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社会趣味与历史街区功能重置

admin 2005-09-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当前对历史街区较常用的改造手法是留存外在建筑形态,置换内部功能,而其中社会趣味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消费取向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1、功能是历史街区的内核   历
  当前对历史街区较常用的改造手法是留存外在建筑形态,置换内部功能,而其中社会趣味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消费取向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1、功能是历史街区的内核

  历史街区作为一个留存下来的记忆的整体,每一部分都在精致谨慎地组构着整个街区的历史价值。其间建筑群、绿化作为时空遗留下来的相对静止的事物,是表象的、硬质的,给人以视觉上的趣味和价值判断;而文化氛围、人之于其间的活动则是活的、内在的,是软质的,它们因其可参与、可体验性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历史的表象总让人怀旧,而历史街区内在的活动则是其永葆活力、不断变动的部分。当一个历史街区在去掉了表象的硬质外壳后,还能以其内在的软质因素吸引人流,那么这就是一个开发成功了的历史街区,至少在社会经济层面是一个可持续生存发展的历史街区。

  如此,内核的活力便是历史街区生存的根本,但关键是如何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激发内核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吸引人的参与,这就需要对历史街区的功能进行定位。在而今看来,普遍的有效的做法就是重新置换。

  于是社会趣味的话题便自然地渗透进了这一功能的哲学定位中来。大凡涉及人的活动总逃不脱社会哲学的范畴,而在这里则体现为社会趣味对于街区功能重置的引导。

2、社会趣味对历史意象有独特指向

  哲学界对社会趣味和时尚有不同的定义。趣味是一种高尚、精致的生活形态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受一个人的涵养、阶级背景的限制;而时尚,则是快速变化、短暂生存的一种众味相杂的趋向,是一种不可断定其存在与否的“共同体的云雾”(利奥塔)。因而,从定义上来看,社会趣味之于历史街区有其独特喜好的理论基础,大凡注重文化内涵的人群多会对蕴藏丰富的历史有着本能的感怀。

  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社会趣味的阶级性,当然这只是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说,毕竟理解一些人文背景后面隐藏的东西是需要一定文化修养作为基础的。对当前一些小资或中产阶级人士来说,这些蕴涵了历史人文内容的街区无疑是他们在游览、开展社交活动时标榜其身份的一种媒介。可以说在这一层面,历史街区又反过来成为了表达某种“高尚”社会趣味的较为特殊的途径。但我们不能由此断定历史街区的开发一开始就存在阶级导向性,因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至少在消费这一商业操作层面上,下层阶级有效仿上层的心理趋向。因而,可以说中高阶层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定义和引领了整个社会的趣味方向。

  故而,由于社会阶级的分层而导致的某种趣味的独特指向给予了历史街区新的生存理由,进而导致了各种迎合这种似乎只是中高层社会享有的某种消费与休闲等需求形式的产生,即对内部功能,包括内部装修风格、运作主题的选择与限定。

  从这一点上来看,历史街区的功能改造决不能脱离了历史文脉的传递,否则其改造后的功能便将混同于一般的商业形式,而由“高尚”的社会趣味所给予的独特指向性也会丧失殆尽,原本在其指导下的功能改造也将因为失去了服务的趣味对象而变得不知所措。

3、社会趣味对街区内部功能的选择

3.1对商业形式的选择

  作为在现代社会中被称为美学反思或美学社会学的社会趣味,简单地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味觉、视觉、听觉、嗅觉被认为是传达这种高雅纯美学愉悦感的媒介。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多感官效应的最好体现方式便是消费,可以说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最大化地表征了社会趣味。

  于是,在历史街区的功能置换中我们对于消费场所诸如餐饮、酒吧等的开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这些改造后重新建立起来的活动内容,恰与理论上所说的由这几种感官引导的美学愉悦感形成了极其对称的呼应关系。

