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景观漫谈——作为告别景观探索的告别文章

admin 2004-11-17 来源:景观中国网
  权威学者们已经对这广义景观作了定义,我在这里也不在熬述,其所包含的范围和内容被大大的外延和加深了。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地,从热带到寒带以及至广袤的大地中都属于景

  权威学者们已经对这广义景观作了定义,我在这里也不在熬述,其所包含的范围和内容被大大的外延和加深了。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地,从热带到寒带以及至广袤的大地中都属于景观的范畴,只要有人在甚至是在人们可以探测到的无人世界的广大范围内都成为了景观人员研究探索的对象,以一种巨大的时空角度来看待我们生存世界不得不说是一种飞跃。
  
  在感慨于其内容的宽泛和问题的复杂多样化之余,我们应该很自私的想一想如何去处理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的景观世界是否尽善尽美?我们所用的理论与方法是否完善?我们明天应该有什么样的景观?

  我们不要再覆辙于历史,不要照搬他人的不切实地的经验,我们要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书写出自己的景观符号!

  创造,是我们的动力;探索,是我们的执著;不挠,是我们不息的精神之光。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复杂瞬息变化的广阔世界,我们对于自己的处境有些束手无策,虽然我们正在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释我们的环境内容,但还是不完善并真的确保给人类的明天带来安全感。或许我们不是万能的,不能求全责备,但是我们的许多景观人员现在实际上在做些什么?有谁在创新?谁在用新的方法来创造景观?谁在试图用更为理想的状态来取代我们已经认为是“完美”的世界?我们真的满意了么?

  对于景观的处理包括规划与设计,规划指的是大尺度上的以至于人们无法用目测和步量的方法来获得完整信息的大地规划,常常以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和把握它。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其数据信息理解与搜集和处理的过程有些粗糙甚至说是谬误。这一方面限于当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就是我们景观人对于方法的探索。作为景观人员自己虽说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自己携带的每一种仪器都需要自己去创新,但是对于方法的创新我们的研究人员来说就是责无旁贷了。未来的景观把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反复尝试着用各种模型来尽可能的准确而全面的解析景观。从生态模型到计算机GIS的运用,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一些先进的理论指导着我们应该去注意什么,什么是首先应该考虑的等等(避谈具体理论,只谈问题)。
  
  景观规划理论创新可能的两个方面
  
  一、景观作为一门看似独立的学科其实包含着异常多的学科的综合理论与技能,但是能真正把众多的数学和物理模型的合理解释方案移植到景观上来的并不多,人们可以猜想原子内部的结构,可以探测到遥远的星体的情况,但是仍无法用合理的方法来诠释景观的内容,所以更多的方法可以从相独立的学科得到借鉴,例如我们今天倡导的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来源于表似抽象的博弈等理论。我想众多的学科许多是相通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运用它。
  
  二、关于技术的突破我想应该是借助于信息与数据处理的技术的创新,这包括了许多先进的仪器的探测和计算机在这一领域的运用,可能其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也更加的深入。

  个人对于景观预测的看法,我们搜集今日的数据与信息的同时也为明日的预想做出了基础,景观的变迁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既是宏观也是微观层次上的。我们常规的估算方法是将历史的数据在加入一定的系数来尽量的把许多内容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对于我们如何规划好明天和创造出合理的规划方案有着积极的意义。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我们甚至可以模拟出明天的景观场景,但这不是要求我们去做预言家,我们的目的是能从今日的提出一个合理的规划方案,为明天提供可靠的保证。如设计一广场,但我们往往是关注于其刚建成后是什么样子,不注意其使用过程中的景观变迁,很难去想象50年后者所在地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许多模拟使用的过程来分析方案的合理性,我也积极赞同这种做法,但我更加提倡把局域景观与宏观景观相联系加以考虑,我们今天所做的不仅限于明日的一段时间,如果能在若干年后能不受到后人的从基本定位上的指责就应经满足了。
  
  景观变迁过程是一个很注重细节的过程,是一个很庞大的和复杂的过程,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多种信息。我们的预测尽量要做到承前启后,沿着历史(时空)的脉搏而进行预想。我们的规划设计重在明天的景观,我想景观变迁的预测应当作为规划设计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景观设计的创新的几个方面
  
