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城市“运河文化生态” 构建“运河生态旅游”保护体系
admin
2006-06-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态”结构。尤其是像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南京、杭州、重庆这样的名城,更是以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生态”要素来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从而孕育了千百年的城市人文精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以集约式的城镇化与创建大都市文化为基本目标的地区与城市,必须面对一个新的课题:如何保护好一个区域之所以为区域的文化形态;如何保存既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营造适合本区域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搞城建、大兴土木,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正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变成瓦砾,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南北漕运通道,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京杭大运河两岸留下了无数令后人感慨不已的文化遗产。那些古老的传说、歌舞、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民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它们共同构成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的一部分。
河北省运河文物考古调查队队长白晓燕说,京杭大运河河北段的庙宇、民居、驿站、会馆等永久性建筑比京杭大运河江苏、浙江段要更加丰富,在廊坊地区发现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器物说明这里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而在沧州的发现也可以说明汉代已有居民在此处繁衍生息。在目前发现的150处文化遗迹当中,有六成为古村落遗址,这些古村落遗址大部分是金元时期的。此外还发现了众多的墓葬、碑刻、沉船点等。白晓燕特别强调,在大运河文物调查项目中,运河沿线的风土人情调查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运河文化生态对沿线居民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她介绍说,在运河沿岸的古纤道遗址,当地的男女老少都还会哼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船夫号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态”结构。尤其是像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南京、杭州、重庆这样的名城,更是以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生态”要素来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从而孕育了千百年的城市人文精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以集约式的城镇化与创建大都市文化为基本目标的地区与城市,必须面对一个新的课题:如何保护好一个区域之所以为区域的文化形态;如何保存既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营造适合本区域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搞城建、大兴土木,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正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变成瓦砾,一大批用现代材料工艺堆砌起来的“假古董”、仿古建筑群招摇过市;大批古镇、老街、民居、村落被“重新”整修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担心本应造福子孙的“城市化进程”,会蜕变成毁坏历史文化积淀与遗产的短视之举。
“文化生态”是一个结构性的存在,它包含了许多必不可少的区域性文化要素。正是因为有了它,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张家界、九寨沟、黄山、泰山才会成为它们的现时形态。“文化生态”既表现为一个明确的“空间关系”,如湖、山、建筑、林木、空间的内容和比例,它是“即时”的;但同时,它又表现为一种顺时序积淀而成的时间进程——如江南富庶之地的沪、宁、杭,至少作为大都市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积淀。城市里自然生态的山山水水,都是这种积淀而成的城市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的结晶——我认为:它在物质上是体现为自然山水与建筑人居景观的结晶;但在精神上,它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人文结晶,犹如北京、西安的城市生态,是由上古与中古文化积蕴起来的一种宝贵的结晶一样。看不到作为时间进程的历史人文积淀,只认为这是自然的山水人居关系因而可以任意挪动变化,是要为此付出无可挽回的牺牲与代价的。想一想,像杭州西湖这样一个具有得天独厚、独一无二文化资源的所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竟会如此艰难;联想到大运河拱墅段历史文化遗迹的被破坏;再想到如湖南张家界等著名风景点被黄牌警告,都使我们必须正视“文化生态”保护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往往滞后于发展实际,有很多规划屈从于现实需要,没有起到规划应有的引导、开启、牵引现实的功效。致使不少城市在规划出台前振振有辞,而一旦出台却引来诸多非议。在很多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功能性,而忽略其间应有的文化含量,只把眼睛盯着建筑、道路、人居、交通、广场、商贸等城市的物质结构,而忽略了文化生态、人文精神含量、历史文化内涵等城市文化内容。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如果不从功能性规划上升为人文型规划,极易导致各地多年形成的城市文化特色丧失殆尽,从南到北千城一面,那时我们将愧对后人。
想起一句古诗“暖风熏的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现在有几多的人“只把广州作郑州”,一样的建筑模式一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满世界这样子的建筑多恐怖啊。
