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方式祈祷:当代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挑战
admin
2006-08-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会议:“2004北京国际城市景观与建筑设计展览会”同期论坛时间:2004年8月14日-15日地点:北京农业展览馆主题:城市景观与建筑设计主讲:夏建统 美国XWHO设计公司·中国机构总裁、美
会议:“2004北京国际城市景观与建筑设计展览会”同期论坛
时间:2004年8月14日-15日
地点:北京农业展览馆
主题:城市景观与建筑设计
主讲:夏建统 美国XWHO设计公司·中国机构总裁、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
我今天讲演的题目是“用自己的方式祈祷”。这句话来源于俄国的文学大师,也是哲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撰写的一个民间故事《三隐士》:主教有一天出海巡访,同一条船上漁民指着海面远处的一处地方议论纷纷,主教好奇地问那地方是什么,渔民回答,那是个荒岛,住着三个奇怪的隐士。主教觉得自己有义务将上帝的恩泽带给每个人每个地方,所以决定前往看视一下,并且了解那个岛上,究竟是什么样的。
岛上出来高矮不一的三个人,穿着简单破烂。最矮的一个脸上有抹不去的微笑,中等身材的, 友善而亲切,最高一个表情严肃。最让主教感到奇怪的是,他们三人一直手牵着手。
主教直接问道:“你们身处荒岛,如何服侍上帝?”最矮的一个回答:“我们不知如何服侍上帝。”另一个接着说:“我们只是互相扶持。” 最高的补充说:“我们只知道一段祷告词:‘你们三个,我们三个, 请怜悯我们。’”主教笑了:“你们大概听过有关三位一体的事情吧,我知道你们崇拜上帝,但你们不知道怎样为他效劳。你们祈祷的方式不对,听我说,我来教你们,我要教给你们的也不是我自己创造的方式,而是上帝在《圣经》里命令人们向他祈祷的那种方式。”
主教觉得自己有责任教会他们真正的一段祷告词,于是他决定取消其它的行程,花了当天所有时间,辛苦地教他们祈祷文:“我的上帝,请赐福我们。”直到他觉得他们都学会了之后才坐船离去。
天色昏暗,船急速回航,天穹里美丽的星星一颗颗都渐渐亮起。突然,海面上出现一缕奇异的光芒,逐渐靠近。主教惊喊,"那是什么?!" 当光亮更加靠近之时,他发现原来是三位隐士依然手牵着手,在海面上滑行。主教问:“你们又来做什么?”三隐士异口同声回答:“你教的祷告詞,我们说的时候能够记得,但是一下不说,就一个字不见,过不了多久,就慢慢地全部都忘了。而我们自己的祷告词,却老是让人无法忘记.请教我们应该如何办?”
主教在胸前划了十字,倾身向前:“用真正属于你们自己的方式祈祷吧!它们会传达到上帝那里。不是我该教你们;神的子民啊!请为我们这些罪人祷告。”
讲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当代中国景观规划设计所面临的境地,曾经就很类似于那个很久没有人去拜访过的孤岛。成百上千年以来,我们的前辈一直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在“祈祷”、设计,因此我们有我们引以为荣的中国古典园林,有我们以为自豪的东方山水。后来我们开始看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然后就出现了有人向我们介绍另外的“祈祷方式”,然后我们开始不顾一切地想学另外的方式,然后不到二十年时间,全中国到处都是“欧陆风格”、“美洲风格”的小区,连小区的名字都变成了外文版,不是“加洲阳光”就是“巴黎春天“。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讲上面这个故事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不应该去学习别人的东西。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在国外留学工作了很多年的设计师,我觉得只有多学别人的东西,理解了外面的东西,了解不同“祈祷方式”,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做出更好的东西来。殖民主义和洋为中用毕竟存在很大的差别。
这是我很敬重的一位景观设计师,巴西的Roberto Marx。Roberto Marx受高更、凡高等人的影响很深,所以你可以看到他的作品有时候就像一幅油画。他做的设计,很多人,尤其是巴西的人们,认为是“巴西风格”。一九五四年,Marx在美国景观建筑设计协会的一次演讲上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你可以用植物画出高更、凡高或者塞尚的画。”但是,所有的人们都认为,Marx的设计只属于巴西。因为,至少,Marx用的植物,是巴西土生土长的植物,所以他的设计,即使看成油画,也永远是巴西风格的油画。
所以,交流是很重要的。但是,交流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也是这个原因,我非常希望象这样的国际同行之间就中国设计问题的交流机会可以多一点。今天很高兴在这里见到了好几位哈佛的校友、学长。说到哈佛,想起前一阵子哈佛的校长因为说现在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不行了,让英国人非常不高兴。英国人不高兴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还在想,你们哈佛大学还不是我们英国人捐款才建起来的?