  一、各种艺术理论和思潮的演替对于设计理论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我们虽然不能机械的定夺它们的对与不对,但是我们总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它们,慢慢的接受它们,认同为一种创新。
  
  二、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会客观的促进设计方面的创新,会更加广泛的作用于各种实体,这都是创新的基点,我们要去用理念把握它们,合理的运用它们。
  
  三、人居生活的变迁,如生活水平以至于会出现新的环境设施要求,这都会从另一个方面来刺激设计创新,我们要及时地作以预见和调整,这样的适应过程我想本身也就是一种创新。

  明天的景观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做?我浅要的从农村和城市的景观两个方面来阐述我的理解。
  
  一、我们的国情分析决定了我们的农村景观虽说刚起步,其复杂性和不平衡性都势必要求我们以最有效的办法来进行妥善的规划与设计。在起点上一定要切合实际的有步骤地进行,这样不仅会促进当地的发展,而且会使他们少走弯路,形成他们自己的景观特征。我生于农村,深深感到广大底层农民在自己生活环境中的缓慢而枯燥的景观氛围所感到的无奈,然而改善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首先是经济水平,没有经济的支持,改善景观是无从谈起的。在者就是人的意识水平,如果他们看不到去在自己的明天环境的改善方面去投资的话,也没有办法去阻止他们走浪费的老路。作为新一代的景观人员,也不只是给他们画几幅图挂在墙上,然后拿钱走人的,要从道义和良知上要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个人修养。

  再就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探索方法,如美国通过先进的预测和自动化的调控设备能有效地及时地对未来的环境做出处理。中国在这种极为匮乏的条件下如何创造出自己的景观是对景观人员的极大挑战。有许多从业人员对此视而不见,避重就轻的做法不仅不会彻底改善生存的环境,反而会进一步失去平衡和造成整体的有机失调。中国的国情决定了问题的复杂化,这要求我们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按部就班的套用,只能来源于创造。所以说我们要抱着积极探索的态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农村的未来景观展望,随着国家对于农村问题的重视和本身产业及人员的调整和变化,我想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小城镇和一些农村的景观建设也会到达一个新的水平。我们的景观人员秉着负责的态度设身处地的为大广大农民做出自己的贡献。一方面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景观”差距,创造出一种较为先进的景观内涵,走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子。另一方面不可盲目的追求“高价”景观,做不切合实际的东西,不仅会浪费物力财力,而且会对以后的改造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对于农村我们要走一条带有地方人文和自然特色的符合本地情况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中国城市的景观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景观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逐步的提高,需要现代的景观人员用新的理念来引导,对环境的认识要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摒弃陋俗和装饰化的设计,把最优化和最高效的方法运用到设计中去。对于老城区和旧城区的改造是每个有着历史的城市面临的问题,如何在新旧中取舍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这富有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头脑应该有着弹性和张力及嬗变的活力,这种挑战都是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用新方法和新思路、新策略来解决的,绝不能拘泥于老路。要把城市看成一个有机体,在出现创伤时如何去妥善的处理它一直期望能够完整地恢复。对于新城建设,要从过去的实践中汲取经验,在循序渐进中稳步创新,切不可盲目的圈地和所谓的为新而新的做作创作。
  
  人居环境是一个带有着机制特征的变化的活动体,我们不能用机械的观点去分割看待,不能去用固定化的模式来阐述和改造它,这应该是始终是关系着人们生存带来影响的客观实体。

  学科的划分是我们人为规定的,虽然现在在国内还没有统一而且存在着许多的等待融合更新的东西,究竟是学科分化还是学科整合,我们都将把他们看作一种积极因素来支持我们的建设。

  我们今日的景观我们满意么?当我们完成了一项工程时我们是否可以振臂高呼洋洋自得了呢?我们要怎样的环境?难道我们把垃圾丢到了我们看不到的河里,我们的心就安了么?

