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当代中国景观设计学的传承嬗变、困境自赎与价值回归

admin 2008-11-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本文回望中国景观设计的10年嬗变历程,选取其中4个重要的事件节点展开叙述,提出当前阶段行业面临的困境,探索用新自然观下的景观规划和设计理念解决学科的现实困境,回归学科的真实价值,实现中国景观设计业的创新发展。
  作为“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的载体——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和嬗变,不仅有其对历史脉络的继承,也深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在过去的100年间,随着栖居时代的更迭,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需求不断改变,现代景观设计学经历了从蹒跚学步到茁壮成长,从畏葸困顿到多元共生的历史进程。在中国,这一过程甚至被压缩至短短的10年,而且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问题,昨夜还是随风潜入的绵绵细雨,今天已是阳光灿烂的兴盛行业。但一种学科,如果不能通过持续创新保持自身的学术活力并适应时代要求,就注定会走向衰亡,古老而又新兴的景观设计学也不能例外。我们在10年光阴间的那一缕缝隙中稍事停留,盘点往昔、警醒现实、寻找价值,这既是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自赎之道,也是创新发展之途。

  1 中国景观设计的十年嬗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类型的园林景观项目纷至沓来,国外的景观设计思想和作品也通过各种渠道被介绍到中国,巨大的市场诱惑力让本土的、境外的设计公司纷纷染指中国的景观设计项目。于是,中国的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行业在古老的造园学基础上萌发成长起来,又因为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混杂碰撞、行业名称和规范的争议等因素,中国的景观设计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在重重的矛盾中,快速生长而又不断嬗变。

  1.1 破冰之旅——昆明世博会
  出于扩大国际影响和促进交流合作的目的,中国政府自1992年起向国际展览局申请在中国举办世博会,1994年12月7日获国际展览局通过举办国际A1级园艺博览会。
  当时,园艺博览园选址昆明市的金殿风景名胜区,根据地势采用组团式布置,主要包括中国馆、人与自然馆、大温室、科技馆和国际馆5大室内展馆;竹园、蔬菜瓜果园、药草园、盆景园和树木园6个专题展园及国内、国际、企业3大室外展区。
  博览会于1999年5月1日正式开幕,10月30日闭幕,历时184天。它广泛的政治和经济价值在此不再赘言,但对于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而言却不亚于是一场破冰之旅,国外的园艺科技成果、园林设计思想、建造工艺材料等向国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维度、直观的展示,尽管这些国外的展园大多数都不是当时世界顶尖的景观设计师所设计,但是已经足够吸引眼球,震撼人心,那些一味仿古,“一池三山”式的园林模式开始受到质疑,新鲜的血液已经汩汩而出,迫不及待了。

  1.2 西风东渐——苏州金鸡湖
  位于苏州市郊的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家级重点高科技开发区。1998年2月,园区规划建设局委托美国易道(E D AW)公司编制金鸡湖地区景观规划。易道是“哈佛三雄”之一艾克博所创立的设计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景观规划设计公司之一。金鸡湖的规划可以说是在一个成熟的、规范的西方景观规划框架体系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的。整个湖区共分为城市广场、湖滨大道、文化水廊、玲珑湾、金姬墩、望湖角、水巷邻里、波心岛8大片区,8大片区各有其功能和特色,并通过绿地系统和步行系统连接为一体。抛开具体的规划设计细节,金鸡湖项目显然是一个甲乙方双赢的结局,也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个里程碑,一方面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终于出现了全新的城市公共绿地和滨水开放空间,西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思想在苏州这个拥有众多古典园林的城市率先付诸于现实;另一方面易道公司作为一家境外设计机构通过运作这样一个大型的项目,敲开了中国日益庞大的设计市场的大门(此前虽有香港的贝尔高林等景观公司在珠三角的地产项目中崭露头角,但无论是项目尺度,还是甲乙双方的影响力都无法与金鸡湖项目相比)。以此为契机,易道先后成立了苏州、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办事处,不断开拓中国市场,至今已成为中国境内最有影响力的境外景观设计公司。
  2003年,金鸡湖项目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优秀设计奖,更为这段西风东渐的佳缘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1.3 理性之析——西湖西进
  杭州西湖是中国美丽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中国自然山水园的集大成者,很多北方皇家园林的景点都是直接以西湖的某个局部节点作为摹本的。
  “西湖西进”规划始于2001年,以王向荣博士为首的北京多义景观的设计师借鉴麦克哈格以来的现代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和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西进”区域按高程、坡度、植被、道路等多个要素进行分层分析,确定在每个要素中适合拓展为水面的区域,并从径流分析、水质条件、引水渠道、污染防治等诸方面进行数据的测算,综合了各种社会、生态、水文、城市等方方面面因素之后规划出西进的区域和面积。西湖西进最终的成功实现证明了该规划的合理性,这个项目也因此获得了2003年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
  这个理性框架之下的科学规划是中国景观设计学在生态规划领域的先行者,是现代景观生态学思想与传统的自然山水园之间的成功对接,直接启发和促进了后来国内众多的区域规划和生态规划的项目。

