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大运河:生命之河与世界奇迹

admin 2010-08-05 来源:景观中国网
虽然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等一直在呼吁尽快提早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97年,从哈佛大学归国的俞孔坚到北京大学任教,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运河三老”一样,他十分关注京杭大运河的现状以及保护。对比于他在美国所见的一些即使历史并不很长、里程也短的古运河,都设有专门的运河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原貌也被保护得非常好,看到国内如此价值巨大、影响深远的京杭大运河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俞孔坚坐不住了。
  编者按:虽然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等一直在呼吁尽快提早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97年,从哈佛大学归国的俞孔坚到北京大学任教,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运河三老”一样,他十分关注京杭大运河的现状以及保护。对比于他在美国所见的一些即使历史并不很长、里程也短的古运河,都设有专门的运河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原貌也被保护得非常好,看到国内如此价值巨大、影响深远的京杭大运河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俞孔坚坐不住了。


  肇始于春秋,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形成于元朝。穿越6省18市,纵贯南北水上交通,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促进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至今仍影响深远。这就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全长约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

  我们带着一种民族情感将黄河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却带着一种感激之心将京杭大运河视为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智能之河。历经上千年的沧桑风雨,京杭大运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记录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历史。有人说,大运河是一个“魂”,这个“魂”,正如著名城市建设历史学家郑孝燮所言:“无论是大运河也好,万里长城也好,无论是作为中国的一个重大历史工程也好,它不只是人类的奇迹、世界的奇迹,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贡献。世界没有一条运河比我们的京杭大运河建得更早,没有一条运河比我们京杭大运河建得长,因而它是世界的一个奇迹。”
  但这条“生命之河”,这个“世界奇迹”,在曾经的辉煌历史过后,由于盲目的人工改造,使得古运河风貌受到严重损坏。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相关专家表示,这种盲目的改造如果持续下去,京杭大运河的遗产价值将丧失殆尽,而这个期限只有3年。2005年12月15日,3位“国宝级”专家:城市建设历史学家郑孝燮、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杭州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联名给大运河沿岸城市18位市长写信,呼吁保护大运河,推动大运河申遗。在3位专家的推动下,2006年3月的两会上,58位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共同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提案引起了极大反响。
  由此,中国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开始拉开帷幕……
  一部流动的厚重史书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演变,大致分为3个时期,至元朝,分为七段。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大运河随着历代京都的改变和黄河的改道几经变迁,担负着连接南北水运交通,灌溉、防洪、排涝、赈旱,促进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京杭大运河开凿的第一个时期,在东周春秋时。公元前486年,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了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这条长约150公里的运河,这便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为其最早的一段河道;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域沟通了起来。
   隋朝是京杭大运河开凿的第二个时期。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隋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拓宽、裁直,形成了京杭大运河的中段,取名为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京杭大运河的南段——江南运河的开凿。隋朝修筑大运河的工程宏大,主要有开凿东通黄河的广通渠工程、整治南通江淮御河的工程、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工程,以及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工程。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为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但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都以可通航方舟或龙舟为规格,从而向东南和东北辐射,互相连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米至70米,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第三时期运河是元、明、清时期。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的泗水至卫河段,二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到元三十年(1293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阴)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完成了湖漕分离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在隋朝时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到元朝,全程可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纵向来看,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项伟大工程,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智慧,是宝贵的流动的遗产;横向比较,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一条人工河道,相比于国外著名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时间比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早1000多年;也是最长的一条运河,为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穿越中华大地,流淌岁月文明,京杭大运河的悠久历史和现代价值,需要我们在保护和申遗的路上重新去认知。
