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系统 延续伟大自然和文化生命奇迹
admin
2006-05-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中国京杭大运河平常而又伟大,是两千多年中华大地上自然和文化协同发展造就的伟大生命奇迹。应该制订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构建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系统,让京杭大运河获得中国大众普遍民族身份认同。
作者序言:本文发表于《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第一期,发表使用标题“构建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系统——沿京杭大运河骑行的感想和希望”,文字也有个别地方改动,P50-57。应编辑部的要求,发表时省略了参考文献,在此补充,以示对思想原创者的尊重。同时向完成此文的思想贡献者如俞孔坚教授等,和我一起完成京杭大运河全程考察的朱强、李春波、曾宪丁等同学表示感谢。
2004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组织一支28人的队伍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进行了考察。其中由我带领3位同学,骑自行车于7月5日从北京出发,8月2日抵达杭州。这次考察收集的各种资料仍在归纳和整理之中,希望2006年能够出版面世。尽管时间流逝,但全部经历还历历在目,京杭大运河仍像谜一般地更加充满无穷的吸引力,让我们时时刻刻惦记着她,随时都准备重新回到她的身边,去感受她,了解她。
一、中国“人”的一“捺”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璀璨辉煌。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这让每一个中国人有幸自出生那天起就耳濡目染灿烂文明,感受先人们勤劳、勇敢和睿智,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最容易让人们联想起龙的形象的总是长城,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思维定势,可能一时还难以改变。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大地上绵延数千公里的“人”字的一“捺”迟迟不能够进入人们的想象空间,多少让人感觉有些遗憾。特别是当你置身京杭大运河边时,这种感受会尤其强烈,今天对她的研究、了解和解说可以说都还是非常肤浅的,甚至让人心感痛楚,有时她的存在还被完全忽视。
二、京杭大运河大印象
1.京杭大运河是中华大地上一张文明和智慧织就的“网”
手拿地图,却找不到图上的“河”,或者找到了,路边的老人却说“那不是大运河,那是1970年代新开的”,并且絮絮叨叨地向我们介绍“真正的”大运河在哪里,让我们非常惊讶的是,站在一边旁听的当地小伙子也都听得入神,不时冒出一句“还有这事?”这就是京杭大运河,越深入了解她,就会发现越来越不了解她。
京杭大运河是一张“网”,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一条河”。文献中说中国京杭大运河全长1782或1794公里。如果将京杭大运河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会发现这几乎是无稽之谈。准确定义京杭大运河的起点、终点、保护范围等可能是轰轰烈烈的“大运河申遗工程”面临的一个最艰巨、最基础的任务。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这样的“基本”问题就会越发让人困惑,也越显重要。不同的朝代,甚至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答案都可能不完全一样,今人又如何制定一个标准去确定“是”或“否”呢?在大家熟悉的中国地图上,人们都能够很快发现京杭大运河的存在,当然图上不会有更多的其他关于运河朝代和线路的介绍,有了这些信息,京杭大运河就变成了一张不折不扣的网,京杭大运河地图就变成了厚厚的一本,图上不少地方已经在沧海桑田的自然和人文变迁过程中淹没在城市和田野中,但确实曾经真实地存在过、深深地影响过中国的历史、百姓的生活。
2.京杭大运河是中华大地上一个伟大的生命奇迹
“京杭大运河是一条不断新生的河流”——这是我们一路上最深刻的感受,也应该是对京杭大运河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两千多年以来直到今天,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修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使用:大运河的长度随着新修河段的出现在变长、大运河的宽度随着造船材料和技术的进步在加宽、大运河的闸坝河工也都在不断变换着“身段”;大运河的故事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河道变迁和文化传播的方式改变而丰富,大运河边的村镇和城市的建造、繁荣、衰落和更新无不与大运河的命运息息相关;大运河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增加,从最初的运输物资、运送南来北往的各色旅人,到输水、灌溉、防洪,甚至今天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排污,变成中国大地上最重要的有生命的世界文化遗产网络,到我们期盼的未来世界上最重要的遗产廊道网络、中国东部跨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供人们永续利用。
京杭大运河就是这样一直在成长着,是中华大地上一个不折不扣的伟大生命奇迹。
3. 只有真正了解和为她付出过才会对京杭大运河怀有无限敬仰之情
如果没有人告诉你身边就是京杭大运河,人们是不会惊奇地感受到京杭大运河的特别存在的,她太一般了,和我们司空见惯的自然河流、宽些的河渠没有什么两样。然而,你一旦了解了她,为她付出过,就很难不被她的魅力所征服。走完京杭大运河,会发现很难用简约的语言向人们介绍京杭大运河,会迫不及待地向人们展示自己拍摄的数千张照片,讲述一路的故事,感慨自己的希望,发动更多的人去关爱和骑走京杭大运河弥补自己一路留下的遗憾。
为了把一个真实的大运河展现给所有关心和热爱她的朋友们,这里我希望能够用挑选出的最少数量的照片展现一个最全面的大运河。看这些照片的时候视线需要不断地跳跃,不断地进行比较、联想,只有这样才能够感受到大运河的生命、聆听到她的呼唤。
(1)长长的大运河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1843532.jpg)
图片1 北京境内运河(北运河,通州)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1855989.jpg)