  1.4 野草之美——歧江公园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终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沧桑。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工业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1999年,中山市政府打算在这个旧厂址上建造一个公园。以俞孔坚博士为首的土人景观设计师们摒弃了桃花源式的理想园林模式,成功地借鉴了西方后工业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利用对旧厂房和工业设施的改造利用形成新的景点,利用芦苇、水草等野生的植物构筑新的风光。2001年公园建成后,它集中表现出的工业之美、野草之美、平凡之美,深深吸引着市民,吸引着感性和理性的目光。
  这个项目为中国的景观设计机构和设计师捧得了首个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综合设计类荣誉奖(2002年),可以视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的里程碑。从此,野草之美深入人心,中国的景观设计师开始寻找现代景观的本土表达之途。

  1.5 星火燎原——中国景观设计的大跃迁
  2003年以后,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本土景观设计公司成立起来,境外的设计机构也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一时间景观设计成了一个红红火火的行业。随着众多现代的景观设计作品的纷纷涌现和建成,大众也慢慢经历了从感到新奇到接受再到批判的过程,这些作品良莠不齐,既有优秀的、获得大众和专家好评的实践成果,也有一些粗制滥造的、不伦不类的假大空方案和建成品。
  同时,市场也间接带动了教育的发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成立了景观设计学院和景观学系,很多院校开始招收风景园林工程硕士(ML A),各种国内外的景观教育论坛也纷纷出现,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开始成为一个热门的专业,但关于专业名称和注册制度的争议却也日益尖锐。
  在国际交流方面,中国的景观设计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先是不少学生频频在国际景观设计师协会(IFLA)组织的学生竞赛中获奖,然后是不少设计师陆续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的各类年度奖项。特别是在2005年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正式加入IFLA组织,中国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界与国际同行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 中国景观设计的现实困境
  尽管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发展迅猛,进步明显,但机遇总是伴随着危机,“大跃进”的春风中也潜隐着大矛盾和大困境。正视现实的困境,进行自觉的反省,既是未雨绸缪之举,也是寻找学科价值取向的必经之途。

  2.1 古典范式与现代需求的矛盾
  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
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古典园林那套师法自然山川、堆山理水、借景抒情式的完美范式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大部分是满足富贵逍遥的园主人日常栖居赏玩的需求。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景观设计行业实践领域也已经大大地拓展了,从庭园、城市广场的设计到自然风景区、乡村土地的规划,从事件景观、住宅景观到科技园区环境,都要求有不同的基址条件、满足的群体和功能的需求,古典园林那套在小尺度内“闪转挪腾” 或是大区域内“集锦成景”范式已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了。而且,如果设计师无视现有的场地特征,天外飞仙般地移植古典园林的理想山水模式,那么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乡土的和地域的景观会在设计师的笔下逐步消失。
  另一方面,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从个别的皇室贵族变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设计师要考虑这个项目能否为社会所接受、能否满足项目所服务的不同群体的使用、是否容易建成、建成后是否容易维护等,这恐怕也是曲径通幽,诗情画意的古典范式所不能满足的。