为把单一的“功能性规划”引向综合性“人文型规划”,在城市规划中,除了规划专业人士之外,还应该多吸收历史学家、人文与社会学家、文化学者们参与。
一、挖掘运河文化生态的思考
古运河是的“母亲河”,我们在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区”时,无论如何不能冷落和忽视它。建议把以下内容纳入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区”的总体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之中。
1. 成立有关组织,加强对运河文化的保护和研究
要调查运河历史文化遗存,摸清运河两岸的遗存、传说、掌故,规划设计运河两岸保护和改造方案,抢救挖掘历史遗存,尤其是一些具有历史地理坐标意义的地理实体(如古街、古门、古桥、古河埠、古渡口、古碑等)。千万不要让传承了上千年的运河文化文脉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毁断。
2. 建设本地区运河文化展览馆
在运河两岸整体规划中,应留出展馆位置。前期可先收集有关资料,可展示的内容很多:古运河的设计、开挖、疏浚与变迁,历代漕运、盐运与货运,治水与水利,闸堤、桥梁与渡口,帝王下江南巡游、名人夜泊,军事争霸,造船业,特种工艺、艺文、胜迹,乃至帝王龙舟、庞大船队,巨商、文人墨客的各种船只等。形式可实物、模型、沙盘、文字、图片、画稿、声音、图像、演示、游客参与等等。
3. 加快古运河的恢复整修建设
要提高对整修古运河的认识,要看到整修后的长远利益和社会效益。京杭大运河杭州至山东微山湖段已于2000年通航,全长900公里,是全程的二分之一。北方段目前不通航,但通航也是个时间问题。
4. 建设古运河商贸、文化旅游带
借鉴通州、扬州、杭州、聊城等地的做法,沿古运河两岸规划建设运河文化生态旅游区,组织古运河游览,可成立古运河游览公司,企业化运作,实现古运河旅游资源整合,把运河文化旅游业做大。
5. 开展保护运河文化生态行动
弘扬运河文化与保护运河的生态环境是一致的,要教育人们热爱古运河,保护古运河,使开发后的古运河不再造成污染。
二、运河沿线城市和地区对运河的研究及开发建设情况
北京:在京杭大运河的起点通州,利用大运河知名度,打造运河文化品牌,已被列入通州区的“十五”规划,沿运河两岸20多公里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带”,两岸规划了84个景点。2003年9月11日,北京段大运河通航,全长11公里。以大运河为主题创作的300多米长的名人名家书画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2004年1月22日至28日通州还举办了首届运河文化春节庙会。2000年10月,北京还在大运河东岸建成了京城最大的运河文化广场。2004年2月,通州区以恢复运河的“世界名河”地位,招标设计新通州,全球7个公司参与以挖掘和弘扬运河文化为主题的设计。
天津:建设运河经济文化商贸区,2003年3月30日完成设计方案评选。运河经济文化商贸区位于三岔河口,是海河总体规划确定的传统文化商贸区的重要节点。四至范围:北至规划的西青道延长线,东至子牙河,南至南运河,西至河北大街,规划总面积63.97公顷。规划目标: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现运河文化和码头文化,体现天津本土文化特色,使该地区成为延续天津城市历史脉络、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核心区域。大力发展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2004年5月14日,天津市政协举办了运河文化商贸区建设论坛。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安作漳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中国运河文化史》于2001年正式出版。位于运河“水脊”的济宁,紧紧抓住“南水北调”的机遇,2004年2月26日,召开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带旅游活动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决定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于9月中旬在济宁市举办。山东全省目前正在对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和沿线文物埋藏区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勘探,对其中一些已着手制定和实施保护方案,部分地段正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必要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江苏:扬州市提出将古运河沿线打造成“东方的莱菌河”,依托古运河两岸人文古迹、水利工程和都市风貌,包装“古运河水乡之旅”,通过古运河及支流水系,把唐城、宋城和明清古城连接起来,打“中国运河”、“中国漕运”牌,将沿途的古城、古镇、古寺、古景和水乡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开辟运河文化及“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文化生态游览线。淮安2002年9月在市区建设竣工了大运河文化广场,占地6300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同时,淮安还将运河的开发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范畴,重点整合和盘活以运河文化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无锡对9.5公里的古运河实施了永久禁航,规划建设“运河民俗文化旅游带”。
浙江:在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杭州,从1991年开始整治运河,耗资数亿元,1994年12月整治完工。2000年8月举办首届运河文化艺术节,2001年5月举办首届“运河游船节”。2001年7月,总投资达9.4亿元、服务区域为70平方公里的运河杭州段截污工程全面建成并开通。2001年7月,“挖掘运河文化”被市政府列入“旅游西进”战略。2001年11月杭州召开运河文化研讨会。杭州市拱墅区专门成立了“运河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行程数百里,实地考察了运河沿岸27个城市,收集整理了30余万字的文字资料与一批珍贵图片资料,并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进行运河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浙江桐乡在弘扬运河文化中以名人文化为亮点,在乌镇运河文化开发的第一年,就接待游客185万人,成为旅游界的一匹“黑马”。杭州目前正筹建古运河博物馆。
