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回到土地

admin 2006-01-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我有一个疑问,读博士是不是已经达到了你们修养的最高境界?我想远远不是。譬如,对待土地,我觉得许多人缺乏一种最基本的对待土地的感情,那就是对土地的爱。所以,今天的讲座一

  我有一个疑问,读博士是不是已经达到了你们修养的最高境界?我想远远不是。譬如,对待土地,我觉得许多人缺乏一种最基本的对待土地的感情,那就是对土地的爱。所以,今天的讲座一开始,我就要引用艾青的一句诗,来表达我们对待土地应该具有的感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我今天讲的这个题目就叫“回到土地”。 

  最近,我们的航天飞船“神舟五号”上天了,实现了飞天梦想,这是一件足以令国人振奋和自豪的大喜事。可以说,自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人们就向往着远离大地,远离土地,今天终于实现了梦想,飞到太空上面去了,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但是,请各位看看它拍回来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有一大块黄色,这就是中国的土地。请注意,唯有中国这块土地是黄色的,并不是因为黄土地,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土地没有了植被。你再看看,我们周围是俄罗斯、印度和东南亚邻居,这里都是绿色。我们想到了什么?如今,我们的城市越建越大,马路越建越长,大楼越建越高,人口越来越多,可用土地越来越少!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走得再高,走得再远,如果失去了土地,失去了这块承载着13亿人的土地,我们的这些努力究竟有什么用?什么用也没有!所以说,我们要回到土地。 

  现实是,我们正在一片一片地失去我们脚下的土地。 

  目前,我们已经有36%的人离开了土地。再过10-20年,我们有60%-70%的人离开土地,住到城市。我们的城市就这样不断蔓延,像一块石头扔到水里,现在水纹在一圈圈扩大,土地远远地离开我们。你看一看我们的城市,你哪里能看得到土地!你甚至不知道脚下的土地是什么颜色的,你不知道土里还有生命。城市化正在中国的土地上呈燎原之势。在空中可以看到,这是北京,北京的规划,它要赶超的是纽约。上海也是这样,上海与北京在赶超、争夺世界大都市的地位。这是香港,可以看到,香港也在前赴后继地离开这块土地。另外我们还在不断挥霍土地资源。你到北京的郊区、上海的郊区去看看,都是在挥霍我们最珍贵的土地资源。 

  当然,这个时代对于整个中国人来说也许是激动人心的:“神舟五号”上天了,奥林匹克运动会要开办了,上海的世博会要举行了,这都是激动人心的事啊。但是,在这激动人心的背后,我们要看到危机。在这激动人心的背后,我们要看到危机。一个民族能不能发展,主要是看这个民族有没有危机意识。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土地的危机,人地关系的危机,从“神舟五号”上看看中国大地,你就应该意识到这种危机。还有一个什么危机呢?这就是文化个性丧失的危机。大家看看,这是我国一些地方的建筑,像不像16世纪的意大利广场,像不像凡尔赛宫,像不像圣彼得广场,像不像法兰西路易十四的景观大道?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丧失!这又是民族文化个性丧失的危机。中华民族要存在下去,有存在的价值,就必须有它的民族个性、文化个性。当然,这个绝对不是说要让大家恢复到孔夫子的时代,民族个性同样可以是现代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也是发展的。 

  你再看看这个人民广场,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大面积几何图案和铺装,仅仅是为了展示它的一种形象,一种标志,一种权力。所有的这些设计思想都来自路易十四的景观大道。青岛、大连……你们都可以去看看,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土地和民族文化身份的危机。 

  这是一个鄙视土地的时代。你们都知道北京市最近正在建设的大工程,就是中国大剧院——中国21世纪的象征,法国人建的,现在已经封顶了,就在天安门广场旁边。这是中央电视台大厦,荷兰建筑师设计的。这都是标志性建筑,不管你接受不接受,都是要进入你的梦中,进入你所有文化的细胞里面去的,但是它与我们的文化没有内在的联系。这是在四川乡下的农家,这棵树已经长了50年了,为了赚钱,这些人可以把它挖掉拿去卖钱,而毁掉了整个乡村的景观。实际上,我们广大乡村正面临着被糟蹋、被毁灭,整个乡村景观面临着的是这样严重的威胁。现在,为什么没有一条河流是干净的?没有一条河流是流着清水的?连我们的长江也是黄色的。归根结底,我们没有给大地母亲以足够的尊重。你再看看,这是××开发区,不管这曾有多么秀美的山水,不管有没有你值得纪念的地方,一切都被毁灭了,代之以“三通一平”的裸地。 

  面对这一切,我们多么需要唤起全民族的这种忧患意识。 

  下面是我写的一段关于母亲河的祭文: 

