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关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admin 2010-03-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世界自然基金会因其黑白两色的大熊猫标识而广为人知,是一个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方法、对话及合作以达其环保目标。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全球性网络拥有3000名兢兢业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他们使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设计、规划、管理、运作项目时可以保证卓越的技术支持。作为一个主要的环保项目筹集者、一个值得信赖的资金掌管者、一个高效的经营者,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与各国、各级政府、各国际性机构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及项目执行地的当地民众通力合作来达到其环保目标。

 WWF

 

 

 

  ■基本资料 

  全称: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中文名称:世界自然基金会 

 

  创办人: 朱利安•赫胥黎  爱德华•赫尔曼  皮特•斯科特  盖伊•芒福德博士  

 

  类型: 公益信托  

 

  成立时间: 1961年9月11日   

 

  总部: 瑞士、格朗  

 

  主要人物: 爱德华•赫尔曼 克劳迪•马丁博士  

 

  基金会主席:伊米卡•安耀库 

 

  服务范围: 全球 

 

  目标: 环保 

 

  方法: 游说、研究、提供解决方案  

 

  志愿者数目: 大约4,500人 

 

  口号: for a living planet

 

  中国官方网站:http://www.wwfchina.org 

 

 

  ■简介 

 

  世界自然基金会是世界最大的、经验最丰富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前身是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World Wildlife Fund)。成立于1961年,总部设于瑞士。目前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由27个国家级会员、21个项目办公室及5个附属会员组织组成的一个全球性网络在北美洲、欧洲、亚太地区及非洲开展工作。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之一,在全世界拥有将近500万支持者和一个在90多个国家活跃着的网络。 

 

  致力于: 

 

  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 

  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性消费的行动。 

 

  WWF自1980年以来已同国际及地方各级政府和其他国际性机构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1980年,WWF正式来到中国,1996年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此后陆续建立了长沙、成都、昆明、拉萨、西安、武汉、哈尔滨、上海八个办公室;发展至今,共拥有70多名员工,开展了包括物种、森林、淡水、能源与气候变化、环境教育和野生物贸易等多方面的工作。WWF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今年6月,WWF全球年会在北京召开,WWF总部已将中国作为全球四个工作重点之一。

 

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标志 

 

  世界自然基金会建立之时,适逢大熊猫“熙熙”来到英国的伦敦动物园访问。世界自然基金会认识到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组织标志可以克服所有语言上的障碍。于是他们一致赞同将大熊猫的形象作为该组织的象征。从此,大熊猫便成为全球自然保护运动的一个偶像标志。 

 

 

  ■影响 

 

  世界自然基金会因其黑白两色的大熊猫标识而广为人知,是一个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方法、对话及合作以达其环保目标。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全球性网络拥有3000名兢兢业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他们使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设计、规划、管理、运作项目时可以保证卓越的技术支持。作为一个主要的环保项目筹集者、一个值得信赖的资金掌管者、一个高效的经营者,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与各国、各级政府、各国际性机构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及项目执行地的当地民众通力合作来达到其环保目标。 

 

  世界自然基金会始终认识到共同合作的重要,无论是与政府还是其他环保团体、当地社区或成百万计的人们,他们在经费和道义上的支持使得世界自然基金会能够成功地在全世界开展自然保护活动。个人捐款一直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每年个人捐款占其经费总数的60%。

[NextPage]

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CHINA项目 

 

  ※物种项目 

 

  WWF在中国的工作开始于保护大熊猫。1980年,WWF作为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始在四川进行大熊猫的研究工作。1985-1989年,WWF和国家林业局成功合作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大熊猫调查,随后制定了全国大熊猫保护计划,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1999年,WWF与国家林业局又共同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调查,所获得的科学详实的数据为中国日后大熊猫保护奠定了基础。此外,WWF还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及西部开发对项目栖息地影响等研究项目,这些研究为WWF的实地保护项目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1997年,WWF在四川省的平武县启动了“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ICDP)。项目在帮助当地机构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的同时,还试行了当地社区发展替代生计的开发,以减少社区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王朗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反偷猎巡护、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和保护区管理、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以及周边社区的发展等方面,已成为保护区管理的典范,,并为大熊猫的野外保护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2002年,WWF将平武ICDP项目扩大到整个岷山景观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使大熊猫保护工作由单一点上的保护,发展到跨越行政地域界限、以整个岷山的区域性大熊猫栖息地及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为目标的新阶段。同年,WWF还启动了在大熊猫分布的最北限秦岭山系的保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可持续经济发展项目覆盖了整个秦岭地区,项目旨在探索和建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有效手段和机制,以及可持续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模式。

