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
一、关于保护性再利用的意义
中国的城市正在进入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而其主要内容就是大量的产业类建筑与地段。对产业类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再生问题的研究,具有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以及保护环境和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资源和经济因素方面:通常建筑的物质寿命总是比其功能寿命长,尤其是工业类建筑,大都结构坚固。并且其建筑内部空间更加具有使用的灵活性,与其功能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建筑往往可在其物质寿命之内经历多次使用功能的变更。同时,改造比新建可省去主体结构及部分可利用的基础设施所花的资金,而且建设周期较短。
二、环境因素方面:改造再利用的开发方式可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其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减轻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能源(用水和耗电等)的压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
三、社会文化方面:产业类历史建筑同样是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者。这些遗留物是“城市博物馆”关于工业化时代的最好展品。如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911年设计的法古斯鞋楦厂就是在欧洲第一个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的建筑物,具有重要的建筑史学价值 。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踪迹和线索,应该被认为是未来城市的一部分。
二、关于保护和改造再生对象的范围界定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代表性的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根据笔者看法,其意义和界定标准可有以下方面:
第一,一些产业类建筑本身的风格、样式、材料、结构或特殊构造作法具有建筑史的研究价值。如德国著名建筑师贝伦斯(Peter Behrens)1908年所设计的柏林通用电器公司透平机车间就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现代建筑。
座落在巴黎郊外马奈河畔的麦涅(Menier)巧克力工厂保护性改造则是另一优秀案例。该工厂中有现存有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由铸铁构件制成的建筑,目前该建筑已列入历史遗产保护名单。1993年,在世界性的历史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背景下,人们对这座工厂的旧建筑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工作,在改造旧建筑的同时,业主还新插建了部分新建筑和4公顷的绿地,不仅获得了新的使用功能,同时还很好的保持了原有的历史风貌特点 。
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上海也留下了不少极富建筑研究价值的产业类历史建筑。如杨树浦煤气厂的前身是上海最早创办的大英自来火房,它的炭化炉房就曾经是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厂房建筑。
第二,这些建筑及其所在的地段本身具有的历史地标价值和意义。它们往往曾经见证了
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如历史上一直作为德国工业和军事装备中心的鲁尔工业区,记载着上海百年产业兴衰的上海苏州河沿岸产业类建筑及地段等,这些都需要精心保护。
第三,建筑和地段两者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有些建筑可能还在继续使用过程中,但其特殊的造型、色彩和庞大体量对于城市景观和环境具有视觉等方面的标志性作用。
这一方面,美国波士顿海岸水泥总厂及周边环境改造较为典型,它为世人提供了一个重工业设施与城市滨水地区改造有机结合的优秀案例 。
该水泥总厂及辅助的管理用房位于波士顿Drydock街尽端的一个面向机场的港湾码头区,周边原先还有一个服务于军事基地和海军的发电厂。该工厂中矗立着四座高36.6米、直径18.3米的高塔。经过精心设计改造,设计者使它成为港湾的一个视觉标志。这些高塔以灰色混凝土为色彩基调,檐口装饰有深红色,同样刷成红色的风动管和毗邻的管理办公用房,使红色成为贯穿整组建筑的一个设计特征。同时,设计对高塔与其所对应的街道的视觉走廊关系也进行推敲,并在Drydock街尽端处规划了一个绿树掩蔽的小公园绿地和一个滨水观景平台。“该建筑具有一种代表美国历史上大型工业建筑物的戏剧性和雕塑般的力量,它以一种令人惊奇的景致表达了一种原始的力量”,建筑师Campbell在《波士顿导游》上如是说。
第四,对于那有些当年建造品质较高的产业类建筑,其建筑空间、结构、使用寿命或其所处地段尚有继续使用和改造再利用的潜力和价值。如原濒临倒闭的南京丝织厂改造成“好世界”综合餐饮设施,经济效益大增。位于法国拉维莱特公园的巴黎科学城也利用了原有建筑的结构和基础,节省了大量投资。