图片2 天津境内运河(北运河,天津)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197839.jpg)
图片3 天津境内运河(南运河,静海)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1959484.jpg)
图片4 河北境内运河(南运河,沧州)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1925124.jpg)
图片5 山东境内运河(北运河,临清)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023913.jpg)
图片6 山东境内运河(位临运河,临清)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042270.jpg)
图片7 山东境内运河(梁济运河)
图片8 江苏境内运河(不牢河,邳州)
图片9 江苏境内运河(中运河,宿迁)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114657.jpg)
图片10 江苏境内运河(里运河,高邮)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141734.jpg )
图片11 江苏境内运河(江南运河,常州)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122813.jpg)
图片12 浙江境内运河(江南运河,余杭)
(2)运河大地景观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26660.jpg )
图片13 运河和玉米地(武清),千里运河向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宛若一个“农耕博物馆”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219908.jpg )
图片14 一望无际的棉田(河北临清)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227652.jpg )
图片15(1) 练湖荷花(丹阳,练湖是历史上运河重要的水柜)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3016506.jpg )
图片15(2) 骆马湖(徐州),历史上重要的水柜,运河沿线重要的湿地,运河遗产廊道就是有河道、湖泊水面构成的一条串珠状湿地钻石项链。
(3)百姓的大运河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326659.jpg )
图片16 友好的运河人正在手绘地图(静海)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335749.jpg )
图片17 天真质朴的运河娃正在河堤上做泥塑(沧州)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348215.jpg )
图片18 热闹的运河农贸市场(吴桥)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424819.jpg )
图片19 河堤上的“交流场所”——最好的听运河故事的地方(静海)
(4)令人心感痛楚的大运河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453286.jpg )
图片20 令人痛心的“农村垃圾站”
图片21 令人痛心的“臭河”——孩子们告诉我这条河的名字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530730.jpg )
图片22 令人痛心的“排污河”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540902.jpg )
图片23 令人担心的运河——遗产在退缩,房地产在进军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557744.jpg )
图片24 令人痛心“伐木场”
三、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今天不少媒体都热衷讨论京杭大运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申报世界遗产”。然而,更多的人似乎看到的是遗产申报问题的复杂性和艰难程度。最近中央电视台“央视论坛”节目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使用的标题是“大运河‘申遗’堵在哪里” 。面对轰轰烈烈的申遗工程,颇有研究和见地的专家们尚在讨论“疏堵”之法,足见我们所面临的是什么样的难题了!这里仅以这两年来参加运河研究积累的一些看法,讨论对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1. 加强基础研究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献资料浩如烟海,但深入其中会很快发现关于京杭大运河的基础研究还非常薄弱,已经出版的京杭大运河的专著属于严谨考据、系统整理京杭大运河历史文献的文献,和通过田野调查完成的专类研究类型的书籍并不多。基础研究中,系统整理京杭大运河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核心工作,迫切需要完成的是各种清单,包括涉及京杭大运河方方面面的遗产清单。这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国家的专项投入、组织专门研究队伍,广泛发动各个方面专家们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才可能很好完成。不仅仅是要列出运河相关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名称,还要搞清楚他们的存在状态,并依此制定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策。
2. 尽快唤醒全民的“运河身份”意识
京杭大运河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象征,这一认识也符合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概念要求(俞孔坚. 2004)。然而实际情况是,对京杭大运河特殊价值尚停留在有限的范围。有一批酷爱大运河的专家,大运运河途径的每个地区都有一批民间的大运河研究专家,他们是目前呼吁保护大运河和推动申遗的主要力量。但就一般公众而言,京杭大运河显然不像长城那样有着雄伟险峻的清晰形象。改善老百姓对于大运河的印象,应该是当务之急——应该有中央的和地方的媒体时刻关注大运河、有一批专业的和业余的摄影师的镜头专门对准大运河、一批批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身影流动在京杭大运河沿线,赋予京杭大运河这个时代新的形象和使命。京杭大运河需要获得新的生命的力量——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构建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系统(俞孔坚,李迪华,李伟. 2004)。