生态旅游既有自然生态保护问题,而且应该延伸到城市文化生态保护层面,自然生态需要保护完整,城市历史人文生态也需要完整保护。生态旅游与遗产保护涉及面广,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政府方、旅游经营方、旅游者和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为代表的观光旅游胜地等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对生态旅游的认识、理解、保护、开发,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进行。生态旅游是人类社会和自然风光及优秀历史文化和谐对话的方式,它是一个游人、一个国家的观念、行为举止、生活环境、文化健康质量的反映;也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领导管理素质乃至一国的文明水平。
三、生态旅游是一种先进的旅游方式
在工业化、后工业化的过程中,在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危机的全球大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一词。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研究和实践,随后这一定义被不断完善、丰富。
生态旅游的目标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以自然生态为主,社会文化生态为辅,为游客提供认识自然,享受自然的旅游经历,并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谐统一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追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最优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旅游业中的体现。生态旅游开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以生态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和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是明显的:目标不同,传统旅游追求利润最大化,享受最优化。而生态旅游要保证环境和旅游开发的优化,保证当地文化、环境、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益者不同,传统旅游的受益者为开发商和游客,生态旅游追求的则是开发商、游客、当地社区和居民利益的统一。
管理方式不同,管理方式从“游客第一,有求必应”转换为“自然生态景观第一,游客保护生态环境第一”。社会影响从单一的经济发展转变为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促进交通、旅游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环境资源保护协调,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优化。
从以上的定义和解释,不难看出,保护二字成为生态旅游的核心词、主题词、关键词。所谓没有发展何来保护的说法,不过是旅游利润最大攫取者们的诡辩、借口和幌子!一些地方打着经济建设的旗号,干的却是毁掉自然遗产和城市文化遗产的事情。如此这般怎不令人哀哉痛哉?
归纳起来,对生态旅游的看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将生态旅游看作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途径、旅游活动及其规划的一条准则以及旅游运作的理想境界。它以可持续发展为实践的指导和理论研究的基础。另一种是部分旅游经营管理者的,将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类推向市场的、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这种趋向的生态旅游产品,带有或明或暗的追求利润的印迹。是在发展旅游才能保护的观念下,最大限度追求经营利益的冠冕堂皇的招牌,这种理由指导下的“生态旅游”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令人不堪回首,事实上已经有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和惨痛教训。
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就是尊重人类自己。有很多的人类古老文明灭绝、失去了踪影,究其原因,是那里的人们自身的行为断送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这样的教训记取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抑制个人的利益,牺牲个人的享受,付出个人的劳动;为了生态的绿色,这是需要高尚道德支撑的。实际上在多数人还没有自觉行动的时候,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的约束更为重要!
旅游地社区群众没有或很少从生态旅游中获益。一些地方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游客和旅游地所在地区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缺乏规划,过度开发、盲目建设问题突出。据早些时候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在已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我们的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严重挑战,一个是擅自扩大经营,对自然景观和生态带来严重影响和破坏;一是以经济建设的名义造成了对生态严重的影响乃至严重破坏。
综上所述,在生态旅游和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没有予以高度重视,不懂或者不愿意弄明白生态旅游和文化保护的内容、责任,管理散、软、慢;有关立法和法律执行监督亟需加强;信息不透明,应该给广大纳税人尤其是旅游者一个透明的监督说明;缺乏生态旅游的经营资格,低水平的管理使得管理气血不足;一些世界级、国家级的瑰宝,比如大运河,比如北京曹雪芹旧居,没有予以及时认证,丧失了全面保护的机会。
以上是本人作为运河人的一点点肤浅认识,希望各位同仁专家不吝赐教。
小资料: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得到确认。这与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召开之后,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推广、研究和实践的时间紧紧相随。
1995年“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在西双版纳召开,会议探讨了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等问题,会议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此后许多省市也纷纷举行生态旅游的研讨会,尔后到90年代,再到今天,研究论文大量面世,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方法日渐丰富。从过去单纯着眼旅游一方面,到进行了系统综合的分析、研究、判断:从自然环境到自然与人文、环境与生活、环境与建设、环境与社会发展;从生态旅游本身的发展,到生态旅游教育与培训;从政府的责任到经营者的责任;从旅游者的责任,到当地居民的责任,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参考文献
