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以景观雕塑的名义

admin 2010-04-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景观中的那些造型,通常都是被当成雕塑来看的。只是不按照某个人的喜好、情节或者纪念的需求而随意添置而已。能够起到组织现场偶发的和谐事件、引发心灵深度涤荡的作用。建构可以分享的视觉新形态,使参与其中的人们感受到社会文化在显著变化。

  社会环境应该作为艺术参与的文本。艺术品不再被视为物件或艺术风格史的再现,它具有行动力、冲击力、反省价值以及讨论的议题——约瑟夫•波伊斯

  
  
雕塑为造型
  1993年的一天,从德国卡塞尔来四川美院交流的学生玛丽亚捧着一本厚厚的画册,在路边一页一页地将最前卫的雕塑图片翻给我看,用不太熟炼的中文不厌其烦地对我讲:“这是雕塑,这是雕塑…….”尽管那时候我已经开始制作一些材料方面的造型,但她当我是从收租院里放出来的,坚持要给我一顿西方的视觉盛宴。
  的确,由于我们的现代美术教育起步晚,艺术演进断层多,加上博物馆、画廊艺术品展示机会少,导致那时艺术院校的学生在面对当代雕塑艺术时,对其语言的表现力的认知与探寻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难以逾越的障碍。在视觉形态的积累方面与西方现代艺术相比,我们仍处于贫瘠状态。时至今日,虽然我们的艺术整体面貌和艺术教育理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很多学生的创作容易被庞大的流行图像资源左右,其语言面貌难免似曾相识。同时,雕塑教学既有的资源还不能很好的包容传统技术和现代理念,加之中国的艺术市场与当代艺术多元价值重叠甚少,这常常导致一些最新的观念难以融入课堂,想与时俱进却踯躅不前。
  其实,做人(为对象的雕塑),未必会做成雕塑;但做雕塑,未必是人(作为对象)。我们把雕塑捏在手里太紧,肯定是做不好雕塑的。反过来,只要将雕塑的概念与形式完全打开,让环境进入到敞开的雕塑之中,就能改变所谓的景观雕塑总是由环境对雕塑提出要求的被动状态,而使雕塑成为造型景观的总体——视野中的一切所见。更为重要的是,如此一来,当代艺术关于新观念、新材料更宽泛话题的顺利介入就不由分说了。