 

 WWF

 

  WWF在中国的物种保护并不局限于大熊猫这一旗舰物种,还协助对虎、鲸豚类、海龟、迁徙水鸟等的全球范围的物种保护。从1998年开始,WWF对保护青藏高原特有物种藏羚羊开展了广泛的研讨,并在中国最大的保护区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是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棕熊等的重要栖息地)实施了共管体系建设。 

 

  为使更多较少受到关注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的保护和适当的关注,WWF还在2001年设立了“中国物种保护小额基金”,支持民间开展实地物种保护活动。小额基金自设立以来,得到了保护部门、民间环保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优秀项目得到资助,广泛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保护。 

 

  ※淡水项目  

 

  WWF在全球50多个流域开展湿地与淡水保护及流域综合管理示范工作。在1998年洪水之后,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保护也成为WWF在中国的主要工作领域之一,通过与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先后在湿地恢复、湿地替代生计、湿地保护区网络建设、重建江湖季节性生态与水文联系、提名国际重要湿地、湿地宣传教育、流域综合管理政策倡导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1999年,在WWF荷兰分会的支持下,“携手保护生命之河”长江项目首先在湖南启动,在西洞庭湖、青山垸(湖)、西畔山洲等开展湿地恢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工作,通过发展湿地替代生计、促进社区共管、协助建立保护区并不断提高其能力、宣传教育等途径,推动洞庭湖地区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时,支持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总结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的经验与教训,以此推动洞庭湖流域、赤水河流域的流域综合管理工作。

 

wwf  

 

  在此项目的影响下,2002年汇丰银行(HSBC)通过其“投资大自然”项目支持WWF在湖北启动了以“重建江湖联系,恢复长江中游生命网络”为目标的“恢复长江生命之网”——WWF-HSBC长江项目,开展了湖北省湿地保护网络建设、推动“灌江纳苗”工作以重建江湖联系、实施基于社区的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作为白鱀豚和江豚栖息地的天鹅洲故道群湿地保护等项目,这些工作将为恢复江湖联系、探讨长江中游湖泊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建设长江中下游的湿地保护网络与白鱀豚江豚等珍稀物种保护网络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WWF建议并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共同资助成立了“国合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该课题组于2004年10月向国务院提交了《推进流域综合管理,恢复中国生命之河》的政策建议报告,为促进中国流域水资源、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治”出谋划策。报告中建立“长江论坛”的建议已被27家单位采纳,首届长江论坛于2005年4月在武汉成功举办,通过了《保护与发展——长江宣言》,一致赞同通过对长江流域实施综合管理,来确保实现防洪安全、饮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三大目标。 

 

  WWF还积极关注水坝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并支持相关领域的专家就水坝对河流、湿地、鱼类、鸟类栖息地的影响开展深入研究;同时积极倡导广泛吸收国际上在水坝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好做法,如瑞士的“绿色水电”认证、美国的“低影响水电站认证”、“水电站重颁许可证”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等,为水坝的理性开发和合理调度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确保环境流量和生态需水,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坝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积极倡导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发展其它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缓解能源发展对水电开发的依赖程度。

 

 

 

