院落构成,其中东端的正方形庭院完全封闭,中间的矩形庭院在西端连接着两侧围合,西端开放的花园,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卢浮宫的建设先后近600年,跨越了从中世纪到近现代的漫长历程,成为由不同建筑风格组成的艺术精品,记录着无数国王权力的更替,成为法兰西王朝的象征和历史见证。它的建筑功能也几经更改,最后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博物馆。  
    
  卢浮宫自1793年成为博物馆以来,藏品不断增加,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经多次扩建,但它的7万多平方米的展出面积已经容纳不了40万件藏品,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卢浮宫博物馆缺少必要的服务设施。在以车代步的西方世界,它没有停车场;在自动传送梯普及的今天,它的观众得依靠双腿上下左右。如想由南到北参观,首先必须具备步行1.7km的勇气。同时,它还缺乏如其它博物馆所必备的与本馆相适应的、用以传播和介绍有关知识的图书馆、电教馆等。所有这一切都大大影响了卢浮宫的魅力与作用,整治与扩建卢浮宫已势在必行。贝聿铭与法国建筑师米歇尔•马卡里、卢浮宫总建筑师乔治•杜尔瓦等共同制定了一个方案,在这个方案中,贝聿铭考虑到要尽量保留卢浮宫原有的外观,一个奇特、大胆的设想被提出:所有服务设施都建在地下。其中包括接待厅、问询处、休息室、托儿所、图书馆、电影厅、音乐厅、视听中心及咖啡馆和一条商业长廊。此外在小凯旋门西面的地下还建造—个可以容纳1000辆小汽车、50辆大轿车的地下停车场。另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是:把地下设施的出入口建成一座高20m,底宽30m,80 %透明,20%反射的玻璃金字塔。他采用了严格的空间组织原则,将玻璃锥设置在卢浮宫的主轴和次轴的交叉点上。作为扩建后的博物馆主入口,金字塔西侧底部的大门宽8m,高2.5m。通过精湛的构造技术把建筑塑造得晶莹剔透,在金字塔的三面还放置了一个方形水池以及用于地下采光的三个小玻璃金字塔。在227米×113米、面积2.57公顷的拿破仑庭院中,36米见方的金字塔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均表现出适宜的比例。改建后的拿破仑广场包含了拿破仑庭院核心区和西面花园外围区,构成了一个双重U字形结构。


图28“金字塔”与卢浮宫   图29在昔日拿破仑庭院中休息戏水的人们

    
  当年玻璃金字塔的“怪异”曾经引起很大的争议,而今天看来,这些玻璃金字塔与周围的水、云、光、天等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似乎已经是卢浮宫的有机组成了。扩建后的卢浮宫展厅面积扩大了80%,具有了完备的接待服务设施,这座古老的艺术殿堂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博物馆。贝聿铭大师的这件作品也成为保护城市风貌、结合新旧建筑形态的典范。


图30大小“金字塔”与卢浮宫的和谐比例 图31从“金字塔”内看卢浮宫

    
  2.3 城市历史片区 
        
  这里的“城市历史片区”对应于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体系中的“保护区”,对保护区而言,整治和保护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之所以被确定为保护区,是出于这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所显示出的建筑、城市和遗产价值。“在今天的城市中,国家建筑师与规划师应该推动适合于历史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当他们将城市历史地区作为丰富多样的城市中的一部分时,他们将城市的记忆整合进城市规划的活动中,并致力于将一个孤独的‘城市博物馆’转变为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城市地区。”(Marinos,法国重现城市文化遗产价值的实践,2001) 
    
  2.3.1酒码头、仓库地区——贝尔西公园(Jardin du Bercy) 
    
  1977年的巴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在贝尔西大街的周围地区,建成以一个公园为中心的居住和公共活动地区,并建设大型的公共设施。十七世纪开始沿着贝尔西大街建成一些带花园的住宅,随后又沿着塞纳河建成大量木材仓库。从十八世纪开始,这里就一直是巴黎重要的酒码头和仓库,许多著名的葡萄酒就是从这里上岸进入每家每户的。直到地价上升使这些码头迁到离城市更远的地方,这个地区便逐渐被废弃。贝尔西地区曾是城市的郊区,而随着城市的扩展早已成为市区的一部分,这样的地区为城市新的建设提供了理想的空间。 
    