而的确在事实上,从发现新大陆到美国独立后的几十年,美国也是一直在英国师傅的教导下做一切事情的。直到1837年,也是在哈佛,一个叫爱默生的人,发表了一篇《美国学者》的演讲。Emerson是哈佛最有名的校友之一,甚至美国人将他视为美国思想之父。那段美国人引以为荣的演讲的几句是这样说的:
美洲大陆的懒散智力,将要睁开它惺松的眼睑……我们依赖旁人的日子,我们师从它国的长期学徒时代即将结束。”洋溢在《美国学者》中的激情与信心,后来被普遍视作美国的“思想独立宣言”。
从我个人看来,我们现在的中国,应该和当时的美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中国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问题,不是我们仍然有很多照搬照抄国外的建筑、景观的工程,而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祈祷方式。”
(一)背景解析:其实我上面说的这些现象,这些矛盾,不是中国才有的,更不是当代的中国才有的。不过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区域,这个矛盾,都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球化和区域主义的矛盾;二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总结起来,对当代中国景观规划设计而言,就是“中西古今之争。”
全球化vs区域主义: 当代分析解释哲学家保罗•利库尔在《历史与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曾被许多谈论全球化问题的学者广泛引用。全球化的现象,既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它不仅破坏了传统的文化,这一点倒不一定是无可挽回的错误;而且破坏了我暂且称之为伟大文化的“创造核心”,这个“核心”构成了我们阐释生命的基础,我将称之为人类道德和神话核心。由此产生了冲突。
我们的感觉是:这种单一的世界文明同时正在对缔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资源起着消耗和磨蚀的作用。除了其他一些令人不安的效果外,这种威胁还表现在它呈现于我们面前一种平庸无奇的文明……在世界各地,人们看到的是同样低劣的电影、同样的“角子老虎”、同样的塑料和铝制品的暴政、同样的由宣传所歪曲的语言,等等。看来似乎人类在“成群”地接近一种消费者文化的过程中,也“成群”地停顿在一个次文化的水平上了。
在建筑学范畴里,这个争论似乎更早,也更激烈。早在Bahaus的“国际式”设计风格在世界流行的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和史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就率先对此提出过异议,并推荐了美国加州海湾与新英格兰地区的地域建筑。
清华哲学万俊人,教授文化首先是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地方性、民族性的,任何跨文化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同都必须基于这一前提,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理由和命运,除非人类世界不再存在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因此,当我们仍然在一种国际政治多极化和民族文化多元论的权利诉求(甚至包括经济模式多样化的诉求)非但不减反而日益强烈的情形下,来思考全球化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时,就不可能放弃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
传统文明和现代化的矛盾:和前一个矛盾息息相关的,就是传统文明和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当然,任何一个从不发达状态上升的民族,都会遇到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它必须扎根在自己历史的土壤中,熔炼一种民族的精神,并且在殖民者的个性面前显示出这种精神和文明的再生;另一方面,为了走向现代化,为了参加现代文明,它又必须参与到科学、技术和政治上的理性行列中来,而这种理性又往往要求把自己全部的文化传统都纯粹地、简单地予以抛弃。
事实上,所有传统的文明都在经受这样的冲击:如何既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如何又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当然,现代的不一定就是没有地域的特征的,受了外来的文化和文明影响,就不一定是完全抛弃传统。
比如像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则在遵循现代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创造出了属于芬兰的、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现代主义建筑,如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纽约国际博览会芬兰馆等。印度的查尔斯•柯里亚、拉兹•利沃尔,埃及的哈桑•法赛等从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出发,通过独特的形体和布局也创造出了具有鲜明地域建筑特色的现代建筑。景观设计领域,日本的现代景观设计就做得比较好。
