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反思中国建筑设计教育

admin 2005-11-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北京大学第三届“景观设计专业与教育”国际研讨会 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一层学术报告厅 时间:2005年10月15日下午14:30—15:30 主持:李迪华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

北京大学第三届“景观设计专业与教育”国际研讨会
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一层学术报告厅
时间:2005年10月15日下午14:30—15:30
主持:李迪华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主讲:李 卫 清华大学毕业,留校,留美
       美国帕金斯&威尔事务所中国区总裁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兼职教授
主题:反思中国建筑设计教育


李 卫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兼职教授

主持人
  我们现在继续我们下午的讲座。请李卫先生给大家做一个关于建筑教育和创新方面的报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个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怎么来理解建筑?这个问题我不停有学生问我,我也不停地问我的老师,包括我跟杜恩教授讨论这个问题。后来得到一个答案是作为景观设计师对建筑的理解应该超过建筑设计师对建筑的理解,这是我问的老师他们给我的答案。当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准确,但无论如何我相信建筑跟景观设计是一个关系非常非常密切的学科,刚才前面几位师长已经提到。北京大学跟李卫先生非常常有缘,我不在这里说了,但是我们之所以把他请过来,今天提问大家已经意识到一个问题,无论是景观设计还是建筑设计,今天都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创新。也就是说除了前人的资料以外,还必须在我们这个时代有所创新。这些方面李卫先生包括他的团队做了很多工作,其中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他居然承担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大楼的设计。李卫是清华大学毕业的,为母校作出非常重要的贡献,所以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用最快的速度聘请了李卫先生作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客座教授,他也准备为在未来在北大景观设计设计学研究院的学生来上课。我们先让他为大家做一个报告。大家欢迎。