  可以说消费意识中的人文信息其实便是社会趣味的反映,即人们最大化体现其社会趣味的途径是由上述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媒介构成的行为方式组合而成的。因而,在商业层面,社会趣味对于历史街区功能的选择与上述感官功能相对应的内容有:历史建筑及其相应文物的展示、餐饮业及娱乐场所的进驻、手工艺品等精致小型的店面的开发等。

3.2对服务对象的选择

  凡是在社会层面运行的机制,总有其服务的对象。对象的某些特性有时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这种机制的外在表达方式。对历史街区的功能置换所定位的对象的不同将产生对历史人文理解深度的差异,由此导致开发程度和层次的不同,而最终其物质层面的展现也将不同。但社会趣味的客观存在无疑给历史街区的功能重置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向型线索。

  对于社会趣味,众多哲学家将其归结为一种“集体选择”,或称之为“集体品位”。但参考上文所论述的理论,则这种所谓的集体选择,其实已经变相为一种阶级化了的集体选择。下层消费群因仰慕上层的消费模式而有效仿的趋向,于是便有了一种默认的以中高层阶级趣味为主导的“社会认同模式”。

  当历史街区因其内在的人文涵养、外在的怀旧氛围被中高层阶级认同为一种展示身份地位的媒介时,其开发的模式、服务的形式都将附和这些人群的趣味趋向。

  以新天地的开发为例,人们印象中过去淮海中路的高雅,是以当时最发达的都市型产业和商业特征为基础的,是一种领导时尚的商业性的生活形态。作为今日中高层阶级办公、购物、休闲的主要场所,淮海中路周边地区的品位指向也对应着一种领导当今时尚的商业性的生活形态,新天地地段的开发在我看来,正是迎合这样一些阶层口味的。而由这些阶层本身所带来的消费行为中表现出的素养,又使该地区的文化品位得到了提升。可以说,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社会的趣味取向导致了新天地依靠其地段和历史背景所进行的精致、西化的开发模式。

  再以衡山路一带的历史街区的开发改造为例。以“东方香榭丽舍大道”出名的衡山路两旁遍植高大的法国梧桐,配以灰色的水泥大道、两旁怀旧的欧陆建筑,很有原形的味道。外国人喜欢到这里休闲娱乐,而现代的上海小资们也很热衷于这种外在物质形态背后的情调。走在铺满黄树叶的大道上,看着记载着历史的红砖墙或是坐在西餐馆中,透过落地玻璃窗看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可以感受到一种休闲的情调,产生一种感怀的情绪。

  于此可以体会出一个有着阶级指向的社会趣味对历史街区功能重置的导向是有重大影响的。它既通过趣味信息传达的媒介来确定街区商业功能所表现的形式,又通过趣味的主流趋向定位了参与其间活动的人群,并依照这些人群的爱好改建内部功能的布置形式以迎合这种高尚的趣味。尽管我们的社会一向无阶级的概念,但收益的不均等性终归会在消费活动层面表现出一定的等级性,于是对高雅趣味的追求成为了标识身份地位的一种方式。历史街区在满足这些中高层人群修养方面的高尚表现的同时,在整个区域范围内也抬升了自身的品位和价值,但也显示出其对消费人群的阶级指向—许多普通下层人群被无形地限制在这些古旧的建筑之外。因而,就现在已开发的几个历史街区来说,运行这种开发模式是成功的,至少在其所指的服务对象的范围内是适合的,但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一个崇尚高雅趣味并且中高层人数不在少数,同时下层有急切效仿上层欲望的城市。因而,在其它地段或地区,这种受社会趣味引导、以一种阶级的姿态出现的街区改造是否会继续获得成功,及会对社会人群的活动趋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是很值得我们在相应的规划设计中深入思考并不断探究的。 


[参考文献]
[1]张 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
[2]莫天伟,岑 伟.新天地地段——淮海中路东段城市旧式里弄再开发与生活形态重建[J].城市规划汇刊,2001,  (4).      
[3]尤·格罗瑙著,向建华译.趣味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徐 丹,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1999级本科生。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