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admin
2010-06-0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加拿大建筑大师菲利普•歌德史密斯说:“对老建筑最有意义的保护是找到它‘再利用’的方式。”通过对“短命建筑”的理论分析,阐述“短命建筑”出现的种种原因以及解决“短命建筑”的途径,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建筑事业节约资源和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之路。
加拿大建筑大师菲利普•歌德史密斯说:“对老建筑最有意义的保护是找到它‘再利用’的方式。”曾经几何,我们的耳朵中充斥着各个建筑被爆破的新闻——2006年广州天河城西塔楼、青岛大酒店、2007年“西湖第一高楼” 浙大教学楼、青岛铁路大厦、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北京西直门立交桥、2008年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其中甚至有刚刚落成的建筑,如重庆市鱼洞水鸭凼隆盛大厦。目前,中国正在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善用社会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这些“短命建筑”浪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和能源,显然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相悖。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措施,对随意拆除可正常使用建筑物的行为进行严格限制和规范,以逐步减少乃至最终杜绝“短命建筑”。
1 “短命建筑”的特点及成因
1.1 质量问题
(1)各种原因导致的建筑质量问题。房屋作为一件成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相当多的部门环环相扣才能完成。涉及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监理以及人防、卫生等相关部门。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把关不严或者敷衍了事,整个建筑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2)开发商人为制造的建筑质量问题。很多情况下,即使房屋质量没有问题,开发商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也会人为“制造”建筑质量问题。开发商要开发一片小区,在其范围内有一座建成30年左右的建筑物还在使用,他会找借口说“这个房子地基不牢、墙体开裂,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然后向使用者和有关管理部门游说,挖空心思将旧建筑拆除以获得土地开发权。在开发商眼中,旧建筑的拆迁补偿费用完全可以在日后加大层高和密度的新建筑中加倍“捞”回来。
(3)一些地方领导总是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改变城市面貌,在城市建设上不讲究质量、效果,只追求速度、表面形象。
(4)监管不力。劣质建材和劣质工程蒙混过关。许多工程的原材料质量差,加工工艺也不精细,而是一味追求产量大、规模大。
1.2 业绩政绩
建设“大跃进”和不正当的政绩观。一些地方领导追求任期内的政绩,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改变城市面貌,塑造城市的形象工程,一旦任期届满,下任领导又造政绩工程,使不少工程成为“短命建筑”。
1.3 形式逼迫
由于城市建设者的眼光问题或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20年前的城市规划与今天大相径庭。原来建设标志性建筑或纪念物的地方如今要修路通车,或者由于时代发展已经落伍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这样的老建筑只好遭遇“一拆了之”或“一炸了之”的厄运。
1.4 自身原因
结构作用开始失效、设备老化等原因,使一些建筑不得不被拆除。
1.5 规划短视
不少地方政府一个阶段的产业政策经常是“短视”的,往往停留在解决目前暂时的困难,未充分考虑将来和长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必不可少地造成一定的建筑要被拆除。
通过分析这些“短命建筑”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在一定程度范围之内,有很多建筑可以免除被拆除的命运。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有的技术手段,确保这些建筑的正常使用,从而做到物尽其用,尽可能减少对人力、物力、运力的消耗,还可避免产生粉尘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2 具体的解决办法
(1)健全建筑行业的法律及相关机制。建筑设计有关人员、施工行业的有关人员、监理单位的有关人员、政府审批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等在建筑设计期限内,实行终身负责制,从而提高建筑质量,避免劣质建材投入实际工程中,造成不可避免的资源浪费。
(2)对城市(镇)实行长期规划,没有特殊的需求,不得随意改变规划项目和使用性质。通过制度设计加强对建设项目,尤其是公共投资项目的监管。转变规划编制,将“因人而异”的传统做法转变为“因事而异”的方式,使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更为科学,营造公开正义的建筑生态环境。同时,防止利用预算外资金盲目投资豪华的楼堂馆所,公共投资建筑多为大型建筑甚至是标志性建筑,可纳入重点建筑保护规划内,并将其建设和使用情况作为公共资金使用绩效的监测和评价指标,纳入政府考核评估体系。
(3)强化建筑利用的可持续性。对于身强体壮的建筑,可以考虑采用现有技术手段,提高它的使用期限。以浙大为例,它准备拆除其教学楼后再重建一个大型商业项目。其实教学楼较普通楼体更结实,普通住宅楼允许荷载为每平方米150公斤,教室每平方米荷载200公斤,而浙大教学楼每平方米荷载可达400公斤。而商场的设计荷载在每平方米荷载350公斤左右,可知盖教学楼的设计荷载完全达到了商场的设计要求,完全没有必要拆除后重盖。
3 结语
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如何利用旧建筑应该成为每个城市在城市设计中注重的要素。旧建筑的改建利用象征着城市历史的延续。旧建筑曾经对城市起着非常重要的功能,现在不应随着功能的消失也跟着消失,不能够因为眼前的利益而任意地拆毁,对于有的建筑应该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并赋予其新功能、新生命。