  南方的河,北方的河,都是我的母亲河,可是她们都在哭泣: 
  我那残酷的儿女们啊,为什么要用道道高坝捆绑我那柔弱的躯体,将我肢解,令我断流?你可知,流动是我的天性,连续是我的生命。从雪山高原,到林莽峡谷,从平原阡陌,到湖沼海滩,我将营养分配给千万生命。因为我的流动和连续,才有爱“跳龙门”的鲤鱼逆水而上,在她们认为合适的上游溪谷中产卵繁殖,再让她们的后代顺流而下,在下游成长生活。正是因为我的流动和连续,多彩的植物得以在广阔地域传播,随处而安,生长繁衍。我的连续也使众多动物的迁徙成为可能。我本是大地机体上唯一的连续体,我之于生命的地球,正如血脉之于人类。也因为我的流动和连续,才使你有一个美丽的童年、美丽的梦,使城市有了美丽的项链。 
  我那无知的儿女们啊,为什么要残忍地将我裁弯取直,再用钢筋水泥捆裹我本来自然而优美的肌体,令我窒息,如同僵尸。我曾经有浅滩深潭,如音弦响着动人的乐曲;春汛到时,我让洪水缓缓流过;秋旱来临,我释放不尽的涌泉;我曾经有鲜嫩的水草在丰腴的肌肤上舞动,庇护着大小游鱼河蚌泥鳅;我曾经有慈姑芦苇,在幽凹处繁茂生长,青蛙和鲶鱼唱着黎明与日暮的歌;我曾经有磐石兀立,向濯足的路人诉说春天的丰润与秋天的萧瑟。好大的浓阴啊,那是乌柏与河柳的投影,阴凉中有成群的鲫鱼共享自由与欢乐。 
  我那卑俗的儿女们啊,你们嫌我草灌丛生,包容泥土与生命万物,可那何尝不是我的美德?你们嫌我曲折蜿蜒,自然朴素,可那何尝不是诗的泉流、画的本原?你们认贼为父,让生硬的水泥和花岗岩,奸淫我那纯洁的躯体;你们浮华虚伪,让意大利的瓷砖、荷兰的花卉和美利坚的草坪,装饰我的玉体,却剥去了庇护与滋润我的乡土草木,令我面目全非,那何尝不是罪孽? 
  南方的人啊,北方的人,你们曾经向我排泄着污秽和浊流,而今却拿我开刀整治,举着“泄洪”的利刃,开着“清污”的铲车,可曾记得我是你的母亲河?  

  我们的母亲河正在被凌辱。我们现在从图片上看到的是北京的清河,这是以前的清河,可现在却搞成了这个样子!其实,好多老百姓都哭着给我写信,说他们家乡的那条河也残忍地给“治理”了。你再到长江去看看,黄河去看看,到钱塘江看看,长江不是昔日的长江了,黄河不是昔日的黄河了,钱塘江也不是以前的钱塘江了。难道这就是我们对待土地的态度?今后各位有机会去当省长、市长,应该有这么一种理念,就是要有对待土地的伦理。我们应该意识到,土地是不能离开的,土地是不能失去的。土地是不能离开的,土地是不能失去的。我们要回到土地,保护土地的完整性,不要把它搞得支离破碎。土地这个系统有多重含义。首先,土地是美的,我们必须用一种美的态度来看待、来审视我们的土地。第二,土地是我们的栖居地,是我们的立足之地。第三,土地是个系统,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不能被切割的,不能把它给肢解了。第四,土地是符号,是一本书,它要人去阅读去理解,它是历史之书,是自然之书,是人类价值之书。第五,土地是神,什么是神,神就是我们所依托、我们所信赖、我们所寄托、我们所认同的载体。所以说,我们要回到土地。我们主要从这五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方面,我们讲讲土地之美。 

  当我们站在高处俯视大地的时候,你看看,大地是如此的优美!这是我们的南方,南方是红土地;这是西方,是白土地;这是中原,是黄土地;东方是青土地;还有北方是黑土地。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色土的含义。你看看,这是西藏的土地,这是西藏丰收时候的土地,它简直可以说是美的化身。这是云南的梯田,这是收割的景象,刚刚收割完的稻秆被捆扎起来放在田埂上,如同艺术家的作品。你可以看到,这些都是不经意间、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这是一片甘蔗地,农民在收割甘蔗,这种景象多美。所以说,回到土地,就是要认识到土地的美。每次我到乡村,看到土地就有一种激动的感情,真是要流下热泪,抱着土地哭,这是对土地的真实感情。 

  在人类观念上,把土地作为美的对象经历了一个发展阶段。 

  在希伯来文的《旧约》中,最早出现了景观这个词。它是用来描写耶路撒冷皇城景象 
的:一个牧羊人站在一个荒凉的山冈上,看到一片绿洲,这个绿洲中有宏宇大厦,有庙宇宫殿。显然,这些作为美景来描述的景观是一个城市。所以,在农业时代,人们想像的美景是一个城市……在农业时代,人们想像的美景是一个城市,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工业时代。 

  把城市当作理想,发展到极致,才会导致纽约这样的大都市出现。现在我们中国人理解的景观也基本停留在农业时代的城市理想,所以你才会看到北京的高楼大厦,深圳的高楼大厦,浦东的高楼大厦,才会用同样的理想来建设其他的城市。实际上,纽约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样美丽。到了工业时代末期以后,由于大量的工人涌到纽约城市中,纽约的钢筋水泥丛林不再适合人居住,一系列城市病出现。人们发现他们追求的城市理想原来不适合人的生存和居住,高楼大厦太危险了(世贸大厦的悲剧就是很好的说明),景观的理想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想用以前当农民、牧民时眼中的城市模样来造景观。这种对城市景观的否定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个是逃离城市,建立国家公园、自然公园,另一个是把自然引到城市中来。 

  为什么国家公园会在美国出现?国家公园甚至有上万平方公里之大,有大量的自然地,这是由于美国人的理想景观开始转向自然地,所以才会把自然地保护起来,作为他们休闲度假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黄石公园、红杉树公园等。这是否定城市的一种途径——逃离城市,逃到荒野之中。除了离开城市走向自然外,要摆脱拥挤的城市还有第二条途径,那就是把自然引到城市中来。最早的实践就是把公园建到城市中去,这就是纽约的中央公园,300多公顷,那是城市中心的一个非常大的地方。从此出现了美国的城市公园运动。这时,人们对景观的概念发生了一次深刻的变化,把自然地当作美而不是把城市当作美。这就是从现代走向后现代,回到土地,回到自然。 

