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解读:日本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来,从最初的高端大规模养老地产盛行,发展至中档次的“小规模、多功能”养老机构成为主流,市场需求的演进倒逼日本养老产业处于不断自我革新。
在日本,养老与医疗服务不分家,其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都位居世界前列。从占比来看,私立医院占据主要地位。由于日本医疗服务行业私有化进程较早,1950年时,其私立医院比重即达到了72%的水平,至2010年,私立医院占比为82%。此外,日本医院病床使用率保持在80%以上,医疗服务整体体系运营效率较高。
我们认为,与日本的“养老金+介护保险”模式所不同,中国或将根据国情建立经济实用型养老体系。从制度上,日本养老与国内最大的不同在于日本有介护保险制度。从2000年推行至今,介护保险为日本老年人提供了基于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量身定制的护理计划,大幅减小了家庭及个人的支付压力(90%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支付,10%个人支付)。然而,随着日本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介护保险也将面临严峻的支付压力。
除了日本以外,多数西方国家在百年前便迈入老龄社会,且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养老产业。早在1865-1940年期间,欧盟国家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另外,英国在1940年左右进入老龄社会,成功推行覆盖面较广的社区养老照护,并形成多个著名的养老小城(均为度假旅游城市,老年人口比例高达30-50%);而瑞典除了其知名的高福利以外,也孕育了多个全球知名养老用品公司,如多朗(doro,老年手机)、爱生雅(SCA,旗下的TENA品牌老人纸尿裤)、博动(Permobil,轮椅)等等。
投资策略: 从长期逻辑来看,我们看好提前领跑养老产业并且已有较深入布局的上市公司,重点推荐双箭股份,建议关注乐金健康、斯米克和金陵饭店。从短期业绩弹性角度,建议关注“智慧养老”龙头公司易华录、银江股份和南京新百,以及在民营康复医院和慢病诊疗方向积极拓张的标的,如湖南发展、模塑科技、迪安诊断和中元华电。
1人口结构来看,中国的今天类似30年前的日本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已超2亿人,为全球之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直至2014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68亿人。2014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2.37‰和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从年龄构成来看,根据民政局发布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16-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8亿人,占总人口的10.1%。而其中这2.12亿的老龄人口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2亿的国家。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最新预测,到2050年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36.5%,高于美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
日本进入老龄社会比中国提早近三十年,且老龄化负担仍在不断加重。截止2014年底,日本总人口为1.27亿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3190万人,占总人数的25%;15-64岁的劳动人口为7901万人,是老年人数量的2.3倍。然而预计到2060年,劳动人口数量将降至老年人数量的1.3倍,抚养比升至前所未有的高位。
据相关资料统计,1970年,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占到社会总人口的7.06%,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1995年这一比例升至14.5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2010年已达到22.84%,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这一比例在2020年将达到26.9%,2050年将创下32.3%的新高。
1.1日本在短时间内已然进入“超老”社会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日本老龄化进入时间晚,但速度快。二战后(1945~),日本出现了暂时的生育高峰,同时死亡率大幅下降,这种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人口变化趋势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受经济的影响、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伦理家庭观念的冲击,人口逐渐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趋势过渡,日本的出生率除了在两次“婴儿热”时期高涨之外,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同时,日本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发达国家,虽然日本到1970年才达到老龄化国家标准,而美欧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甚至在上一世纪就达到这一标准了,但是,从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7%上升到14%所需时间而言,日本仅用了不到25年,比美欧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快。