  不同时期相对单一的城市功能留下的痕迹在这一地区相互叠合,形成了十分特殊的城市纹理。酒码头的历史对该地区而言占主导地位,南侧的Saint-Emilion和Lheureux酒库是列入补充名单的历史建筑,500棵大树也是这个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规划设计中都必须予以考虑。 
    
  1987年对占地12-13hm2的贝尔西公园组织了设计竞赛,最后名为“记忆的花园”被认为清晰地阐述了当地的历史沿革和形态特征的方案赢得了竞赛。方案最重要的特点是在公园内部组织了两套路网系统,新增添的一套路网系统构成了现代公园的结构骨架;同时,选择地保留了一部分原有的道路和铁路线,形成另一套路网系统,这些道路保留了原来的材料,成为酒库历史的见证,并保持了道路和现存树木的空间关系。此外,方案在公园内保留了两栋原有建筑,它们与保留的一套路网一起成为反映当时历史信息的重要景观要素。


图32这里是各类体育活动的理想场地  图33两套路网系统——讲述不同的故事  

图34原有的铁路与铺装     图35由原有的构筑物装扮而成的花架

    
  在贝尔西公园建设的同时,对其周围新的社会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开始进行,它们的规划和建设都是以贝尔西公园为基础。公园西侧的Cour Saint-Emilion曾是狭长的酒窖,现在已被改建为商业服务和文化活动综合地区,原有的酒窖被保留并被改造为餐厅和小商店。公园、住宅、餐厅、电影院、小商店和地铁口都方便地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改造的实施成功地赋予贝尔西地区以新的活力,但功能的转换没有使延续了300年的城市纹理演化产生彻底变化,而是使其成为新的城市活动的载体,在继续使用中延续它们的生命。 



图36公园外统一规划控制的住宅    图37位于园内的体育馆

    
  2.3.2工业活动遗址:矿坑——湿地公园(Le lagunage de Harnes) 
       
  该工程坐落在法国北部人口稠密的工业区中一块东西绵延200公里的原野上(一半在法国一半在比利时)。随着煤矿的枯竭,这一地区形成了几千公顷的废弃地,而这个项目就是在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的政策下产生的。 
        
  Harnes湿地工程在其中的一块废弃地上建造一座自然净化站,利用矿井的原址作为湿地的一个个水池,最后的一个水池是由于矸子山的影响产生的。项目位于25km2的集水区的低处,可以收集相当于80000居民生活污水的水量。污水在传统净化站中处理,lagunage进一步净化使水达到洗浴的质量标准。项目规划由技术数据得来,同时要处理其他同样重要的数据:谷底的生态系统、居民对场地利用、项目的视觉效果、项目与沿渠的其他自然地之间的联系。 
        
  工程分两个阶段进行。1996年土地公共所有公司开始了第一轮大改造,使在区域中的工业废弃地上挖出主要水池和水渠以及在将近200公顷的区域重新种植成为可能。这次广泛的改造主要作为开始运行区域的“连接结构”,为初步改造打下了基础。植物直接种在黑片岩上,从混合了煤的基质中吸取几乎和开放地表一样多的养料。在十多千米长的边缘均匀地种植三种特殊的植物:桦木、红瑞木和忍冬属的植物。 
    
  第二阶段建造从2002持续到2004年,工程费用1825000欧元,得到了众多社会团体和组织资助。首先整理地形,再用粘土为水渠和水池做防渗,然后引入水种植植物。水池由间距10米的坝分隔,这样迫使水需要较长的时间流过,就像肠的弯曲增加了营养物质通过和消化吸收的时间。