  第二个方面,土地是人的栖息地,是我们的家园。 

  土地是人内在的生活体验,是和你发生关系的地方,哪怕是一株草、一条河流,或者是村庄旁的一棵大树。皖南的民居充满诗情画意,非常漂亮,那是由于居住在那方土地上的人形成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要从自然中获取资源,获取庇护、灵感以及人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所以说景观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你看,中东地区耶路撒冷有基督教、犹太教,还有伊斯兰教之间不停的纷争,从城市的景观你就可以看出这个城市总是不和谐的,反映了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这个是丽江的画面,不要小看这条河流,当她穿过你门前的时候,你可在门前的石埠上洗涮,人与自然发生了关 系。你看到的石埠,实际上在告诉你人是需要水的,需要与水亲近的,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 
非常友善和谐的关系。 

  那么,土地对于我们,究竟有什么空间的意义呢?我认为它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 

  第一个含义,就是定位。你生活在这个大地上,这个土地对你有没有含义,取决于你能否在大地上定位,找到自己的位置。否则你会失去与土地的关系,你会发疯,你会失落。那么,你如何在这块土地上定位?古代人是怎么定位自己的呢?他必须跟天发生关系,跟地发生关系,所谓“仰观天象,俯察地形”。为什么北斗星如此重要呢?为什么发明罗盘呢?就是为了让人在土地上找到自己的方向。中国人发明罗盘,最早不是用来航海的,而是用来看风水的,目的就是为了定位,为了在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穴位,找到现世居住的穴位以及死后居住的墓穴。当然罗盘后来被西方人拿走变成了航海的工具,航海也是为了定位啊,要找到一个方向啊。所以说要使生活具有意义,第一就是要定位。人要是失去了定位就失去了含义,内心就变得空虚了。 

  我曾拿我的小女儿做实验:大概一岁多的时候,我把她放在大海边上,她就号哭不停,恐惧,因为大海太大了,沙滩太大了。你把她放下来,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自己画了一个圈,画了一个方位,一个定位。在大地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她就不哭了。这就是说,人的第一个需要,就是要在大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航海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你迷失在茫茫大海上时,是什么在指引你?当你在旷野上行走时,你用什么作地标?印第安人生活在丛林中,他会在树上作标识,他不会迷路,而别人进去了往往就出不来,就会迷失。我们常常看到,乡下人第一次进城,由于找不到方位而经常迷途。这就像我们第一次进入北大很紧张,不知道方位,突然看到了博雅塔,就有了定位,找到自己位置了。 

  大家看看,这个人在干什么?这个人在朝圣的路上,他朝圣的目标就是西藏的大昭寺,他要五体投地爬六个月,甚至是一年,一步一步从边远的地方一直爬到拉萨。每到一个路口,你会看到有一个标识告诉你方位,上面刻着经文,告诉你希望,祈祷着未来。整个西藏的大地上的每一座大小寺庙都是有定位的,都是有方位的。 

  中国的黄河、长江、昆仑山,包括五岳,构成了中国大地的一种参照系统,这种空间定位系统,就建立了一种跟土地的联系。中国的黄河、长江、昆仑山,包括五岳,构成了中国大地的一种参照系统,这种空间定位系统,就建立了一种跟土地的联系。一个村庄,前有流水,后有靠山,左青龙,右白虎,这就是空间的一种定位,这个空间定位是把人跟大地建立起一种关系,是人与土地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绝对不能简单地说是科学的或迷信的。你看看,这是十三陵的选址,这是青龙山,这是白虎山,后面叫做万寿山,每一个陵墓背后都有一个山头,都与自然建立了关系。所以,人哪怕死后,还是紧密地与土地相连。而这个山脉是一直连着昆仑山的。当时,明代保护这条山脉一直保护到西山,不准砍一棵树,不准挖一锄土。人与土地的关系,通过这种空间定位关系建立起来。再看看,这是广东的一个村庄,前面有一个土丘,称案山,后面是一片风水林,称龙山,这也是人与土地空间的关系。这是河南的一个寺庙,这个寺庙的选址,你可以看到它不是选在山脚,也不是山顶,而是选在这个山前的小丘上,它跟大地建立起独特的关系,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找到自己所谓的穴位,给自己定位。 

  第二个含义,就是认同。认同什么,认同一种文化,认同一种背景,认同这块土地。然后你在这儿生存,在这儿活下来,我要强调的是对土地的认同。我承认山的存在,我不是拿推土机推这山,土地告诉我应该怎么来做,我就按照这个来做,这时候花的成本是最低的,得到的收获是最大的,创造的才是最美的,这就是认同于土地的格局。现在,有一种说法叫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怎么来的呢,就是认同土地。不同的地方会产生不同的建筑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认同就是适应,适应就产生文化,产生了一种民族的文化,一个地域的文化。南方是很潮湿的,有水的,就会用杆栏式建筑。北方冬天比较寒冷,地下比较暖和,它就变成了窑洞。所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建筑,适应不同的地方,这就是认同于土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建筑材料。这是西藏的建筑,这里有强烈的阳光,他们就用白色材料涂刷房子,白色可以反射强烈的高原的光,这就适应了环境。在座的诸位,你在这儿认同北大的环境,认同北大的校园,如果你不认同呢,觉得没意思,就休学了。所以,中国最早的移民都要带上土,到美国去。当时,我去的时候,也是带着一包黄土在皮箱里面,到了当地,就把土放在当地的土壤里面,就是表示跟土地建立一种关系,认同它,这叫适应,这叫和谐。 