长寿+少子,催生人口“超老”现状。日本是一个长寿国,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日本平均寿命为男80.23岁、女86.61岁,男性平均寿命位居世界第四、女性平均寿命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专家预测,205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上升到33.7%。
同时,统计数据表明,日本正式进入老龄化后,未满15岁的年幼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持续下降,2014年这一比例仅为12.80%,表明日本人口另一重要特点——“少子化”。2010年日本人口增长率已降至0.66%,即将转为人口负增长。据相关预测,到2100年将降到6736.6万人,即仅相当于 1998年人口的一半略多一
1.2老龄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从日本的分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数量上,能够清晰地看出日本战后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据相关统计数据,1950年,日本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48.6%、21.8%、29.6%,从事农业的就业人口占整个就业人口的一半左右。到196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就已经达到38.3%,超过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在第一产业中拥有大量的劳动力。而据日本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到2005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仅占整个就业人口的4.9%,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已经达到68.5%。
我们认为老龄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逻辑是:人口老龄化导致日本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迫使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即将越来越稀缺的劳动力转移到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因此,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受益快速发展。
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政府扶持“银发”产业。据相关统计数据,日本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与老年人口的增加成比例关系,1970年日本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萌芽期),其养老服务产业开始萌芽产生,政府在这一时期大力鼓励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在80年代逐渐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形成期),处于逐步探索时期;90年代其养老产业开始成熟,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市场,拥有一整套行业标准(成熟期);21世纪之后日本的养老产业随着国外逐渐进入老年化社会开始向外扩张。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低谷,需求不振,制造业首当其冲,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及其购买力不断增长,但相关商品和服务不足。如何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乃至开发他们的潜在需求,扩大市场规模,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企业界乃至政府经济主管部门日益重视的问题。
1974年,厚生省(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公布了“收费养老院设置运营指导方针”,并在此后对这项政策做了数次修订。进入80年代后,厚生省成立了“老龄产业室”,老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则在厚生省和通产省指导下成立了“老龄商务发展协会”,通产省作为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开始关注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发展。1987年,日本国会通过了“社会福利师和介护福利士法”,并于1989年进行了这两项国家资格的首次考试。
另外,尽管日本老年商品几乎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发展,但是日本政府还采取了一些职责范围内的推动措施。 1)制定老年产品的安全、卫生标准。如日本政府人使用的电动三、四轮车等特别制定了JIS标准,在老年营养膳食等方面也制定相应的标准。2)调整法律保护老年消费者利益。为了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日本政府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法律以保护老年消费者的权益。制定了老年用三、四轮车交通规则,针对日本社会经常生向人提供虚假金融商品信息的问题,政府出台治安、宣传等措施,同时对金融机构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时的责任和义务在法律上进行明确界定。3)设定一些老年商品市场的准入条件。为了保证老年人的安全和健康,日本政府对一些与此密切相关行业实准入限制,如老人看护设施的设立条件、看护人员的从业资格等,厚生劳动省都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审查监督机制。4)经济、福利政策给与老人优惠,间接增加年商品市场推动力。日本社会福利的完善程度在世界处于前列,这间接刺激了日本社会特别是老年的消费欲望。日本长期以来制定经济政策时也着重考虑一个方面,近期日本调整高龄者医疗保险制度虽然引起社会很大争议,但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日本政府和社会对老年人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关注。