李卫
  谢谢大家!今天讲两个问题。一个是跟大家交流,一个是刚才李教授说的,完成了清华大学的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已经入住,搬进去了,正好跟(英文)有一个联系,就是到底和建筑和景观和环境有什么联系。因为我是职业建筑师,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大概有20分钟,然后我主要想讲的是我的经历背景,我现在反过来看,咱们国家的建筑教育,我认为有什么样的问题,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及好的地方。大概就这两个部分,我很快的给大家过一下我们现在做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一个国际竞赛,当时请来五大洲的大概是五个队,加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我们非常有幸得了第一名,评委的水准非常高,有文丘里先生,还有吴良庸先生,包括我们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有幸得了奖以后,大概两年时间把它完成了。我想给大家回顾一下设计过程,然后把我的整个过程的想法给大家交流一下,同时谈一下建筑跟景观的关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这样一个思路,是一个打开的璞玉,为什么这样做呢?实际上和景观和环境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同时也和功能有非常重要的联系,这两个因素形成我们的建筑设计形式。
  这个是清华的总图,主楼在这个地方,清华的东门在这个地方,清华美院包括一个教学里,包括一个博物馆,我们把这个清华美院搬到这个地方以后,这个环算是完成了,所以这个环对整个教育的体制和教学思想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这个本身也从内在对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环。
  清华的主楼前面有一条非常宽的路,这个路贯彻整个清华的东西。当时北京做规划的时候把这条路叫两环半,这个两环半实际上把这个基地破成两半,这个二环半不能动,上面也不能盖房子。我们这个基地正好是在两环半的两边,所以本身的城市上的因素造成我们一定把这个房子破开。为什么把它叫做璞玉呢,我们想把这个东西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这个房子盖这边,那边的房子盖那边,希望把这个璞玉打开以后中国形成一个场,能够有机的把两边联系到一块。
  这个是竞赛时候的设计图,这个是教学楼,大概是6万平米,包括多功能厅,有很多教室,顶上有很多的素描教室,然后周边是个L性的工房,有很多的陶瓷,各种汽车的公方。中间的L性是一个露天的园林,这两边都是教师的画室,这个地方又是博物馆,我们想形成一个什么特点呢?在打开以后,这个清华的大礼堂前面是绿色,我们希望在这边形成同样的绿色,在尺度上有所呼应。这张图实际上是从小学的模型鸟瞰图上看,黄的是最高的,红的两块是玻璃体,紫色是周边的建筑。我们想要的也是在这个反映美院本身的特点的情况下,要跟周边呼应,高矮达到一致,所以紫色表明这个从高度上来讲是有联系的。刚才讲是内在内发的,我们分析觉得艺术学院的教学应该是水平式的,不应该是象牙塔式的,换句话说就是老师、学生、工房应该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大家都应该互相的有想法去找老师,老师去找学生,马上去实践作品。它是一个横向的水平的关系,为什么导致我们的建筑是水平线,而不是拔起来。基地当然我不再仔细说了,刚才说L型的工房,这个绿的是中间的院子,因为我们要在1万平米的基地上盖6万平米,怎么使所有的人都有自然光是非常关键的,这个自然光给所有的(英文)提供一个契机。
  交通系统虽然简洁了,绿的地方直截了当的就是几层高,蓝的地方是交流系统,我们提供很多沙龙,这也是在美院里面首次提出来。当然我们想形成一个场,在拉开以后,在这个场以后,通过是什么样的东西,实际我们是想做一个艺术性的,有时间顺序的一个艺术教育的地方,想做一些雕像,但是能不能实施,还要经过很多的因素制约,现在还没有到这种程度,现在我们只是把这边的楼盖出来了。
  这些是竞赛草图,想形成光线非常好的感觉,比如说这是陶瓷工房,那么我们十米高的陶瓷工房,上面可以是全校的学生随便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来参观的,他们不影响底下的工作。这边全是展示的艺术品的通道,这边是工房,工房出来的东西可以到艺术品的架子上来,把这个作品不断进行交流,底下有车可以过去,把这个大东西拉出去。这个我们叫大的(英文),大概有100平米,对面是30平米的小(英文),这两个之间有呼应的关系,通过一个中间的绿色带,大家都可以聚到这里,是一个艺术社区,大家可以互相交流,这样思想才得到激发。这是一个沙龙,是四个小的(英文),中间是一个沙龙,大家可以在这进行讨论,激发思想,这是我们中间的,上边已经拔掉了。后面的这个就是比较典型的大概的效果,这是以后的事情,这个是多功能厅外面的院子。
  我想达到什么呢?我们本身想对全校有一个影响,假设如果这些学生们能够来到这儿,通过不同的印象,对整个艺术的修养,对全校都会有一个影响。我们想通过这么一个过程,直截了当的参观流线对整个原始的思想有一个加强,这是一个初步的草图,这是透视图。
  这是已经盖成的是6万平米的朝北的教学楼。因为都是朝北的,大家知道艺术上对北面光非常在意,北面光线充足,比较平稳,从功能反映出来的形式,我们朝北全是玻璃,但是后来有所变化,从这可以看到上面几层全都是叫专用教室,大家可以每三十、二十一个班在里呆。底下是素描大厅,素描大厅有大背相,全校都可以来素描,本身想形成一个普寓,普寓被打开以后,里面这块寓本身是一个艺术活动和创造,这是最核心的东西。我们想通过朝北的玻璃,把这个东西所有都展示给全校,这样也起到了作用,同时无论从功能上讲也没有问题,因为是朝北没有折射光,当然这个是模型。这个是调整后的平面,中间的走廊在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看到这两边都是教室的画室,我说的沙龙在这儿,四个,三十平米围一个,转一圈,L型的,这个是100平米,中间绿色是通过两头把它封住了。这个院子大部分都可以用,作为一个室外的活动地方,这个是多功能厅,加上校办,加上图书馆,中间一块地方全都是画室,我们对外面使用什么材料进行非常细致的研究,其实在竹楼的周边,主楼是黄色的。我们这个本身是一个新的建筑,首先要符合周边环境的要求,作为艺术又有一定的冲击力,这个当时研究是稍微偏红一点陶土的颜色,或者是直接用稍微绿一点金属板会是什么效果。具体到尺寸,大小,拉的缝的宽窄,平的行不行?怎么接,可以不可以,把这个材料直接附在3D上面进行研究,这是不同的色泽进行研究。
