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晨:青年才俊,后生可畏,盛世园林,一代风流
admin
2008-07-01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8年5月6日,青年风景园林师座谈会在京召开,这是继第六届厦门园博会青年风景园林师论坛后,国内风景园林专家们再次对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2008年5月6日,青年风景园林师座谈会在京召开,这是继第六届厦门园博会青年风景园林师论坛后,国内风景园林专家们再次对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北京市园林局原副局长刘秀晨在会上的发言:
今天到会的除了我都是中青年风景园林师,首先我要对新一代的风景园林师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取得大量的优秀成果表示肯定和祝贺。近几年,大批中青年风景师在设计领域起到主导作用,在探索传统园林的继承发扬和汲取国外新的理念都有很大的成绩。中青年已基本上担负起重任,成为事业的中坚力量。可以讲:青年才俊,后生可畏,盛世园林,一代风流。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园林事业最繁荣的时期,虽然不能讲我们做的一切都好,但我们的园林产品在世界上是最多的。要精通园林规划设计的真谛,我想首先应知道"我"是谁?"我"为了谁?这个"我"指的是风景园林事业。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能一拿到图就山水林路一通划,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固化的创作思维模式。如何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整个区域的大环境中,按照解题的思维,较准确的把握立意和目的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定位,实施一条综合的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才行。传统的东西要继承,很多好的东西不仅要使用还应发扬光大,但现代园林也要不断汲取全世界优秀成果和经验,一个多元化的设计向面已不可避免。因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导致全球社会生活的趋同,当然在文化上、思维上、审美上也开始趋同。时代感可能带来走向国际趋同的一面,文脉又让我们不时从民族、地域中寻找文化亮点。两者在多层面上对接,将是新世纪园林文化的趋势和众生相,当然也可以不对接不融合,而是并存。
所有规划设计者都在社会思潮、学术动向和决策者的喜恶的夹缝中苦苦摸索、追逐、捕捉以求适者生存。用时髦的话讲就是"痛并快乐着"。足够的绿量、讲究的构图、精良的施工、适度的文化品味,体现对人的关怀和找到独特的创新视角,也许这些就是园林规划设计与时俱进的新思维。过分非哲学化让人看不懂,过分程序化又会落入俗套。专家、领导(或业主)、群众之间存在着一条夹缝,走出这条夹缝,前面才是一片蓝天。
现在是一个"理念"、"概念"满天飞的时代,有用的没用的一大堆,让人困惑。然而,我们又处在一个有广阔发展天地的新时代,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的大地园林景观,现在又增加了生态修复和国土整理的新内容,创作天地十分广阔。我曾写文章,提醒看到还存在的不少问题:例如小型园林多要素化、简单设计复杂化、设计标准奢豪华、广场设计八股化、小区景观展示化、集中绿地架势化、够图的非哲理化、文化运用的标签化、植物配置的程式化、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置景手段的妩媚化等等。当年周总理在审查英雄纪念碑绿地时指示,周边栽500棵成行成排的松树,就那么简单,却十分大气。在公园里要有文化,但不等于不断放大文化,处处皆文化,结果可能琐碎,没有必要。
奥运会从筹办到现在,光参加各种研究案方案、评标、相关专业技术会议有150多次。学习到不少好的东西,也陈述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当然这些意见也未必正确,总之,作为一个裁判员去评说,而不是再作为运动员了。记得1980年,我设计古城公园时,胡耀邦同志曾指示要建设更多居住区公园,解决群众就近文化休息问题。北京市的领导又指出,现在公园绿地应给老百姓最好的休憩、健身环境。文化内容不要添加过多。总之,不少领导同志有见地的指导对我们很有帮助。因此,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意见,不要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
很希望今天的会能成为风景园林师一个新起点,我们要头脑清醒,感受到身上的责任,我不担心风景园林设计队伍的发展壮大,现在是后继有人。但有点担心,我们的理论队伍,批评队伍还不成熟,应予加强。希望你们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一路走好,这是一个园林老同志最深切也是最朴素的希望。
作者简介:刘秀晨,北京市园林局原副局长。
今天到会的除了我都是中青年风景园林师,首先我要对新一代的风景园林师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取得大量的优秀成果表示肯定和祝贺。近几年,大批中青年风景师在设计领域起到主导作用,在探索传统园林的继承发扬和汲取国外新的理念都有很大的成绩。中青年已基本上担负起重任,成为事业的中坚力量。可以讲:青年才俊,后生可畏,盛世园林,一代风流。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园林事业最繁荣的时期,虽然不能讲我们做的一切都好,但我们的园林产品在世界上是最多的。要精通园林规划设计的真谛,我想首先应知道"我"是谁?"我"为了谁?这个"我"指的是风景园林事业。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能一拿到图就山水林路一通划,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固化的创作思维模式。如何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整个区域的大环境中,按照解题的思维,较准确的把握立意和目的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定位,实施一条综合的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才行。传统的东西要继承,很多好的东西不仅要使用还应发扬光大,但现代园林也要不断汲取全世界优秀成果和经验,一个多元化的设计向面已不可避免。因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导致全球社会生活的趋同,当然在文化上、思维上、审美上也开始趋同。时代感可能带来走向国际趋同的一面,文脉又让我们不时从民族、地域中寻找文化亮点。两者在多层面上对接,将是新世纪园林文化的趋势和众生相,当然也可以不对接不融合,而是并存。
所有规划设计者都在社会思潮、学术动向和决策者的喜恶的夹缝中苦苦摸索、追逐、捕捉以求适者生存。用时髦的话讲就是"痛并快乐着"。足够的绿量、讲究的构图、精良的施工、适度的文化品味,体现对人的关怀和找到独特的创新视角,也许这些就是园林规划设计与时俱进的新思维。过分非哲学化让人看不懂,过分程序化又会落入俗套。专家、领导(或业主)、群众之间存在着一条夹缝,走出这条夹缝,前面才是一片蓝天。
现在是一个"理念"、"概念"满天飞的时代,有用的没用的一大堆,让人困惑。然而,我们又处在一个有广阔发展天地的新时代,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的大地园林景观,现在又增加了生态修复和国土整理的新内容,创作天地十分广阔。我曾写文章,提醒看到还存在的不少问题:例如小型园林多要素化、简单设计复杂化、设计标准奢豪华、广场设计八股化、小区景观展示化、集中绿地架势化、够图的非哲理化、文化运用的标签化、植物配置的程式化、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置景手段的妩媚化等等。当年周总理在审查英雄纪念碑绿地时指示,周边栽500棵成行成排的松树,就那么简单,却十分大气。在公园里要有文化,但不等于不断放大文化,处处皆文化,结果可能琐碎,没有必要。
奥运会从筹办到现在,光参加各种研究案方案、评标、相关专业技术会议有150多次。学习到不少好的东西,也陈述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当然这些意见也未必正确,总之,作为一个裁判员去评说,而不是再作为运动员了。记得1980年,我设计古城公园时,胡耀邦同志曾指示要建设更多居住区公园,解决群众就近文化休息问题。北京市的领导又指出,现在公园绿地应给老百姓最好的休憩、健身环境。文化内容不要添加过多。总之,不少领导同志有见地的指导对我们很有帮助。因此,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意见,不要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
很希望今天的会能成为风景园林师一个新起点,我们要头脑清醒,感受到身上的责任,我不担心风景园林设计队伍的发展壮大,现在是后继有人。但有点担心,我们的理论队伍,批评队伍还不成熟,应予加强。希望你们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一路走好,这是一个园林老同志最深切也是最朴素的希望。
作者简介:刘秀晨,北京市园林局原副局长。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