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学生论坛:中国未来的景观设计

admin 2007-02-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景观设计学  栾博: 北京大学的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原来是在2003年在原来的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的,因为05年要和别的学院联合办学,所以将研究院进行了扩招
  景观设计学

  栾博: 北京大学的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原来是在2003年在原来的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的,因为05年要和别的学院联合办学,所以将研究院进行了扩招。到现在已经是两届学生了。第一届学生有12个人,第二届学生有19个人。另外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那边还开展了一些比较系统和探索性的教学。

  在深圳的研究主要有四个主体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外教教授的课程为主,主要是外教的理论和教育方法;第二部分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创新型的课程,在中国我们应该算是第一个开设这种课程的学院,它的名字叫景观设计学,主要是想让学生能够从理论中跳出来,应用社会学的方法来认识景观。我们会请专业的设计师,运用社会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加强学生跟社会的联系,明确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身负的责任。第三部分是独立研究,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第四部分要求我们在做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明确考虑自然生态的需求,并结合人的实际需求,做一部分的独立研究。

  彭文洁:我介绍一下我们的景观设计与理论研究。景观设计的整个课程我们是分两期进行的,主要有理论部分和设计部分两个阶段。理论部分主要是以讲座形式来完成,总共分了17次讲座。比较特别的部分是设计部分,我们做了四个设计。第一个是假题,第二个是设计园,第三个和第四个是一些真题。对于我们做的三维显示图,教授是不给我们做任何点评的,他让我们自己相互进行点评,去吸收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和研究周围的景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做一个判断和分析,然后做一个系统的景观实验,时刻锻炼我们的设计规划能力。

  栾博:在我们的规划流程里面,重要的就是对现状的描述,然后是对于现状的一些分析,再就是对场地的分析,对在那儿产生的活动进行潜力分析。我们还做了吸收力分析的模型和脆弱性分析的模型。经过这些前期的准备之后,我们就进入暂时的规划阶段。

  在方案初期,我们提出主旨和规划的目标,根据前期分析的场地回顾进行规划。我们先对土地主要用途的功能进行分析,然后再细分,接下来对大家的方案进行点评,看是否合理,这也是促进大家共同参与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接下来我们再进入详细的规划,或者是城市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最基础的就是我们的工作过程,可以通过一些针对性的阅读和案例研究来辅助我们的工作。

  规划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期间可能会有一些无序的东西,在规划当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使我们回到起点,那么没关系,我们可以重新再来。然后我们还要注重城市功能和物质空间方面的多样性以及对物质空间的认同。

  “反规划”

  奚雪松:什么是景观,在我心目中景观是六个字,生态、文化与感知。首先我们要进行一定的探索,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景观风貌规划是什么样的。我们大家现在都在强调人工环境,完全忽略了自然的特征。

  其次,我们比较重视形式感的特征,我们的景观是从生态、文化与感知方面来看的,并不是单一的。我们用的是一个反规划的概念,今天也许很多来自其他院校的学生对我们这个提法不是很认同,我们的反规划不是反对规划,而是想把最关键的部分保护起来进行规划。我们的途径是景观生态安全的途径,简称SP。这是我们的一个方法论,它分为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我们希望通过反规划的思想,来保护自然生物、人文和资源;第二部分是规划空间形态,第三部分是我们的空间发展,第四部分是我们的人文区域的一个框架,它的过程是先要确定生态景观设施,然后再对一些风貌方面进行确定。最后我们进行一些生物的研究,对它们进行了一个综合性的安全方面的调查,并为此做了一些规划。最后把以上的问题列出一个资源的清单,然后再落实。 

  李迪华:刚才这位是一个学生组的组长,他刚才汇报的成果是34个学生和六个老师,从6月初开始一直到现在还在进行的三个多月的成果,他们进行的异常的艰难,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成果。我们这位同学主要是想让我们大家去理解他们在做什么,通过问卷调查,大量地去揭示问题,找出问题,最后再找出解决的方案。
  
  艺术的景观

  李滢:我本来想谈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是一个多学科的同舟共济的专业,但是我现在突然想换一个方式,我想先让大家听一个音乐,这个是我们当时到国外考察时,看到他们的设计感触很深,但是几次提笔都写不出东西,最后做了这首曲子来抒发我的情感。 

  提问:我认为刚才几位同学讲得很好,他们都是用西方的一些理性的思维,对景观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析,但是那种分析真的是有必要吗?如果我们能把景观做成像音乐这样的美妙,就非常不错了。就像苏州园林一样,他们并没有做那些分析,依然能做出那么好的景观,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对于音乐和美学有更高的领悟和追求。我们现在有了更多的理性,但是却缺少了更多的艺术细胞,我们可能会做出很好的作品吗? 

  提问:景观不一定要做那种理性的分析,用感知的音乐同样也可以做景观,这样对吗?  

