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场所精神设计手法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
关键词: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设计手法,现代园林
城市景观场所是人们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环境,由特定地点与其上特定形式的空间组成,因此不能仅仅满足人们视觉、功能上等物质形态方面的要求,而更应该满足现代人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
中国传统园林就是和文化艺术紧密结合,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体现其内在精神,这种精神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形态来进行表达,使得情景统一、意象统一。如今传统园林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等与现代已迥然不同了,随着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传入中国,如何在新时代、新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城市景观的场所精神,是现阶段景观建设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它表达的是一种古代人类文明的观念:任何独立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场所精神也就是人们在场所中的守护神。古罗马人认为,人在一个自然环境中生存,有赖于人与环境之间在灵与肉(心智与身体)两方面都有良好的契合关系,为此,他必须依靠守护神,以体会和确证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所具有的确定的特征,即任何事物都有独特而内在的精神和特性。
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特征和意义,是人们存在于场所中的总体气氛。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同特定的人造环境构成了场所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特征和气氛,具体体现了场所创造者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人若想要体味到这种场所的精神,即感受到场所对于其存在的意义,就必须要通过对于场所的定向和认同。
定向是指人清楚的了解自己在空间中的方位,其目的是使人产生安全感。而认同是指了解自己和某个场所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其目的是让人产生归属感。当人能够在环境中定向并与某个环境认同时,它就有了“存在的立足点”。
二、园林景观的场所性
1、从场地到场所
任何景观都基于场地,场地最初是一个纯自然的状态,没有任何意义。人的活动使场地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与场地发生了相互的关系,场地的自然属性和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自然和人文处在共生的体系中,场地就上升为场所,场所的意义也就随之产生了。
2、形成场所的空间要素
景观场所的产生是来源于两个方面:接近和围合。接近是集中的大体量形体形成的场所感,在体量或垂直方向上远远超过其他的体量,会对周边环境起统率作用。正是这种接近使人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力量,古埃及金字塔是这一类型的代表[9]。金字塔巨大的体量使它在空旷的沙漠环境里塑造出了强烈的场所感(图1),给人很深刻的印象。围合就是人为地用界线将某一空间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以服务于特定的生活内容和目的。围合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生活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只有围合才能聚集事物、生活、意义。向心性和离心性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所有场所的本质[10]。英国巨石阵的圆形场所围合是向心性和离心性共同作用的实例,巨石向心围合成了一个圈,塑造出了神圣的场所氛围,表达了远古人类对混沌的宇宙秩序的崇拜和敬畏(图2)。
图1 埃及金字塔 图2 英国巨石阵
三、场所精神设计手法的运用
1、大自然的启迪
城市景观的功能往往是休闲、娱乐,对自然性的追求往往是景观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的来源往往也就是大自然。不论是中国传统园林还是西方传统园林,其精神往往是来自于大自然[7]。尤其是中国传统园林,由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对大自然有着一种崇拜。综观中国传统园林史,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庭院,其形式往往是对自然山水的模拟。在中国园林中体味、经验的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自然的渗透。不只是堆山引水、植花栽树,甚至在知觉方面,听的也是“山水清音”,闻的是“幽兰丹桂”,人造场所和自然场所水乳交融般的互相渗透,互相穿插。可以说,对自然的真实体验是中国园林精神的重要来源之一[6]。
受东方园林的影响,西方传统园林在其形式意义上也追求一种自然来源性。在17世纪,自然风景园的兴起体现了西方人对精神的探索,他们抛弃了轴线、对称、尺度等理性的设计手法,而从真正体验自然入手,出现了起伏开阔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成丛自然生长的树林。
图3 世博公园总平面