2将服务和人性设计做到极致的日式老年福利体系
2.1 利用科技手段优化居家养老方式
日本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智慧化居家养老。随着老年人对将来居住问题抱有的不安全感日益渐增,东京都计划打造老年人的新居住乐园—“东京模式”。如在社区内设置一天24小时,365天的综合服务窗口。在为老龄者提供的银发族综合住宅中充分利用科技设备,除设置危险呼叫警报器具外,还配备具有智能传感功能、能够检测出老人的血糖水平以及血压和身体脂肪的智能坐便器等,全部数据能够第一时间通过内置的电子互联网设备,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到家庭医生电脑中,使老龄独居者不仅获得及时周到的服务,也保证了居家养老的安全舒适性和独立自给性。同时,为使老龄人口在熟悉的环境中安详养老,也为了节省政府资助机构经费,东京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老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如设立居家看护支持中心、设立日间托老中心、提供家政服务、送餐服务、家庭护理等。
从细节来看,日本的适老设施已遍布寻常百姓家。这不仅方便了老人生活,也大大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中国的养老服务机构一般会设置前后方向打开的大门,而日本则采用通过横向滑动的大门,使轮椅可以轻松移动。盥洗池的位置也较低,使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也可使用。在护理产品中,可通过电动方式让脊背立起来的电动床很普遍。据称,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出于“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这个想法。其目的在于,让能走路的人尽量自己行走,即便在
需要轮椅的情况下,也尽可能地让其做到生活自理,从而防止老人进一步衰老。
2.2 较欧美养老具有更细致的福利标准和体系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老年社会,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对迎接老龄化挑战有超前意识,提前在物资、精神、法律、理论、管理与服务人员等方面做准备。日本将老年人的健康和教育放在首位,并建立了全国通用的健康保障制度。
一家名为国际助老(HelpAge)的非政府组织日前统计了世界各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现状,并根据各国的养老保险、社会补贴、医疗保障和公共交通等对其进行了排名。其中在六个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里,只有排名第一的日本针对自己国家的老龄化问题采取了有效的行动。而希腊和韩国的老年人则没有这么幸运。国家政策的缺失、2008年经济危机的雪上加霜,让希腊和韩国的养老问题值得堪忧。
日本养老更显示人文关怀。日本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具有悠久的家庭养老传统,“孝顺”这一价值观贯穿始终。在日本,把照看老人、护理老人等统称为“介护”。其定义不仅仅停留在看护好老人,还包括照顾日常生活、医学护理及保健健康,而这些又是建立在维护老年人权利与尊严的基础上。养老服务不仅能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更能支持与帮助老人在养老生活中保持自立,帮助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恢复自立。自立包括了身体性自立、心理性自立和社会性自立。
面对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日本的老年福利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以国民年金为基础的日本老年津贴制度,附加延长就业来增加收入和生活品质。日本老年津贴由国民年金、遗属津贴和残障津贴构成,其目标在于老年人或残障人士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另外,日本大型公司的员工经常会在定年退休之后,开始从事新的工作5年、10年,甚至更久。
二是老年优待政策,包括交通优待、文化、旅游优待、住宅和住房优待、日常服务优待等内容;
三是老年服务(养老服务业),日本老年服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保健介护服务。
目前,日本的老龄产业在市场规模、社会功能、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生产技术装备的专门化等方面都具备了产业构成的要素,进入了扩张期,产业规模约为39兆日元,此后将以4%~5%的年增长率稳定地成长,至2025年成为拥有112~155 兆日元(按现行汇率折合1兆美元上下)巨大规模的支柱产业。
2.3 贫富国家之间的鸿沟:国民介护保险
国民介护保险增加了多样养老的可能性,降低了老人的社交与医疗费用。日本介乎保险法,自1997年上台,2000年开始实施,于2005年进行调整和改革。介护不同于看护的内容在于:以专业支援他人为基准,确保身体、精神、社会三方面健康发展,满足需要介护者生活自立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援助,具体是“援助日常生活、家事、健康管理及社会活动等”。
《介护保险法》将 40 岁以上的国民(包括在日本工作定居的外国人)纳为参保人,介护保险费的50%由政府负担(中央25%、都道府县12.5%、市区町村12.5%),其余40%依靠各地上缴的介护保险承担,使用者自付10%。个人上缴费用根据收入分为5级,确保收入和投保水平的均衡。保险费统一上缴后,根据各地区老龄人口比率和照顾需求情况,被分配到各地方政府调配使用。
介护护理人员的从业要求和薪资由法律保证,并通过不断改革,促使行业规范化。介护保险的从业者包括介护保险管理人员和介护服务人员。前者负责根据申请使用人的健康状况制定介护服务标准以及介护费用的核算与管理,由具有医疗、保健、福利等工作经验的人员经过国家统一培训和认证考试后担任。后者承担老年人照顾工作,1987 年制定的《社会福祉士及介护士福祉法》规定介护士必须经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到指定机构临床实 践,通过国家资格认证考试等。