3. 构建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系统实施整体保护战略
京杭大运河的全部遗产构成了一张不折不扣的遗产网络,从遗产的角度,如很多专家们看到的,它包含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同时它还是活着的遗产——自山东济宁以南的京杭大运河仍然承担着繁重的航运任务——这是京杭大运河自开凿以来最基本的功能。即使是其他没有了航运功能的部分,也仍然承担了排洪、灌溉、输水、排污等水利和市政功能。对比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变化最大的是它的河道和沿途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方式。非常容易发现,由于机械化的原因,大运河沿途的居民已经越来越不再依赖大运河生存,大运河不再是他们生活来源的一部分,关于大运河的故事逐渐少了起来,大运河历史上为人们所传颂的故事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刘绍棠笔下那种丰富的大运河生活场景今天已近基本不再有。这是大运河保护的一种危机,没有了故事的大运河将逐渐地失去魅力,而要使这些故事能够传唱下去就必须有讲和听故事的人。构建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系统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些基本需求的基础之上——普通中国人都把京杭大运河当成自己民族身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会以自己一生能够走完全部或者部分京杭大运河视为必须做的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会以知道和传颂京杭大运河自然的、文化的和历史的知识和故事为荣。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必然要保存和保护全部包含这些知识和故事相关的场所、保护任何和京杭大运河相关的遗产遗迹,并提供今天人们能够开展各种游憩活动的连续的线路和必要设施,这就是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的雏形。作为一个整体,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是一个线性的区域,同时还是途经各个地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反规划”途径是规划设计它的最佳手段(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 2005)。
4. 尽快制订并实施“运河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家战略
最近关于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事件是2005年12月15日郑孝燮、罗哲文和朱炳仁三位先生发表“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 ,他们的呼声振聋发聩,应该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但申报世界遗产只是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的一个方面,或者推动这项工作的一种途径。他们向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的市长发出申遗呼吁,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一种无奈之举。真正应该重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是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和水利部。在国家层面就涉及这样3个相互独立的部门,除了国务院可能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协调好这件事情。从探索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途径的思路出发,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国家战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
自上而下,由国务院主持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召集有关部委、沿线各有关省和城市的主要领导人成立一个“领导委员会”。“领导委员会”是务虚的,负责提出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基本方针和整体思路,并通过定期会议的方式协调各个方面工作。它领导一个“工作委员会”,是务实的,主要由各个部门和各地推荐的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起草和提出各种有关京杭大运河的国家文件,包括立法(如《京杭大运河法》)、制定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依据所制定的相关国家文件精神成立“中国京杭大运河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全面履行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和组织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这个委员会可以挂靠在目前负责世界遗产管理的国家文物局或者建设部。比较理想的是,未来成立直属国务院的“世界遗产部”(谢凝高. 2003;俞孔坚,崔海亭,陈昌笃等. 2005 ),全面负责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每一个中国世界遗产都有相应的国家层面的“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履行世界遗产管理义务,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监督实施和遗产监护等工作。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无论是否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应该被视作世界遗产,并率先试点探索改进中国世界遗产管理的国家机制。