1.《运河文化为古镇杨柳青 迎来发展新机遇》作者:联合调查组
2. 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径 作者:俞孔坚 李迪华 李 伟
作者简介
郭爱民,生于1968年2月10日,毕业于河北工程学院水工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在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聊城河务局工作,任办公室(党委)主任、政工师。
河北省运河文物考古调查队队长白晓燕说,京杭大运河河北段的庙宇、民居、驿站、会馆等永久性建筑比京杭大运河江苏、浙江段要更加丰富,在廊坊地区发现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器物说明这里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而在沧州的发现也可以说明汉代已有居民在此处繁衍生息。在目前发现的150处文化遗迹当中,有六成为古村落遗址,这些古村落遗址大部分是金元时期的。此外还发现了众多的墓葬、碑刻、沉船点等。白晓燕特别强调,在大运河文物调查项目中,运河沿线的风土人情调查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运河文化生态对沿线居民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她介绍说,在运河沿岸的古纤道遗址,当地的男女老少都还会哼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船夫号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态”结构。尤其是像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南京、杭州、重庆这样的名城,更是以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生态”要素来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从而孕育了千百年的城市人文精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以集约式的城镇化与创建大都市文化为基本目标的地区与城市,必须面对一个新的课题:如何保护好一个区域之所以为区域的文化形态;如何保存既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营造适合本区域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搞城建、大兴土木,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正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变成瓦砾,一大批用现代材料工艺堆砌起来的“假古董”、仿古建筑群招摇过市;大批古镇、老街、民居、村落被“重新”整修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担心本应造福子孙的“城市化进程”,会蜕变成毁坏历史文化积淀与遗产的短视之举。
“文化生态”是一个结构性的存在,它包含了许多必不可少的区域性文化要素。正是因为有了它,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张家界、九寨沟、黄山、泰山才会成为它们的现时形态。“文化生态”既表现为一个明确的“空间关系”,如湖、山、建筑、林木、空间的内容和比例,它是“即时”的;但同时,它又表现为一种顺时序积淀而成的时间进程——如江南富庶之地的沪、宁、杭,至少作为大都市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积淀。城市里自然生态的山山水水,都是这种积淀而成的城市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的结晶——我认为:它在物质上是体现为自然山水与建筑人居景观的结晶;但在精神上,它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人文结晶,犹如北京、西安的城市生态,是由上古与中古文化积蕴起来的一种宝贵的结晶一样。看不到作为时间进程的历史人文积淀,只认为这是自然的山水人居关系因而可以任意挪动变化,是要为此付出无可挽回的牺牲与代价的。想一想,像杭州西湖这样一个具有得天独厚、独一无二文化资源的所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竟会如此艰难;联想到大运河拱墅段历史文化遗迹的被破坏;再想到如湖南张家界等著名风景点被黄牌警告,都使我们必须正视“文化生态”保护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往往滞后于发展实际,有很多规划屈从于现实需要,没有起到规划应有的引导、开启、牵引现实的功效。致使不少城市在规划出台前振振有辞,而一旦出台却引来诸多非议。在很多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功能性,而忽略其间应有的文化含量,只把眼睛盯着建筑、道路、人居、交通、广场、商贸等城市的物质结构,而忽略了文化生态、人文精神含量、历史文化内涵等城市文化内容。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如果不从功能性规划上升为人文型规划,极易导致各地多年形成的城市文化特色丧失殆尽,从南到北千城一面,那时我们将愧对后人。
想起一句古诗“暖风熏的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现在有几多的人“只把广州作郑州”,一样的建筑模式一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满世界这样子的建筑多恐怖啊。
为把单一的“功能性规划”引向综合性“人文型规划”,在城市规划中,除了规划专业人士之外,还应该多吸收历史学家、人文与社会学家、文化学者们参与。
一、挖掘运河文化生态的思考
古运河是的“母亲河”,我们在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区”时,无论如何不能冷落和忽视它。建议把以下内容纳入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区”的总体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之中。
1. 成立有关组织,加强对运河文化的保护和研究
要调查运河历史文化遗存,摸清运河两岸的遗存、传说、掌故,规划设计运河两岸保护和改造方案,抢救挖掘历史遗存,尤其是一些具有历史地理坐标意义的地理实体(如古街、古门、古桥、古河埠、古渡口、古碑等)。千万不要让传承了上千年的运河文化文脉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毁断。
2. 建设本地区运河文化展览馆