  艺术介入社会
  早在1895年,现代雕塑大师罗丹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叙述历史:他让《加莱义民》的群像走下需要人们仰视的高大台基,以伟大的手法改变了“历史”的呈现,尝试让雕塑能以当代的方式与公众对话。
  当代艺术介入社会场所,在开放性的空间中去满足人们希望在场所中有所感触的愿望。对每一次户外活动的期望值,并非人人都需要街头巷尾的花边新闻。如社会雕塑家普鲁斯特所言,“无意识旧经验会因某些细微媒介而生动地引发”。制造因艺术而驻留的理由,让公众不再冷漠地作人际冲突的热情旁观。将人们的猎奇转移到对美的发现和与艺术相遇的难忘经验上,除了一些可以传颂的动人的故事外,精心策划空间氛围,也能制造一场与艺术造型物感人的“外遇”心情。人们可以对一成不变的主题性雕塑的文学布道熟视无睹,却会期待与新奇的景观造型一回回路遇引起的一次次追问。景观造型能够创建人与整体环境的新关系,逐渐释放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依据特定的场所需求制造不可替代的造型事件,激发场所情景,引起人们对形态本身以及别处造型物与人群“正在”对话状态的关注,让交流时时发生。
   “我们身边的事物通过某种形式才呈现自身,而艺术的唯一目的就是使这形式呈现出来。除非他们能够在大众共享的世界中出现,否则他们就不算完全发挥它们存在的本质”( 汉娜•阿伦特《文化的危机》)。景观中的那些造型,通常都是被当成雕塑来看的。只是不按照某个人的喜好、情节或者纪念的需求而随意添置而已。能够起到组织现场偶发的和谐事件、引发心灵深度涤荡的作用。建构可以分享的视觉新形态,使参与其中的人们感受到社会文化在显著变化。
  我们希望,由艺术触发的相遇是一种奇特的艺术体验:于场所中相遇,可以松开想象力去感受空间,让精神与物同游。每次穿行都有惊喜与回味,使相望冲出阻隔:将边际扩展为遐远辽阔,让悠远铺设至只石片滩;将阳光热度披散成七色霞蔚,为城市烦躁增添些闲云浅雾。将对雕塑的偏执放下,就能在烦嚣中垦牧心灵荒原。
[NextPage]
  景观雕塑专业
  景观雕塑专业是将封闭的雕塑敞开来,把环境纳入其中,将水土树草、金木石陶等多样媒质拿捏在手中来造型,是把广义雕塑上的多种语言形式的试验放到学生将来的“饭碗”里来做的新专业。我们设定两个目标先行一步,而因不同学生的特质分别展开:
  一是因城市扩张带来景观的广阔市场前景。城市物质的急剧膨胀,却又令空间精神落寞失守。新的领地不断敦促衍生新的景观,这也是艺术必须介入社会、社会催生新艺术的大气候形成。雕塑不会固封自守。在组织外部空间造型时,雕塑家最擅长创造两种场能:作为雕塑,它蕴含艺术的上游精神,具有可以穿越任何界限的张力;另一个则是创造了公众能与之交流的自由空间的凝聚力。只有以外部空间为展场的景观造型,才能够持久释放这两种能量。这使我们改变对“器”的认识:因为当景观造型的尺度可以容纳人们穿行时,“器”的用度“有”、“无”均在可见的范畴时时转换。景观造型即场所本身。
  二是现代造型艺术语言的探索。在拿捏景观造型中培养起来的对材料以及材料的综合性关注,尊重材料作为语言的所有内容,自然会影响到他们作为雕塑家在当下语境中的表达以及遣造词汇的自由度。
  现代艺术的变迁有很多偶然因素,但认知各种规则意义非常重要。现阶段,传统教学资源在我们的现代艺术教学中的作用仍然十分强大。因而传承也可以是将雕塑传统语言到现代演绎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剥离出来,再整合到课程里,去扩展雕塑这一概念。以雕塑专业关于雕塑的形体、空间与环境造型的基本原理和基础训练解决形式张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构成中的形体、空间等抽象形式要素的进一步了解和对材料属性的深入认识,他们会更容易在不同节点找到适于自己扩展的语言方式,从而让学生进入现代造型的步履不至于玄虚。
  公众性是景观雕塑的重要理念,也行动于我们特殊的景观雕塑诸如“综合构成”这样的课堂实践:避免授课的 “权力”和“话语”中心,专业理论是在不同学生的深度思考和自由表述上引发和提升;学生也经历了公开投票方式来确定个人的最后实施方案过程,公众性意识融汇在课程体验中,将施展于景观造型设计的前沿。

  景观中的造型
  五年下来,02级毕业班的同学已经由传统雕塑的边缘开始突破,他们在毕业之际以成果呈现这门学科的魅力。我们已经感受到各种推动力正在N种困难面前聚合,足以在当代艺术的进程中坚持、继续在阳光下思考我们的生存状态,去建设性地参与艺术活动。从怡湖广场和燕儿岛山的景观设计可以发现,他们对城市景观造型的毕业设计已经超出圆雕和浮雕的概念,其灵感的影响力已经推及到更宽广的领域。
  作为毕业设计,在怡湖广场这个景观项目里,主体游泳馆外形被设计成一件巨型雕塑作品。那个带有梦幻色彩的造型有段错位,显示那里似乎存在一个切面,与环境中散落着的许多立面造型呼应,表达场所中无处不在的关于记忆的片段感。设计小组在“镜子 ”这件作品中运用了建筑形式,将过去的建筑、现代的雕塑注入到未来的景观造型,对应了时间、空间运动,是一件场景中对象、映象、情景转瞬变化的介入型作品。而设计的“诗话空间”,又是一处胜景:似碑林的处理手法,在“竹林间”时时都能觅见诗人流沙河的影子。本身最富有诗意的作品却是“水中长椅”,那是都市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安乐与闲适。
  燕儿岛山的设计方案在青岛奥帆赛基地的自然文化轴线上,最闪亮的是关于儿童游乐场的设计。设计小组将“海”的元素弥漫在整个场地,贝、壳、七彩的海在这个不大的环境充满活力,奇妙的设想倾心在快乐、亲和的造型里,将愉悦与梦想包裹在景观的怀中。
  更重要的是,我们从02年已经开始拓展雕塑工作的领域。借助雕塑专业对形体、空间、材料以及工程管理的驾驭能力,在当代艺术进入空间环境并融入公众生活的前提下,保持专业教育对世界艺术最新讯息的敏锐反应,以景观雕塑的名义,将实验艺术与国内的实用艺术结合起来;把传统雕塑关于形体、空间研究的成果与新材料新观念结合起来,我们相信经过不断探索,能够应对造型艺术与空间设计最新的挑战。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