在早期,由于介乎保险法对介乎工作者的薪资没有保护,导致从业人员数量难以满足需求。据 2005 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初步统计,全国共有专职介护服务士 112 万人,缺少 40 万名。截止 2008 年 4 月,培养专职介护服务士的有大学 63 所、 大专97所、 专门学校等274所, 计434所, 计划招生 25407 人, 但实际招生数不足计划定员的 46%, 仅有 11638 万人。工资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精神压力大等是吸引不到年轻人加入到护理行业的主要原因。 与社会 平均工资 1830 日元/小时相比,介护服务士平均工资只有 1230 日元/小时。
目前我国尚未成立介护方面人员培养体系,对于介护工作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即便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上海,培训的时间仅120小时,培训资料主要是由上海护理学会和护理技能培训中心编写的《护工上岗培训手册》,由各医疗机构及养老院分管的护理部门自行组织培训上岗。由于介护工作大部分由护理人员或护工来承担,护士有130多万人,工作在一线的护士严重缺乏。
2.4 亲身感受日本养老社区的服务理念
2.4.1旧宅区改造成的“森林”—多磨平之森
多磨平之森是一个家庭社区型的适老型住宅区,最早是一片半废旧的地(1960s人口快速增长的时候开发建设),在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日本,这种住宅模式会更加速的推广与普及。多摩平之森最早是一片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半废弃住宅区由3家公司分别开发成2幢老人院(65间,共70个老人,女性为主,独居为主)、一幢小公寓(年轻家庭型)以及一幢青年单身公寓,三者之间相对生活比较分离,有一些社区活动的时候会聚到一起。配套还有小型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上门护理中心、社区食堂等。这些老人院也是接受家属与年轻人的陪伴居住,公寓离医院很近,也会经常会举办一些社区活动
因为多磨平之森相对社区化,所以对老人来说,住进来的也可以排解自己独居的孤独,现今已经入住满员(入住率达到70%即可实现盈亏平衡),而且后面排队的还有30位老人。现在,与老人在一起的工作人员有两位,主要工作是组织活动、处理紧急事件及看护有认知症的老人。该老人院中,健康状况较为良好的老人会参与进来一起负责一些打扫卫生等杂事。
就护理服务来说,主要使用附近小型公司提供的上门服务,主要由老人的护理保险来支付。而开发公司主要是收租金,90%的老人选择一次性支付租金,也有小部分老人选择按月支付(12万日元/月)。其余费用主要是就物业费、月费和水电煤气费用(10000日元+ 46280/141000日元+水电煤气费)。机构也提供餐饮供选择,早、中、晚餐分别为450/700/750日元。从建筑来看,每家每户都朝向东南,平均42平方(实用面积)。每栋间隔约20米。
2.4.2介护与育儿业务的共存—特别护理养老院(伸江Shinko福祉会)
伸江福祉会把平民化工薪阶层的老人院与伸江传统的育儿院共同发展。伸江福祉会业务包括3家特别养护养老院,10家痴呆症老人院,3家复合型居家支援服务,3家收费养老院,2家地域咨询服务,和1家代理管理机构。育儿业务有8家托儿所和幼儿园,一家育儿支援机构。
川崎特别护理养老院大约是在70年代建造的,这个福祉会原先一个学校,随着老龄化、少子化后招标建养老院,公司中标。伸江福祉会由2013年5月开张,并且建造了地下储水设备以及太阳能发电以免遭受地震的侵袭。由于伸江公司原先的育儿经验优势,也开设了位女性护理员而备的托儿所,也让福祉会实现了老少同住。如今已有140位老人入住。
传奇的创业历程:1976年,正好赶上第二次生育高峰,女性要走上社会,但小孩没有地方寄托,所以伸江的创始人就建设了民间幼儿园。随着接下来10多年里日本经济快速增长,老龄化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政府开设了数量有限的养老院。同时民间有些高级的养老院以及医院式的养老院。而伸江创始人想要做一个工薪阶层住得起,又有家的感觉的老人院,所以把员工宿舍改造成了福祉会的原型。1993年,福祉会成立,是股份制公司。日本有监护保险是2000年开始的,创始人在1999年把公司卖给了Benesse(倍乐生)。在监护行业,用的品牌是crossheart,附近有3000户左右的居民在此居住。而伸江福利社的育儿事儿则有建筑方和运营方分开,运营由公司、味之素和山崎市政府共同运营。
2.4.3安保公司转型运营养老院—舒适家园(Comfort Garden)
西科姆(SECOM)(本报告第24页有详细介绍)集团有多年为私人和企业级进行室内安全设施安装和大型项目整体规划的经验,为了养老院的开发打下基础。于1994年开始做上门服务的养老服务。在积累开设两家高龄人群活动场所,开发远距离画像诊断和家庭电子病历系统的经验后,并引进园艺疗法和音乐疗法,学习疗法,运动疗法等预防的护理。
2006年开设的舒适家园(Comfort Garden ),结合西科姆(Secom)多年安保经验,提出讲安全和安度晚年结合的理念,舒适家园(Comfort Garden)位于地铁和车站附近,周围有丰富的商业设施和购物中心环绕。地块面积一共16000平方米,其中9000平方米都是绿化。5至18米的地基和合适的选址,尽量远离地震和海啸的危害。
老年社区内的单套公寓面积为56平米起,且全部朝南,主要面向客户是能够生活自理的健康老人,老人护理级别普遍较低,由50名护理员24小时三班倒,并且由安全设备监控老人安全。饮食由专门的料理师和营养师负责特供老人喜欢的日本料理和西餐。在生活上,为方便老人,舒适家园(comfort garden )为了老人提供各种代办服务和去往银行,美容店等交通。
收费在入住时可以采取一次性收费:5320万日元-43303万日元之间,或者每月19.2万日元的月租。年限为18年居住使用权,居住年数超过18年的老人不需要额外再付任何费用,而没超过的话要按年限退款。
3日本医疗服务产业:养老与医疗服务不分家
3.1日本医疗服务行业发展历程