自下而上,主要是发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做好遗产整理、保护和管理工作,并根据国家统一要求,成立相应的地方机构,负责制定相应的地方保护法规、政策,并组织实施。
四、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中国大众普遍认同
从大运河考察回来,数十次接受各方记者采访,数十次接到慕名打来的电话,每一次我都感觉有千言万语要向他们说道,但最想说的话却只有一段,每次都不会忘记:“京杭大运河中国人一生一定要去感受一次,体验一次,最好是徒步、骑自行车。京杭大运河是没有办法像一般旅游景点一样去参观的,你必须沿河一步步走下去,慢慢地感受,走得越长,看得越多,听得越多,就越会被她吸引,并且迷恋上她;走完一段,你就会想着继续走下去,想知道接下来是什么;走完了全程,你就会开始畅想和计划,京杭大运河在其它季节是什么样子,哪个曾经匆匆掠过的村子还有什么故事在等着我,照片上这段河流黄昏时是什么样子、拂晓时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再重返京杭大运河,就这样,你一定会想着为自己找个理由继续走下去,再走一次,发动更多的人去骑走京杭大运河,体验京杭大运河。”
在考察京杭大运河的途中,一位对大运河颇有研究的历史地理学者在电话中对我说:“你们应该从杭州继续骑下去,骑到宁波,宁波才应该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骑到宁波,你们此行就功德圆满了。”但我们给自己留下了一个遗憾,到杭州就结束了我们的旅程,不是不愿意给自己一个艰难而圆满的结果,而是自出发开始,我们一直保持兴奋的身心就被各种遗憾所笼罩,对大运河的知识掌握还远远不够用、匆匆赶路的日子太多、一路上听人们讲故事的时间太少、更加无法停下来等待一个最佳的时刻再按下相机快门,还有走前没有来得及读几本和京杭大运河有关的小说。
正是有这些遗憾让我坚信:今生一定还会回来,不久将来一定会有更加多的人加入到骑走京杭大运河的潮流中来。我们甚至想象:如果每年有一百万人走在京杭大运河的路上,就可以形成一个中国东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新型产业,大运河会因此变得更加年轻而有活力,会给沿线城市乡村和人们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大运河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才会受到普遍重视。
每年有一百万人骑走的京杭大运河的路上——我们梦寐以求的中国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也就通过中国大众的行动建立起来了。
参考文献
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 论“反规划”[J]. 城市规划,2005,(9).
俞孔坚. 世界遗产概念挑战中国: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有感[J]. 中国园林,2004,(11).
俞孔坚,李迪华,李伟. 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J]. 地理科学进展,2004,(1).
谢凝高.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若干问题探讨[J]. 规划师,2003,(7).
作者简介
李迪华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4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组织一支28人的队伍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进行了考察。其中由我带领3位同学,骑自行车于7月5日从北京出发,8月2日抵达杭州。这次考察收集的各种资料仍在归纳和整理之中,希望2006年能够出版面世。尽管时间流逝,但全部经历还历历在目,京杭大运河仍像谜一般地更加充满无穷的吸引力,让我们时时刻刻惦记着她,随时都准备重新回到她的身边,去感受她,了解她。
一、中国“人”的一“捺”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璀璨辉煌。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这让每一个中国人有幸自出生那天起就耳濡目染灿烂文明,感受先人们勤劳、勇敢和睿智,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最容易让人们联想起龙的形象的总是长城,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思维定势,可能一时还难以改变。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大地上绵延数千公里的“人”字的一“捺”迟迟不能够进入人们的想象空间,多少让人感觉有些遗憾。特别是当你置身京杭大运河边时,这种感受会尤其强烈,今天对她的研究、了解和解说可以说都还是非常肤浅的,甚至让人心感痛楚,有时她的存在还被完全忽视。
二、京杭大运河大印象
1.京杭大运河是中华大地上一张文明和智慧织就的“网”
手拿地图,却找不到图上的“河”,或者找到了,路边的老人却说“那不是大运河,那是1970年代新开的”,并且絮絮叨叨地向我们介绍“真正的”大运河在哪里,让我们非常惊讶的是,站在一边旁听的当地小伙子也都听得入神,不时冒出一句“还有这事?”这就是京杭大运河,越深入了解她,就会发现越来越不了解她。
京杭大运河是一张“网”,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一条河”。文献中说中国京杭大运河全长1782或1794公里。如果将京杭大运河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会发现这几乎是无稽之谈。准确定义京杭大运河的起点、终点、保护范围等可能是轰轰烈烈的“大运河申遗工程”面临的一个最艰巨、最基础的任务。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这样的“基本”问题就会越发让人困惑,也越显重要。不同的朝代,甚至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答案都可能不完全一样,今人又如何制定一个标准去确定“是”或“否”呢?在大家熟悉的中国地图上,人们都能够很快发现京杭大运河的存在,当然图上不会有更多的其他关于运河朝代和线路的介绍,有了这些信息,京杭大运河就变成了一张不折不扣的网,京杭大运河地图就变成了厚厚的一本,图上不少地方已经在沧海桑田的自然和人文变迁过程中淹没在城市和田野中,但确实曾经真实地存在过、深深地影响过中国的历史、百姓的生活。