  2.2 永恒美丽与变化发展的悖论
  在古典园林中,包括中国和西方,除了植物的季相变化外,人们更追求景观的稳定性,追求持续的、保持不变的景观。
  目前不少中国的景观设计师仍然追求作品的永恒美丽,希望自己设计的作品,在建成后的一定时间内,即达到理想的状况,并且这种状况能够在长久延续中更臻完美。但是当今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已经不是再造梦幻的天堂、如画的景致。视觉美是建立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我们生活在一片持续变化的大地之上,每一寸土地有其自身的成长、繁荣、衰败、恢复等一系列演替过程,这种过程中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现代景观设计师只有发现场地的生命力、表现和引导这种生命力,才能真正将场地与更为广大的自然系统相融合。设计的目的在于更自觉地建立一个动态的过程,协调人地关系,管理和引导广大的自然系统。有些时候那种有孕育、有起伏、有繁盛、有荒凉,变化和真实的风景才是打动现代人心灵,引起情感共鸣的风景。

  2.3 传统文化的伪继承和国外思潮的假吸收
  抛开上述两个时代的矛盾,中西方古典园林中都还是有许多值得现代景观设计师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如天人合一的思想、曲折多变的空间营造、巧于因借的视域扩展、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等。但目前多见的却是以市场为目的,打着继承古典文化或者吸收异域风格旗号的劣质作品。
    由于难以找到沟通传统园林情趣与现代审美思想的途径和将传统空间转换为现代生活场所的方式,加上对传统造园理论和理法缺少深入的研究,许多设计师简单地采用仿古形式,不顾环境与功能要求,既忽视对尺度和比例的掌握,也缺乏对古典材料和细部的运用,更谈不上意境营造;或者冠以后现代的噱头,在传统的营造法式和建筑构件中寻章摘句,拼凑局部和变换符号,使景观显得生硬和不协调,此可谓对传统文化的伪继承。
  还有不少设计师面对国外的各种设计思潮,没有潜心研究其理论的背景和深度,读图为先,在具体的设计中随心所欲地抄袭模仿西方的各式景观符号和形式语言,在平面构图的天地中自得其乐,出现了一批形式怪异,与基址环境和地方文脉毫无关系景观,此可谓对国外思潮的假吸收。


  2.4 图像泛滥与创造力枯竭
  随着景观设计类出版物的激增和网络共享的便捷化,各种国外最新的设计方案、建成照片铺天盖地而来,中国的设计师在这场视觉的盛宴中早已厌倦了有深度的学术阅读,而热衷于浮光掠影的形式阅读,习惯于快速方便的模仿抄袭。而地下图书的出现更加剧了这种情形,不涉及版权、无须翻译、无须等待审批、图片精美、价格低廉,并且紧跟国外步伐。曾几何时,各大设计院的门口总会周期性地出现贩卖地下出版物的书商,也许几天后,书中的某个方案就变相地出现在甲方收到的文本中。
  同时,专业的设计表现公司(效果图公司、模型公司等)的风起云涌更加剧了图像的泛滥,在对设计方案的图景式模拟中出现了碧空万里、霞光万道、冷月无声、余晖脉脉、细雨绵绵等或明爽、或浪漫、或幽雅的环境氛围,让甲方触景生情、“爱屋及乌”地接受原本平庸的方案。并且这种趋势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单纯的平面效果和模型效果已不足以打动甲方,CG技术和动画技术后来居上,设计师和表现公司合谋用震撼的视听盛宴来获取甲方的欢心,而非把精力放在方案本身的推敲之上。
  另外, 靠不断更新的绘图和排版软件,现在的设计师似乎已经习惯了“C t r l + C”,
“C t r l+V”的设计模式,将自己或他人已有的设计成果拼贴、重组、微调,成为新的设计方案。简单快捷,方案质量没有相应提高,其面上的成果却大大扩容。

  3 价值回归:基于新自然观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健康发展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模式,也不能一味拘泥于古典模式,在古典园林的樊篱中打转。只有重新认识园林的母体——自然,在新的自然观下来看待祖国广袤丰富的自然形态,研究基址上已有的自然进程和土地肌理,才能冲破古典范式和永恒美丽的束缚,挣脱虚假继承和创造力枯竭的恶名,传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优秀思想和技巧,营造出既符合人类发展趋势,又具有本土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优秀景观设计作品。