图38片区在城市中的位置       图39公园周围的大片居住区   

图40湿地公园中由矿坑改造的水池和坝  图41净化与美化功能兼具的风车

图42一战时留存的碉堡,现成为鸟类和蝙蝠的家 图43湿地公园兼具生态教育功能

    
  两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修建的碉堡,其中一座在项目中保留作为生物避难岛。这些岛是公众无法进入的,所以可容纳鸟类安稳地做它们的窝,同时它也是蝙蝠的别墅。在水池中的种植很像新的水稻田(水深30-40cm)。多亏了水中的“污染”——硝酸盐和磷酸盐——做肥料,香蒲的根才能长得非常快。六个月后,水池被迅速成长起来的芦苇和香蒲所掩盖。为使它们能够继续大量吸收硝酸盐和磷酸盐,这些植物每年收割一次,这样可以保持植物的持续净化能力。 
    
  湿地公园也成为了生态教育的场所。这里可以看到在市区里难得一见的湿地鸟类,配合图文并茂的讲解说明,既增长了公民的科学知识,又增强了公民对鸟类的保护意识。把矿坑改造为净化水体的湿地,将水体净化的过程展示给公众,也有助于提高公民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 
    
  2.3.3蒙马特尔区(Montmartre) 
    
  巴黎西北部18区的蒙马特尔区(Montmartre)位于130m高的蒙马特尔高地上。蒙马特尔因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聚集了一大批艺术家而著称,其中包括欧洲最负盛名的画家雷诺阿、皮萨罗、图卢兹和毕加索。在大革命之前,还是城市郊区的蒙马特尔高地因为那些危险的小酒馆而声名狼藉,肮脏的街道一度成为流浪者的天堂。为了挽回这一地区的名声和日益失去的居民,著名的圣心教堂(Sacré-Coeur)于1891年在蒙马特尔的山顶上建成。由于在教堂附近的区域人们能够俯瞰整个巴黎,特别是黄昏时的城市美景。与此同时,蒙马特尔山丘下的小酒馆、夜总会逐渐蔓延,开始吸引来自于巴黎各处的小市民、中产阶级、旅游者和艺术家,蒙马特尔高地的娱乐活动迅速繁荣起来,过去的磨坊被改造为舞场,最著名的莫过于保留至今的红磨坊。艺术家和城市平民的聚集使这个成为一个与山下尊贵的巴黎城过着不同生活的几乎独立的小社会。蒙马特尔高地无可辩驳地成为19-20世纪欧洲剧烈的绘画运动的见证人,直到一次世界大战,这里始终是巴黎城艺术灵感和梦想的集中地。 


图44圣心教堂         图45蒙马特尔高地上的街道和房屋

图46从圣心教堂俯瞰巴黎 图47广场中的画家和游客

    
  今天蒙马特尔高地虽然早已融入城市,但仍然保持着它的与众不同,作为一个有着特殊历史文化和美丽景致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600万的旅游者。弯曲起伏的小路、高低自由的乡村住宅、富有亲和力的咖啡馆、俯瞰巴黎的美景,还有关于艺术家的各种故事,都为这座小山丘染上了层层魅力。过去画家们的露天画廊——Tertre广场已成为蒙马特尔热闹的旅游路线中的高潮,画肖像的画家成了旅游节目中的一部分。1886年,一个由巴黎市资助的协会“老蒙马特尔”协会成立了,它的职责是促使公众了解蒙马特尔的历史,建立关于蒙马特尔的资料档案,帮助各种关于蒙马特尔的研究活动。为此,协会建立了展览馆和档案馆,努力保护了一批蒙马特尔区的历史建筑,蒙马特尔区保护规划也是由协会在1955年推行的。因此蒙马特尔能够将它的乡村特质保留完好。 
    