(二)在上面所总结的这两个大的矛盾之下,当代中国景观规划设计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科技、和生态。当然,这三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含的关系,也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1)首先是文化。
1.传统如何继承?继承传统,不仅仅只是视觉效果,或者景观设计形式上的反映。
至少,除此之外,在两个方面可以体现:一是传统的设计手法的继承和创新。
这是一个“映衬” 手法的体现。中国明代的造园名家、散文家袁枚的《随园诗话》里写过这么一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这里,用的景观素材不是水,换成了玻璃,但是一样起到了“一枝化作两枝看”的效果。这又是一个传统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应用:借景。
二是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延续
盛唐 书法园/绘画园
这个小区希望给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环境。
这是我们在北京做的另外一个项目,本来项目的名称叫‘中国房子’,结果不小心被别人抢走了,只好改叫“香山甲第”。这个项目位于北京的香山脚下。项目的定位就是希望给那些怀念老北京生活、怀念中国传统文化生活的人群提供一个高档的住宅环境。所以这里面,我们很注意对传统生活的一些基本元素的提取和挖掘。比如说,强调邻里关系。
2.地域文明和文化如何体现?所谓“地域性”,虽然也常常会反映在设计的外在形式上,但更多地并且首先地还应当表现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 这还是上面介绍过的香山甲第项目。这个项目的最初目标,就是希望重新创造出“香山文化”、“北京居住文化”来。所以,我们这是我们在苏北地区做的一个项目,项目名叫“红*黄*蓝公园”。
之所以叫“红·黄·蓝公园”,有它特别的含义。这是中国历史楚汉相争的项羽和刘邦的故乡,她也是一个革命老区,也曾经大跃进年代的一个火热的炼造基地,所以红色代表了和这一系列中国历史相关的“红色”文化;黄色则表达了这个黄土地和黄河流域文明的一个缩影,蓝色则体现了一系列和水文化相关的内容,因为项目所在的城市宿迁,是黄河、京杭大运河以及骆马湖、洪泽湖同时经过的一个城市。
艺术范畴里的三原色“红黄蓝”,构成了这个公园表达的三个主要内容。地域文明的体现,并不影响用很现代的方式,很现代的素材来表达。推崇地方文化、区域文化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首先是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地方性、民族性的,任何跨文化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同都必须基于这一前提,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理由和命运,除非人类世界不再存在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因此,当我们仍然在一种国际政治多极化和民族文化多元论的权利诉求(甚至包括经济模式多样化的诉求)非但不减反而日益强烈的情形下,来思考全球化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时,就不可能放弃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
2)科技。科技文明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就像刚才说的,现代化的出现,必然会对传统的文明造成冲击。具体表现的方面有:
a)新材料和高科技这是(算盘Pool)
高科技的材料表达传统的元素,这是传统的手法表达高科技的素材。这是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很多时候也可以对传统文明和文化的保护产生作用。就我所知,我国就一直努力致力用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西安兵马佣的保护和规划。
b)现代生活方式的满足,也对很多高科技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应用提出了要求。现代科技和文明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不同的选择。BBS墙E聊讲坛。
c)规划设计的方法的改变:数字化时代。
信息时代,给规划设计行业产生的冲击,不仅仅表现在上面所说的方面,而且体现在改变设计师的设计方法,设计思维习惯。归纳总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计算机辅助设计;
二是以GIS为代表的应用开发,帮助规划设计师们更好地提供决策支持;
三是互连网世界,加快了区域交流的速度,也使全球化趋向更加突出;
(钱江例子)
四是以遥感技术、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对规划设计在实现程度、实施速度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
3)生态:对于生态的理解,首先是三个层次上的内容:物质意义的生态;精神意义上的生态;最后就是物质和精神追求和谐统一的生态意义,也就是我们传统上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A)物质意义上的生态理解:多元文化的存在,也是人们对生态理解不同的原因之一。
对很多人来讲,总觉得生态是很遥远的事情,尤其和房地产开发的效益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也不一定。这是我们做过的一个项目。