日本医疗服务体系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都位居世界前列,其发展改革历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二战结束后,日本面对战后医院的困难现状,开始全面学习美国的医院管理经验和医院产权制度,着手对战后遗留的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将战时的大多数军人医院、疗养院改为国立医院;将国立的结核病疗养所和麻风病疗养所改为公立医院;将部分国立和公立医院出售,改为民营医院;鼓励民间保险公司和团体兴办民营医院;鼓励宗教团体兴办带有慈善性质的医院。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1950年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医疗改革,如国民健康保险:政府在1957年整合了包括二战期间战时保障机制、战后农民健康保险等多项已有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了强制全部国民加入的“国民健康保险”。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医药分业,提高医生处方报酬。1974年2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将医生开具处方的报酬提高了67%。同年10月再次修改法规,在2月修改的基础上,将处方费提升4倍;1974年被称为医药分业元年。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法律规定的初诊和转诊制度。1994年修改《医疗法》规定原则上如果患者没有诊所医生出具的介绍信直接到大型医院就诊,就要缴纳一定的费用,甚至被院方拒绝。这项制度推出后,彻底改变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
日本卫生费用支及GDP占比出不断提升。日本卫生费用总支出从1962年的6132亿日元增加到2009年的360067亿日元,占GDP比重从4%提升至9%。
日本医疗服务体系中私立医院占据主导地位。日本私立医院占据其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地位,由于日本医疗服务行业私有化进程较早,1950年时,其私立医院比重即达到了72%的水平,至2010年,私立医院占比为82%。
日本医疗诊所数量不断增加,占据较重要地位。日本医疗服务体系中,诊所占据较重要地位,数量从1950年的43827家增长至2010年的99824家,且绝大部分为私立诊所。日本的私立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到重要的初诊和转诊作用。1994年日本《医疗法》规定原则上如果患者没有诊所医生出具的介绍信直接到大型医院就诊,就要缴纳一定的费用,甚至被院方拒绝。这项制度推出后,彻底改变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
日本医院病床使用率高。日本医院病床使用率保持在80%以上,医疗服务整体体系运营效率较高。
3.2德洲会医疗集团:日本医院精益运营管理的典范
日本德洲会医疗集团(Tokushukai Group)创立于1973年,经过4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日本最大的私营医疗集团之一,旗下拥有66所大中型医院在内的260多家家医疗机构,近19000张床位,2万多名医疗工作者,2500多名全职医师。
德洲会医院集团是日本医院精益运营管理的典范。其精益运营关键成功要素包括:
信息量化管理:独特的“晨会制度”,各医院每日将运营情况汇报到总部,再由总部汇编后下发各医院。每早医院开诊前,所有部门的负责人集中汇报各部门情况,并了解集团各医院前日运营状况及自身排名。通过医院信息的双向及时准确反馈,对各医院及科室运营实行量化精益管理,同时增强员工工作压力与动力。
成本控制:实行集团化统一药品、器械及耗材采购,成立统一人事管理中心、检查中心等,降低成本,提升病床使用率。
科技投入: 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与设备,提升医疗服务效率质量与患者体验。
广覆盖:通过中心城市医院输血地方医院的经营方式,大城市的中心地区医院的收益投入到偏远的岛屿,支持较偏远地区医院的运营,增加覆盖面,长期步入良性循环。
人才培养:向员工提供规范的医师培训与持续教育,国内外先进医学机构学术交流。
4日本养老上市公司普遍选择“小规模+连锁化”的经营模式
1、倍乐生集团(Benesse)是日本最大的教育企业集团,致力于教育、外国语培训、母婴生活、养老服务领域。公司把“让人们拥有乐观向上,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发展事业的理念,它蕴含在倍乐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中。集团旗下的介护事业创始于1995年。2000年日本正式实施介护保险制度后,加快了发展速度。截至2015年3月底,运营着276家养老机构,为13400位老人提供服务,成为日本运营养老机构数量最多的企业,产值规模已达867亿日元。倍乐生集团的养老院都建在老人们多年熟悉的市中心的住宅区, 24小时看护,家属可以随时来看望老人。
2、日立学馆(Nichiigakkan)创立于1968年,集团横跨医药,看护,健康保健,教育等行业。其中看护部门提供家庭护理,日内护理,失智护理,残疾护理,上门护理和洗浴等服务。还开展护理学校,并且销售出租护理设备。健康保健分部销售保健产品,并提供家政,配餐和私人护理服务。一共有802家机构。
1971年,为培养医疗业务委托管理的优秀人才,开办了日本第一个走读制“医疗事务讲座”,之后又开办了家庭护理员培训讲座。日医学馆自1996年开始承办健康护理业务,开始提供以居家类护理服务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并在2000 年护理保险制度实行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办护理服务点。
2007 年,日医学馆开始正式参与团体之家、收费老人之家等机构类护理服务,并构建了可满足顾客各种需求的“全面护理服务”提供机制。从公司年报可以看出,日医学馆的事业是与日本的医疗和护理保险制度一同成长起来的。2013 年日医学馆的主营业务收入稳步增长,超过2750 亿日元,净利润也达到了接近40 亿日元。
此外,发展护理服务后趋势公司向其他养老服务子产业发展,日医在日本还为高龄养老机构所需要的各种福利器具和用品,包括护理床、拐杖在内。护理产品的种类虽然繁多,但从业企业大都规模小、营业网点不大。为此,日医学馆采用了集中商品,向日本全国的护理商店销售的策略。
3、西科姆(株式会社SECOM)是日本最早的安保公司,自1962年开始发展安防、医疗、房地产和保险等业务,一定程度上为后续拓展的养老业务打下了基础。
由于西科姆传统的安保产业优势,它提供了生活救援,二十四小时紧急通报,室内对外应急求救设施以及高科技监护老人身体状况的装置。同样的,西科姆将自己的养老院定位在了一个高端与豪华的养老机构定位,因此很多传统的看护,生活照理与定餐等服务以高品质服务着老年人。
西科姆旗下有三家养老机构: Leaf Escort Azamino(33-64平方米,一共8种户型), Comfort Garden Azamino(56平方,入住收取约280万人民币,每月收取约2.8万人民币)以及ComfortGarden(56~100平方米。入住收取约280-2800万人民币,一般房间105个,护理房间21个,一时护理室1个)。
5欧洲老龄国家“前辈们”走过的路
