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战略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革和调整,例如课程体系陈旧僵化,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学生对电脑的过分依赖使设计意识、设计思维、设计能力逐渐弱化,导致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匮乏、设计作品的肤浅空洞。所以,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改革思路和发展方向,设计教育应当重视传统设计文化的教育,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培养创新意识;同时,注重设计伦理观念的教育,推崇绿色设计和人性化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道德素质与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设计人才的培养。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全面蓬勃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加,近年来“艺考热”迅速升温,很多高校增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纵观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问题,比如课程体系陈旧、教育观念落后、学生创新能力差、不了解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等等,无法担当起社会赋予的重任,造成设计艺术教育的一些失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如何顺应新形势下对设计人才的发展需求,如何构建一套完备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以切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发展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正确认识设计艺术教育的一些失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和逐步完善,才能使我国的设计教育不断向着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
1.课程体系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课程体系是设计专业教学环节的中心,而有些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延续多年的程式化体系,其僵化、死板的弱点日益显现,表现之一: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例如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普遍引入西方构成方法,过分强调规则、理性等因素,而忽视了多样化表现形式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缺乏生活的真实与自然之美,没有和中国传统的构成美学联系起来,导致作品僵化和呆板。构成是艺术思想和个性表现的一种训练方法,而非艺术创造的最终目的,将构成的基本规律变成僵死的程式与教条,显然违背了艺术设计的规律。另外,即便有些课程能配合设计专业的特点及时作了适当的调整,但是由于长期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致使其在教学上仍未能体现出设计专业的特点。比如设计素描课程,还在沿用绘画规律的光影和调子来表现,没有对形态进行由表及里的解析观察,没有和各自的专业课联系起来,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和表现能力;在电脑科技未出现之前的超级写实绘画课程,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设计审美能力,只是在画板上费时耗力的描摹。
表现之二:课程模块之间缺乏联系,尤其是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之间,各自为政;教学模式上,封闭性的、单一片面的教学方法;选课系统流于形式;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教师缺乏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于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叉领域的思考与练习,只固守本课程的专业范围,缺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学生无法适应各课程之间的转换。例如,三大构成之一的立体构成课程,不仅仅是讲授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掌握立体造型的构成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各种拓展性的专业研究工作,对于建筑设计的学生,应该欣赏和训练在空间环境中立体物的造型与规律,讲授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并作相应的模型训练;对于包装装潢设计专业,应该注重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训练,熟悉各种包装材料,结合本专业做各种包装造型的欣赏与训练;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着重欣赏现代构成雕塑以及空间环境中造型的相互关系,训练形态的装饰性与功能性的统一;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对各种工业造型进行实物模拟训练,结合产品的功能,作立体的艺术造型与创新。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设计人才的培养。
设计艺术又同其他专业一样,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有着循序渐进的知识积累与心理接受程序,应该呈现一种阶梯式的学习链条,这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其相关的知识范围,都有非常科学的教育依据和承前启后的不可或缺性。所以课程结构应趋向综合化、立体化,实行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双轨制,使学生的学习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能自由地上下跳跃选择,自主掌握课程之间的启承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有的放矢地选择课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主动性。
2.过分重视计算机技能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电脑科技和数码艺术的快速发展为设计方法的改变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当今科技发展带给设计界的巨大改变,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替代手工绘图,计算机上许多轻松的操作解放了设计家的双手,替代了大量耗时、费力的手工作业,它不仅使设计家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艺术设计的表现范围、表现质量,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表现空间,是传统手绘所无法达到的。电脑艺术设计还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设计思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脑将会在艺术设计领域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电脑辅助教学已经是不可缺少的内容,电脑操作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如何让学生正确对待设计与电脑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了艺术院校教育的重要问题。在设计因受到科技的影响而日新月异的同时,应该看到电脑给艺术设计带来的一些限制与尴尬。当今,随着电脑的普及,对电脑的过分依赖使设计意识、设计思维、设计能力逐渐弱化。许多人被电脑所“控制”,越来越被动,甚至离开电脑便没有了创意与自我,无所适从,电脑成了设计的全部。设计教学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探寻电脑艺术的表现能力而忽视了对设计本身的教育,这显然达不到设计培养的目标。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戈哈特-马蒂亚斯在其《一个“局外人”对1990—2005年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在过去的四年间,中国的设计教育状况表现之一就是学生没有扎实的手上功夫,电脑代替了一切,电脑教学占据了教育的中心位置,导致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匮乏。
