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育帆---“原置”在设计学中的意义
设计师要面对场地。设计就像代孕一样(这里没听清是否是“代孕”这个词),一旦生下来就不是你的了,是为业主生的。而设计师在一定阶段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才会有设计师在同一时间的很多设计会雷同。
所以场地在这里是共同要面对的东西,而且是特殊性的源头,它某种程度上是唯一的。因为它有内部的一些要素,还有外部的环境。
设计师的设计事件发生就像一个坐标,设计之前,是前世,设计之后,是后世。在之后有可能会出现第二个设计事件,你的设计事件就会变成历史事件。我们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是场地的财富。没有任何一块场地是一片荒漠。
设计之前就已经出现、已经存在的东西,叫做原置,设计之后新产生的东西,叫做新置。
场地设计与历史文脉
文物保护概念上的三种态度:整旧为新(新的总会变旧)、整旧如旧(市场导向,越旧越值钱)、新旧并置。这三种方法(文物保护界的),在设计学中,不管是对是错,只看结果,能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或结果,没听清)。答案是肯定的。
文物保护中的三种方式
与上面这三种文物保护概念对应的设计方法:介置(这里其实是“无视”)、隐匿、并存。朱育帆的“三置论”将其概括为并置、转置、介置(对应的顺序反过来)。
三置论
这次讲座主要讲的是并置、转置,不讲介置。
下图左边的陶罐通过并置产生的原置和新置的景深的处理,使得这个事物产生的信息量更大。
左边陶罐新旧区分明显,右边的没有新旧之分,十分模糊。
斯卡帕的作品。可以看到材质的对立和不和谐(常规意义上的),不过我们依旧能发现它是一个整体。
新旧并置的美感
并置的概念中,原置与新置是明显不同的,没有做任何混淆的动作。通过对比产生,对比可以强,可以弱,都能达到并置的效果。
并置的类型:关联性并置与非关联性并置
斯卡帕与艾森曼堆博物馆的改建方式不同。前者使用的材料与原置尽管可以区分,但非常和谐,后者的对比非常明显,完全不同,但依然是在建立一种整体性的秩序。
斯卡帕与艾森曼
金融街北顺城街13号四合院改造
项目所在地金融街。道路是二环高架,旁边是一些很丑的楼。
所在地整体环境
火神庙,属于西城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基地在其北区,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转给了开放商。因位于金融街,所以要做一个高档会所。
设计之初就有两个原则:一、不做古典。二、不做艾森曼或者盖里式的,要做一个隐匿着的设计。
基地条件与状况
三个动作:使用灰砖墙语言、加入新构架、老实地尊重屋顶。
一共加入了四片灰砖墙来塑造院落,基部添水平向线条。与旧墙明显区分但具有关联性。
入口。右边是大门,左边是影壁,他曾经挺自豪地说过墙上的细部是对传统影壁上砖雕的抽象化处理。
拐过影壁
院落
后来有个学生告诉朱育帆,斯卡帕的一个院子和他的金融街四合院改造非常像,一看果然。
querini-stampalia foundation
建筑内看庭院,如果从入口看会有更多层次
对比一下吧,我没有用拍照的图,从网上找了些图来对比,可能更清楚一些。
以上的关联性并置,是将原置和新置作为元素来对比。另一个视角是按原置和新置的关系来进行对比,就是说根据原置结构性地在新生事物中扮演的角色来区分。
此视角下的并置类型:有机并置VS无机并置
“无机并置”中原置犹如景观雕塑,原置的秩序被简化为新生秩序中的某个单元;而“有机并置”不同,通过新置原置被完全整合为新结构秩序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性关系。
[page]***[/page] 案例对比
西雅图油库公园 Gas Works Park, Seattle, 1969
老的油库设施变为了场景中一个重要的雕塑式的东西,这在当时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大多数人认为这本来是一个垃圾——Latz说后工业景观的问题本身是一个哲学问题。这里建立的新秩序将原置作为一个重点,尽管有一定的参与,但这种参与弱于它的结构性作用。
很长时间以后,Peter Latz的杜伊斯堡是一个综合的、结构性的设计。首先提出的是尽最大可能保护原工厂,几乎是全方位地保护,预算也比其他竞标方案少很多。它是Latz的成名作,设计并不见得有多好,但意义十分重大。这个场地与油库公园的紧缩式场地不同,是结构性的。所以Latz采用有机的方式,产生奇妙的结构。于是这个案例非常成功,最终成为后工业的标志性作品。
人会从管子里溜下来,发出惨叫
原置的结构意义
青海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观。位于海拔3200m的青海湖,西海镇,是中国核能研制的产生之地,已经被退役。此地风景特别好,金银滩很美,《在那儿遥远的地方》创作与此,又与原子弹的狰狞特征有着鲜明的对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1996立项,清华大学是对口支援青海省的单位,建筑、景观、雕塑等等全部包括其中。