现代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们也常常去感悟和体验自然,从其感受的心灵深处去需求精神。上海是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江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公园(图3)的设计中,设计采用的“滩”的设计概念,模拟这种纯自然的力量,其组成的形态看似自由无序但其又被无形的体系完美的统一在一个系统中。整体规划布局将水体、道路、场所、设施、绿化等元素用滩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其所有的元素有机的组合交叉形成互相交融,形成有机的系统,以地形的山脊形成的步道为主要交通主框架,贯穿岸、水、林、岛,在其沿线组织出不同的生态景观,在岸与水的相互交叉、林与岛的融合中,随水流的趋势中设置节点空间,让活动休憩的场所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融合。
2、 传统精神的延续
(1)要素的保留和恢复 场所精神与场所结构(自然结构和人造结构)有很大的联系,场所的可见形式中都“烙印”着丰富的精神。所以保持场所传统精神的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对要素有选择性的保留,尤其是在历史的进程中被赋予了意义和浓缩了人类情感的片段[12]。
这种方法是对原有空间布局和形式做的最少修改,保持景观的原始风貌,对损坏的部分进行重造或模仿历史形式,保持原有的风格和细部处理,它主要是针对有历史意义的景观[4]。在这里的恢复,不能流于园林空间表面意义上的修葺,而应该重现原有的本质和场所精神,体现园林的原始风格。剔除一切外在的,附加的东西,挖掘其永恒的价值和历史内涵,使人们能感受场所的神圣氛围,感受历史时代的痕迹。人们在此可以感受到时空交错连续的精神,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更好的尊重传统。
世博公园建设区域原址是上海钢铁三厂,此次世博会将园区内部老厂房大都进行了拆除,但为了延续场所的要素,设计在世博公园滨江区域,保留了两台塔吊,作为对场地的尊重,对历史的传承,虽然这里目前已经是绿意盎然的滨江公园了,但人们在这里还是可以感受到场地原先的特质以及场所精神(图4)。
图4 塔吊广场
(2)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借鉴 就形式而言,对场所精神的延续方式之一是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形式,表现场所曾有的文化和历史[8]。当一种文化传统通过某种形式显现出来的时候,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这种片段的模仿或是再现,有可能传达所包涵的特定含义。
对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借鉴可以是对某种整体传统风格的模仿和结合,使人们联想起某个时期的文化和风格。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就是对现有的人文景观严格保护和适当整理,控制景观要素的体量、色彩和风格,反映场所的历史文化风貌[5]。例如国内的园林建设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整体风格,小桥流水、假山叠石。但是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继承不应该只是在纯粹形式上的模仿,而应该对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理解在形式背后的传统精神,在形式上也可以运用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要一味的追求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6]。
除了整体风格的继承,还可以通过词汇性的手段,将传统形式作为一种符号或是母题结合到设计中,或是将之抽象变形,也可以取得相似的效果。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图5),是为侨居美国的意大利人提供聚会、交往、娱乐的场所,中心水池将意大利地图搬了进来,广场周围建了一组弧形墙面,罗马风格的科林斯柱式、爱奥尼柱式使用了不锈钢的柱头[2]。整个广场大量的采用了罗马时期的形式符号,所有这些无一不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意大利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图5 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
3、艺术性的源流
场所是一种本真的环境,它在具化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还揭示出人们存在于世的真理。正因为基于这种本真的意义,舒尔茨才作出如下概括和精辟的定义:“场所是具化人们生活状况的艺术品[13]。”
(1)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景观设计本来就是一门艺术,它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一直有着一种联系[9]。中国古典园林深刻的反映了一种“诗意栖居”的艺术性,它是文学、美学、哲学、宗教和建筑艺术的结合。而最能体现艺术性的就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因为它有别于西方园林对形式逻辑和几何形体的追求,重视的是内心世界与客观场所的关系,也是场所精神的一种表现。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主要源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
文学对园林的影响主要是美学方面。文学,特别是诗,由于它借物抒情,以情观物,把中国人的自然审美从目视耳闻引导到以情感接物,以心灵接物,在形象美之外去体现精神。得到的不仅是耳目愉悦,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提高和心理的平衡,在景观中称之为“会心”,通过追求经过联想和想象悟出的某些道理和精神。正是借助了这种审美追求的存在,使得在景观场所的体验富有意义[10]。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在于它所具有这种意境美,文学中的意境其实多半也就是园林想要表达的意境。而且在中国园林中也常常用诗词而来的题名来点明园林的意境,例如由“牧童遥指杏花村”而来的圆明园中的“杏花春馆”,由“留得残何听雨声”而来得拙政园中得留听阁等。