  由于处在城市的边缘,蒙马特尔直到19世纪中期仍然是一个小镇,没有纳入巴黎城市的范围,人们常说蒙马特尔的南侧山坡是城市,北侧山坡是乡村,山顶上的圣心教堂是它们的分界线。蒙马特尔区的建设始终不需要遵循巴黎的城市建设规定,而是按照地形自然建设。蒙马特尔区的建筑师Claude Charpentier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依靠自己的力量组织了一场对蒙马特尔区规划和保护的研究,命名为“神圣的山丘”计划(Butte Sacrée),1943年法国颁布了历史建筑及其周边地区保护法,蒙马特尔高地因两座列级的历史建筑而成为历史建筑的周边地区得到保护。随后蒙马特尔区又被列入景观地(Site)名单。1952年塞纳省省长委任Claude Charpentier与Jacques Oge共同承担蒙马特尔区的保护规划。Charpentier比较了沿街建筑的现状和规划建筑立面,希望“让公众发现,蒙马特尔是被极大忽略的旅游资源”。对大多数街道,Charpentier建议拆除那些建于20世纪30年代6-7层的建筑,代之以新的乡村风格的两层建筑,这种保护概念的提出先于法国的第一个保护区巴黎Marais区的保护规划。事实上,少量的20世纪初的建筑在今天也成了建筑遗产的一部分,并使整个地区更有生气,其中包括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规模最大的艺术家村。    
  Charpentier在规划中涉及到用地功能、建筑高度、建筑材料、绿化空间的保护和创造、朝向巴黎城和郊区的视觉通廊的控制、整体环境特征要素的保留和体现、山顶上的交通优化和地下停车场的设置等,可以说是对保护区规划方法的一种试验。在与区政府的合作下,Charpentier还制定了关于广告设置、店面色彩、建筑立面改建等更为具体的规定,并提出保护“街道整体环境”以维护蒙马特尔特有的城市景象。 
    
  2.4城市——塞纳河(La Seine) 
    
  塞纳河发源于法国北部朗格尔高地,由东向西,曲曲弯弯,流经巴黎,于勒阿弗港附近注入英吉利海峡,全长776公里,是法国三大河流中最短,却名气最大的一条河。塞纳河在流经巴黎前,先后汇入了约纳河和马恩河,使水流量更加丰富,从而为巴黎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大都市,提供了丰沛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水环境。巴黎位于塞纳河的下游。由于塞纳河的主要流域地处巴黎盆地,所以这条河的主要特点是落差小,水流平稳。尤其是巴黎下游的370公里河段,河道宽都在200多米以上,水深均超过3米,可全年通航,使塞纳河成为法国航运价值最高的一条河流。发达和便捷的内河航行,成为巴黎占全国1/5工业生产能力和1/4服务业的有力支撑。在平静而美丽的塞纳河上,不仅可以看到各式豪华游船,坐满世界各国游人,来回荡漾于一座又一座大桥之间,更可以观察到那些西欧特有的,几百吨乃至上千吨的平底船、顶推船,满载货物,川流不息地往返于上、下游港口。  
    
  塞纳河沿岸排列着史诗般的宏伟建筑物。以塞纳河为界,南岸以文化发达而著称,北岸是巴黎的商贸中心与政治中心。南岸有赫赫有名的埃菲尔铁塔、军事学院、拉丁区、巴黎大学、卢森堡公园、先贤祠等。北岸有享誉全球的卢浮宫、协和广场、杜伊勒利公园、大王宫、小王宫、香榭丽舍大道等。这些精美的建筑绝大多数建于18世纪初~20世纪初,风格各异,有哥特、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洛可可等风格。尽管建造年代跨越几百年,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但它们都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建筑符号,如浅灰色的石墙、蓝灰色的金字塔形坡屋顶、底层连续的拱形柱廊或厚实的底座、立面上精美的雕饰等。所有这些建筑整体协调且富于变化,延续了历史文脉。塞纳河上建有风格各异的桥梁,从埃菲尔铁塔西侧码头乘游船东行至圣路易岛约3km的河段内便有20多座桥梁,每座桥梁的结构、造型、风格都各不相同,建造年代跨度很大,用材也不尽相同,并且关于这些桥梁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从埃菲尔铁塔附近的码头乘船东行,经河心岛南岸至河心岛最东端游船调头,再沿河心岛北岸回行,时间约1小时,总行程约6km,这是游览塞纳河的经典线路。 
    