在国内,广东中山市最近完成的岐江公园是一项目前难得一见的产业类历史地段改造的优秀案例 。岐江公园场地为中山粤东造船厂旧址。该船厂在1950~80年代曾繁荣一时。1998年,中山市在“退二进三”背景下,经过由市民参与的广泛讨论,设计者决定将其改建为一处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题的城市开放休闲场所,并最终得到中山市有关领导的首肯。就在这块基地上,设计师利用了旧时遗存的船棚、变电器、龙门吊、甚至烟囱作为设计素材,同时掺插以现代景观环境小品,运用景观建筑学的处理手法,并通过这些素材之间潜在的关联性和语境张力,创造了一个在中国尚属全新的城市公园和产业类历史地段改造范例。
该案例在自然要素处理方面也颇有特色,设计保留了场地原有的榕树,驳岸处理和植物栽植选择亦尽量体现自然和生态的原则,使得该公园环境在人工要素为主的空间环境和形态架构中显出几分自然和随意。
场地中原有的一座混凝土水塔则被罩上了一个支点玻璃构成的透明盒子,“如同千万年前的一只古老昆虫被凝固在绚丽的琥珀之中”。如同德国杜伊斯堡内港改造(N·福斯特规划)和鲁尔工业区一样,市民或游客在这里不仅会感到一种“产业景观美”的存在,而且可以触景生情,追摹当年的繁荣场景及其胜衰变迁。
三、关于保护性再利用的方式
在各国的保护规划实践中,对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常采用以下方式。
1、经过改造赋予新功能;即保持原有建筑外貌特征和主要结构,内部改造后按新功能使用。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这些建筑本身生存的活力,而且还可获得一定的效益。
如最近不少艺术家在上海泰康路和苏州河滨水地区利用废弃的工业厂房和仓库建筑作为自己的艺术家工作室。结果使这些地段迅速恢复活力。
再以法国马赛Docks仓储建筑群为例,19世纪中叶,马赛港连接着欧洲与世界各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1869年,这种联系因苏伊士运河的开通而进一步得到加强。
Docks仓储建筑群启用于1863年,它是在马赛港辉煌鼎盛时期建造的。该建筑综合体长365米,包含了13栋七层高的建筑,总用地达8公顷。作为整体,这组建筑形成了一个面对马赛港湾的巨大街区。二战后,随着产业结构和港口功能的改变,这些仓库建筑逐渐沦为废弃。1991年,SARI公司买下了整组建筑,并启动了一项改造再生计划。其中,最早改造的是建筑东端毗邻马赛旧港的部分。设计师在项目中设计别具一格,在每栋建筑中央设置了一个由步行通道横贯的中庭,该中庭周边建筑从七层一直到第三层都享有自然采光,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与该建筑粗犷外观全然不同的优雅室内开放空间。同时,内院中还设计了一个反射墙面光线的倒影池,一汪清水给人以一种建筑飘浮于水上的感觉,唤起了人们对马赛港建设源于海上的回忆。这一改造充分表明,像马赛港这样重要的建筑及地段在未来城市发展岁月里,仍然具有继续保存和利用的价值。
2、历史地段性改造再生常常综合采用用地调整、环境整治、增加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功能置换和重要地标建筑物和环境形态要素的保护,使之既有清晰可见的地段历史发展踪迹和见证物,又具有全新的、符合当代使用功能和景观生态要求的一流环境,但应掌握好改造利用的强度。这一方面,英国伯明翰中心滨水区改造 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实例。
伯明翰是英国重要工业城市之一,也是英国运河网络的中心枢纽所在,其中心滨水区大部分用地曾经被产业类建筑设施所占据。二战被炸、城市更新、产业调整、河水污染给该地段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周边房地产业一蹶不振。
为使伯明翰中心区重新焕发活力,1984年,伯明翰市政厅宣布将对中心滨水区进行整治改造和再开发。该计划实施首先是从滨水河岸边的拖船纤夫路径、船闸和水质清污整治开始的,连续三年的清污,清除了河里已经持续200多年的污染物,并将水质等级从3提高到1b(仅比最高水质低一级)。同时,当局决定在此兴建的会议中心等项目又进一步加快了该地区的复苏,一项总投资为2.5亿英镑包括餐饮、咖啡、写字楼、住宅和水族馆在内的的私人综合土地利用案也随之而来。该地区原有的仓储建筑和河运设施得到了保护性再利用,一些铸铁结构、造型优美、历史上拖船纤夫所走的桥也得到了保护;节日码头古玩中心则设在了一幢旧仓库和一些修船设施中。今天,富有独特风情的游船携游客在运河中游弋转悠。而步行游客则可漫步在细部造型精美的滨水步道上,重新领略伯明翰中心滨水区的优美景致和魅力。
伯明翰案例的经验表明,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和改造,一定要落实到在城市大环境和背景(如河流疏浚清污、道路改造乃至经济结构调整等)的层面上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四、关于保护和再利用的关系
一般来说,任何城市更新改造和再利用都多带有前瞻性考虑,以使其具有社会和经济持续再生的活力;而一般保护工作却相对是后顾的,关心的是保护对象的良好生存和“延年益寿”。因此,这就需要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对此进行综合权衡和整体考虑,从世界性实践案例的成功经验看,这一平台通常就是城市设计,亦即可以在城市设计先行考虑的前提下开展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的问题。