  这个是放大的,从立面上来讲,画的缝和人尺度的关系,等于这些都是施工图,最后确定以后,渲染的效果,我们入口的地方,因为是美术学院,想把它做成标志性的,但是非常简单的抽象的,室内说过几个区,多功能厅、图书馆、素描大厅,我们也是为了使自然光能够进去。这个是一个图书馆的外面,里面强调自然,我们用色调作为背景,白色的、灰色的石头,强调自然光,用一些暮色,研究一些不同的质感的东西。玻璃的还是木头的,从大的尺度模型上进行推敲。想做一些多的交流空间,图书馆平面就是动线怎么走,包括地毯的颜色,效果。当然多功能厅不是这样,多层的展示空间,多功能厅加了很多内容,可以走秀,可以做展览。这个墙是怎么样,我最后做的墙是白宣纸做出来的,换句话说近看有很多肌理,但是远看又没有的。
  这是入口大厅,教学楼的入口大厅,塑像的立面,叫素描大厅,包括我们想放一些竹子在里面。白天的效果和晚上没有自然光以后的效果,我们想设计出一个石头的感觉,全是白的,后来这个楼梯都变成白色,总的感觉能够让人在不同的高度上进行素描,但是像从石头里挖出来的这么一个感觉,这些东西实际上看才行。我们还进行很多光的研究,非常综合性的研究,整个过程也是比较漫长的,大概是2年。这个大厅,天光怎么下来,地面怎么处理,这两边都是教室,在1万平米盖6万平米,自然光非常重要,怎么样把自然光引进来?在走廊,最顶层是天光,最底层的平面是怎么样的?
  这个就是小沙龙,地面怎么处理,我刚才讲的肌理,这个是小沙龙研究的图。工房的走道,不想做太多,怎么才能最自然,这个走廊用的是原始的灰面的混凝土,这个是最顶层的研讨空间,陶艺工房也是同样,这是最原始,最直接的效果出来,地面非常简洁。这个是汽车工房,素描大厅,天光比较重要,这个光怎么下来,这个画怎么放,不同的布画的方式,非常的研究光,光怎么进来,对人的影响,在哪个地方开窗户,包括素描大厅,日光能不能进来,会不会对它有影响?这个是一层的素描大厅里面一年四季不同情况下对这个光的影响。最后我们加了隔山,这个在奠基情况下,这个后面几张照片盖成以后室外的效果。这个是当时的渲染图,我们实际上强调一个非常简单的背景,同时是发自内在的东西,内心的东西。
  我觉得我们作为建筑师不能追求表面的浮华,或者自己的主观意愿,而应该真正研究基地,研究本身内在的建筑本身的功能需要的东西,然后把它进行升华,最后形成一种天然和自然的东西,这才是最好的。就跟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是天然长成的,就自然就是最有个性的,是最好的。这也是我们在做这个设计上的追求,想把它做成很自然,发自内心的,浑然天成的,属于这块地方。这里是完成以后的室内效果。
  这个素描大厅,全都是白的了。我们实际上就用了几种色彩,一个是我们讲的工艺感,我们把铸体做锈了以后,上了漆,铸体本身是工艺感的东西。白的墙面,灰色的发毛的地面,刚才看了有关的木材,就是防腐木,玻璃大概就是这几种色做成室内的建筑,但是形成的成为背景,造成空间实际上是为了人,这是我们想达到的。前面这一段就是这样,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然后我就进入到下面。
  下面是我今天主要想的讲的,就反思国内建筑教育。我的背景是在清华念书,在清华留校,呆了两年,到了美国,在美国念了书,在美国有20年,念书以后做职业建筑师,对教育和实践都有我自己的感受,我主要想和大家从这方面来讨论。你可以看到有建筑有教育性。我觉得什么是好建筑?我觉得可能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个性,这都是可以不同的来探讨的,但是好建筑不管是什么风格的,都必须有一个共性,这个共性本是一个发自内心的,是表现自己真心的东西。换句话说,为什么和教育挨上边呢,因此我们老说文如其人,实际上做建筑设计,实际上是做人,不管怎么样,设计一个东西实际上是建筑本人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学建筑,多少年来修炼自己,最后在建筑上绝对是能反映出来这个人是怎么样的。这个可能就是我们建筑教育本身。
  教育实际上分两边,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我们做建筑教育实际上是培养建筑师,是培养一个将来甲方拿几百万、几千万钱让你执笔来做一个东西,这个是整体上的一个人,他怎么能信任你,正格的过程是非常综合的。不管怎么样,我们的学生入的学校,我发现我们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课程差不了多少,有时候还通过各式各样的系统,不管怎么做,对这个学生用一个指导性的东西,这个很多时候会使学生的个性消失掉。学生本身是一块玉,本身有一个自己发光的东西,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应该培养是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一个独立创造的精神,但并不是说不是一个团队的合作者,这个不是一样的。因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会在这个团队里边起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整个教学体系,我们现在仍然缺少这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很多好的建筑师是通过自己的修炼,同时也发现是被土地带出来的。老师把他当做自己的弟子,通过各个方面形成这个建筑师,所以我觉得在学生方面,我自己走的路本身也认为,怎么能够使自己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提炼自己,能够有意识的把自己的创造精神和思想能够有所追求,这个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要不然成为一个一般的人,但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正好需要的是很多有思想,有创造性的人,因为我们的机会太多了,这个从学生角度讲。
  从老师角度上讲,我们现在已经发生很多变化,有很多的学院成立。有时候我们发现会出现什么问题?这个体系是非常单一的,这个想法是单一的。有的时候还不允许不同想法出现,形成不同的(英文),学生也可以按照他们需求来进行不同的选择,使自己受到教育,这样的话自然双方是的成长。我们再教的时候,在教学体系,在教学团队上也需要更加能兼容并蓄,更加博大,能够使不同的思想在一个容器里面,这样就有活力。这个活力非常重要,有了活力,有了好的学生,我觉得中国建筑师,脑子非常好。怎么能有一个环境使大家真正快速的成为一个有创新精神,不是追风者,而是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一直相信研究的东西只要是属于这块土地,发自内心的就是好的,做好了就是国际级的。你要真正研究自己的东西,然后把它做好,我从建筑,从教育这几个方面来大概说一下,希望这个过程还是一个讨论的过程,所以我就先大概把我的想法说一下,希望大家可以随便的参与。