2.京杭大运河是中华大地上一个伟大的生命奇迹
“京杭大运河是一条不断新生的河流”——这是我们一路上最深刻的感受,也应该是对京杭大运河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两千多年以来直到今天,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修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使用:大运河的长度随着新修河段的出现在变长、大运河的宽度随着造船材料和技术的进步在加宽、大运河的闸坝河工也都在不断变换着“身段”;大运河的故事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河道变迁和文化传播的方式改变而丰富,大运河边的村镇和城市的建造、繁荣、衰落和更新无不与大运河的命运息息相关;大运河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增加,从最初的运输物资、运送南来北往的各色旅人,到输水、灌溉、防洪,甚至今天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排污,变成中国大地上最重要的有生命的世界文化遗产网络,到我们期盼的未来世界上最重要的遗产廊道网络、中国东部跨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供人们永续利用。
京杭大运河就是这样一直在成长着,是中华大地上一个不折不扣的伟大生命奇迹。
3. 只有真正了解和为她付出过才会对京杭大运河怀有无限敬仰之情
如果没有人告诉你身边就是京杭大运河,人们是不会惊奇地感受到京杭大运河的特别存在的,她太一般了,和我们司空见惯的自然河流、宽些的河渠没有什么两样。然而,你一旦了解了她,为她付出过,就很难不被她的魅力所征服。走完京杭大运河,会发现很难用简约的语言向人们介绍京杭大运河,会迫不及待地向人们展示自己拍摄的数千张照片,讲述一路的故事,感慨自己的希望,发动更多的人去关爱和骑走京杭大运河弥补自己一路留下的遗憾。
为了把一个真实的大运河展现给所有关心和热爱她的朋友们,这里我希望能够用挑选出的最少数量的照片展现一个最全面的大运河。看这些照片的时候视线需要不断地跳跃,不断地进行比较、联想,只有这样才能够感受到大运河的生命、聆听到她的呼唤。
(1)长长的大运河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1843532.jpg)
图片1 北京境内运河(北运河,通州)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1855989.jpg)
图片2 天津境内运河(北运河,天津)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197839.jpg)
图片3 天津境内运河(南运河,静海)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1959484.jpg)
图片4 河北境内运河(南运河,沧州)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1925124.jpg)
图片5 山东境内运河(北运河,临清)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023913.jpg)
图片6 山东境内运河(位临运河,临清)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042270.jpg)
图片7 山东境内运河(梁济运河)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051135.jpg)
图片8 江苏境内运河(不牢河,邳州)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10793.jpg)
图片9 江苏境内运河(中运河,宿迁)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114657.jpg)
图片10 江苏境内运河(里运河,高邮)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141734.jpg )
图片11 江苏境内运河(江南运河,常州)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122813.jpg)
图片12 浙江境内运河(江南运河,余杭)
(2)运河大地景观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26660.jpg )
图片13 运河和玉米地(武清),千里运河向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宛若一个“农耕博物馆”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219908.jpg )
图片14 一望无际的棉田(河北临清)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227652.jpg )
图片15(1) 练湖荷花(丹阳,练湖是历史上运河重要的水柜)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3016506.jpg )
图片15(2) 骆马湖(徐州),历史上重要的水柜,运河沿线重要的湿地,运河遗产廊道就是有河道、湖泊水面构成的一条串珠状湿地钻石项链。
(3)百姓的大运河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326659.jpg )
图片16 友好的运河人正在手绘地图(静海)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335749.jpg )
图片17 天真质朴的运河娃正在河堤上做泥塑(沧州)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348215.jpg )
图片18 热闹的运河农贸市场(吴桥)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424819.jpg )
图片19 河堤上的“交流场所”——最好的听运河故事的地方(静海)
(4)令人心感痛楚的大运河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453286.jpg )
图片20 令人痛心的“农村垃圾站”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512149.jpg )
图片21 令人痛心的“臭河”——孩子们告诉我这条河的名字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530730.jpg )