现场东西向的青杨林让朱育帆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此外还有一个被青杨三合的篮球场。青杨是当地唯一有可能存活下来的大乔木,都是五六十年代栽的,所以甚至具有文物意义。由此确立基本的条件是保留所有的杨树,当然除了因建筑需要砍伐的。
百米长的青杨走廊
三合的篮球场
朱育帆设计之前的原方案
现场的杨树不可能和原方案的纪念碑式轴线形成关系。但必须想出办法将场地的树转换成新生的有机结构。
寻找切入点:
轴线式
轴线和游线剥离
产生另一个结构,出发点在于参观青杨的路径就等于参观这个历史。
之字形与场地的切合
在新生的之字型结构中,从建筑北边出发,最初看不到百米青杨林带,沿路向右,一拐就能完全进入其中,不得不继续参观,然后到达正对篮球场的空间,如此引着走向最后的高点。
设计术——当结构出现一些问题时通过设计局部的方法解决。
百米青杨林的西端与篮球场的高程是基本一致的。想做一个隐性的、线性的设计,因此在这里做一个转换,在篮球场处做一个下沉。这个“坑”是先下去再翻上来的“无理手”,不过青杨林西端距离“坑”距离长,篮球场处距离短,同时加入一堵急转的毛石墙,让游人不知不觉突然被青杨所压迫,然后自然地从“坑”里上去。毛石墙(玛尼墙)对面是瓢曲的锈钢板,顶面与地平一致。两种墙面材质反应了藏族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上的政治信仰。
放弃了雕塑园的方式,使用“夫妻林”的雕塑故事,将男女主人公放在一个空间,但互相不可视。
朱育帆重点强调,这里隐藏着的潜在的原置秩序对新生的设计产生了影响。如果没有理解,就会浪费掉。
[page]***[/page]
转置
总会有一部分原置,是让你无法并置的。比如它太过丑陋,太不被甲方喜欢。这时转置是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因为既没有产生矛盾又激活了空间结构。“转置”的适用原理在于其标本兼治,通过对原置表皮的重置提升直接的视觉感受,使景观面貌焕然一新;同时通过对原置结构的转型,使得设计不同于简单得翻新,而是提升了文脉(context)传承的整体空间质量。
Park Buttes-Chaumouts, Paris, 1867-1873
在废采石场基础上建立的,19世纪的著名公园。
自殉者之桥
由于采石后很丑,所以采用包*的方式(真听不清)
效果不算太好
朱育帆对这个公园的评价并不高,笼统快速地带过了,但他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在于说明“转置”的方式,即要对原置本身进行改造,所谓“标本兼治”。
接下来他举自己的清华核能技术研究院环境改造作为例子。
下图是场地位置与八达岭高速、十三陵的关系。
曾经的苏联式建筑、绿篱
绿篱几十年没有修剪,变成了墓林
废弃的核能研究冷却回水池
最初的简单设计
一开始针对三个水池,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案。半年之后再次回到这个方案,到现场再次考察,意识到自己没有关注原置的空间结构。
半年后回到现场
勒诺特的无限发散的轴线
于是重新构造场地的空间特征 轴线上点位安排的尺度与比例
为了让视线沿着轴线向远处发散,对水池加了另外一个小动作,就是在砍掉显见的水池间的隔断,包装为隐在水面之下,利用斜面保持水面稳定,产生的效果是需水量大大地减少了,但水面的感觉扩大了无数倍。从而达到向远望时水天一色的效果。
原本的水池隔断被拦腰砍掉
新包装的水池隔断构造、剪掉柏树以打开轴线
水面加铺装
回望时还有些许台地园的感觉
原状与现状在卫星照片上的对比
朱育帆再次强调,如果不认识到原置在结构中的意义,就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设计,就像他一开始做的那样。只有有一个比较宽的视域,发现能建立一个结构,使得原置能被放大到最大的一个效果。
当时在这里种了三棵黄栌,没想到一棵死了,之后这个场景反而变活了,这属于时间给予的。
三棵黄栌,死了一棵,变得更活了
落叶树增添生气
另外,对比旧照片上的老建筑,这个建筑也so丑,而绿篱长成林子,反而让它更好了。是植物帮了忙,所以更要珍惜这些生命。
这里举了另一个例子是Miller House, 作为一个最为经典的现代主义庭院,这些绿篱的秩序非常之美,但刚建成时却不是如此。
刚建成时不允许任何人进入,让业主等了25年,直到普利兹克奖在这里颁发,才让它公之于众。
[page]***[/page] 新旧对比
接下来继续讲了一个他做的“新中式”小区的景观设计,同样是为了说明将原置作为结构来进行转置,不过这个他讲的比较快,甚至可能并不是一个转置的好案例。另外就是这里的关键处在于景观设计区域中有个**出口,但这个词儿我也实在是听不出来,录音听了好几遍,没听懂……
西绒线26号住区景观设计 北京 2007-2011
红色的几个小房子就是无法移动的出口了,一个正好在最中间那里
别家的方案
把它的一边作硬质的高差,另一边做了地形,上面成为一个平台
老外“扔柴火棍”法设计的,其实还可以,但不是中式
蓝色的应该就是地下车库区域吧,明显这个出口是跟地下相连的,但不叫地下出入口到底叫什么呢?