(2)近现代西方艺术的启示 近现代西方艺术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新艺术运动到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再到极少主义、波普艺术,设计师从艺术中得到了丰富的形式源泉来表达他们的设计理念。
巴西景观设计师布雷•马克斯设计的柯帕卡帕拿海滨大道(图6)中,使用了当地传统的棕、黑、白三色马赛克在人行道上铺出抽象的块面、线条和图案。这些图案是对巴西地形的抽象和隐喻,每块图案也不尽相同。海边的步行道用黑白两色铺成水波纹状,犹如海浪的抽象表达。马克斯在作品中对场所精神做出的回应,其隐喻主义的做法虽然属于传统经验的范畴,但对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形式词汇的吸取和转化,形成了新的构成方式和表现手法。
图6 柯帕卡帕拿海滨大道
60年代后期,西方的一些现代艺术家开始将目光转向远离城市,人烟稀少的自然场所,在这些特殊的基地上创造出别开生面的作品,这些作品被称为“大地艺术”。大地艺术的作品超越了传统的雕塑艺术范畴,与基地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走向场所。其本质特征是将自然作为作品的重要要素,形成与自然共生的结构,通过给特定的场所加入艺术的手段而创造出精神化的场所。例如瑞士设计师克拉默在瑞士苏黎士的园林展上设计了一个名为“诗人的花园”的展园,他用三维抽象几何形体构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场所体验[1]。华盛顿的越南阵亡将士纪念碑是以大地艺术体现场所精神的一个杰出作品。场地被按等腰三角形切去了一块,形成一块微微下陷的三角地,象征着战争所受的创伤;“V”字型的长长的挡土墙由磨光的黑色花岗岩石板构成,刻着57692位阵亡将士的名字;镜子般的效果反射了周围的树木、草地、山脉和参观者的脸,让人感到一种刻骨铭心的义务和责任。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出一种强烈的场所精神。
哈格里夫斯的作品融合了场所的历史、文化、自然体验,并表现出大地艺术和极少主义的影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他设计的拜斯比填筑公园(图7)中,基地所在地是一个垃圾填埋场,受到史前印第安人留下的贝壳堆的启发,哈格里夫斯在山坡上堆起了许多覆盖着草皮、呈贝壳状的土丘群。曲折的小径由贝壳铺就,从腐败的垃圾中产生的沼气经提取后被燃烧照明,这长明的沼气火焰时刻提醒着人们场所的足迹[1]。
图7 拜斯比填筑公园
4、意境的追寻
景观意境的内涵,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多样化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从最初作为对古代诗词和山水画的要求,发展成为衡量创作的艺术层次和因素交融通会所能达到的综合审美效果的尺度。执着于艺术追求的景观设计,尤其是一些富有纪念性景观设计,同时也可以像诗歌、绘画一样创造出动人的意境来,并通过意境的创造来体现场所精神。
与传统园林相比,现代城市景观无论是在服务对象、功能、形式上都有所改变,现代城市景观追求的是开放的、多元化的、有创造性,并能为大众服务的一种新的空间格局[11]。它表现的是自由、明朗、富有激情的特性。因此现代城市景观应该能陶冶人的心灵,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操,铸就现代的素养,同时通过体验者的自我感受去体验人、社会、自然之间的情感,理解场所的精神。
杰里科的肯尼迪纪念碑设计中,以一条小石块铺砌的小路蜿蜒穿过一片自然生长的树林,引导参观者到山腰的纪念碑。白色的纪念碑后的美国橡树在每年11月叶色绯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正是肯尼迪总统遇难的季节。再经过一片开阔的草地,踏着一条规整的小路到达使人冥思的石凳前[1]。正如杰里科自己所说的,他希望参观者能够通过潜意识来理解朴实的精神(图8)。
图8 肯尼迪纪念碑
四、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精神生活却相对空虚。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景观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支持着人们的生存。因此探讨如何塑造出具有精神的景观场所,对于我国现阶段城市景观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
景观空间不是单纯物理的存在和对象,而是一种人性化的场所,是以满足人们生活意义和精神追求为目的的。正如舒尔茨所说的“要回到事物本身” [13],重新面对生活,以整体的观点看待和理解人们的精神需求。只有真正的认识了场所精神,真正的回到生活本身,才可以创造出具有精神的景观场所。
参考文献
1、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杨青娟,韩效,卢芳,李翔).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艾伦.泰特.城市公园设计(周玉鹏,肖季川,朱青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张晓非.符号理论在中国园林研究中应用的初步探讨.华中建筑.2002.3
7、张赛,金笠铭. 场所的关联耦合-整合城市文脉的重要途径.规划师.2003.4
8、李东,许铁成.城市解读─试论城市意象的模糊性及对策.华中建筑.2000.3
9、李东君,陈瑜.居住环境和场所精神.时代建筑.1996.4
10、侯文栈,陆峰.场所的边界域效应.新建筑,1999.4
11、姚宏韬.场地设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2、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12
13、诺伯特•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