  塞纳河在1830年前受到了严重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污染,成为一条与巴黎城市极不相称的河流。1830年,巴黎市政府开始对塞纳河进行整治,经过四十年不懈的努力,到1870年整治结束后,塞纳河两岸成了功能齐全、景观丰富、亲水性好的景观功能带。1830年~1870年,历届政府投入巨资,组建由规划、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整治队伍,始终按照规划进行整治,从未间断,直至塞纳河整治完成。整治的项目包括清疏河床、修筑堤坝、修建桥梁、整治两岸的绿化和建筑、截污、配置水面清捞垃圾设施、建设河心岛等。1989年巴黎市政府在原来整治的基础上,对塞纳河巴黎城区河段实行分段治理,将市区段分成A、B、C三段,每段4km。A段为旅游区,位于城市中心,集中了巴黎历史悠久的建筑、文物古迹,拥有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之都的精华,如闻名于世的罗浮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等就坐落在该段两岸。该段不允许发展工业,只能发展旅游业。B段为旅游、商业区,既可以发展旅游业,也可以在两岸兴建商业建筑。C段为工业区,集聚了B段原有的工厂。 
    
  为弥补塞纳河原有河岸断面设计以功能为中心、过于机械呆板的缺陷,在保证城市防洪要求的前提下,规划通过对河道断面进行设计,改造护坡,增强了城市滨水空间的自然性和亲水性,尽量避免采用简单的混凝土直立护岸形式。塞纳河市中心区两岸河堤一般分为两级,靠近水面的一级以休闲、旅游功能为主,上一级河堤则是主要的交通路面,上下两级河堤间有方便的人行道和车行道相联系。塞纳河城区段两岸都有与塞纳河相平行的滨河干道,这些干道一方面承担了大量东西向的交通流量,另一方面也是景观路,路的两侧栽植了密密的梧桐树及其他景观树,树的背景是精心设计的欧式古典建筑。滨河干道同时也是塞纳河两岸的陆路游览线,可实现与水上游览线的互动和补充。在绿地规划上,采取点、线、面相结合,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的方式。沿河既设有“绿化长廊”,也设有一些主题公园。塞纳河两岸成为人们观光、休闲的理想去处。 


图48塞纳河上的桥及两岸建筑

图49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    图50沿河的带状绿地

    
  3启示 
        
  从以上法国巴黎、里尔两市的城市历史遗产再利用实践中可以看出,法国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体系,值得学习和借鉴。同时在体系背后的对待城市历史遗产的价值观念更让人深思。 
    
  3.1多层次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法国城市历史遗产涵盖了从历史建筑,到历史建筑周围环境,再到城市片区,最后到城市的不同尺度,同时对每一类城市历史遗产都设有分级,由不同级别的政府组织给予不同强度的保护。在充分保护城市历史遗产特征的前提下,不同尺度的城市历史遗产的改造和再利用承担着解决不同城市问题的责任。 
    
  历史建筑的再利用重在发挥历史建筑的建筑、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它们的特殊形象在城市中的标志性作用,结合历史建筑所在社区、片区、城市、乃至国家的需要和建筑自身特征,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改造,在保证历史建筑特征不受到破坏的同时,尽量使其承担更多的社会功能。     
    
  与历史建筑相似,历史建筑周围环境的改造和再利用大多也出于原有功能对现代社会的不适应。历史建筑周围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一方面在城市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须满足城市居民的户外城市活动需要,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作为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过渡,要优化城市环境,营造适宜的城市氛围。 
    
  对城市历史片区的进行保护和改造的目的不仅仅是恢复和强调其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使保护区继续成为有人居住、有城市活力的地区。由于长期的历史变迁,在这些有着辉煌过去的地区,占大部分的住宅建筑往往面临着功能改善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比修复一幅历史建筑要复杂得多,不仅仅涉及美学领域,还涉及到居民结构的改变、经济活动改变等社会问题。 
    