  WWF一直与国家林业局等合作,推动《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制订与优先项目实施等,提名国际重要湿地、支持湿地类保护区的基础调查、保护区管理人员培训、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管理等。在WWF的协助下,2002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和2005年2月2日,中国两次新增23个国际重要湿地,其中2002年新增的14个国际重要湿地被WWF总部评为来自中国的第一份“献给地球的礼物”;与国家林业局、上海市农林局合作开展“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项目”,探索“国际重要湿地”的建设与管理;与国家林业局等合作,组织了2004年、2005年长江中下游六省市的同步水鸟调查,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保护区网络建设和国际重要湿地的提名工作准备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WWF还与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共同合作,自2001年以来连续组织“湿地使者行动”,分别以“把知识带回家乡”、“走进国际重要湿地”、“追寻通江湖泊”、“生命之河:从高山到大海”、“还长江生命之网——长江行动”等为主题,在全国各地系统地开展了湿地科普与宣教活动和调查工作。五年来,累计参与竞标社团有226个,有131个大学生环保社团、1500多名师生成为湿地使者直接参与到该活动中来,足迹踏遍中国黑龙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20个省、市、自治区和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缅甸5国境内的湄公河流域,直接将湿地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知识传递给数百万湿地地区的基层干部与群众。 

 

  2002—2005年,WWF还与国内外多个部门与专家合作,制定了《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既从战略角度描述了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远景目标(50-100年),也从实际出发制定了WWF未来10年的优先保护对象和5年内的优先保护行动计划。

[NextPage]   

 

  ※森林项目

 

 

  森林的发生和发展时代,距今已有6亿年的历史,经历了裸蕨类草丛、小型森林和蕨类森林,最终发展到今天被子植物占主要地位的新生代森林。 

 

  中国疆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森林资源丰富,但是,森林自由生存的生态环境始终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侵害。在距今8000-7000年前原始农业出现时,森林的砍伐即已开始。随着农田的开垦、生活需求的增加以及不断发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在中国目前的国土范围内,森林覆盖率从距今四五千年的60%下降到明末清初的12。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森林资源得到一定的恢复,1973年到1998年开展的五次森林资源清查报告反映出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12。7%增加到16。55%,森林蓄积量从86。56亿立方米增加到112。67亿立方米。但是,目前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仍在世界排名120位以后,并且与森林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近年表现十分突出,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江河断流、地质灾害频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生态恶化的现状,增加森林资源及其质量,中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相继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在内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中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其对中国生态建设的长期影响将不断体现。 

 

  WWF北京办事处林业项目结合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在长江上游岷山地区以及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开展了大熊猫和东北虎栖息地森林保护和恢复项目,向国内介绍并引进了最新的景观保护理念和方法,通过建立保护区、提高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及探索社区和企业参与的共管机制,使呈现破碎化的栖息地得到连接和恢复。同时,为了提高中国森林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把森林认证和产销监管链认证引入中国,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国内标准,帮助森林经营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减少中国进口木材需求增长对南美、东南亚等天然林丰富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WWF北京办事处成立了中国森林贸易网络(CFTN), 鼓励在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的从事木材贸易和生产的厂商,通过加盟全球森林贸易网络组织,促进合法采伐和贸易,推动可持续森林经营和可信赖的森林认证。与此相关的大豆和棕榈油圆桌会议(RSPO)也是林业项目的工作重点,旨在鼓励有影响力的厂商通过参加圆桌会议承诺促进有利于森林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  

 

  ※教育与能力建设项目  

 

  “人类是可持续性发展关注的中心,他们有权利与自然和谐相处,过一个健康而有价值的人生。”—— 《里约热内卢宣言》(1992年)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被正式提出后,即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这一战略的实施意味着人类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对变革的呼唤,意味着人类需要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种调整即意味着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为全世界人民把一个听起来抽象的概念——可持续发展——转为现实” ,这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教育的任务。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它提供了人们将社会理想转为现实的能力。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了解到威胁人类未来的世界问题:如贫困、环境恶化、健康、冲突和人权的侵害等之间的复杂而互相关连的关系;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人们将掌握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具备进行积极的社会变革所需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建设一个认知人类尊严的人道的、平等的、和关怀的和谐社会。” 

 

  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的开展,以实现WWF的最终使命,1996年,WWF在北京正式设立办事处之时,就创建了教育与能力建设项目(原环境教育项目)。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与发展,该项目始终贯彻“能力建设、资源开发、政策影响和网络构建”的工作策略,并通过与中国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高校学术科研机构,社区,宗教团体以及地方相关NGO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项目,成功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引入中国的正规教育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 