主持人
  非常感谢李卫先生,我们要记住他最后的一句话,这个作品是发生我们的内心,是属于这片土地的,这个作品具有世界水平的,而不属于任何其他的地方。这个概念上午的几位演讲者都在强调这个概念。所以建筑和艺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下面的听众,看哪一位有问题?

提问
  我也是学艺术设计的,您的建筑的确很漂亮,但是我认为你学习的话,不会在这里,因为这里太漂亮了,我觉得会分神。比如说基础练习,包括雕塑,陶艺,比如说废旧的厂房改建成的,因为我以前见过类似的,他们改造也很好,而且利用空间也很好充分,包括生活、交流也非常好,不知道您对这一点怎么看?就是说与其建设漂亮的建筑和建一个实用性功能挺强的,您怎么想?
李卫
  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好。实际上你问的是更大的问题,而不是建筑的问题,而是说这个东西到底在哪?那么这个东西在哪是无从选择的,因为既然美院搬到清华里面,这个教学大楼要有,是跑不掉的。在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废弃厂是好的,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说我必须得改,怎么弄?你说的这个实际上也是我们想做的,我们想在里面是非常随意的,所以你要亲自去参观一下,你会发现地面是可以直接清洗的,简单的。光线给你提供好了,你可以在这里面创作,尤其是工房,就是想做到这样,使你能够自由的,你可以的做时候,你有可能不会分神,但是别人有可能会偷偷的观察你,之所以搬到这来是为了大家也受教育,这里又加了一层东西。这个东西是不是对你有影响,这样就看利弊关系了,校方可能觉得这样会更有利。