在运河两岸整体规划中,应留出展馆位置。前期可先收集有关资料,可展示的内容很多:古运河的设计、开挖、疏浚与变迁,历代漕运、盐运与货运,治水与水利,闸堤、桥梁与渡口,帝王下江南巡游、名人夜泊,军事争霸,造船业,特种工艺、艺文、胜迹,乃至帝王龙舟、庞大船队,巨商、文人墨客的各种船只等。形式可实物、模型、沙盘、文字、图片、画稿、声音、图像、演示、游客参与等等。
3. 加快古运河的恢复整修建设
要提高对整修古运河的认识,要看到整修后的长远利益和社会效益。京杭大运河杭州至山东微山湖段已于2000年通航,全长900公里,是全程的二分之一。北方段目前不通航,但通航也是个时间问题。
4. 建设古运河商贸、文化旅游带
借鉴通州、扬州、杭州、聊城等地的做法,沿古运河两岸规划建设运河文化生态旅游区,组织古运河游览,可成立古运河游览公司,企业化运作,实现古运河旅游资源整合,把运河文化旅游业做大。
5. 开展保护运河文化生态行动
弘扬运河文化与保护运河的生态环境是一致的,要教育人们热爱古运河,保护古运河,使开发后的古运河不再造成污染。
二、运河沿线城市和地区对运河的研究及开发建设情况
北京:在京杭大运河的起点通州,利用大运河知名度,打造运河文化品牌,已被列入通州区的“十五”规划,沿运河两岸20多公里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带”,两岸规划了84个景点。2003年9月11日,北京段大运河通航,全长11公里。以大运河为主题创作的300多米长的名人名家书画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2004年1月22日至28日通州还举办了首届运河文化春节庙会。2000年10月,北京还在大运河东岸建成了京城最大的运河文化广场。2004年2月,通州区以恢复运河的“世界名河”地位,招标设计新通州,全球7个公司参与以挖掘和弘扬运河文化为主题的设计。
天津:建设运河经济文化商贸区,2003年3月30日完成设计方案评选。运河经济文化商贸区位于三岔河口,是海河总体规划确定的传统文化商贸区的重要节点。四至范围:北至规划的西青道延长线,东至子牙河,南至南运河,西至河北大街,规划总面积63.97公顷。规划目标: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现运河文化和码头文化,体现天津本土文化特色,使该地区成为延续天津城市历史脉络、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核心区域。大力发展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2004年5月14日,天津市政协举办了运河文化商贸区建设论坛。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安作漳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中国运河文化史》于2001年正式出版。位于运河“水脊”的济宁,紧紧抓住“南水北调”的机遇,2004年2月26日,召开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带旅游活动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决定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于9月中旬在济宁市举办。山东全省目前正在对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和沿线文物埋藏区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勘探,对其中一些已着手制定和实施保护方案,部分地段正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必要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江苏:扬州市提出将古运河沿线打造成“东方的莱菌河”,依托古运河两岸人文古迹、水利工程和都市风貌,包装“古运河水乡之旅”,通过古运河及支流水系,把唐城、宋城和明清古城连接起来,打“中国运河”、“中国漕运”牌,将沿途的古城、古镇、古寺、古景和水乡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开辟运河文化及“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文化生态游览线。淮安2002年9月在市区建设竣工了大运河文化广场,占地6300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同时,淮安还将运河的开发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范畴,重点整合和盘活以运河文化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无锡对9.5公里的古运河实施了永久禁航,规划建设“运河民俗文化旅游带”。
浙江:在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杭州,从1991年开始整治运河,耗资数亿元,1994年12月整治完工。2000年8月举办首届运河文化艺术节,2001年5月举办首届“运河游船节”。2001年7月,总投资达9.4亿元、服务区域为70平方公里的运河杭州段截污工程全面建成并开通。2001年7月,“挖掘运河文化”被市政府列入“旅游西进”战略。2001年11月杭州召开运河文化研讨会。杭州市拱墅区专门成立了“运河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行程数百里,实地考察了运河沿岸27个城市,收集整理了30余万字的文字资料与一批珍贵图片资料,并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进行运河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浙江桐乡在弘扬运河文化中以名人文化为亮点,在乌镇运河文化开发的第一年,就接待游客185万人,成为旅游界的一匹“黑马”。杭州目前正筹建古运河博物馆。
生态旅游既有自然生态保护问题,而且应该延伸到城市文化生态保护层面,自然生态需要保护完整,城市历史人文生态也需要完整保护。生态旅游与遗产保护涉及面广,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政府方、旅游经营方、旅游者和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为代表的观光旅游胜地等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对生态旅游的认识、理解、保护、开发,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进行。生态旅游是人类社会和自然风光及优秀历史文化和谐对话的方式,它是一个游人、一个国家的观念、行为举止、生活环境、文化健康质量的反映;也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领导管理素质乃至一国的文明水平。
三、生态旅游是一种先进的旅游方式
在工业化、后工业化的过程中,在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危机的全球大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一词。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研究和实践,随后这一定义被不断完善、丰富。