 

  目前,教育与能力建设项目在中国开展的项目有“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青少年爱水行动”、“香格里拉河流与湖泊”、“巴珠可持续社区”、“滇西北社区能力建设”、“藏东社区保护与和发展”、“地球的孩子” 等。同时,该项目也为WWF 在中国的其他项目提供教育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并承担资源开发、经验总结和成果分享的职责。 

 

  ※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

 

 wwf 

 

  “我们现在对减缓气候变化采取的行动越少,未来需要适应气候变化的难度就越大。” --Stern Review  

 

  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温度已经上升了0.74摄氏度;北极气温升高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北极海冰每10年以3%的速度消失;地中海、非洲南部和部分南亚地区的干旱趋势加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干旱的时间和强度增加,强降水和热浪发生的频率增加,热带飓风的强度加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地球65万年以来的最高值,比工业化前约高35%。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再次证明了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90%是因为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所致。众多独立的研究表明,人类只有将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才能避免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人类和全球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我们仍然有足够的时间来实现这一目标,但前提是一些必要的决定必须在近几年内达成。

 世界自然基金会

 

  紧迫性:需要在未来五年内,真正落实推动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政策和措施;任何延迟都会加大减缓气候变化的难度和成本; 

 

  全球性:需要各国并肩作战,以避免气候变化造成更大的威胁,尽管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责任和首要任务也不相同; 

 

  领导力:需要各国政府采取有领导力的行动促成目标统一,制定并实施有效策略, 影响并协调未来的投资。 

 

  尽管《京都议定书》对发展中国家没有规定强制性的减排目标,然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口大国,中国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近年来中国境内青藏高原冰川持续退缩,水资源危机日益凸现,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频导致经济和生命损失……这些问题无不在提醒我们需要更快地采取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为此,WWF中国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将致力于提高公众及决策制定者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帮助易受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及社区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倡导公众采取可持续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推动政府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富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建立新型伙伴关系,鼓励企业投资并从事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采取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生产和运营方式。

[NextPage]   

 

  ※野生物贸易项目 

 

 碳排放峰值——气候变化

 

  TRAFFIC (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创建于1976年,是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与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合作支持成立的野生物贸易研究项目,其目标是确保野生物贸易不会对自然环境构成威胁。 

 

  TRAFFIC 总部在英国,全球共设立了21个办公室,形成一个全球性工作网络,是全球最具规模的野生物贸易监测组织。TRAFFIC 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协助CITES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秘书处开展工作。在这方面,TRAFFIC已积累了近30年的经验。  

 

  1996年,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TRAFFIC East Asia)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并于2001年在WWF办公室设立中国项目,即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TRAFFIC East Asia - China Programme)。 

 

  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在中国的项目力求以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为切入点,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医学界、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使药用动植物的使用逐渐找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又有效地遏制非法的野生药用资源贸易。  

 

  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强调TRAFFIC在野生物贸易过程中的预警作用,通过定期的市场调查,对可能因贸易导致濒危的野生物种,提前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以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贸易不造成物种的濒危。 

 

  每年,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将定期出版通讯,介绍濒危动植物资源的现状,探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交流国内外野生动植物贸易及其控制的信息。 

 

  通过在中国开展的各项工作,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希望能够为制止非法野生物贸易、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与国内外各个不同的组织一同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更多的贡献。   

 

  ※全球气候行动项目 

 

  全球协作,走向哥本哈根,实现中国的低碳未来 

 

  气候变化给人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在未来50年内,全世界必须改变生产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如此巨大的变化需要我们的领导人制定良好的政策,并迅速行动。 

 

  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一份为工业化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设定具有约束性目标的国际法律文件。所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成员国将于2009年12月齐聚丹麦哥本哈根,就2012年之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进行协商。这次的全球新协议是我们使全球气候变化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的重要机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在与许多合作伙伴——民间社团、政府、社区和私营部门共同努力,以实现公正、有效、科学的全球气候协议。 

 

  WWF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协议的期待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协议为使全球实现清洁能源经济,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性影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WWF希望看到我们的领导者们就形成一个公正、有效以及科学的气候变化协议达成共识,此协议应包括: 