  此外,不能忘记的是,在封建集权的王权威势下,历朝百姓在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过程中都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仅隋炀帝修建运河期间,就动用了543万人,工程进行到徐州时,就已经有150万人因劳累过度而死。在《通鉴?隋纪》中就有“役丁死者十四五”的记载,东自荥阳,北到河阳,一眼望去全是载死人的运尸车,场面恐怖而凄惨。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史,既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史、也是封建帝国的集权史、古代人民的血泪史。
  一段坎坷的申遗道路
  虽然京杭大运河因为其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而价值巨大,但因为种种原因,却一直备受冷落。就拿万里长城而言,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地位与其是相等的,同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在关注程度、保护力度上,却有着巨大的反差。对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运河三老” 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3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一起申报世界遗产,但长城被通过了,运河却没人理睬。当时大多数人认为,文物是固定的,而运河是流动的,而且大运河一些河段已经干涸、部分河段污染较重、一些河道已经改变,因此大运河不适合申报世界遗产;还有一个顾虑是大运河的主体是隋炀帝主持修建的,修建的初始目的也是供皇帝骄奢淫逸之用,大运河申遗会否产生意识上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京杭大运河的申遗事宜就被耽搁了下来。
  虽然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等一直在呼吁尽快提早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97年,从哈佛大学归国的俞孔坚到北京大学任教,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运河三老”一样,他十分关注京杭大运河的现状以及保护。对比于他在美国所见的一些即使历史并不很长、里程也短的古运河,都设有专门的运河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原貌也被保护得非常好,看到国内如此价值巨大、影响深远的京杭大运河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俞孔坚坐不住了。
  于是,俞孔坚带领他的团队对北京通州段运河开始考察,后来又慢慢地把范围扩大到苏州、杭州等;2003年,他正式向国家文物局提出“关于为实现整体保护目的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的研究课题,希望对京杭运河的现状等做一次全面调查了解,同时摸清运河的“家底”,为未来的“申遗”做准备。他的这项申请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支持。随后,他所在的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招募了28名学生,在他的带领下,课题组展开了对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考察工作。为尽可能地全面考察运河状况,获得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参与京杭大运河全线考察工作的30人分成了3组,每组各负责京杭大运河的北段(黄河以北)、中段(黄河至长江)、南段(长江以南),每个组又被分成两个小组,各小组分别从所在运河段的南北方向行进,全都骑自行车沿着运河行进,从而保证了每个河段都能被考察到。
  经过了1个多月的时间,俞孔坚率领的考察团终于完成了对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考察工作。然而,得出的考察结果,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运河枢纽遗址遭到重大破坏,有些已渺无踪迹,历史文物保护现状堪忧。根据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所做的调查,他们发现的有迹可寻的遗产点1562个,有一些很重要历史遗迹已不再有原来的风貌,甚至已完全消失。据相关媒体的报道,明朝初年,为解决运河水源丰歉不均、船舶至此无法通过的问题,民间治水专家白英献策建造了著名的南旺水利枢纽工程,从大汶河引水济运河。汶河水经南旺分水闸分流,三分往北流、七分往南流,因此,留下了“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传奇。但如今由于黄河改道从山东利津入海后这一段运河不再通航,这一工程就被废弃和遗忘,附近的龙王庙也早已不见踪迹,剩下的禹王殿、观音阁等遗迹也已残败不堪。类似于这样的运河沿线的文物及遗产的破坏可以说是多得让人揪心,成为了此次运河全线调查的主题。另外,很多河道成为了生活垃圾处理站、排污沟,垃圾遍布、污水横流,臭味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
  这次全线调查所反映出来的严重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大运河的保护以及要求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呼声越来越高。2005年12月15日,三位“国宝级”专家——城市建设历史学家郑孝燮、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杭州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联名给大运河沿岸城市18位市长写信,呼吁保护大运河,推动大运河申遗;2006年3月的两会上,58位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共同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提案引起了极大反响。在相关专家、人大代表和民众的极力呼吁下,终于,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开始渐次走向正轨。
  2006年5月,全国政协组织京杭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活动,对京杭运河沿线进行调查研究。2006年5月28日至30日,相关专家学者与来自运河沿线的18座城市负责人在杭州召开了为期3天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会议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杭州宣言》。会议警示,随着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加重,大运河的传统功能正在逐步衰弱,真实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坏,急需制定大运河的整体保护规划和相关法规;从而大运河的整体保护刻不容缓,呼吁从国家战略高度,建立统一协调机构,制定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在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大运河的整体风貌,确保沿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原先榜上无名的京杭运河列在了首位。