5.1 欧盟:部分国家在百年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欧盟人口老龄化,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欧盟地区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生育率和死亡率双双下降引起的。欧洲在工业革命以后(1860s~),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而营养状况的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的改进,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平均预期寿命得到较快地延长,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这就为欧洲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在欧洲的人口死亡率下降以后,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出生率开始下降,从而导致人口老龄化的渐进过程。
1870年以后,欧洲各国的生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生育率显著下降。进而西方各国逐渐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阶段。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曾经出现短暂的“婴儿潮(baby booming)”现象,但人口变动的总格局基本确定。
1865-1940年,欧盟国家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1865年,欧盟主要国家中,法国首先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欧洲各国也相继出现类似现象,欧洲整体人口增长率到了1.1%。此时法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1890年和1891年瑞典和挪威相继进入老年人口社会。20世纪20年代以后英国和德国也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1940年法国、瑞典、挪威、德国、英国、瑞士、爱尔兰、荷兰、奥地利、比利时、丹麦等国的老年人口比重都超过了7.0%。
20世纪中期,节育技术在西方国家的广泛应用加速了生育率的下降和平均寿命的延长,因此,欧洲人口中,高龄老人(80+)的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早已高达8.7%。
5.2英国:形成“社区照顾”和“养老小城”的养老双模式
英国是世界上继法国之后较早进入“银发”时代的国家。1940年,英国老龄人口比重超过7%,正式进入“银发”时代。七十余年后的今天,英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规模已超过1000万,约占总人口的18%。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规模也达到了370万。从平均寿命来看,英国男性已增至71岁,女性更是增至77岁。
英国的养老模式经历从传统福利机构养老到社区养老的转换,传统的福利机构养老亦成为“住院式”养老,即由政府出资建立大型的院舍,雇佣大批的工作人员,对老年人提供集中住院式的照顾。英国的养老院是按周付费。换算成人民币,以普通疗养院为例,每周的费用约6000—9000元。院内硬件设施齐全,绿化面积占总建筑面积至少要达50%以上;房间均是单人房,简装修到精装修以及复式型都有,贫困老人的养老费均由当地政府全额买单,直到其去世。
这一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一段时间是英国的主要养老模式,但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时间的持续,这种养老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一是政府的财政压力巨大;同时被照顾的老年人由于长期脱离正常的生活社区,精神生活匮乏,影响心理健康,因此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重点推行社区化养老模式,并且强调养老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强化市场的主导作用,积极鼓励非政府部门组织发展养老服务。
所谓社区养老,即是在社区内照顾,让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社区内,在社区内为其提供生活服务,充分开发社区的资源,动员社区的有能力的个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英国养老体系中,社区照顾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更符合人道的原则,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养老小城”中老年人口比例高达30-50%。典型的“老年人城市”,如贝克斯希尔(Bexhill)、海斯汀(Hastings)、巴斯(Bath)等,这些度假旅游城市风景如画,退休的老年人纷纷迁入安度晚年,城市中老龄人口所占比重有些高达30-50%。
英国的老年护理和保健产业,大多是由私人机构和企业提供服务,价值110亿英镑的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多数被大公司控制。
巴切斯特卫生保健集团(Barchester Healthcare)是英国最大的老年人护理企业之一,它开办的针对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患者的高质量疗养院闻名遐迩,拥有220家养老院和疗养院,入院老人超过1万人。国家对入住老人进行补贴,需要接受特别治疗的,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会全额支付诊治费。有评论指出,由于老龄化趋势和财政压力,NHS体系面临威胁。
保柏国际集团(Bupa International)在全世界190个国家有400多万个老年护理院,在英国拥有49所医院、34个健康保护中心、245个老年护理液、45个退休之家,大约有4万名工作人员。 私人和志愿组织的老年护理院服务,实际依旧在政府的工作计划之内,只不过政府不再具体操作办理,而是交给志愿组织和私人机构去操作和执行,政府是主要出资者、政策法制制定者与监督者。