 

  到2050年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80% 

 

  2020年之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 

 

  到2020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0% 

 

  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脆弱的国家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 

 

  为向低碳经济过渡提供便利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清洁技术,以及足够的资金和能力建设 

 

  支持WWF的零砍伐森林目标   

 

  ※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项目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独立的环保组织,WWF在淡水保护、森林保护、气候变化、野生动植物贸易等方面已经具有相应的领导力和影响力。近年来WWF也开始拓展其传统的业务领域,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与上述保护项目密切相关的跨项目的政策领域工作。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项目(简称为政策项目)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科学发展”即可持续发展,也承担WWF全球网络之间与中国相关的政策工作的沟通、协调和实施。 

 

  启动与开展政策领域的工作,一方面来自于WWF相关保护项目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实现WWF在2007年北京年会上发布的有关生物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这两大目标的保证措施之一。我们期望通过加强对政策的影响和关注,注重各领域间的相互联系,使得政策项目为WWF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进而提升WWF的影响力,为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按照WWF中国项目办公室“五年保护发展计划(2005~2010年)”,为应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政策项目将着力于以下三个主要方向:即贫困与环境(包括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消费或可持续生活方式(生态足迹)和贸易、投资与金融(是对消费与可持续生活方式方面的有力补充,目的在于“绿化”供应链环节。此外,政策项目也承担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的联系和合作事宜。 

 

  近期开展的政策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贸易与投资、银行信贷原则和生态足迹等方面。 

 

  2007年4月,WWF发布了《重新思考中国境外投资》报告。由于中国对外投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都需要重新考虑现有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报告建议在自然资源供应方、产品和服务生产制造方以及消费方之间建立对话机制,促进全球循环经济。 

 

  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已处于全球前列,但是也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向可持续贸易方式转变、减少中美与中欧之间摩擦、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等。 WWF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在内的政府和研究机构合作,旨在寻找可持续性贸易机会,促进外贸结构升级,探索可持续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同时,我们密切关注中国公司在海外对自然资源(比如木材)投资时面临的机会与挑战。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合作并协调全球网络资源,对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推动海外投资的可持续性发展。 

 

  银行信贷原则 

 

  WWF期望与相关的金融研究机构合作,分析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进程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引入国际上公认的环保信贷原则,提升国内银行的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策略在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推广。WWF正在与国内重要的银行合作,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发展趋势,探讨引入可持续的信贷原则的可行性,为国内银行业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生态足迹研究 

 

森林项目 

 

  “生态足迹”是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包括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耗用的自然资源、以及资源分布情况。WWF(中国)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合作开展了“中国生态足迹”的研究。《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将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促进中外专家之间的联合研究、并为中国高层领导决策提供政策建议。国合会和WWF共同委托总部位于美国的环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来负责研究和分析工作。该项目的中期研究报告将于2007年11月份完成,最终报告将于2008年上半年发布。 

 

  在此基础上,在未来的几年内我们的研究项目还将逐步拓展到“加工贸易与生态足迹”、“中国印度外贸结构比较”、“隐含能源对于投资的影响”、“企业形态与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国内银行信贷政策分析”、“企业上市过程中的环保原则”、“出口信用机构的信贷政策”等。我们希望与国内外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非政府组织开展广泛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动态平衡。  

[NextPage] 

  ※海洋项目 

 

世界自然基金会

 

  黄海——生物多样性之海。在2006年12月发表的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域图的指导下,中国和韩国当地社区即将担当起黄海生态区的保护义务。2007年9月7日,为期7年的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援项目在北京启动。 

 

  保护黄海里的生命  

 

  广阔的黄海海域被中国和朝鲜半岛环绕着,其大陆架的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从古至今,人们一直享受着黄海丰富的渔业资源。WWF将包括黄海、渤海和东海北部在内的460000平方公里海域划定为“黄海生态区”,该生态区被确定为WWF全球最优先保护的200多个生态区之一。 

 

  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援项目的目标是使海洋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完整,并使海岸居民的生活更加富足。松下电器为本项目提供了全部资金保障。 