儒家保护自然,与道家有别,道家是绝对保护,儒家则主张取之有度,只要不是竭泽而渔,适度取用还是可以的,儒家的这种态度更加具有可行性。儒家的“度”的观念很重要,与农业社会的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度的问题,与可行性的问题相关。
生态价值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的生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谓“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二个层次,是考虑动物甚至植物的权利和福利,类似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范畴;第三个层次,就是考虑土地和环境的伦理关系,“主张一个完整、稳定、美丽的生物社群。
所以,我们一直在说“设计以人为本”,其实是比较片面的。全面理解的生态概念,土地和环境都是有生命的。环境是一个社群,这是生态学最基本的概念。而环境中的土地、动物等等都应该拥有各自的位置,得到相应的尊重,那就是生态伦理的范畴了。
生态价值链:看这张图可以理解,单线的两者关系是单方向的,而双箭头的则表示是互相作用的。从价值链传输的角度看,两者离得越远,互相影响反馈的时间就越长。所以,所以,著名的土地伦理学奠基人Leopold 李奥帕德就“只有山的生命足够长,所以他能够理解。”
B)精神意义上理解的生态:从精神层面上理解,按照土地伦理学的观点,所有动物和植物,包括土地都是有感情的,有精神的东西。这一点,中国人很早就有人提出,宋朝理学大师王阳明就有此观念,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动物的关系、植物的关系,人和山川的关系,都是一体的。这一点,有点类似于佛教和很多宗教的说法,“天下万物,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再进一步,就可以归结为儒学里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原理。
C)天人合一的目标: 儒家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人也;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朱子语类》卷十七)。中国人普遍认为,西方哲学是“天人二分”的。事实上,我相信有很多现代的西方景观规划设计师们也一样相信“天人合一”的哲学原理。这是我和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大师Rich Haag 一起完成的一个设计作品。取名 萌丘。MaNature。非常非常巧合,我觉得似乎是天意,英文里的Man加nature 刚好很近似于中文的萌丘发音。
所以,用包容的心态去了解其他的文化,用严谨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传统和文明。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更新就没有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形成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景观。
最后,仍然以Emerson的一句警言作为我讲解的结尾:“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嫉妒等于无知,模仿无异于自杀。一个人不管好坏,必须先接受自己。虽然广阔的宇宙不乏好的东西,可是如果不根植于自己的土地上,富有营养的谷粒不会自己送上门来我和在座的所有人一样,期盼中国当代景观设计行业的同行,所有的房地产开发老总们,所有的中国建设者们,用自己的方式祈祷,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产生更多属于这片土地上的作品。
时间:2004年8月14日-15日
地点:北京农业展览馆
主题:城市景观与建筑设计
主讲:夏建统 美国XWHO设计公司·中国机构总裁、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
我今天讲演的题目是“用自己的方式祈祷”。这句话来源于俄国的文学大师,也是哲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撰写的一个民间故事《三隐士》:主教有一天出海巡访,同一条船上漁民指着海面远处的一处地方议论纷纷,主教好奇地问那地方是什么,渔民回答,那是个荒岛,住着三个奇怪的隐士。主教觉得自己有义务将上帝的恩泽带给每个人每个地方,所以决定前往看视一下,并且了解那个岛上,究竟是什么样的。
岛上出来高矮不一的三个人,穿着简单破烂。最矮的一个脸上有抹不去的微笑,中等身材的, 友善而亲切,最高一个表情严肃。最让主教感到奇怪的是,他们三人一直手牵着手。
主教直接问道:“你们身处荒岛,如何服侍上帝?”最矮的一个回答:“我们不知如何服侍上帝。”另一个接着说:“我们只是互相扶持。” 最高的补充说:“我们只知道一段祷告词:‘你们三个,我们三个, 请怜悯我们。’”主教笑了:“你们大概听过有关三位一体的事情吧,我知道你们崇拜上帝,但你们不知道怎样为他效劳。你们祈祷的方式不对,听我说,我来教你们,我要教给你们的也不是我自己创造的方式,而是上帝在《圣经》里命令人们向他祈祷的那种方式。”
主教觉得自己有责任教会他们真正的一段祷告词,于是他决定取消其它的行程,花了当天所有时间,辛苦地教他们祈祷文:“我的上帝,请赐福我们。”直到他觉得他们都学会了之后才坐船离去。
天色昏暗,船急速回航,天穹里美丽的星星一颗颗都渐渐亮起。突然,海面上出现一缕奇异的光芒,逐渐靠近。主教惊喊,"那是什么?!" 当光亮更加靠近之时,他发现原来是三位隐士依然手牵着手,在海面上滑行。主教问:“你们又来做什么?”三隐士异口同声回答:“你教的祷告詞,我们说的时候能够记得,但是一下不说,就一个字不见,过不了多久,就慢慢地全部都忘了。而我们自己的祷告词,却老是让人无法忘记.请教我们应该如何办?”