  认同在英文中跟个性是一回事,identity,但是在汉语中这两者却是完全相反的东西,好像你认同了一个东西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实际上,正因为认同才有个性:认同你的父母,才使你有了自己像父母的个性;认同一个家族,才会表现出这个家族的个性;同样,如果认同于自然,认同于太行山,你就会有太行山的豪气,认同于江南山水,你就会有江南山水的秀气。太行山的壮阔、粗犷,江南的秀气,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不同?就是因为认同了自然。在新疆的草原上,唱歌的调子非常悠扬、高亢,就是因为那儿的景观非常开阔,歌声只有那样才传得远啊,所以就出现了那样的风格、那里人的风格、那里人的音乐、那里人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认同于自然。在江南就只能出现江南小调,如果把陕西的民歌引到江南去那就不伦不类了,因为那小山小水里头,小城镇里头,声音不用喊得更响就有人听见了,所以只能是非常亲切的、拐弯抹角的小声音才会优美。这就是认同于自然创造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艺术、不同的文化。 

  个性与环境有关,河里有什么色彩的石头,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建筑立面,这是认同。如果这样去做了,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弄稀奇古怪的东西,我们的建筑就会有自己的个性。这是在四川都江堰,你可以看到,有非常浓厚的文化,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很和谐,建筑的形式很独特,人们的休闲方式也很有特色,大家一起在这儿吃火锅,一起打麻将,这是独特的文化。这里曾有独特的治水方式,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用到现在,两千多年一直在用,事实证明比现在的工程要好得多。 

  大家看看,这是我们设计的一个城市广场,认同当地的文化,认同当地的土地,很和谐,也很有个性。你再看看,这个类似于美国国会大厦的建筑出现在我们的咸阳,咸阳是中国最早的古都呀,你可以看到,它就不认同,让人觉得很奇怪。这是广东番禺的一个建筑,像古代帝王的宫殿,而旁边还有一座白宫式的建筑。你可以看到有两种东西在出现,一种是西方的,一种是古代中国封建帝王的。你是认同哪一个呢?这两种都不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追求的。我们这个时代不能认同于中国的帝王,也不能认同于欧洲的帝王。你看大连,它认同的是封建帝王,把我们的华表都搬到广场上去了,它没有认同这个时代。这是广东某地的大道,完全仿照香榭丽舍大道,失去了现代中国的认同,也就失去了自我。 

  第三个方面,土地是一个系统,它是个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是一个有机体,它是与山川河流联系着的,是活着的。 

  在这个层次上,它与人的情感是没有关系的,而是外在于人的情感的客观实在。人是更客观地站在一个与之完全没有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所以土地就变成科学研究的对象。一块土地,当你和它没有关系时,那你的研究是科学家的研究。但如果你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再去研究它,就不是科学家的研究态度了,因为这块土地己经和你的切身利益发生关系了,就不是科学了。一块土地有动物的栖息地,有动物的迁移通道,等等,都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用生态的、地理的、生物的方法来观察、模拟,来了解这个土地的系统。 

  第四个方面,土地是符号,是一个有含义的符号。 

  土地是历史的,是人文的,是故事书。你以后要是有机会去旅游的话,看看这块土地你就会觉得像看书一样。中国古代有行几千里路,读万卷书的说法,实际上都是在读大地这本书,大地这本书充满着含义,充满着故事。 

  这是皖南民居,这条路,这个亭子,这条河流和后面的牌坊群,它们都在讲述着今天和昨天的故事,它们都是有含义的。比如说这个亭子,当地叫做水口亭,在村庄的水口,这就说明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这个地方很关键,对于当地人的生老病死很有价值,这个亭子就告诉你这块地是神圣的。又比如说,这个牌坊叫贞节牌坊,那个叫忠孝或仁义牌坊等等。贞节牌坊讲的就是一个少妇在她丈夫死后就未再改嫁,这种对贞节的树碑立传就反映了那个时代作为人类的价值观。后面的那个牌坊是歌颂孝道的,讲的是一个儿子当他的父母还活着的时候是不离开家的,这就是一种关于做儿子的价值观。 

  再看看华北平原,这些是我在华北平原上看到的景观,哪怕是一条浅沟,哪怕是一个土堆,都在讲述着历史。这曾经是一道城墙,这曾经是一个烽火台,下面曾经是金戈铁马,烽火燎原,这些现在看来都不起眼的留在土地上的痕迹,都在讲述着非常生动壮阔的故事。这又有一个关于土地的故事,北方地区有“百年的古道走成河”的说法,一条走了两千多年的路,变成了河,那么这条河就不只是河,它是古代赵武灵王攻打秦国时用过的古道,千军万马曾从这走过。一条浅浅的古道或浅沟,充满了含义。所以,土地是有含义的符号,需要我们去读。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最早的文字也来源于土地。山的象形字直接来源于山,水的象形字直接来源于水。我前不久到云南丽江去,纳西族文字中水的写法和汉族的是不一样的,汉字的水是在一条曲线两侧各有两点,而纳西族文字中的水则是在这条曲线的端点还有一个圈。我的理解是:因为纳西族居住在云南高原上,那里水的形态跟长江和黄河的是不一样的:玉龙雪山融化后的雪水流下来,在河里你看不到水,水都渗到河滩底下去了,然后水经过河滩在十几里外的地方又冒出来,这个水就叫潭,有黑龙潭或白龙潭。这些水你是看得见它从哪里来的,是有源头的。但是我们的长江或黄河一带早期居民看到的水是没有源头的,虽然说源头在昆仑山,但当时谁也没到过昆仑山。这就是土地的不同导致描述的文字的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语言也是从土地来的。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实际上是说我们的古代文字是因为阅读了黄河、洛河,阅读了来自水中的龟背的纹理来解读、预测事物的变化。这些都是符号,都在讲述着故事,兴的故事,亡的故事。 