 

  2008年9月7日,WWF与韩国海洋研究院(KORDI)正式公开接受小额基金的申请,这些小额基金将用于支持地方社团和组织的宣传保护活动。 

 

  以优先保护区为基础的行动计划 

 

  2002年7月,WWF、韩国海洋研究院(KORDI)及韩国环境研究所(KEI)三方启动了黄海生态区规划项目,通过科学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的关键栖息地,来确定优先保护区域。作为该研究项目的成果,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域图于2006年12月被公布。目前,该图已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采纳。 

 

  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援项目将以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域图以黄海生态区为基础,支持中国和韩国的当地社区开展具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愿景宣言:黄海生态区支援项目将与合作伙伴携手实现如下愿景:到2020年,让黄海中所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栖息地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让最有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物种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改善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使之发恢全部服务功能,造福沿海社区。   

 

  ※政策项目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独立的环保组织,WWF在淡水保护、森林保护、气候变化、野生动植物贸易等方面已经具有相应的领导力和影响力。近年来WWF也开始拓展其传统的业务领域,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与上述保护项目密切相关的跨项目的政策领域工作。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项目(简称为政策项目)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科学发展”即可持续发展,也承担WWF全球网络之间与中国相关的政策工作的沟通、协调和实施。 

 

  启动与开展政策领域的工作,一方面来自于WWF相关保护项目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实现WWF在2007年北京年会上发布的有关生物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这两大目标的保证措施之一。我们期望通过加强对政策的影响和关注,注重各领域间的相互联系,使得政策项目为WWF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进而提升WWF的影响力,为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按照WWF中国项目办公室“五年保护发展计划(2005~2010年)”,为应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政策项目将着力于以下三个主要方向:即贫困与环境(包括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消费或可持续生活方式(生态足迹)和贸易、投资与金融(是对消费与可持续生活方式方面的有力补充,目的在于“绿化”供应链环节。此外,政策项目也承担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的联系和合作事宜。 

 

  近期开展的政策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贸易与投资、银行信贷原则和生态足迹等方面。  

 

  推动可持续的对外贸易与投资 

 

  2007年4月,WWF发布了《重新思考中国境外投资》报告。由于中国对外投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都需要重新考虑现有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报告建议在自然资源供应方、产品和服务生产制造方以及消费方之间建立对话机制,促进全球循环经济。 

 

  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已处于全球前列,但是也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向可持续贸易方式转变、减少中美与中欧之间摩擦、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等。WWF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在内的政府和研究机构合作,旨在寻找可持续性贸易机会,促进外贸结构升级,探索可持续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同时,我们密切关注中国公司在海外对自然资源(比如木材)投资时面临的机会与挑战。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合作并协调全球网络资源,对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推动海外投资的可持续性发展。  

 

  银行信贷原则  

 

  WWF期望与相关的金融研究机构合作,分析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进程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引入国际上公认的环保信贷原则,提升国内银行的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策略在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推广。WWF正在与国内重要的银行合作,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发展趋势,探讨引入可持续的信贷原则的可行性,为国内银行业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生态足迹研究 

 

  “生态足迹”是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包括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耗用的自然资源、以及资源分布情况。WWF(中国)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合作开展了“中国生态足迹”的研究。《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将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促进中外专家之间的联合研究、并为中国高层领导决策提供政策建议。国合会和WWF共同委托总部位于美国的环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来负责研究和分析工作。该项目的中期研究报告将于2007年11月份完成,最终报告将于2008年上半年发布。  

 

  ※企业合作伙伴项目 

 

  对环境的广泛关注已经改变了商界人士看待世界的方式。与他们的客户、股东、员工及其家庭一起,他们日益认识到保护自然是符合每个人的利益的。他们相信,为了我们自已的安康,也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行动来保护我们地球上的自然财富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 

 

  自然保护的社会呼声日益响亮,这一外在动力正推动着商界加强与WWF及类似机构的合作。因为这种合作既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也能为自然界带来益处。 

 

  WWF企业合作伙伴正是为设在中国的企业提供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我们希望与那些承诺承担社会责任,并希望成为改善环境而努力的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