生态旅游的目标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以自然生态为主,社会文化生态为辅,为游客提供认识自然,享受自然的旅游经历,并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谐统一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追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最优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旅游业中的体现。生态旅游开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以生态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和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是明显的:目标不同,传统旅游追求利润最大化,享受最优化。而生态旅游要保证环境和旅游开发的优化,保证当地文化、环境、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益者不同,传统旅游的受益者为开发商和游客,生态旅游追求的则是开发商、游客、当地社区和居民利益的统一。
管理方式不同,管理方式从“游客第一,有求必应”转换为“自然生态景观第一,游客保护生态环境第一”。社会影响从单一的经济发展转变为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促进交通、旅游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环境资源保护协调,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优化。
从以上的定义和解释,不难看出,保护二字成为生态旅游的核心词、主题词、关键词。所谓没有发展何来保护的说法,不过是旅游利润最大攫取者们的诡辩、借口和幌子!一些地方打着经济建设的旗号,干的却是毁掉自然遗产和城市文化遗产的事情。如此这般怎不令人哀哉痛哉?
归纳起来,对生态旅游的看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将生态旅游看作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途径、旅游活动及其规划的一条准则以及旅游运作的理想境界。它以可持续发展为实践的指导和理论研究的基础。另一种是部分旅游经营管理者的,将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类推向市场的、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这种趋向的生态旅游产品,带有或明或暗的追求利润的印迹。是在发展旅游才能保护的观念下,最大限度追求经营利益的冠冕堂皇的招牌,这种理由指导下的“生态旅游”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令人不堪回首,事实上已经有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和惨痛教训。
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就是尊重人类自己。有很多的人类古老文明灭绝、失去了踪影,究其原因,是那里的人们自身的行为断送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这样的教训记取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抑制个人的利益,牺牲个人的享受,付出个人的劳动;为了生态的绿色,这是需要高尚道德支撑的。实际上在多数人还没有自觉行动的时候,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的约束更为重要!
旅游地社区群众没有或很少从生态旅游中获益。一些地方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游客和旅游地所在地区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缺乏规划,过度开发、盲目建设问题突出。据早些时候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在已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我们的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严重挑战,一个是擅自扩大经营,对自然景观和生态带来严重影响和破坏;一是以经济建设的名义造成了对生态严重的影响乃至严重破坏。
综上所述,在生态旅游和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没有予以高度重视,不懂或者不愿意弄明白生态旅游和文化保护的内容、责任,管理散、软、慢;有关立法和法律执行监督亟需加强;信息不透明,应该给广大纳税人尤其是旅游者一个透明的监督说明;缺乏生态旅游的经营资格,低水平的管理使得管理气血不足;一些世界级、国家级的瑰宝,比如大运河,比如北京曹雪芹旧居,没有予以及时认证,丧失了全面保护的机会。
以上是本人作为运河人的一点点肤浅认识,希望各位同仁专家不吝赐教。
小资料: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得到确认。这与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召开之后,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推广、研究和实践的时间紧紧相随。
1995年“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在西双版纳召开,会议探讨了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等问题,会议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此后许多省市也纷纷举行生态旅游的研讨会,尔后到90年代,再到今天,研究论文大量面世,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方法日渐丰富。从过去单纯着眼旅游一方面,到进行了系统综合的分析、研究、判断:从自然环境到自然与人文、环境与生活、环境与建设、环境与社会发展;从生态旅游本身的发展,到生态旅游教育与培训;从政府的责任到经营者的责任;从旅游者的责任,到当地居民的责任,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参考文献
1.《运河文化为古镇杨柳青 迎来发展新机遇》作者:联合调查组
2. 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径 作者:俞孔坚 李迪华 李 伟
作者简介
郭爱民,生于1968年2月10日,毕业于河北工程学院水工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在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聊城河务局工作,任办公室(党委)主任、政工师。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