此外,针对老龄化经济,英国在老年教育和老年消费领域均属世界前沿。
老年教育与培训产业。英国的老年教育开始较早,发展也比较完善,具备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种教育渠道。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 of United Kingdom,又称公开大学,空中大学)里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年龄在50岁以上。开放大学在入学资格、上课时间、修读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对老年人没有任何限制,且收费低廉,自由度较高,这些都有利于老年人继续接受教育。英国第三龄大学(University of 3rd Age,简称U3A)对全球老年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是一种自主自助型的教育模式,是老年人自发成立、组织和分享的志愿者团体。
老年文化休闲产业。英国旅游产业中的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旅游项目也在飞速发展,提高了老年人的文化素养,宣扬了英国的文化,给旅游部门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西方近年来纷纷掀起了老年模特热潮,这也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英国的百年老店“玛莎”百货公司(Mark & Spencer)就率先选择了78岁的霍诺尔•布莱克曼做形象代表,这一选择显示了人们打破年龄障碍的决心。
老年咨询服务产业。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咨询、评估和治疗;依据国家专业学会制订的临床医疗规范、医德的指导,对有抑郁症状和痴呆及签署了使用抗痴呆药物治疗同意书的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治疗。创业咨询服务为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行当中摸索的经验开创新事业。
5.3瑞典:高福利老龄社会的代表,输出服务理念和高端老年用品品牌
早在1890年,瑞典65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7%(联合国新标准认为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7%的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瑞典的老龄化进程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
根据瑞典1955年颁布的《社会福利法》,老年人可根据本人需要选择养老方式,主要由市政府提供服务。瑞典实行的是全民福利型养老制度。瑞典目前主要实行三种养老方式:居家养老、老年公寓养老和养老院养老。9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3%-5%的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其余选择老年公寓养老。
瑞典的社会养老机构(相对于家庭养老由子女亲属照顾)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管理模式:
一是政府直接管理,如大量的社区老人活动中心、老人公寓和养老院。它们由市政府设置并派人直接经营管理,突出非盈利性,所有工作人员均为政府公职人员,由政府支付工资。服务经费大部分由机构根据老人所需服务时间及价格申报预算,由市政府统一拨付;市政府对老人进行福利性质的费用收取,收取标准根据老人的实际收入确定,高者多交低者少交。根据201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政策,老人的服务缴费每月最高额为1,760 SEK(按当前汇率折合人民币1605元)。
二是政府设置但私人经营,如斯德哥尔摩市皇后区的Piltradet老人公寓,它拥有115间公寓,其中一居室44间(一般面积为40平米),两居室71间(一般面积为60平米),除专设的医疗队伍外,附有前台接待、足疗室、理发店、餐馆和花园。私人机构与政府一次性签订三年的承包合同,主要负责老人公寓的经营和服务管理以及公寓对外开放的理发店、餐馆等经营,如果该年度经营有盈余(针对一般市民),盈余部分将用来奖励工作人员。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缴付房租、服务费(收费标准与政府直接经营的养老机构相同)等都直接面向区政府,同时私人机构所需服务经费由区政府统一拨付,以保证公寓服务的非盈利性。政府每年调查评估私人机构的服务质量,连年优秀的机构在续约时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是政府资助由非政府组织承办,如1912年由一位牧师创办的国际邻里协会,在瑞典成立了15个社区邻里中心,经费来源主要是申请政府服务项目拨款和基金会募捐资金。它一方面承办老年人活动中心的相关服务,开办老年人夜间学校等教育项目,帮助政府提供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创办一些收费性的服务和活动,例如艺术展览等。
从1891年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起,瑞典的养老产业就此产生并不断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养老服务和护理
瑞典的中等护理教育开始于1966年,从上世纪70年代末护理教育开始改革,于1993年开始本科护理教育。护理学专业学制3年,获得学士学位后成为注册护士,再学习1年专科护理,毕业后成为注册专科护士。瑞典统计局发布的劳动市场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社区护士的人均月收入为29,600 SEK(按当前汇率折合人民币26,849元);医疗护理护士的人均月收入为30,000 SEK(按当前汇率折合人民币27,212元)。一般护理和服务人员,必须在高中教育阶段修习过护理方面的专业课程,一般需接受社会工作的专业高等教育,入职后接受每年由市政府提供的为期四周的再培训。
根据瑞典地方政府和地区协会(SKL)2011年发布的《老年人照顾与社会关怀》, 2009年瑞典针对老年人服务的在职人员为230,200人,其中政府雇佣196,800人,私人机构雇佣33,400人;对于入住政府或私人经营的养老院的老人,平均每人享有0.96个服务人员。针对瑞典市场上存在的大量中小型私人护理机构,普华永道会计公司发布的2004-2008年审计报告表明,2008年中小型私人护理机构的年营业额为125亿瑞典克朗(按当前汇率折合人民币112亿元),年平均利润率为4.8%,并不属于高利润行业,但部分小型私人护理机构的年利润率高达17%。