提问
  我是来自浙江大学,我的专业是艺术设计,我非常有幸两天来听这个讲座,非常感谢。我从讲座下来以后还包括今天发下来的景观学的课程,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说可能我们艺术设计的同行都意识到,其实整个景观设计还有我们刚才讲的建筑设计,技术含量非常高,但是我想问美学对于你们有多少分量?从你学习的时候课程的结构,和到你后来从事的建筑设计,一直到现在我们教给本科生你认为美学在这里起多大的作用?
李卫
  实际上我觉得你要仔细想,我觉得美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学结构、技术、计算机这些东西是工具,换句话说,很多人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设计手段做设计,我是非常反对的,我觉得计算机把脑子控制住了,谁玩谁啊,你应该玩计算机,而不是计算机玩你,但是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换句话说我认为技术绝对是辅助的东西,这样在说远了,在北大的环境下,他们搞的这么好,它实际上本身是一个大范畴美学的东西,很综合的东西。技术的东西是作为基础的东西你必须得学的,但是你要想创作大奖,你要真正创造一些东西你必须有这个层面的思考。

提问
  建筑有内部空间是很丰富的,但是我觉得你刚才讲的,我觉得清华的窗口,还有一点清华我也去过,是博士留下来了。曾经有两个人对白,可能也不是搞设计的,他说这个校区怎么跟开发区的办公楼差不多。我们老前辈对建筑的收集非常的有意义的,有地位的,在中国有代表性。但是来讲,这样东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我觉得搞艺术的人往往是这样的,场所精神是怎么体现的?可能我水平有限。
李卫
  你说了两大块,一个是对清华新区的评价,一个建筑的本身怎么和场所精神联系在一块的。我先说建筑本身怎么和场所精神联系到一块的。首先我认为是非常功能的东西,反映里面所有功能的要求。比如说朝北的玻璃体是有功能的要求,高大的空间要画素描形成的,同时在往下说本身里面的空间,你可能要亲自看一下,你可能感受到里面的空间是舒适的,对于创作来讲氛围是好的。但往下你以后做了,建筑本身反映的功能,在往下是你对这块地有什么贡献?清华东门这块地方,清华的总体规划来讲,清华主楼前区案例说是一个现代区,这个是定位的。因为现在的华西区是比较老的,但是我也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你听的这个话实际上在公共场合不太好说,但是包括最近请来的国际大师,跟清华校长进行研讨的时候,也说是清华主楼的前区有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反映人文的特色,而是象其他的东西。这个问题么解决,也是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我们要摈弃这个东西,同时也要对新的院区有所提升。从中间的环节,包括楼的肌理本身达到本身的效果,这个效果本身有两种作用,一个从高度上来讲,一个从肌理上来讲是吻合的。第二个还要起一个作用,就是引领新区,这个是更想达到的作用。换句话说我们前面的主楼,中轴线这一块地方可能要进行调整,怎么弄,再说。我们希望不管将来做什么样的东西,希望把这个内在上来讲,从互相来讲,能够形成这么一个氛围。可能你看了以后会说你为什么不和他合呀?有些东西是不能合的,所以这块地方确实比较难,因为又是二环半的中间,又把它分开了,怎么弄?在这个地方本身要形成自己的氛围,同时还要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这是我们想达到的,也是校方想达到的。

主持人
  非常感谢李卫精采的回答,因为我的建筑知识有限,所以我很难对李卫先生的话做一个评价,我把这个评价留给大家。但是我想谈我的一个感受,给大家一个建议,当我看到这么漂亮的、舒适的空间,我建议我们所有的老师去清华美院做我们的学生,都去清华美院读书去。

(以上为会议实录,未经主讲人修改。)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