  所以说当你看到土地和土地中的元素的时候,哪怕是一棵树,也要认真地阅读它、理解它。比如说,这棵树长弯了,为什么长弯了,因为风的力量的不均衡,或者因为阳光照射得不均衡。如果这棵树上布满了伤痕,为什么有伤痕,它在讲述曾经被火烧了或是什么。所以到颐和园去,你可以看到那柏树都是伤痕累累的,靠房屋的一侧,许多古柏都是没有皮的,为什么?都是给八国联军烧的,所以没有皮了。这些树讲述了历史,充满了含义。 

  第五个方面,土地是神,它是人的依托,人的依赖。 

  神是什么?神的概念本质上就是人的精神寄托。那么人对土地的寄托就使土地有了神性。当一个信徒一步一叩从西藏的边缘爬到拉萨,他可以叩一年的长头,这就使土地——拉萨那块土地——变成了神。当他走到了一个交叉路口的时候,那里会有一堆石头,这堆石头是玛尼堆,它寄托了人的希望,寄托了人的信仰,这堆石头也是神。哪怕是普通的山,普通的地形,也是神圣的。中国古代有一个模式,被用来神化大地,叫风水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看看北京的山水,北边的军都山脉就是玄武,因为明代十三陵的缘故,叫万寿山,它是有了神性的山。也因为明代十三陵的缘故,把东边的山叫做青龙山,白虎是西边的山。中国古代所有的城市或建筑选址都是在这一模式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用这种模式把整个大地都神化了,没有一个山脉不属于某一家或某个州府的神。所以你动土的时候,先要研究一下这座山是归哪个神管辖的。 

  唐僧取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唐僧带了三个徒弟,其中的孙悟空本领高超,但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把土地爷叫出来。土地爷是什么?土地爷就是土地之神。问问他这里有没有妖怪?是好妖怪还是坏妖怪?然后他就知道,如何对待这块地方,如何施展他的法术。这就是当地的神,说穿了就是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精神。地方之神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你必须服从的、你必须遵从的外在力量。不管你是科学家或者宗教信徒,不管是搞法律或是搞经济的,你都得服从,否则你就要吃亏,就会被这神圣的力量摧毁。这种神圣的力量来源于什么?来源于人永远战胜不了的自然力。 

  前年我坐飞机从成都到西藏的昌都,飞机只飞了40分钟就到达了目的地,但是就当飞机快到机场时,就当连跑道都看到了的那一刻,突然一片云飞过来,飞机就降不下来了,不敢下降。而且这个时间段过去之后,就再也不会有更好的天气了,因为在高原上只有上午这几个小时允许飞机降落。飞机转了一圈只得又回到成都。已经到了,你还降不下去,又回来了。在成都待了两天,又坐飞机去,结果到那儿又一片云过来,还是没降下去。这就是土地的力量,你永远战胜不了自然,再好的飞机也很难下降,你要降下去就很危险。所以说西藏这个地方为什么很具有灵性?为什么这么神圣?为什么让人感到敬畏,感到神秘?就是因为那里的自然力太强大了,人力不能战胜它。那么,如果你遵从这种自然力,认同它,服从它,归属于它,那你就会很幸福,充满欢乐,这就是人对土地的依赖。 

  在拉斯维加斯的一个大赌场里养了两只白老虎,供人参观。这白老虎养在非常壮丽的宫殿里,外面是镏金的玻璃,地下铺着花岗岩、大理石,里面有一个皇帝才能坐的那种镀金的汉白玉宝座,有喷泉,有非常华贵的装饰。但是我每次去看,这老虎都是病怏怏的,像一个病猫一样趴在那儿。学生物的知道,虎是猫科动物,所以当虎没有虎威的时候,它就变成猫了。它没有神气,是病态。这就是不属于它自己了,不能够使它认同这个环境,它就失去了它的个性、天性,失去了它作为老虎的那种威风。老虎只有在丛林中飞奔、在悬崖上咆哮,在那才是虎。人也是这样。你可以看到北京新建的别墅,有多少像宫殿一样,看看北京城里住宅销售的广告,有多少在宣传这是凡尔赛宫、那是丹枫白露。这就是一种病态,病态的心理在引导大众的居住模式,导致病态的价值观、病态的生活方式。如果让人真居住在那儿,人是要失去人性、失去天性的。所以说我们需要一个符合人性的生活空间。我并不是说要让你生活在太行山区,而是说除了生活在城市的优质物质环境之外,你也要有一种对土地的归 
属和认同。 

  这种认同我是非常有体会的。当年我刚刚从农村考上大学的时候,我母亲就从我们家的风水林里挖了一包土给我,用红纸包起来,我带着这包土来到北京,跟着我上学,然后一直跟着我到欧洲,到美国。我每次要出远门,要到一个城市里居住,必定要带着这包土,放在箱子里。原来的传说是,当你每到一个地方,就取这土放到当地的水井里去,这样可以使人与当地的水土相服,不会得病,人和土就“和服”了。“和服”的概念就是认同,你认同当地的自然,认同当地的人文,认同当地的土地之神,你就可以万事顺畅,就充满了欢乐。 

  所以说土地是有神性的,不相信你试试看。很多人可能去过九寨沟,成都到九寨沟的路上,有一段悬崖,路非常难走,经常出车祸。据说很早以前当地人说那个山像龙一样,是龙骨山,不能炸,不能动的,结果公路部门就不听,非得修这条公路,结果开山以后,岩石果然流出了“血”。当然我这不是宣扬封建迷信,大家千万要理解,我是在讲人与土地的关系。结果开山之后,这地方老出车祸,死了不少人,然后当地就建了一个庙,整天祭拜,我路过的时候就发现好几辆车摔在悬崖下面。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理解,这样陡的山是不能修路的,你如果顺着地形去修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而你非要开山,抄近道,把自然的“骨头”露出来了,路就会很陡,尽管是近了,车子开得快了,事故却会更多,这是科学的解释。这归根到底是什么呢?尊重土地之神,也就是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原有的格局。 