  3.1 师法新自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造园的基本要义,但中国古典园林所师法的对象往往是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师法的手段是在咫尺空间内缩山入水、拟山摹水,让人们在恍惚之间感受到峰峦沟壑、山岳丛林的气势。
  而在今天的中国,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张和产业更新,大量的城市新区在农田上拔地而起,受污染、被损害的工业废弃地亟待修复和改造,许多重要的景观设计项目都位于荒地、农田甚至是废弃地上,这些基址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才是真实的自然、身边的自然、普遍的自然,是城市之外人类最频繁、最深入接触的土地。
  新自然观下的自然是一个外延广阔的自然,天然的山水风景、劳动的田园风光、绵延的国土景观和受伤害被污染的废弃地都是景观设计师应该研究和考察的对象(可以简要概括为原初的自然,乡村的自然和废弃的自然)。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既要继承古训,又要发展古训,我们有必要重新对“师法自然”进行更好的理解,所谓“自然”,不仅仅是名山大川的美好景色,更应该是设计之前场地原有的状况;所谓“师法”,不仅仅是师法自然的形态和外貌,更应该师法自然的演替规律和生态进程。在新的自然观下去保护自然、管理自然、恢复自然、改造自然和再现自然,在本土的实践中真正做到与自然相协调。

  3.2 对原初自然的保护
  原初自然是未受人类活动干扰,按其自身发展规律演变的大自然。今天,人类拥有的科学技术可以染指世界任何地区,所以能够存留下来的原初之地就愈发显得珍贵难得,它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现代景观设计对原初自然的规划起始于美国国家公园,并最终影响到全世界。它主张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保护自然的原生状态和各种资源,并在保护的基础上,把风景优美的原初之地向公众适当开放,让人们领略自然之美。
  中国的景观设计师在规划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具有原初自然性质的基址时,首先明确的就是不做设计的部分,其次是需要修复或者维护的部分,然后才是稍作设计的部分。而目前我们在不少风景名胜区却经常可以看见鲜艳的模纹花坛、豪华的节点广场以及精致的道路铺地,让人心寒。
  另外,在三峡大坝、怒江水电站以及青藏铁路这些位于原初之地的重大工程的立项评估和建设过程中,中国的景观设计师也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让社会和公众听到,并通过合理规划,尽量协调生态环境和土地破坏之间的矛盾。


  3.3 对自然进程的管理
  美国超越论作家亨利·戴维(Henry David)把地球比作“一件无比美妙的乐器,弹奏出美妙的旋律”。笔者以为现代景观设计师正是那虔诚的听众,侧耳倾听大地的声音并欣然默会,用自然本身的语言和逻辑去谨慎地管理它的演替进程,引导它的发展方向。以下结合笔者曾参与过的多义景观所做的几个规划设计项目展开论述。

  3.3.1 生态规划与自然演替
  为使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介入行为更为适宜,景观设计师应基于对自然本质的逐步理解而在宏观层面对区域作出规划,包括水体、山体、田野、森林及建筑,它实际上是对自然和人文系统进行分析和开发决策。同时,景观设计师应该运用其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场地的信息、引导和管理场地的演变方向,师法基址本身的自然演替过程。法国景观师吉尔·克莱芒(Gilles Clement)曾提出“自然在演变中发展,花园是演变中的过客”,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我们可以形象地说自然本身就潜在着某种动力,这种动力在时空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形成地域景观;最优秀的设计师就是找到场地及其周边所潜伏的这种动力,加以调整和强化,让这种动力勃勃而发、顺畅运作。
  在绍兴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设计师首先对基址和基址所处的区域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拟合出现状的生态格局。然后针对湿地资源的特征,重点在水系整理与水质净化、植被群落和动物栖息地营建这两方面进行了科学、理性的分析与规划,确保整个项目在宏观生态层面上的正确导向。
  在具体的步骤中,因基址内有大片岛状的废弃稻田,我们希望通过恰当的引导,利用自然的演替使这些石砌驳岸的农田能慢慢恢复为间歇性的被表面水淹没或地下水饱和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首先进行水陆关系的改造,将现有石驳岸豁开数条口子引水入岛;然后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乡土的湿生、中生植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自然因素会自发地进行演替,从而形成洼地、池塘、草地、小岛、山丘等多种生境类型。