图片22 令人痛心的“排污河”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540902.jpg )
图片23 令人担心的运河——遗产在退缩,房地产在进军
![](HTTP://www.landscape.cn/upload/article/2006520162557744.jpg )
图片24 令人痛心“伐木场”
三、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今天不少媒体都热衷讨论京杭大运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申报世界遗产”。然而,更多的人似乎看到的是遗产申报问题的复杂性和艰难程度。最近中央电视台“央视论坛”节目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使用的标题是“大运河‘申遗’堵在哪里” 。面对轰轰烈烈的申遗工程,颇有研究和见地的专家们尚在讨论“疏堵”之法,足见我们所面临的是什么样的难题了!这里仅以这两年来参加运河研究积累的一些看法,讨论对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1. 加强基础研究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献资料浩如烟海,但深入其中会很快发现关于京杭大运河的基础研究还非常薄弱,已经出版的京杭大运河的专著属于严谨考据、系统整理京杭大运河历史文献的文献,和通过田野调查完成的专类研究类型的书籍并不多。基础研究中,系统整理京杭大运河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核心工作,迫切需要完成的是各种清单,包括涉及京杭大运河方方面面的遗产清单。这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国家的专项投入、组织专门研究队伍,广泛发动各个方面专家们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才可能很好完成。不仅仅是要列出运河相关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名称,还要搞清楚他们的存在状态,并依此制定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策。
2. 尽快唤醒全民的“运河身份”意识
京杭大运河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象征,这一认识也符合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概念要求(俞孔坚. 2004)。然而实际情况是,对京杭大运河特殊价值尚停留在有限的范围。有一批酷爱大运河的专家,大运运河途径的每个地区都有一批民间的大运河研究专家,他们是目前呼吁保护大运河和推动申遗的主要力量。但就一般公众而言,京杭大运河显然不像长城那样有着雄伟险峻的清晰形象。改善老百姓对于大运河的印象,应该是当务之急——应该有中央的和地方的媒体时刻关注大运河、有一批专业的和业余的摄影师的镜头专门对准大运河、一批批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身影流动在京杭大运河沿线,赋予京杭大运河这个时代新的形象和使命。京杭大运河需要获得新的生命的力量——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构建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系统(俞孔坚,李迪华,李伟. 2004)。
3. 构建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系统实施整体保护战略
京杭大运河的全部遗产构成了一张不折不扣的遗产网络,从遗产的角度,如很多专家们看到的,它包含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同时它还是活着的遗产——自山东济宁以南的京杭大运河仍然承担着繁重的航运任务——这是京杭大运河自开凿以来最基本的功能。即使是其他没有了航运功能的部分,也仍然承担了排洪、灌溉、输水、排污等水利和市政功能。对比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变化最大的是它的河道和沿途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方式。非常容易发现,由于机械化的原因,大运河沿途的居民已经越来越不再依赖大运河生存,大运河不再是他们生活来源的一部分,关于大运河的故事逐渐少了起来,大运河历史上为人们所传颂的故事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刘绍棠笔下那种丰富的大运河生活场景今天已近基本不再有。这是大运河保护的一种危机,没有了故事的大运河将逐渐地失去魅力,而要使这些故事能够传唱下去就必须有讲和听故事的人。构建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系统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些基本需求的基础之上——普通中国人都把京杭大运河当成自己民族身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会以自己一生能够走完全部或者部分京杭大运河视为必须做的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会以知道和传颂京杭大运河自然的、文化的和历史的知识和故事为荣。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必然要保存和保护全部包含这些知识和故事相关的场所、保护任何和京杭大运河相关的遗产遗迹,并提供今天人们能够开展各种游憩活动的连续的线路和必要设施,这就是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的雏形。作为一个整体,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是一个线性的区域,同时还是途经各个地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反规划”途径是规划设计它的最佳手段(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 2005)。
4. 尽快制订并实施“运河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家战略