  现在我们回到城市景观。人类最伟大的创造莫过于城市。一个几万人甚至上千万人组成的社区,他们为了共同的和不同的目的生活在一起,有时互助互爱,有时嫉妒有加,憎恨至极,以至于你死我活。有时为了交流,他们修地道,掘运河;有时却为了隔离,垒城墙,设陷阱。我们看以前的城市,有城墙,有陷阱。同样的爱和恨也表现在人类对自然及其他生命的态度上。恨之切切,人类把野兽、洪水视为共同的敌人,所以称之为洪水猛兽,因此筑高墙藩篱以拒之;爱之殷殷,人们不惜挖湖堆山,引草木虎狼入城,像在城里建动物园、植物园,又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爱。人类所有这种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大地上,刻写在某块被称为城市的地方,这就是城市景观。所以说,景观需要人们去读,去品味,去体验,正如读一首诗,品味一幅画,体验过去和现在的生活。 

  这是一个亭子傍着一棵古树,是我们作云南研究的课题组以前从昆明到红河经常路过的一个地方。最近我又路过此地,发现这棵树死了,这棵树现在再也看不到了,再路过那段路的时候我心里就有一种失落感,感到大地失去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东西,而对于我来说就像失去了一个在漫漫旅程中可以期盼、可以回忆,指示我旅途方向和明示我的方位的地标。它的意义同朝圣路上的玛尼堆是一样的。 

  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呵护,去关爱,就像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去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要理解景观,要阅读景观,要呵护它,要关怀它,要管理它,这就是景观设计学,更确切地说叫土地设计学。所以说,景观设计,就是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改造、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和艺术。它是科学,因为它是一个系统,是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去分析;它又是艺术,因为它跟人发生关系,需要创造,除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还要有人的情感,要用人的激情去创造你的生活空间,这就是一种艺术。 

  那么,我们的景观设计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我认为,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天地,尊重自然的山、自然的地形地貌、自然的水。当你遵从、适应了自然以后,人文的景观就非常美,人也生活得很愉快。 

  此外景观设计还要尊重人,既然我们要建立人和土地的关系,设计就必须尊重人。这个人是一般的人,每一个人。首先他是一个动物,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不管你权力有多大,你总是离不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到底有哪些呢?很多人的本性都被现代的文明生活湮没了,忘记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东西。 

  我们可以做很多实验来证明人的健康居住场所到底是什么。土拨鼠选择栖居的时候跟人类有许多共同之处,或者比人更聪明。有人说土拨鼠建造的城市比人类建造的城市更完美:不受洪涝灾害的威胁,冬天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温暖。为什么呢?它总是在阳坡上打洞,而且洞是先往上打,然后再往下斜着打,所以水来了淹不到它,而且洞的前面还必须靠近溪流,因为水边能长谷子,有食物。同时它还要回避丛林和乱石堆,有林子和乱石堆的地方,就没有土拨鼠。阳光、水、谷子,都好理解,就像人们想像草地上有鸭子,河里有鱼一样,人们在潜意识中就想像人们需要有这么多水和食物,来保证给养,所以,关于动物和花卉的美是从这里来的。那土拨鼠为什么要回避丛林和乱石堆呢?原来,丛林是它的天敌猫头鹰经常居住的场所,而蛇是住在乱石堆里的,那是鼠类的另一大天敌。不管有没有猫头鹰和蛇,土拨鼠都要回避这种景观,中间过程就忘了。最后你发现它怕的是乱石堆和丛林,有没有天敌和它关系已经不大了。 

  这就是吉凶意识,景观背后的东西已经被忘掉了,你只知道景观形态所代表的吉或者凶,已经变成了一种符号。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很容易做。我儿子很小的时候,三五个月的时候,还不会走,躺在床上,如果你给他画一个猫的头——猫科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长胡子,有触须,眼睛和嘴特别大,这是猫科食肉动物的共同特征——给他看的时候,他就哭起来;相反,你如果画一个小白兔:长长的耳朵,尖尖的嘴,两个小牙齿露出来,是典型的食草动物的特征,没有食肉动物那样大的嘴,他就笑起来,就很高兴。我们可以看到,在所有的森林童话中,小白兔总是可爱的,猫科动物总是可恶的。这就是一样的道理,不管猫吃不吃人,看到猫脸他就本能地联想到了老虎或肉食动物。这就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而现代人、都市文明人中,人的许多本能都被掩盖了。

  像鲁宾逊一样,被抛到孤岛上,这时候他怎么选择居住的场所呢?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脚下是一片绵延的沙滩,后面是一片黑色的森林。大海是恐怖的,森林是恐怖的。他想,应该回避那片森林,因为那可能是大型肉食动物的领地;应该离开海边这一块沼泽地,因为这里也很危险;应该找一个能看得见海面的地方。最后,第一个晚上他是在一棵树上度过的, 他爬到树中间住下来,这就是人的第一个居住场所:巢居。巢居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与地面是隔离的。我们知道,人小时候就有这样的本能:一遇到危险就爬树。以后的几天里,鲁宾逊找到了另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背靠森林,是悬崖峭壁底下的一个洞穴,面向大海,前面是一 片草地,他在草地前面做了一个栏杆,这就成了最理想的“家”了。尽管后来发现在那片森林里并没有任何食肉动物,但是他选择这个居住场所,就考虑到了这些危险,也就回到了人类原来的“家”。这个原来的“家”是洪荒时代的“家”,是几万年、几百万年之前的“家”,人类把几百万年之前所有需求的本能都调动起来找,找到了这么一个理想的地方。 