This maybe my last article about landscape,I will change my major to the other.
I lik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but I can't fight with my fate.I will say goodbye to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个人对于景观设计三元论的一些理解

  景观设计可以作为一种创造出艺术作品的活动,任何这种创作艺术的活动都是相通的,其内涵总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表现为三层。客观的事物本身,有人参与能反应说明和接受以及感受的实体,最后是综合的抽象的人们的意识思维。对于刘教授所说的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是与这三个层面一一对应的。
  
  A.环境生态绿化就是指的最基本的有着一定自然规律和原理控制的客体,人们在掌握一定的自然规律和改造自然的方法之后所能从事维护良好环境的最基本的要求的活动,例如在河洪泛滥后,人们懂得筑堤来防止洪水对人们生存环境的威胁,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了很多的经验,系统起来就成为了一门门的自然学科体系。许多研究生态保护,以及考察项目合理性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最基本的知识就是这一内容。

  B.景观环境形象指的是能被人们所描述的,从感官上所能反映的生存环境中的客体,它是承接客观自然和个体本身思维之间联系的载体,人们意识所寄托的对象,例如我国古代唐诗宋词里所描绘的景观环境,它们都是我们能通过我们感官和自己本身的理解所能描绘的东西。例如,我们可以设定栏杆的尺寸,规格,质地,所处的位置等一切客观的内容,使我们能够实施设计的最起码的基础,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应该掌握的某些特质。

  C.最后一层是大众行为心理,我把它放在个人思维意识一层,它是人们独特的情感,也只有个人能够体味的氛围,是属于艺术的思维范畴。人们在这里可以阐述自己对环境的感受,但并不是简单的绝对的喜或是悲的情感,是由环境和个人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复杂的情感意识,有时把“物”幻化成某种情感,这本身也是属于与人们主观感受相联系的内容,但外界的环境也会对人们的感受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也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的境界,能把我们的作品的内涵传达给游者,让他们在感受基础上产生新的境界及层次。

  在设计过程中,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一般应该自己首先能想象出你能给他人创造出的意境氛围,这是对设计者最起码的要求,而不是单纯的从功能上满足,例如,我们为什么要装饰我们的房子,为什么要把整个房间设计的协调,例如某一处房屋角没有墙的涂层,它或许本身并没有从功能上削弱整个房间,但会给人在心理给人某中很不协调的感受,所以人们会想尽办法让其与整体划一,保持完整地状态。所以我们要首先能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尽量创造艺术的美感,让人们产生心理的愉悦。接着是自己利用一切可以调用的元素来营造我们所在头脑中形成的意境模式,当然这种意境应是大众化的,而不是私人的感触,所以这本身就要求设计这本身有良好的审美修养,积极吸取各方面的艺术美感,不只是形象的跟景观有关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文学等作品同样也蕴含着美的特质,所以这也要求设计者是个兴趣广泛的人。

  景观设计也是一门艺术,所有的艺术都包含着以上的三元素,例如音乐,首先是客观的的声波,有着起音色,响度,音品等属性,这是最基本的描述,但仿佛丝毫没有美学价值。在次,其内容和形式以及与人有关的冲击力,例如如果音调太高并不能让人们所接受的程度,其本身就没有什么欣赏价值,所以要必须有节奏的和韵律的适当范围内的东西才能被人们所接受,这也是和景观形象相通的,同样景观也是在一定尺度等属性内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价值的。再就是给人们的感受,这与个人的欣赏角度,喜好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对于大众的某些东西都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也是许多优秀的作品所具有的本身最有价值的地方。景观也同样如此,人们由于心情等各种主观原因所造成的对于外界的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程度也不禁相同,所以不可能要求人们都能在时时刻刻保持着对此地的环境景观有着积极的态度,但是同样,优秀的作品里所内含的东西都是随着时间也不会磨灭的东西,这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东西。同样文学的三元素是油墨文字或是电子影像等内容,其大小,清晰度,字体,颜色等都是其文字所具有的属性,属于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其描述的事件,环境,人物等能让人们所理解的内容,最后是人们阅读后的感受,所体味的作者的内在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绘画同样也具有这样的三个元素。所以这三个元素是一切具有艺术内涵的作品所共有的特质,我们把他们分处层次是为了更好的为创作作品所服务,理解其不同的关系,让学科在综合的同时更好的创造出有更大价值的作品,来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成为人们的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