  3.3.2 地域特征与方言景观
  在宏观的分析与规划完成后,景观设计师并非是陷入生态的困境而无法自拔,适当的艺术形式是提高场地品质的必须,而这种艺术形式和设计语言不是设计师的主观想象在土地上的投射,而是来源于地域特征。地域特征是特定区域的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征。它包括在这块土地上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也包括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而形成的大地景观。设计师师法地域的景观,寻求基址所在地域自然的发展进程,用本土的设计语言表达这种进程,再现和链接周边的风景,从而形成一种此时此地、独一无二的方言景观。
  在厦门园博园的规划设计中,基址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由众多大大小小的鱼塘所构成的大地肌理。在设计中我们因势利导,将这种场地特征发展为本土的设计语言,不仅大大节约了建造费用,又使园博园获得了独特的空间结构。


  3.3.3 文脉延续与可持续设计
  文化在中国园林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充满了君子比德、托物言志、花木寓意等象征含义。但在今天让一个设计作品无中生有地附会一些古老的历史文化其实是非常苍白的,极易陷入伪文化伪继承的泥淖。真正的文脉是基址的历史和时代的文化。延续文脉是延续现场已有的历史信息,尽管它的历史可能并不长,但却传达着一种真实的信息,是一种鲜活的文化,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另外,当今时代的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环保和可持续性。尊重基址已有的历史遗存并进行改造、利用和延续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设计。所以,文脉延续与可持续设计从某种意义而言是并行不悖的。
  在上海世博会中心绿地的设计中,基址区域内的现有工业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上海近代的工业史,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我们经过一系列的改造设计,抽离工业遗址的脏乱与简陋,而将其怀旧、浪漫与时尚的一面融入新的景观环境。原来的码头和船坞改造为亲水平台,旧建筑和水泥储存罐改造为服务设施和工业博物馆,工厂传送带成为空中观景廊道,原来的导轨成为铺装的一部分,鲜红的塔吊成为江边独有的地标。特别是新设计了展示花园区,将现状建造质量较差的建筑的地上部分拆除,保留地基,改造和利用部分墙体,于旧系统上叠加新的系统,形成立体的植物群落和花园体系。通过这一系列动作,最终的设计以相对经济的方式延续了场地的历史文脉,既凸显了基址时间向度上的历史沧桑感,又体现了设计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

  4 结语
  中国伟大的古典设计传统在很久以前就达到了巅峰,而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过去的10年内才刚刚兴起,尚没有成熟的框架体系,但繁华背后的诸多困境却已逼迫而来,要摆脱这些困境必须要直面真实的设计对象和设计问题:原初的风景需要设计师去保护、受伤的土地需要设计师去呵护、城市的扩张需要设计师去协调,这些都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设计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引导这个过程的舵手。
  中国疆域广阔,自然景观类型丰富,不同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应当走不同的道路。新的景观的建立不应该以抹杀原有景观的所有痕迹、阻碍自然本身的演替进程为前提,而是“在自然上创造自然”,把大地肌理的保留、景观的积累、自然的演替作为一种历史的延续和新景观产生的基础,从而创造出人工与自然协调的环境,创造出属于地区的、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中国的园林景观。
  10年嬗变,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学在困境中寻找自赎之途,学科创新和价值回归的光芒已隐约穿透时间的深沉帷幕,让我们的等待如此兴奋不安。

  感谢笔者博士期间的导师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和林箐副教授的热情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向荣,韩炳越. 杭州“西湖西进”可行性研究[J].中国园林,2001,(6) .
[2]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 2005,(6) .
[3]俞孔坚.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歧江公园设计[J].新建筑2001,(5) .
[4]韩炳越,沈实现.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J].中国园林,2005,(7) .
[5]金秋野,王又佳.读图时代的左手设计[J].建筑师,2008,(4) .
[6]沈实现.自然的前世与今生——新自然观下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
 
  作者简介: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景观设计系教师。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