  现在让我们回到10万、50万年前。有些同学可能还没去过北京郊区的龙骨山,龙骨山上有个龙骨洞,龙骨洞里曾经住着“北京人”,“北京人”在这里居住过几次,10万年前、50万年前都居住过。龙骨洞下面有一条河,叫做坝儿河,河边是一大片草地。这是有人考证过的,这是原始人居住的场所,你看一看,和刚才我们说的鲁宾逊选的那个是不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栖居场所是最安全的,可以隔河而望。当时大概是50个人一个群体,其中大概20个男人、20个女人、10个小孩,这样的一个比例关系构成一个居住群体。男子要出去打猎,需要一个围猎的空间,而在茫茫草原上,很难围猎,所以必须靠自然的屏障来围猎,所以当你发现盆地这种空间的时候,就有一种安全感、美感。你想想看,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就是这种空间。另外,在河南有一个小小的盆地,叫小南海,一万多年前居住过一群人。有趣的是,在原始人居住过的洞穴上面盖了一个道观,盖道观的时候道士们并不知道这里有原始人居住过。那么为什么道士选的地方和原始人类选的地方是一个场所?那是因为人类的基因是一样的,老在惦记着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理想,就像在冥冥之中有个人在告诉你:这个地方最好。 

  大家都知道古代陶渊明所描绘的武陵仙境: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忽逢桃花林,两岸桃花,落英缤纷,不知路之远近,水尽山出,山上有个洞,仿佛若有光,先窄后宽,爬了进去,站起来一看:豁然开朗。是什么呢?就是盆地。所以我们可以想像为什么北京作为首都,原来几十万年前就注定了人类要选择这么好的地方:它背靠太行山、燕山,这个山脉一直是连着昆仑山的;俯瞰华北平原,这是边缘地带,符合盼望—庇护的需求,就是看得见别 
人而不被别人看见,这有一种安全感。 

  你可以想像,在远古时代,迷途意味着死亡,一个人要是丢在森林里,肯定被野兽吃掉了。所以,人类的城市、居住环境要有一种结构。校园也是如此,要有一种非常清晰的结构,让你回想起来:我在食堂,在宿舍,在教室,要有非常好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如果是符合人性的,就产生美感;如果不符合人性,景观就不能产生美感,而只能产生恐惧感。这是人性对空间的需求,这是回到生物的人上面来理解的。 

  但是,人不光是生物的人,还是一个文化的人。各个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这是长期以来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比如四川是天府之国,最休闲,种下去粮食肯定就有收获,旱涝保收。李冰父子修了都江堰,四川盆地从此不知道旱涝是怎么回事,所以就使得成都人非常悠闲,一天可以坐在那儿不动。打麻将、掏耳朵是成都的特色,在那儿花两块钱人家会给你掏得非常舒服,这就是当地人的休闲方式。你再到深圳、广东,就不一样了。广东当然有另一种休闲方式:喝早茶,可以从8点一直喝到11点,都叫早茶,然后中午饭就接上了。在北京的街上,人们就都匆匆忙忙,没有人在掏耳朵,也没有人坐在那儿休闲。广东、广西的人,是女的下地,男的在家抽烟、打麻将;北方和江南的人,是男的下地,女的在家。这是不一样的,是当地的气候条件、生活方式造成的。 

  各地人有各地的文化、习俗,这是需要尊重的。设计要尊重人的这些生活方式。你千万不能把美国生活方式的东西搬到中国来,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人的动物性当然是一样的,但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是尊重人的另一个层面。 

  那么,如果我们的设计不尊重自然,不尊重人,就是糟糕的。哪些东西是不尊重人的呢?凡尔赛宫的广场。大家都在模仿凡尔赛宫,可能在电影、图片上都见过,凡尔赛是为了路易十四一个人的。故宫也是为了一个人的,是为了康熙大帝、乾隆大帝的,绝对不是为老百姓的。而我们现在有的城市的广场,有时也是为了一个人,是为了市长,为了某领导,没考虑普通老百姓。如果把老百姓放在广场上会怎么样?他会暴露在广场之上,会被太阳暴晒,没有一棵树遮阴,这是违背人性的。而恰恰我们现在的许多城市都在学着搞这种大广场。这种大广场是把人当成蚂蚁,缺乏人性,所以不美。你们将来有机会当市长的时候千万不要为自己一个人设计广场,一定要回到普通人的人性,设计人的广场、人的城市空间、人的街道。比如说我们北京大学东门外这条马路,就不是为人设计的。我今天差点被车撞了。为什么?它是为汽车设计的,不是为人。 

  人类设计城市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早,是为神设计的,像前一段时间展出的印加帝国,还有天坛。大家去参观的时候觉得天坛、地坛、月坛这么漂亮,这么宏伟,那不是为你设计的,是为神设计的,是为了祭天、祭神的。印加帝国的金字塔上面是要杀人的,把人杀了放在上面祭天、祭太阳神,是很残酷的。这样的景观我们现在却要去崇拜,把它当作美的东西来对待。历史我们就不说了,故事是故事,但现代人绝对不能生活在那样的空间里。我们要认识到为神设计的空间不是好的,当你看到大家都在欣赏一个地方,你要想想它到底是为谁设计的,是为老百姓还是为神。农业时代前期,当人没有能力和自然作抗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为神而设计。 