主教在胸前划了十字,倾身向前:“用真正属于你们自己的方式祈祷吧!它们会传达到上帝那里。不是我该教你们;神的子民啊!请为我们这些罪人祷告。”
讲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当代中国景观规划设计所面临的境地,曾经就很类似于那个很久没有人去拜访过的孤岛。成百上千年以来,我们的前辈一直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在“祈祷”、设计,因此我们有我们引以为荣的中国古典园林,有我们以为自豪的东方山水。后来我们开始看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然后就出现了有人向我们介绍另外的“祈祷方式”,然后我们开始不顾一切地想学另外的方式,然后不到二十年时间,全中国到处都是“欧陆风格”、“美洲风格”的小区,连小区的名字都变成了外文版,不是“加洲阳光”就是“巴黎春天“。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讲上面这个故事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不应该去学习别人的东西。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在国外留学工作了很多年的设计师,我觉得只有多学别人的东西,理解了外面的东西,了解不同“祈祷方式”,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做出更好的东西来。殖民主义和洋为中用毕竟存在很大的差别。
这是我很敬重的一位景观设计师,巴西的Roberto Marx。Roberto Marx受高更、凡高等人的影响很深,所以你可以看到他的作品有时候就像一幅油画。他做的设计,很多人,尤其是巴西的人们,认为是“巴西风格”。一九五四年,Marx在美国景观建筑设计协会的一次演讲上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你可以用植物画出高更、凡高或者塞尚的画。”但是,所有的人们都认为,Marx的设计只属于巴西。因为,至少,Marx用的植物,是巴西土生土长的植物,所以他的设计,即使看成油画,也永远是巴西风格的油画。
所以,交流是很重要的。但是,交流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也是这个原因,我非常希望象这样的国际同行之间就中国设计问题的交流机会可以多一点。今天很高兴在这里见到了好几位哈佛的校友、学长。说到哈佛,想起前一阵子哈佛的校长因为说现在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不行了,让英国人非常不高兴。英国人不高兴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还在想,你们哈佛大学还不是我们英国人捐款才建起来的?
而的确在事实上,从发现新大陆到美国独立后的几十年,美国也是一直在英国师傅的教导下做一切事情的。直到1837年,也是在哈佛,一个叫爱默生的人,发表了一篇《美国学者》的演讲。Emerson是哈佛最有名的校友之一,甚至美国人将他视为美国思想之父。那段美国人引以为荣的演讲的几句是这样说的:
美洲大陆的懒散智力,将要睁开它惺松的眼睑……我们依赖旁人的日子,我们师从它国的长期学徒时代即将结束。”洋溢在《美国学者》中的激情与信心,后来被普遍视作美国的“思想独立宣言”。
从我个人看来,我们现在的中国,应该和当时的美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中国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问题,不是我们仍然有很多照搬照抄国外的建筑、景观的工程,而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祈祷方式。”
(一)背景解析:其实我上面说的这些现象,这些矛盾,不是中国才有的,更不是当代的中国才有的。不过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区域,这个矛盾,都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球化和区域主义的矛盾;二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总结起来,对当代中国景观规划设计而言,就是“中西古今之争。”
全球化vs区域主义: 当代分析解释哲学家保罗•利库尔在《历史与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曾被许多谈论全球化问题的学者广泛引用。全球化的现象,既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它不仅破坏了传统的文化,这一点倒不一定是无可挽回的错误;而且破坏了我暂且称之为伟大文化的“创造核心”,这个“核心”构成了我们阐释生命的基础,我将称之为人类道德和神话核心。由此产生了冲突。
我们的感觉是:这种单一的世界文明同时正在对缔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资源起着消耗和磨蚀的作用。除了其他一些令人不安的效果外,这种威胁还表现在它呈现于我们面前一种平庸无奇的文明……在世界各地,人们看到的是同样低劣的电影、同样的“角子老虎”、同样的塑料和铝制品的暴政、同样的由宣传所歪曲的语言,等等。看来似乎人类在“成群”地接近一种消费者文化的过程中,也“成群”地停顿在一个次文化的水平上了。
在建筑学范畴里,这个争论似乎更早,也更激烈。早在Bahaus的“国际式”设计风格在世界流行的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和史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就率先对此提出过异议,并推荐了美国加州海湾与新英格兰地区的地域建筑。