  栾博:我觉得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取决于你的服务对象是谁,以前我们可能都是为一个人服务的,但是现在已经不一样了,现在我们是为大众服务,不用理性的思维来全面地考虑大众的意图,只用你个人的意图来表述景观的话,我觉得会出现问题。再一个如果你仅用音乐来形容景观的话,也不是很全面的。 

  马晓暐:我今天来并没有很好的准备,我也是被大家的这种热情带动起来的,所以我想跟大家共享一些我个人的探索。首先我觉得北大把这么多的同学聚在一起来做这个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大家这样的一种争论或者是观点的基本言论我想都是有意义的。我非常同意刚才一位同学的观点,就是景观这个行业实际上并不是从西方兴起的,我做这个行业做了20年了,但我并没有形成单一的景观的定义,我也很欣赏刚才那位同学用音乐来形容我们的景观,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我去美国读书的情景。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做命题设计,我当时做了一个非常满意的设计,我认为相当不错。但是在我之后一个美国女孩讲述她的设计,她当时空间命名的题目为冰淇淋,而且讲完以后真的从她的包中拿出一大盒冰淇淋,然后大家就都上去抢这个冰淇淋。我当时不理解,认为像这样的方式不是在误人子弟吗?但是后来我明白了,原来老师是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我后来对于这种教学方法十分欣赏。

  我认为我们看待景观不要用一个单一的答案来回答问题,好像寻找《圣经》一样只有一种解释。虽然我们这个行业在中国相对比较年轻,但现代景观设计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却是非常强烈的,中国园林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如果我们在面临挑战时对它产生了怀疑,我觉得这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年龄还比较轻。如果大家再经历一段时间的磨练,等到像我这么大的时候,我想大家就会明白它的真正意义了。

  另外,我想谈一下理性、感性与尺度的问题。我认为尺度越小,你的感性成分就可以允许增强;相反尺度越大,你就应趋向理性。我们看过一些大师非常感性的作品,产生这样作品的原因,是由于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你单纯设计一座自己住房子,你爱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爱怎么做都可以。当你在做一个城市规划的时候,如果仅仅依靠感性来统领,那就太不负责任了。当你面临大尺度的城市设计时,你就不能简单地只用你的艺术感觉来表现、来统领整个城市的景观设计。我觉得大家一定要严格把握尺度,并以此为依据来协助设计。

  现阶段,我们要师法自然,不要动不动就回到清代。以前的师法自然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工程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但并不一定适合我们现在,所以它是当时的一种政治、经济条件和施工工艺下的一种自然的师法。我们既不要拿传统的师法自然来研究我们今天的师法自然,也不要拿美国的师法自然来做我们中国的师法自然。刚才说的这些都是我的建议,这是我20年设计工作方面的经验,现在我非常需要经常回到学校来倾听你们大家的意见,我相信今天中国发展的机遇使大家都会有非常好的发展。

  自然化人性的回归

  张宏桥:我们中国发展的很快,这就是我们的机遇,但是在快速城市化发展大好机遇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我把它归纳为三点。

  第一点是自然的失落。我这个失落首先是对西安的大雁塔感受。那里的地下水过度开采,道路用地和河道渗透问题严重,山体植被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已不是西安一个城市问题,它已经变成了大多数城市的问题。

  第二点是城市的失落,每个城市都没有各自的特色,城市文化的应该多样性的!

  第三个方面是很多城市照抄欧洲的设计理念,特别是一些炎炎的城市,如果再加上些高楼大厦的设计样式,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这些是坐在小汽车里面的设计者绝对感受不到的。最后我非常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呼唤一下我们自然文化人性的回归。

  小洲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陈鸿雁:我来自广州美术学院。我想来分享我研究的课题,就是广州小洲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规划设计。

  第一个部分就是为什么会选择广州市的小洲村作为我们研究的课题?广州市的小洲村处在一个很重要的地理位置,是保存比较好的城中村,文化资源、水资源保持得比较好,整个村里面有很多早期留下来的寺庙。它有很丰富的河道,水会随着珠江一天两升两退,珠江水受污染以后,小洲村也会污染。里面还有艺术村,有最古老的山,现在还有很多的新建筑等。

  第二部分是我们研究的三个方向,我们分成六个组,从不同的方向研究问题,立体地去看待一个问题。第一个方向是从广州到小洲村,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的一个范围,由第一组和第四组去做;第二个方向是从里面到外面,本地的发展和市场化,会有第二个组去做;第五组是新的方式和观念的沟通;第三组是是研究整个小洲村的村里。

  我们取得了四个成果:第一个成果,它的设计概念是多种联系研究,找到新的关系。设计重点是把非视觉因素的转化为可视化的景观。第二是小洲村的生活风格,怎么去研究他们?重点是归类小洲村的各种生活风格,并与公共空间进行联系,设计重点是小洲村的合理性再开发。第三,我们想利用生态元的方式去治理河道等。第四个成果,本地的发展和市场化,这是它的概念,研究的重点是小洲村本土的资源,希望把小洲村作为一个品牌村进行推广。