参考文献
[1] 肯尼思.鲍威尔. 旧建筑改建和重建.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1)
[2] 保护历史建筑不妨产权多样化. 中华建设,2005,(2)
[3] 林楠. 历史建筑城市中不可缺失的资源. 山西建筑,2005,(9)
[4] 宋言奇. 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 城市问题,2003,(6)
[5] 保罗.彼林戴利,郭希. 古代与现代风貌建筑保护. 意大利罗马阿拉帕西斯博物馆. 规划师,2007,(5)
[6] 王柔,季翔. 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表现语言.中外建筑,2007,(4)
1 “短命建筑”的特点及成因
1.1 质量问题
(1)各种原因导致的建筑质量问题。房屋作为一件成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相当多的部门环环相扣才能完成。涉及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监理以及人防、卫生等相关部门。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把关不严或者敷衍了事,整个建筑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2)开发商人为制造的建筑质量问题。很多情况下,即使房屋质量没有问题,开发商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也会人为“制造”建筑质量问题。开发商要开发一片小区,在其范围内有一座建成30年左右的建筑物还在使用,他会找借口说“这个房子地基不牢、墙体开裂,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然后向使用者和有关管理部门游说,挖空心思将旧建筑拆除以获得土地开发权。在开发商眼中,旧建筑的拆迁补偿费用完全可以在日后加大层高和密度的新建筑中加倍“捞”回来。
(3)一些地方领导总是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改变城市面貌,在城市建设上不讲究质量、效果,只追求速度、表面形象。
(4)监管不力。劣质建材和劣质工程蒙混过关。许多工程的原材料质量差,加工工艺也不精细,而是一味追求产量大、规模大。
1.2 业绩政绩
建设“大跃进”和不正当的政绩观。一些地方领导追求任期内的政绩,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改变城市面貌,塑造城市的形象工程,一旦任期届满,下任领导又造政绩工程,使不少工程成为“短命建筑”。
1.3 形式逼迫
由于城市建设者的眼光问题或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20年前的城市规划与今天大相径庭。原来建设标志性建筑或纪念物的地方如今要修路通车,或者由于时代发展已经落伍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这样的老建筑只好遭遇“一拆了之”或“一炸了之”的厄运。
1.4 自身原因
结构作用开始失效、设备老化等原因,使一些建筑不得不被拆除。
1.5 规划短视
不少地方政府一个阶段的产业政策经常是“短视”的,往往停留在解决目前暂时的困难,未充分考虑将来和长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必不可少地造成一定的建筑要被拆除。
通过分析这些“短命建筑”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在一定程度范围之内,有很多建筑可以免除被拆除的命运。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有的技术手段,确保这些建筑的正常使用,从而做到物尽其用,尽可能减少对人力、物力、运力的消耗,还可避免产生粉尘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2 具体的解决办法
(1)健全建筑行业的法律及相关机制。建筑设计有关人员、施工行业的有关人员、监理单位的有关人员、政府审批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等在建筑设计期限内,实行终身负责制,从而提高建筑质量,避免劣质建材投入实际工程中,造成不可避免的资源浪费。
(2)对城市(镇)实行长期规划,没有特殊的需求,不得随意改变规划项目和使用性质。通过制度设计加强对建设项目,尤其是公共投资项目的监管。转变规划编制,将“因人而异”的传统做法转变为“因事而异”的方式,使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更为科学,营造公开正义的建筑生态环境。同时,防止利用预算外资金盲目投资豪华的楼堂馆所,公共投资建筑多为大型建筑甚至是标志性建筑,可纳入重点建筑保护规划内,并将其建设和使用情况作为公共资金使用绩效的监测和评价指标,纳入政府考核评估体系。
(3)强化建筑利用的可持续性。对于身强体壮的建筑,可以考虑采用现有技术手段,提高它的使用期限。以浙大为例,它准备拆除其教学楼后再重建一个大型商业项目。其实教学楼较普通楼体更结实,普通住宅楼允许荷载为每平方米150公斤,教室每平方米荷载200公斤,而浙大教学楼每平方米荷载可达400公斤。而商场的设计荷载在每平方米荷载350公斤左右,可知盖教学楼的设计荷载完全达到了商场的设计要求,完全没有必要拆除后重盖。
3 结语
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如何利用旧建筑应该成为每个城市在城市设计中注重的要素。旧建筑的改建利用象征着城市历史的延续。旧建筑曾经对城市起着非常重要的功能,现在不应随着功能的消失也跟着消失,不能够因为眼前的利益而任意地拆毁,对于有的建筑应该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并赋予其新功能、新生命。
参考文献
[1] 肯尼思.鲍威尔. 旧建筑改建和重建.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1)
[2] 保护历史建筑不妨产权多样化. 中华建设,2005,(2)
[3] 林楠. 历史建筑城市中不可缺失的资源. 山西建筑,2005,(9)
[4] 宋言奇. 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 城市问题,2003,(6)
[5] 保罗.彼林戴利,郭希. 古代与现代风貌建筑保护. 意大利罗马阿拉帕西斯博物馆. 规划师,2007,(5)
[6] 王柔,季翔. 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表现语言.中外建筑,2007,(4)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