最近关于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事件是2005年12月15日郑孝燮、罗哲文和朱炳仁三位先生发表“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 ,他们的呼声振聋发聩,应该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但申报世界遗产只是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的一个方面,或者推动这项工作的一种途径。他们向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的市长发出申遗呼吁,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一种无奈之举。真正应该重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是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和水利部。在国家层面就涉及这样3个相互独立的部门,除了国务院可能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协调好这件事情。从探索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途径的思路出发,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国家战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
自上而下,由国务院主持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召集有关部委、沿线各有关省和城市的主要领导人成立一个“领导委员会”。“领导委员会”是务虚的,负责提出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基本方针和整体思路,并通过定期会议的方式协调各个方面工作。它领导一个“工作委员会”,是务实的,主要由各个部门和各地推荐的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起草和提出各种有关京杭大运河的国家文件,包括立法(如《京杭大运河法》)、制定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依据所制定的相关国家文件精神成立“中国京杭大运河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全面履行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和组织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这个委员会可以挂靠在目前负责世界遗产管理的国家文物局或者建设部。比较理想的是,未来成立直属国务院的“世界遗产部”(谢凝高. 2003;俞孔坚,崔海亭,陈昌笃等. 2005 ),全面负责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每一个中国世界遗产都有相应的国家层面的“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履行世界遗产管理义务,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监督实施和遗产监护等工作。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无论是否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应该被视作世界遗产,并率先试点探索改进中国世界遗产管理的国家机制。
自下而上,主要是发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做好遗产整理、保护和管理工作,并根据国家统一要求,成立相应的地方机构,负责制定相应的地方保护法规、政策,并组织实施。
四、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中国大众普遍认同
从大运河考察回来,数十次接受各方记者采访,数十次接到慕名打来的电话,每一次我都感觉有千言万语要向他们说道,但最想说的话却只有一段,每次都不会忘记:“京杭大运河中国人一生一定要去感受一次,体验一次,最好是徒步、骑自行车。京杭大运河是没有办法像一般旅游景点一样去参观的,你必须沿河一步步走下去,慢慢地感受,走得越长,看得越多,听得越多,就越会被她吸引,并且迷恋上她;走完一段,你就会想着继续走下去,想知道接下来是什么;走完了全程,你就会开始畅想和计划,京杭大运河在其它季节是什么样子,哪个曾经匆匆掠过的村子还有什么故事在等着我,照片上这段河流黄昏时是什么样子、拂晓时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再重返京杭大运河,就这样,你一定会想着为自己找个理由继续走下去,再走一次,发动更多的人去骑走京杭大运河,体验京杭大运河。”
在考察京杭大运河的途中,一位对大运河颇有研究的历史地理学者在电话中对我说:“你们应该从杭州继续骑下去,骑到宁波,宁波才应该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骑到宁波,你们此行就功德圆满了。”但我们给自己留下了一个遗憾,到杭州就结束了我们的旅程,不是不愿意给自己一个艰难而圆满的结果,而是自出发开始,我们一直保持兴奋的身心就被各种遗憾所笼罩,对大运河的知识掌握还远远不够用、匆匆赶路的日子太多、一路上听人们讲故事的时间太少、更加无法停下来等待一个最佳的时刻再按下相机快门,还有走前没有来得及读几本和京杭大运河有关的小说。
正是有这些遗憾让我坚信:今生一定还会回来,不久将来一定会有更加多的人加入到骑走京杭大运河的潮流中来。我们甚至想象:如果每年有一百万人走在京杭大运河的路上,就可以形成一个中国东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新型产业,大运河会因此变得更加年轻而有活力,会给沿线城市乡村和人们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大运河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才会受到普遍重视。
每年有一百万人骑走的京杭大运河的路上——我们梦寐以求的中国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也就通过中国大众的行动建立起来了。
参考文献
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 论“反规划”[J]. 城市规划,2005,(9).
俞孔坚. 世界遗产概念挑战中国: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有感[J]. 中国园林,2004,(11).
俞孔坚,李迪华,李伟. 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J]. 地理科学进展,2004,(1).
谢凝高.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若干问题探讨[J]. 规划师,2003,(7).
作者简介
李迪华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