历史建筑及其地段保护和改造是城市设计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只是旧城更新和改造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同时又认为,单纯的文物建筑保护与一般的历史建筑及地段保护改造是有区别的,前者可以采取相对确定的方式对相对确定的对象加以保护,而后者必须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并在地段乃至城市尺度上考虑相关影响要素,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建设”、“保护与利用”、“保护与恢复”等方面的关系。这一方面的成功案例有德国鲁尔工业区“生态现代化”更新改造 等。
应该指出,不必也不需要将所有的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其地段都加以保护和再利用。对待此类建筑及地区,完全将其作为文物进行保护,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相反,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其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并重新加以利用,才能使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有选择地保护的同时,我们对于那些不具有上述意义和价值的许多产业类建筑和地段则完全可以采取以更新开发为主的建设方式。例如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许多产业类建筑建设于规划失控的年代,占地大、建筑密度小,建筑标准低,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不经济,更重要的是它们大多不符合今天城市规划的要求。此外,还有不少工厂是在“文革”时期违章建设、见缝插针、占据了民居、园林和文物建筑 ,今天必须采取迁、关、并、拆等综合手段来加以整治。
不能认为产业类建筑及其历史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只是一种“时髦”或“锦上添花”。许多案例实践表明,城市利用对保护产业类历史遗产事业的投资可以成功地实施城市环境的改善,有效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的巴尔的摩内港(Inner Harbor)、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悉尼达令港(Darling Harbor)、岩石区(The Rocks)改造都是通过对传统产业类城市用地和建筑的改造再生而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的“双赢”成功的。
总体来说,当代城市建设发展摒弃了现代建筑运动中出现的大拆大建的“激进式改造”方式,采取了更加务实的、分阶段的、小规模的渐进式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以求得逐步达到较大变化,使之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相吻合,而其对象也逐步扩展到包括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在内的更广泛的范围。从国外此类实施成功的案例看,这种改造和保护还必须与政府的政策制定、开发商的理解和合作、社会公众参与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在当今中国尚任重道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第138页
2、四校合编,外国近现代西方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第53页
3、Philip Jodidio, Contemporary European Architecture, Taschen, Koln, pp.148-153
4、张 松,产业遗产:都市新话题——工业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www.abbs.com.cn
5、Ann Breen & Dick Rigby, Waterfronts, McGraw-Hill, Inc. New York, 1994, pp.297-300
6、中山岐江公园项目由北京大学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等单位设计,俞孔坚教授提供资料
7、沈嘉禄,被艺术“腐蚀”的厂房,新民周刊,2001年16期,第40-41页
8、Ann Breen & Dick Rigby, The New Waterfront, Thames and Hudson, London, 1996, pp.118-120
9、Ann Breen & Dick Rigby, The New Waterfront, Thames and Hudson, London, 1996, pp.52-55
10、Robert Holden,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Desig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London, 1996, pp.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