电脑毕竟不是万能的,它扮演的角色只是表达创意的工具而已,而人的意念、思维、想象才是驾驭它的重要工具,不能让电脑软件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设计活动不仅仅是电脑软件的应用,要培养创新型、综合性设计人才,思维的创新教育是关键,让学生树立现代设计观念、设计思维及创新意识。而计算机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工具将设计意识、创新思维视觉化。要使设计作品具有生命力,单靠电脑是达不到的,电脑操作的娴熟无法掩盖设计作品的空洞和肤浅。优秀的设计者除了要具备现代科技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具有积极的审美意识与创造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较高的艺术设计修养。在电脑及现代更多高科技技术的辅助应用下,给予学生更多创造能力上的培养,为电脑艺术设计注入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一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
1.重视传统设计文化的教学
随着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各种设计文化之间的交流、竞争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受到西方强势设计文化的排挤与侵蚀,中国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在逐渐淡化,在世界文化的竞争中迷失自我,陷于被动的尴尬境地。我们知道,艺术设计不是一种孤立活动,它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创造活动,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许多交叉学科,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设计就会流于一种缺乏内涵的形式,而缺乏民族精神的设计文化,其活力与个性也将会被“全球化”所淹没。
艺术设计要立足于体现传统文化价值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因此,在强调国际交流与虚心学习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是当代设计发展的源泉,是确立中国设计个性的基础。只有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块丰沃土地上的艺术设计之花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一个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者,很难想象其作品会具有思想深度和感染力。当今许多卓越的设计家无不是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摒弃粗浅、狭隘、偏颇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嫁接和盲目照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与灵魂核心,掌握其独具魅力的文化特征,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层的本原和根基。要保留中国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体现这些审美特征的基本元素或表现形式,让设计凝聚并积淀数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成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相结合,为中国审美心理寻找一种独特且合适的表现,设计出具有民族气息的高水平的创新设计作品。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本身就是创新精神的产物,创新是设计的本质,没有创新就没有好的设计。新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宗旨,创新精神也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它可以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塑造。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大的、永恒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可以逐步将学生推向市场,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氛围内学会创新、学会适应。重视学生自主能力与设计思维的培养,是现今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意识的培养重点应该注重对想象性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设互动合作的课堂环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对于“独抒性灵”及“逆向思维”的培养开发,在探索发现中不断创造。
在艺术设计的整个环节中,始终需要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艺术设计教育要与经济实体、科研机构紧密联系,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以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带着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让学生主动开发思维去完成具体状况下所需要的设计产品,设计出具有视觉独创性的作品,促使其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设计的技巧层面上升到思维开拓的境界。所以,设计教育要加强与设计界、企业界的行业互动关系,为培养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基本条件。
3.注重设计伦理观念的教育
当前设计中存在着一些缺乏设计道德的不良风气,只顾追求经济效益而丧失了社会公德。夸张的广告宣传导致消费欺骗;不合理的功能设计带来消费误区;只针对富人的产品设计、过度的、豪华昂贵的包装、一次性产品的设计,造成材料和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的破坏与恶化,这些都表现为一种明显的设计伦理缺陷。
设计伦理就是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人、环境、资源等综合因素,发扬人性中美的、善的、真的方面,运用伦理学意识平衡与协调人、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关系的价值标准。设计以人类的长远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自觉地珍惜共同的财富,维护自然资源,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一个有益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环境,抵制那些有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无节制的开发、生产和消费,最终实现维护人类生存系统的目的;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关心不同区域、民族、群体经济平衡发展问题,尤其是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弱势群体提供设计服务,为消除贫富悬殊、创造机会均等而发挥作用。故而,重视设计伦理学的教育将对中国设计的健康、良性、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结语
艺术设计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产业的需求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强。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知识面丰富的艺术设计人才;要具备强烈的社会意识,能在专业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不断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吸纳和发展设计思想,高瞻远瞩,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不断积极进取自我完善,为中国新形势下的设计文化做出真正的贡献。事实上,许多高校已经在积极地进行改革和调整,探寻适合时代和自己本校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使设计教育向着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宏观引领中国艺术设计方向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董少辉.对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滨州师专学,2003.
杨天明,薛立克.浅谈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现状与发展趋势.美术大观,2007:.
袁公任.设计中的文化回归.美术大观,2007:144.
尹瑾.平面设计教育中的“人脑”与“电脑”.科技资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