  2007年6月20日,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协调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将京杭大运河 “扩容”为“中国大运河”进行申遗。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介绍说,我们平时所说的“京杭大运河”是指明清时期疏通完工的运河,而更名后的“中国大运河”,将把隋唐时洛阳的运河段也扩充进来,新增了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涉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2007年9月26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与江苏省副省长仇和共同为大运河申遗联合办公室揭牌;当日,2007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在扬州开幕,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源潮,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等,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官员出席开幕式;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发来贺信表示祝贺。这意味着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正式开始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标志着京杭大运河从此进入积极申报世界遗产的程序。在2007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上,来自中外的38位运河名城市长签署了《扬州宣言》,达成了促进运河文化传承交流,推动运河城市和谐发展的共识。
  2008年3月24日,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正式启动,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8个省市的33座中国著名古大运河的沿线城市代表汇聚扬州,通过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扬州共识》,并启动了大运河申遗网站。《扬州共识》认为,中国京航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的运河,是中华先祖智慧与创造的结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珍宝。成立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由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发起,邀约沿岸城市政府共同组建,并决定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的框架下,加强沿线城市的沟通,共同为大运河申遗工作出谋划策、献计献力。在此次会议上,单霁翔明确指出: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还刚刚起步,前面还有许多路要走,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去克服。在申遗准备工作中,要按照国际申遗程序和规则,对相关申报点进行评估、认定和预提名,由国家文物局统一委托专家现场评估、咨询认定,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确定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
  由此,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全面展开,并且,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效。2009年4月23日,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牵头,国务院13个部门和大运河沿线的8省市共同成立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在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工作制度》、《大运河保护和申遗2009—2010年工作计划》等文件,据《大运河保护和申遗2009年工作报告》,大运河申遗工作在协调机制、规划编制、立法调研、舆论宣等各方面皆卓有成效。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工作报告里,大运河沿线各地文物部门结合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以及地市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大运河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完成了遗产鉴定,经专家评审,已有871处各类遗产点段被确认为大运河遗产,并纳入了规划保护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各地遴选190项(含526处)大运河遗产点段申报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是大运河申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年,各项申遗措施和保护工作得到了全面展开,而2010年是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重要时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4月,会商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决定年内将全面开展《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编制和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遴选工作。2010年7月6日,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10年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会议在运河名城扬州召开。单霁翔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下一阶段大运河申遗的具体工作:集中各省各地市的力量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做好《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的编制、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遴选工作,切实各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实施工作,全面启动大运河重要河段、关键节点及水利枢纽工程等能够直接反映大运河工程技术成就、极具近期申报潜力的遗产本体保护及其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记者通过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了解到,大运河申遗工作规划实施分为6个步骤:
  1.2008年6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要求的制订。
  2.2009年6月底前,完成各市保护规划编制;12月底前,完成各省保护规划汇总工作。
  3.2010年底前,力争完成大运河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
  4.2011年底前,力争完成申报文本编制并做好申遗相关准备工作。
  5.2012年9月底前,向世界遗产中心预提交申报文本。
  6.2013年,正式提交申报文本,并迎接国际考察。
  虽然,自2006年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稳步进行,卓有成效,但回望那一段从无人问津到专家呼吁,从实地考察到全面启动的申遗之路,期间无不充满了艰辛和坎坷,特别是对于那些致力于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民间人士。
  一种紧密的城市联盟
  2007年9月26日,大运河申遗联合办公室揭牌;2008年3月24日,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启动,运河沿线8省33城达成“扬州共识”。孙家正曾说:“运河之于城市,不是生母便是乳娘。”同时,运河城市是运河文化的载体,蕴含和表现着大运河的历史变迁、自然风貌和人文精神。于是,大运河的申遗工作便以城市联盟的形式展开。只有运河城市加强交流,相互合作,大运河的申遗工作才能系统而全面、有效而合理地进行。