2、养老机构和设施
养老机构的设置一般由政府承担,相关设施由政府统一采购。老人公寓和养老院均从老年人心理需求出发,居住环境布置趋向家庭化,各种设施均以老人的舒适、完全服务为目标。在老人经常出入的场所都安装有扶手,配置各种助行器,设置无障碍通道。住所里设有只要能触摸键钮即可帮助开关电视机、门、电灯的遥控器,浴室铺有防滑胶垫,还有可用于调节升降高度的洗脸盆和扶手座便器。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提供可推、坐、洗澡、排便的多功能轮椅。洗手间和房间都设有报警装置,若有需要随时可发出信号请求帮助。对于高龄老人还配置了手表式的定向行踪遥控显示器,可随时了解老人的去向和方位。此外,还设置了老人康乐部、自动洗衣房、理疗室等配套设施。
3、老年产品用品
针对老年人的产品用品,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医疗保健产品、金融保险产品、旅游休闲产品等。日常生活用品包括老花镜、放大镜、手机、助听器、血压计、拐杖、轮椅、洁身产品等。医疗保健产品包括急救箱、氧气瓶、护理床、按摩器、护具等。金融保险产品包括住房反按揭贷款、人身意外保险等。旅游休闲产品包括旅游、体育用品等。
瑞典Doro AB(多朗)电信和家电集团是远距照护市场里的一家有限责任制上市公司,身处电信行业超过38年,致力于开发、营销和销售适用于老年人的软件、远距产品和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其中最知名的产品为Dora系列手机,获得多个国际设计大奖的认可, 2012年开始公司发布智能手机并尝试涉及除手机等拳头产品外的服务性产品(如健康状况提醒、服药提醒等)。
目前公司旗下产品除老年人必须的高音量、大字体和大按键之外,均可搭配助听器使用,并设置SOS紧急联络按钮,对不想使用的功能彻底关闭;部分产品设有紧急短信联络、GPS追踪定位系统。
Doro的公司理念是老年人不是以他们的岁数定义的,而是以他们身处的生活环境定义的。因此,Doro委托Synovate公司在2010年对2,000名分别来自瑞典、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的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电话调查,研究老年人对手机及新兴科技的态度和使用习惯。瑞典人使用手机的比率最高,超过65岁的老人里有91%拥有手机;法国只有半数的退休老人使用手机;英国则有75%。瑞典拥有手机的退休老人里有35%人反映,他们对使用高科技的新型手机会有恐惧感;他们比较喜欢显示屏幕大、按键大且功能简单的手机;在65-74岁的老人中,最主要的手机使用功能是打电话(81%),其次是收发短信(41%)。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了不同国家、年龄层及社会背景的老人对手机的需求不同。尽管手机使用率在老年人中逐年增加,但是65-74岁的老人90%拥有手机,而75岁以上的老人只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拥有手机。各国老人对新技术的积极程度也不相同,美国为65%,瑞典为62%,而法国只有39%。
另一方面,Doro发布了一些关于老年人的基本情况。50岁以上的失聪人口比重不断增加,60岁以上的老人中55%有听觉问题;65岁以上的老人中,82%有视觉问题,42%有抓握问题,46%没有安全感,80%以上的老人有机会接触到手机,超过60%的老人需要子孙协助处理现有的手机,46%的老人认为下一次购买手机时,大而清晰的声音是手机必备功能;超过半数的60岁以上老人,有至少一个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40-64岁的人群中接近60%的人会推荐其父母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和服务。
瑞典爱生雅集团(SCA)旗下的添宁,是全球尿失禁管理方面的领导品牌,2011年全球销售额为600亿SEK(按当前汇率折合美元85.4亿),全球市场份额为25%,其中欧洲市场份额高达41%,所售产品中机构购买渠道占60%。添宁全系列产品包括基本型护理垫、长效性护理垫、环带式纸尿裤、干爽亲肤成人纸尿裤、干爽防漏活动裤及仿布腰围纸尿裤。
另一家养老产业的全球巨鳄是瑞典自动轮椅生产商Permobil(博动轮椅),2007年全球销售额为10.97亿SEK(按当前汇率折合美元1.56亿)。旗下产品包括轮椅、备件、汽车改装件、语音辅助设备等,其中轮椅占年销售额的80%。
在保险产品方面,瑞典各大保险公司几乎都有针对老年人的产品,例如SalusAnsvar保险公司推出的65岁以上老人人身意外险,对老人有生之年在北欧范围内发生的意外进行赔偿;Trygg-Hansa保险公司推出的55岁以上老人人身意外险,可从55岁开始按月缴费,可保范围具有限制性,至65岁开始享受全面可保。
4、老年培训和咨询
老年培训和咨询方面,主要集中的是老年人再教育问题。除社会养老机构特设的老年人课程和老年大学,瑞典的老年教育与正规教育融为一体,所有的大学和成人教育机构都对老年人开放,广播和电视都设有老年教育节目,图书馆为老年人送书上门,多方面为老年读者服务。根据1972年颁布的《公共健康法》和1982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地方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给老人提供健康咨询以及一切与社会保障相关领域的咨询,因此,在瑞典,各地方政府都设有咨询服务,不仅针对老年人,也包括残疾人、儿童、妇女、失业人员等其他包括在社会保障范围内的人群。同时,养老院、老人公寓和社区养老中心也开设咨询服务,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健康咨询和心理咨询方面。国家社会事务和卫生部也在积极推动政府与各个协会、教堂和私人服务公司的合作,最大程度发现并解决老年人的咨询需求,尤其在心理方面,鼓励老人多参加集体活动、户外活动等,从根源上消除心理疾病形成的可能。
由于瑞典是高福利国家,其在养老产业方面追求的是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以确保老年人生活的舒适性。因此,有关老年人的产品或服务,政府没有过多的政策扶持,不偏袒产品或服务的来源渠道,更重要的反而是保障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市场的强大调控力下,政府适当监督评估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在各公司在其行业保持良性竞争的基础上,使老年人获得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