  也谈风景园林与景观建筑
 
  (纯属个人观点,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自由批驳)
  这本身或许是学科遗存发展下在今日所产生的碰撞。在未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期,国人很少有人了解国外那已经积累的较为成熟的学科--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人逐渐认识到国外的景观建筑学科的理论知识对现代工业文明以至今日的信息时代的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较为传统的中国造园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不断的扩展自身的理论和涵盖范畴。这也算工科的理性与农
林科的理性以及艺术的感性三者在不同层次上的冲撞。
  
  由于本身学科的侧重点的不同,加之如今它们之间交叉的范围越来越多,在某些方面的看法难免有所不同,对对方的学科产生偏见,引发冲突,从而把到底谁应主领谁,谁应兼并谁,谁应取代谁的这一“现实”的问题提到桌面上来。而调和这冲突的人本身就落在我们这一代的身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有着取代风景园林抑或景观建筑的一个崭新的学科的产生,而是把它们中的一些东西加以融合统一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理念和设计中的精华,另一方面是国外优秀的先进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将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并不是说将两者相独立或者谁兼并取代谁。当然把风景园林和景观建筑都认为其内容都已臻完善的看法也是不全面的。

  风景园林已经从原来的本身传统造园理论扩容或是演化成了与现代绿地规划相结合的理论,里边已经渗透了许多的关于工程技术和空间设计方面的理论,已经不是单纯的以植物造景为核心的传统造园艺术了。而景观建筑多为一门国内新兴的学科体系的许多内容并不能立刻为中国传统的学科所吸纳接受,这种融合也本身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的关于生态及工程设计理论对许多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方法也有所创新。所以说真正能转型应该把学科教育冀望于下一代上。

  在这两种重点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如何把内容与重点相统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教授知识上,我想应该是两者并发,而老师本身也应该没有对所谓学科的不同偏重,应该是熟知国内外关于风景(景观)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从中自己吸收获得启发后把两者的不同点以及共同之处无一例外的传授给学生们。从中国传统的美学到国外的理念都要让学生们自己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与区别,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知识传达给学生们。所以我想这样的老师也应该是同一个人才好,不同的老师传授不同侧重点的知识可能会让学生们感到困惑。

  关于综合理论的传授的重点可能会因为在不同的学科范围内有所不同,这可能是由于上一代人有着或多或少的学科偏见的存在使得其很难得到统一。本人做一个不太合适的比方,把从事这两种学科研究分为不同的两类人。一是接受中国传统东西太多的一辈子都生活在自己家园的如今已老的人;一是比较具有时代感而且能积极拓展自己视野思想较为激进的年轻人。前者由于了解自己周围的人和自己所生活的家园而构筑自我理想的世界。后者由于饱览全球风光欲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和内涵的新空间、新世界。再打个比方,门前本身又几株枣树,由于树种而且土壤本身等原因而生长的并不理想,老人对自己亲手栽下的这几株具有浓重的怀乡色彩的树情有独钟,但是一些青年人看到这种情况建议换别的树或是新的品种而使得环境显得丰茂而有生机。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许多站到老年人一边的人表示了反对,而许多年轻人想尽早的改变这种自己认为不符合生态规律的现状。老人质问年轻人:“如果你换种别的树还算有对故乡的感情么?”年轻人说:“我看中的并不是那几株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生长很差的树的形态,虽说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你们靠没考虑到它实际能给在其周围生活的人们实际获得的实惠呢?为什么不可以接受新的更富有生命力的事物呢?”这个例子虽说有些局限,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国内传统与国外新事物之间的碰撞,一个具有一定的自身历史和自由发展脉络及方向的学科是很难突然变轨或引入过多的外来东西的。而这种新的事物的确是富含着勃勃的生机和有其生存的广阔土壤的,它们在一定情况下是不能相互取代对方的。

  但是我们展望的应该是统一,每次遇到交融我们都想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这种话,我想我国现代化的设计师---邓小平给了我们启发,我们应该在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两者都应考虑的前提下作出我们的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时代内涵的新东西不是更好么?更值得我们去创造实现么?我们自然已经改革开放走向了世界,为何不让世界公众给我们投注以新的而不是带有偏见或是平淡的目光呢?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科的内容,而不是表层的问题。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