  大运河联合申遗城市分布于8省市,共三十三城,分别为: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江苏省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宿迁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安徽省淮北市、宿州市;山东省枣庄市、济宁市、泰安市、德州市、聊城市;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商丘市。
  首先,城市联合申遗,便于统筹安排、全景规划;消除矛盾、各司其职;文化共赏、资源共享。另外,虽然皆为大运河沿线城市,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等的不同,在大运河申遗工作中,城市的所担负的职责、所侧重的工作也不尽相同。为更好地了解大运河文化和申遗工作,本刊从不同视角选取几个代表性城市,向读者加以介绍。
  扬州:责无旁贷
  “中国大运河申遗,扬州责无旁贷。”时任扬州市市长王燕文在接受专访时如是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邗沟,大运河由此开始。可以说,千年扬州城与古运河同生共长、息息相关,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口的扬州,曾经是中国大运河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会,以古城、古运河‘两古’,瘦西湖‘一湖’名闻天下,扬剧、评话、玉雕、漆艺、淮扬菜等非物质遗产丰富灿烂,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地。
  正由于扬州的这种特殊地位,2007年9月26日,第一届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召开,确定了扬州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也正式落户扬州。为此,扬州率先垂范,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建设水景观、弘扬水文化”为4个关键,斥资数亿,实施古运河综合整治工程;同时,扬州自2007年起,每年一届,组织召开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有力推动了大运河申遗工作。对于大运河申遗工作,扬州是信心满满,一马当先。
  通州:品牌为先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通州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南来北往的商队、游客在这里相互交织、川流不息,形成了通州区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和独有的文化环境。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里被人们所遗忘。大运河申遗工作启动以来,通州便利用这个机会“再度焕发运河古老而又年轻的风貌”。在2006年大运河申遗项目启动之初,通州便立即成立了大运河遗产保护小组,划定文物的保护地带和建控范围,并立标志说明,建立档案;同时举办运河历史文化展、运河文化节,力图在保护大运河的基础上,大力宣传代表大运河文化的运河文化广场、奥林匹克公园、帆影广场、亲水平台、三教庙等地,突出通州的运河文化品牌,并由此取得了很大成效,突出表现即为通州运河文化景观带被选为了2008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六景区之一。
  杭州:综合整治
  因运河而兴的杭州市,在大运河的申遗和保护工作上,在积极的热情中,多了一份理性和冷静。杭州在2006年即制定了以截污、驳坎、清淤、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16字方针为指导,以水体河道整治工程、路网建设工程、景观整治工程、夜景灯光工程、文化商贸旅游工程、安居工程等五大工程为支撑的一系列运河治理措施,力争成为现代运河中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精华段。
  杭州以保存运河古迹、极力保护运河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还组成课题组,采用文献、文物、田野调查三重证据法对运河(杭州段)长20多公里、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拉网式普查。经过分类甄别、分析研究,形成了厚实详尽的《运河遗韵——运河(杭州段)历史文化遗存实录》。在运河治理、运河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杭州为大运河沿线城市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河南八城:弃子归来
  2008年3月24日,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启动,河南的郑州、开封、洛阳等8个城市名列其中。但是,河南一度是大运河申遗的“弃子”。这主要是因为历史原因: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始修筑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唐宋时又加以修缮,称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通济渠多在河南境内,途经开封、洛阳、商丘等地;南宋时,运河开始衰落,至元朝,河道取直,不再经过河南,由北京经山东向杭州。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京杭大运河。
  所以,如果以“京杭大运河”来申遗,就往往会忽略掉河南。于是,为全面而合理地开展大运河申遗工作,国家文物局决定将河南纳入其中,以“中国大运河”之名申遗,河南八城得以“回归”。正由于长期被忽视,河南一方面遗产遭到破坏严重,另一方面,运河遗址年代久远,埋藏较深,调查、发掘难度也更大。于是河南8城在喜悦之余,面临着很大压力。与河南相同的是,因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而扩容到大运河申遗省份里的安徽。两省十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据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网公布的大运河申遗时间表,2008年7月1日前,各运河沿线城市要开展资源调查,摸清大运河的“家底”;然后,各城市要在考古挖掘、科研评估的基础上选取申报点,制定规划;最后各市上报申报点,省级筛选,汇总至国家;国家有关部门将优中选优,确定国家申报单位;最后才是正式申报世界遗产。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介、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都表示过:大运河申遗最终不会是全线,而是具有代表性、条件成熟的点、段、面。所以,33个运河城市,在紧密的联盟合作的同时,也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一个自信的申遗期许
  2010年7月6日,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会议在运河名城扬州召开。来自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各成员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南水北调办公室等国家相关部门代表,大运河沿线城市代表以及参与大运河遗产保护的相关科研单位代表出席会议。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提出在下一阶段的大运河申遗工作时,需重点做好《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编制、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遴选等工作。同时,大运河沿线各城市也皆积极配合,从各方面入手展开有效而深入的工作。
  从专家呼吁到实地调查,从民间浪潮到全面开展,大运河申遗,在紧张而有效、繁忙而细致的工作中,已经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我们相信并期待,中国大运河,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一颗夺目明珠。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