清华哲学万俊人,教授文化首先是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地方性、民族性的,任何跨文化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同都必须基于这一前提,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理由和命运,除非人类世界不再存在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因此,当我们仍然在一种国际政治多极化和民族文化多元论的权利诉求(甚至包括经济模式多样化的诉求)非但不减反而日益强烈的情形下,来思考全球化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时,就不可能放弃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
传统文明和现代化的矛盾:和前一个矛盾息息相关的,就是传统文明和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当然,任何一个从不发达状态上升的民族,都会遇到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它必须扎根在自己历史的土壤中,熔炼一种民族的精神,并且在殖民者的个性面前显示出这种精神和文明的再生;另一方面,为了走向现代化,为了参加现代文明,它又必须参与到科学、技术和政治上的理性行列中来,而这种理性又往往要求把自己全部的文化传统都纯粹地、简单地予以抛弃。
事实上,所有传统的文明都在经受这样的冲击:如何既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如何又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当然,现代的不一定就是没有地域的特征的,受了外来的文化和文明影响,就不一定是完全抛弃传统。
比如像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则在遵循现代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创造出了属于芬兰的、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现代主义建筑,如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纽约国际博览会芬兰馆等。印度的查尔斯•柯里亚、拉兹•利沃尔,埃及的哈桑•法赛等从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出发,通过独特的形体和布局也创造出了具有鲜明地域建筑特色的现代建筑。景观设计领域,日本的现代景观设计就做得比较好。
(二)在上面所总结的这两个大的矛盾之下,当代中国景观规划设计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科技、和生态。当然,这三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含的关系,也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1)首先是文化。
1.传统如何继承?继承传统,不仅仅只是视觉效果,或者景观设计形式上的反映。
至少,除此之外,在两个方面可以体现:一是传统的设计手法的继承和创新。
这是一个“映衬” 手法的体现。中国明代的造园名家、散文家袁枚的《随园诗话》里写过这么一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这里,用的景观素材不是水,换成了玻璃,但是一样起到了“一枝化作两枝看”的效果。这又是一个传统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应用:借景。
二是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延续
盛唐 书法园/绘画园
这个小区希望给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环境。
这是我们在北京做的另外一个项目,本来项目的名称叫‘中国房子’,结果不小心被别人抢走了,只好改叫“香山甲第”。这个项目位于北京的香山脚下。项目的定位就是希望给那些怀念老北京生活、怀念中国传统文化生活的人群提供一个高档的住宅环境。所以这里面,我们很注意对传统生活的一些基本元素的提取和挖掘。比如说,强调邻里关系。
2.地域文明和文化如何体现?所谓“地域性”,虽然也常常会反映在设计的外在形式上,但更多地并且首先地还应当表现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 这还是上面介绍过的香山甲第项目。这个项目的最初目标,就是希望重新创造出“香山文化”、“北京居住文化”来。所以,我们这是我们在苏北地区做的一个项目,项目名叫“红*黄*蓝公园”。
之所以叫“红·黄·蓝公园”,有它特别的含义。这是中国历史楚汉相争的项羽和刘邦的故乡,她也是一个革命老区,也曾经大跃进年代的一个火热的炼造基地,所以红色代表了和这一系列中国历史相关的“红色”文化;黄色则表达了这个黄土地和黄河流域文明的一个缩影,蓝色则体现了一系列和水文化相关的内容,因为项目所在的城市宿迁,是黄河、京杭大运河以及骆马湖、洪泽湖同时经过的一个城市。
艺术范畴里的三原色“红黄蓝”,构成了这个公园表达的三个主要内容。地域文明的体现,并不影响用很现代的方式,很现代的素材来表达。推崇地方文化、区域文化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首先是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地方性、民族性的,任何跨文化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同都必须基于这一前提,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理由和命运,除非人类世界不再存在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因此,当我们仍然在一种国际政治多极化和民族文化多元论的权利诉求(甚至包括经济模式多样化的诉求)非但不减反而日益强烈的情形下,来思考全球化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时,就不可能放弃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
2)科技。科技文明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就像刚才说的,现代化的出现,必然会对传统的文明造成冲击。具体表现的方面有:
a)新材料和高科技这是(算盘Pool)
高科技的材料表达传统的元素,这是传统的手法表达高科技的素材。这是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很多时候也可以对传统文明和文化的保护产生作用。就我所知,我国就一直努力致力用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西安兵马佣的保护和规划。
b)现代生活方式的满足,也对很多高科技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应用提出了要求。现代科技和文明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不同的选择。BBS墙E聊讲坛。
c)规划设计的方法的改变:数字化时代。
信息时代,给规划设计行业产生的冲击,不仅仅表现在上面所说的方面,而且体现在改变设计师的设计方法,设计思维习惯。归纳总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计算机辅助设计;
二是以GIS为代表的应用开发,帮助规划设计师们更好地提供决策支持;
三是互连网世界,加快了区域交流的速度,也使全球化趋向更加突出;
(钱江例子)
四是以遥感技术、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对规划设计在实现程度、实施速度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
3)生态:对于生态的理解,首先是三个层次上的内容:物质意义的生态;精神意义上的生态;最后就是物质和精神追求和谐统一的生态意义,也就是我们传统上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A)物质意义上的生态理解:多元文化的存在,也是人们对生态理解不同的原因之一。
对很多人来讲,总觉得生态是很遥远的事情,尤其和房地产开发的效益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也不一定。这是我们做过的一个项目。
儒家保护自然,与道家有别,道家是绝对保护,儒家则主张取之有度,只要不是竭泽而渔,适度取用还是可以的,儒家的这种态度更加具有可行性。儒家的“度”的观念很重要,与农业社会的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度的问题,与可行性的问题相关。
生态价值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的生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谓“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二个层次,是考虑动物甚至植物的权利和福利,类似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范畴;第三个层次,就是考虑土地和环境的伦理关系,“主张一个完整、稳定、美丽的生物社群。
所以,我们一直在说“设计以人为本”,其实是比较片面的。全面理解的生态概念,土地和环境都是有生命的。环境是一个社群,这是生态学最基本的概念。而环境中的土地、动物等等都应该拥有各自的位置,得到相应的尊重,那就是生态伦理的范畴了。
生态价值链:看这张图可以理解,单线的两者关系是单方向的,而双箭头的则表示是互相作用的。从价值链传输的角度看,两者离得越远,互相影响反馈的时间就越长。所以,所以,著名的土地伦理学奠基人Leopold 李奥帕德就“只有山的生命足够长,所以他能够理解。”
B)精神意义上理解的生态:从精神层面上理解,按照土地伦理学的观点,所有动物和植物,包括土地都是有感情的,有精神的东西。这一点,中国人很早就有人提出,宋朝理学大师王阳明就有此观念,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动物的关系、植物的关系,人和山川的关系,都是一体的。这一点,有点类似于佛教和很多宗教的说法,“天下万物,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再进一步,就可以归结为儒学里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原理。
C)天人合一的目标: 儒家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人也;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朱子语类》卷十七)。中国人普遍认为,西方哲学是“天人二分”的。事实上,我相信有很多现代的西方景观规划设计师们也一样相信“天人合一”的哲学原理。这是我和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大师Rich Haag 一起完成的一个设计作品。取名 萌丘。MaNature。非常非常巧合,我觉得似乎是天意,英文里的Man加nature 刚好很近似于中文的萌丘发音。
所以,用包容的心态去了解其他的文化,用严谨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传统和文明。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更新就没有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形成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景观。
最后,仍然以Emerson的一句警言作为我讲解的结尾:“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嫉妒等于无知,模仿无异于自杀。一个人不管好坏,必须先接受自己。虽然广阔的宇宙不乏好的东西,可是如果不根植于自己的土地上,富有营养的谷粒不会自己送上门来我和在座的所有人一样,期盼中国当代景观设计行业的同行,所有的房地产开发老总们,所有的中国建设者们,用自己的方式祈祷,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产生更多属于这片土地上的作品。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