场地过去都是四合院或者传统胡同建筑。
一开始的意向图,有点对那个13号小院的怀念之意。
入口大门。
像不像金融街北顺城街13号院呢?连树的位置都有点类似。
总平面,虽然是要传统的中式,但采取了流动空间的做法 这张正对的仿古建内即是那个出口。
一张立面图,钢构。
灰墙和13号院一样一样的,建筑与墙之间就是流线。
矿坑花园
并置、转置、介置都不是呆板独立的,矿坑的复杂让这里不能只用一个方法来做它,过程中有很多复合的手法和随机应变。
辰山植物园约2平方公里,该山在采石过后被荒废了,山内还有军事设施,不可堵死。德国事务所设计了辰山植物园后,矿坑花园是唯一需要再设计的一处。德国人的想法是对于矿坑,最好的方法是不去动它。
德国事务所的设计,实际上矿坑的形状都不对
矿坑深50多米,注了水之后,地面到水面的高差也有25-30米,这个场地的规格完全是一个风景区类型的。朱育帆认为中国人的传统中,对景观是内置式的切入,正所谓可观、可居、可游。而这里并置是肯定的,毕竟不能用“包装”的转置,但又不能完全通过并置,所以是用综合的态度来应对。
场地的剖面
地上区域被分为3块
1. 大片的山体区被采矿所剥落,视觉上并不好看
2. 山下的平台区,看不到矿坑。有通道从这里进山到军事驻地。
3. 可见矿坑的边缘区域,李安的《色.戒》中最后枪毙就在这里(真的哇?)
接下来首先要解决深潭区的用法,想要让人下去,但大量人的人下去再上来会很危险,所以不能走回头路,于是他大胆地在从坑边山体上向内凿了150米长的隧道(这项任务最后由军队完成),让人从山另外一面出来。然而接下来下面做什么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他在现场呆了三天,观察到由“鼻梁”产生的一个空间节奏,即先封闭,再豁然开朗,这处鼻梁背后有一个缓坡没有被水淹,长了构树和其他一些植物,于是原置的一种桃花源记式的可能性结构就产生了。由此概念,要在鼻梁处进行一种手术处理(转置),琢磨了三种方案:横腰砍一半、竖向砍成峭壁、竖向砍一刀。最后采取了第三种,制造了个一线天在里面。
“鼻梁”后面有一些植物。
现场画的速写。
空间节奏。
设计草图
以上这些想法在现场是基本确定的,但坑的问题解决了,大面积的平台区一直没有想法,因为平台区尺度很大,山体也不能动,可以说是什么(原置)都没有。
花了很长时间,决定再加一个水体。原理在于一个丑太显眼,两个都丑就易被忽视了。于是以水(新置)映山(原置),做了大量的工作推敲水面大小和范围(关系)。
水面倒影研究1
水面倒影研究2
最后他才讲到下去的方法,联想到矿渣被冲下去,这里使用一个很陡的桶让游人像矿渣一样被“倒进”深潭,用玻璃做安全格挡,从侧面出来,沿着强烈的瓢曲下到崖壁边,过了“一线天”,用“浮桥”的方式比较低成本地安全地经过构树,到达洞口。
接下来还给看了几个其他单位的方案,这个设计竞赛的时间很短,所以有的方案考虑的并不细致。但比较夸张的是一个方案把坑填了,正好是个无视原置的例子。
所以最需要强调的,即是:设计师对于原置应尽最大程度的尊重和考量,这些历史(时间)信息在设计师笔下一旦失去就无法弥补,而这种景深层次的营造又是超出任何设计师的模拟和复制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