  第二个阶段是为权贵,为君主而设计。文艺复兴以后,结束了中世纪的黑暗。我们知道,在中世纪,神、宗教、教会统治了人类的生活。文艺复兴以后,解放了人,但并没有解放人权,最后是君主替代了神权来统治。法国、意大利都是这样,出现了君主、帝王,是权贵的时代,城市变成了为贵族、君主设计的了。你看巴黎的大街,这么宏伟壮观,但你要问问:它是为谁设计的?是为君主个人。凡尔赛宫是为帝王设计的。故宫参观一下可以,千万不要再设计这样的东西。有人要重新设计胡同给现代人居住,是荒谬的。那是封建时代的东西,所有居住在胡同里的平民百姓,都是在晨钟暮鼓的号令之下,早上8点钟起床,晚上8点钟睡觉,没有任何自由的夜生活。所以这个城市建设得这么严谨,有这么强烈的轴线,这么井井有条的院落和胡同。它是历史,是故事,可以讲,但不能居住,不要幻想我们还要回到那种地方去居住,封建君主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第三个阶段,我们摆脱了封建贵族、君主的影响,又被工业时代的机器统治了。卓别林有个电影,讲的是人如何按机器的节奏来生活。我们现在就成了机器的奴隶,北京的大部分道路都是为机器——汽车在设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甚至80年代,我们的城市基本上是为工业发展、为机器、为能源开采、为矿物开采而设计的。哪里发现了一个矿,就在旁边盖工厂,工厂旁边盖住宅,这是一个人围绕着机器的模式,最终城市变成了机器。比如城市交通,北京的五环、六环,就像机器的输油管道,汽车在里面运转,这里有个大学区,那里有个居住区,那儿有个工业园区,那儿有CBD,那儿有个公园,所有这些都成了机器的零件,城市变成了机器。当描写香港是个什么东西时,有人说香港是高楼大厦,但能更形象地说明香港的是“管道”。所有的东西都围绕着机器被输送到各个零件,城市是没有人性的,不是为人设计的。前一段时间北大有著名教授出车祸,在校园边被撞死,说明了什么?说明人是机器的奴隶。这是第三个阶段。 

  那么现在是什么时代呢?现在是真正应该回到城市为人设计的时代。当你看到一个城市、一个景观的时候,你就要体验一下:这是不是为你设计的?以上几个方面讲的是设计要尊重人的问题。 

  第三个关于景观设计的原则是,设计要尊重神。文艺复兴把神打倒了,神的地位降低了,但是我们现在要回过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马克思说,人的认识总是螺旋式上升的。我们曾经把自然打倒,现在又要尊重自然;神、土地之神、地方之神也是这样,回过头来要尊重地方之神。美国的白宫、国会大厦出现在中国的城市里,就是不尊重地方之神。在咸阳,中国第一大古都,秦始皇开始在那里建都,竟然出现了美国的白宫和国会大厦,是对神的侮辱,对中国土地之神的不尊重。北京也有这种现象。整个中国的600多座城市里,有上千座来自欧洲、美国的建筑,这就是不尊重中国的土地之神的具体反映。 

  总之,我们的一切设计,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神,在人和自然间找到平衡。找到这种平衡,土地就是优美的,就是充满诗意的,充满含义的,我们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如果找不到这种平衡,土地就是肮脏的,就是残酷的。我是无神论者,但是我相信人对土地的依赖关系是永恒的! 


提问

问题1:风水是不是封建迷信的残余? 
答:我想大家都是有辨别能力的,我所谓的风水实际上是指人对于土地的一种依赖关系。 

问题2:你曾经批判过城市景观的小农意识,今天讲的大部分都是农业文化景观,你认为中国的景观之路是要走向农业景观吗? 
答:我并不是说要回到农业时代,而是要走向后工业时代,回到土地,并不是原来农业时代的土地,而是要重新认识土地的完整含义。 

问题3:现在怎么协调城市土地和人的关系,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关系?土地现在这么贵,城市建设还能进行吗?你是怎样对待在城市生活中人们与土地的矛盾的? 
答:那就是通过设计来解决。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城市非得这样。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应以牺牲土地的健康为代价,土地是有生命的,土地因为丰产而值得珍惜。我就不相信为什么北大校园里不可以有一片稻田?我们曾经给沈阳建筑学院设计了一片稻田,这是中国首例在校园里面设稻田的。北大的校园里面完全可以有稻田,这有助于重新认识我们的农业和土地的意义。 

问题4:你如何理解地理学中关于土地的含义、土地的内涵?土地就是耕地吗? 
答:土地跟耕地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在人文背景下,在伦理的体系下认识土地。这个体系我今天没讲,你们可以把土地搞得很科学化,但是它解决不了我们的土地问题,我认为科学解决不了土地的问题,所以要给科学家灌输土地的伦理。伦理很重要,离开了伦理,离开了对土地的爱,我们就不可能解决中国的人地关系问题。 

问题5:如何控制中国城市化进程? 
答:没有说要控制,而是在尊重生命土地的前提下,设计和谐的城市与土地的关系。 

问题6:如何保护现成的土地资源? 
答:当然我们要通过法律等各种体系来保护。我们提出建立生态基础设施,首先城市应该先做保护规划,再做建设规划,先做保护土地的系统,让大地的肌体先完整了。当然,有的部分对生命机体是不重要的,比如说人体没有四肢并不是致命的,但是你没有五脏六腑是致命的。土地也是这样,你可以把某个不重要的部分用掉,但是你的五脏六腑要保护好,你生物的多样性要保护好,这些都是关键性的。如果把这些保护好了,这个躯体才能健康,这就是“反规划”体系,是一套新的体系,叫景观的安全格局途径。通过建立安全格局,保障生命土地的完整性。 

问题7:土地这么珍贵,城市化还能进行吗? 
答:城市化当然可以进行,也正因为土地珍贵,所以城市化才要进行,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节约我们的土地,如果做得好是节约我们的土地。我们现在是在浪费,我们是用一种扩张的方法,摊饼的方式来城市化,这是做法的问题。现在城市化了以后,土地变成商品了,失去了土地完整的含义。所以还是要从我刚才讲的五个层次去全面理解土地的含义。这就是要重新回到土地,回到土地原有的完整的含义,而不是仅仅作为商品的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