  为谁而规划
 
  李春波:我想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前面讨论了很多,但是都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我们为谁做规划?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对北大校园的规划中做的一些调查和分析,也是我们的一个课程研讨。

  校园主要的使用者是学生和教职工,我们对学生和教职工对于校园的看法做了一个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的专题,做了校园绿地水系现状调查,还有校园户外活动空间及使用状况调查;在工作日和周末两种不同的情况下,我们进行了活动类型的调查,并对校园遗产进行了调查;同时我们校园工作组的同学在北大图书馆和档案馆泡了半个月的时间,掌握了丰富的资料;然后我们对校园四个机动车门和7个校园内主要交叉路口进行了工作日和周末各一天的不间断状况调查,还有校园内建筑物、构筑物以及校园感知调查,比如座椅、垃圾筒、指示牌等。最后校园调查结果是校园文化遗产系统不健全,保护的力度不足,户外活动空间缺乏;校园感知度偏低,校园内能够让大家感知的元素是分散的元素,之间没有联系;校园内各种功能分布相对集中,导致了摆动交通、校园交通拥挤等局面。因为前面我们关注的主体明确了,那么后面的规划也就不存在多大的问题了。  

  历史保护
 
  提问:景观更应该关注一些历史人文,我觉得中国是有一个很悠久建筑史的国家,现在的中国古建筑大面积被破坏,或者大面积在修缮的过程当中被破坏,很多人认为如果不在这种原有的古建筑上去完善它,那你就是自然破坏。我们从景观的角度看,应该怎么去保护这个问题?  

  马晓暐:我个人觉得历史保护,现阶段我们的误区往往仅停留在谈论表皮的保护,而忽略了一种真正生活形态的延续。大家平时总喜欢拿中国的历史保护和意大利进行比较。我觉得意大利历史保护比我们要更科学、更严谨。因为它连城市的边缘都保护得很好,你站在城市的边缘看到的景象与400年前的状态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在这里你不仅关注于眼前的历史遗存,也能看到周边居民的平凡生活,并能真切地感受到和谐而融洽的氛围,这便是真正意义上基于整体性原则的保护策略。而在中国历史保护领域则问题颇多,当我们进行古城保护时,当地的居民在保护过程中几乎被清空了。我觉得历史保护,到最后不可避免地就会涉及所有制的问题。我们家原来的四合院是一户人家居住,后来改制就成了十几户人家。再后来,人口增加,乱搭乱建,一到下雨就漏水,要保护并重新安置居民显然成本太高,所以最后不得不干脆将它拆掉,土地变卖给了开发商建高楼。由此可见,当打破这个所有制平衡的时候,就不能再谈保护了。上海的老城区,现在逐渐开始恢复到原有的风采,为什么呢?因为一些老城区的老别墅又开始被私人购买,并逐渐恢复原来那种生活和居住形态。我们还是要多想一想,不单单只是讨论形式上的保护,如果一旦离开了这种思考,任何一种保护,只是拿国家的税收在维系,哪一天离开了这种税收的支持,保护就不复存在了。

  为时代而感动

  李迪华:刚才听到这么多非常好的项目,如果要让我点评的话,我把“最好的表达,最好的项目”给广州美术学院。因为今天很多的问题都是大家的困惑,我们希望北大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

  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后面要说的意思,我们要为这个时代所感动。刚才马先生说他在罗马广场上见到几百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建筑,同样我们在中国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动。在深圳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雕塑群,当我去参观这个雕塑群的时候,我看到一个穿着打扮像是从偏远的乡镇来的人,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一个正在扫地的来自浙江的女孩披上,这个时候我非常感动,我才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给我们看的。

  有一个周末我去中山的一个公园去散步,看到一拨接着一拨的年轻人在这里拍婚纱照,老年人在这里打太极拳,小孩子在这里玩耍;以后我只要到中山市,一有时间都要到这里来走一走。让我们所有在这个城市的人,一起为这个设计所感动,这是一个设计师可以做到的。

  我曾看到过北京的一个老人,满脸惆怅,他说他生在这个地方,长在这个地方,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但是他今天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还有什么价值?我们要去思考,我们要为解决这个生态的问题添砖加瓦。我们希望太多的争论,我们希望发展,大家都还是在实践同一个事情,为了共同解决这样一个目标,所有的争论,都可以放下,所有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就是要我们走得更远。

  艺术和科学如何在理性和感性之间的搭建一个桥梁?这是大家最关注的,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但是这个创新点在哪里?我们刚才在讨论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创新在设计。创新的前提是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充分地对我们所研究的这个场地有足够的了解,我们把自己当成是这个场地上生活着的一部分,我们对这个城市,这个社区里生活的人,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需求,这个需求有可能是未来的,当然我们试图解决今天所有的问题,可能难以做到,但是我们要去实践,这就是北大也是我们今天天所有的同学正在做这样的一件事情。 
  
  注:此文根据各作者在北京大学第四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暨2006中国景观设计师大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