  3.2制度法规的积极作用 
        
  城市历史保护区由国家文化部负责制定的保护区规划(PSMV)来指导和控制其中的建设活动,由国家文化部委任的建筑师负责制定,并由各省直属国家文化部的国家建筑与规划师执行。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城市建设采用国家干预的方式,不纳入普遍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国家建筑师、规划师制度保证了城市历史遗产在修复、保护、改造再利用的过程中具有专业人士的指导、监督和审查,拆除许可证制度保证了城市历史遗产能够被及时保护,不会被随意拆除,这为城市历史遗产的再利用提供了可能。 
        
  城市历史遗产在由国家政府统一保护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随着《地方分权法》的实施,地方政府对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对保护区的关注日渐增大。一座城市若拥有一个保护区,将有助于显示城市的文化含量,对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投资者和旅游者都有很大的好处。虽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仍属于国家管辖的范畴,但地方政府越来越积极地参与保护区规划的制定工作,力求使规划更为灵活,更容易介入新的城市因素和利于实施,将保护区的历史及其未来发展的潜力结合起来考虑。历史遗产不再只是中央政府选择的代表国家形象的特征,它们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地方资源。 
    
  3.3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价值观念 
        
  第一,将带动城市发展和解决城市问题作为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目标,这也将使城市历史遗产更好的融入现代城市和生活,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历史遗产的综合价值。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涉及到城市的多个层次,而每个层次都有其解决相应社会和城市问题的任务,城市历史片区更成为了城市可发展用地和城市未来重要发展项目的主要目标。如贝尔西新区、蒙马特尔区等。 
        
  第二,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针对建筑和环境的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且方式灵活。从美术馆、博物馆,到社区文化中心、国立景观设计学院、湿地公园等,只要是在保持城市历史遗产特征的前提下,任何有益于城市发展的创新都是可以接受的。同时在城市建设的具体操作上虽有详细严格的程序,但一旦关系到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就要以城市历史遗产为重,只要城市历史遗产还没有被破坏,保护就不会太晚。奥赛美术馆的保护就是在收回已经颁布的新建筑的建设许可证时开始的。 
        
  第三,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利用的整个过程中,公众参与始终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自发的民间组织和协会以及普通市民可以在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蒙马特尔区的“老蒙马特尔”协会建立展览馆和档案馆,建筑师Claude Charpentier依靠自己的力量组织的“神圣的山丘”计划(Butte Sacrée),都为今后蒙马特尔区列为景观地以及蒙马特尔区保护规划的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注:图7、19、20、21、22、23、24、28、29、30、31由李迪华拍摄  图44、46、47、50由刘琴博拍摄  图10、11、15、16、17、18、25、26、32、33、34、35、36、37、45、48、49由涂先明拍摄 
图1来源于
http://yyzdg.spaces.live.com/?_c11_BlogPart_blogpart=blogview&_c=BlogPart&partqs=amonth=12&ayear=2005 (Karen in Germany: 2005年12月)  
图2、3来源于http://www.liuxiaoling.com/home/oblog/user1/2/archives/2005/113.html   
图4、5、6、8、9来源于http://www.french-art.com/musees/roubaix/  
图27来源于http://www.fgdtz.com/bbs/ViewFile.Asp?FileName=200621712171926.jpg  
图12、13、14、38、39、40、41、42、43来源于里尔建筑学院提供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刘立硕.巴黎塞纳河沿河地带功能开发及对淮安市里运河的启示.规划师,2006(22),9:94-96
2 蔡永洁.城市广场 历史脉络•发展动力•空间品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Raymond Rocher.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二)——欧洲历史性城市遗产.李百浩,童乔慧译.华中建筑.2002(20),1:33-35
4 周俭,张恺.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法国城市历史保护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  F•吉伯德等.市镇设计.程里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6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孙清华.巴黎与塞纳河.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2001,7:52-53

需进一步修改的方面:
1每一个例子都要配区位图,显示其在城市大环境中的位置。
2对于部分例子的描述仍需修改,重点突出其作为城市历史遗产的价值和再利用方式。
3列出对网站资料、里尔学院提供资料的引用。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