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解读20年拆迁 不适应发展需要就得拆
admin
2010-08-09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7日在海口精确解说他的“二十年内现有中国城镇的住房得拆一半”说。陈淮在此间“城乡一体化:趋势与挑战——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农村改革国际论坛”上演讲,他说未来五到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有四个主要目标。第一个,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这正是当前正在做的,要扩大廉租房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简单说实现人人有房住,而不是大多数人有房住和得到改善,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7日在海口精确解说他的“二十年内现有中国城镇的住房得拆一半”说。
陈淮在此间“城乡一体化:趋势与挑战——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农村改革国际论坛”上演讲,他说未来五到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有四个主要目标。第一个,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这正是当前正在做的,要扩大廉租房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简单说实现人人有房住,而不是大多数人有房住和得到改善,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第二,农民工进城的住房问题。中国的城镇化、城市化这个“化”字就落在农民工进城上,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是伪城市化,只要农民工这个词还存在,我们城市就没有“化”。第三,我们要解决中国城市中危旧房、老旧房改造问题,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第四个任务,我们要完成老百姓住房从脱困期向改善期的转变。
陈淮分析指出:中国城镇发展中四个阶段中有三个阶段是在特殊的不正常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决定了“二十年内现有中国城镇的住房就是得拆一半。”
1949年以前的住房是在战乱和小农经济的情况下形成的,这样的城市根本就和现代大机器发展不相适应。1949年以前的房子除了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就是要拆。
1949—1979年建的房子。一个是50年代大规模工业建设中形成的工人新村。今年低端保障房建设580万套,300万套是廉租房,280万套的棚户区改造,其中“棚户区“指的就是50年代工人新村。统计局说了未卖出去的空置房近200万套,有什么了不起,今年光棚户区改造就是280万套,不需要拆吗?六、七十年代我们在准备打仗的状态下建设的城市,“工业学大庆”的背景下,大庆说“先生产,后生活”;“农业学大寨”背景下,大寨人说要“先治坡,后治窝”。什么叫简易房?就是只有公用的厨房、厕所的房子。北京很多房子一震就得散架,唐山地震之后用了三年时间把这些房子钢筋箍起来,当年建的时候就准备住三到五年,到今天四到五十年的房龄,拆不拆?
1979—1999年建的是“房改”房的主力房源,他们最大的优点是基本上是成套住宅,这是历史进步,当初是为了满足脱困而建的住房,当时鼓励单位自建住房,因此谈不上什么规划,拆了围墙就建宿舍,是受到鼓励的,虽然不符合规划,但是历史功绩不可埋没,开了中国大规模给老百姓建成套住房的先河。但是今天有三十年房龄了,再有五到十年的发展,老百姓有从脱困型到改善型住房的需求,这些房要不要改建?
评论:一半住房该拆实在令人胆寒
京华时报评论,“中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住房在未来15年后得拆了重建。”在8月5日的中国地产金融年会“旧城改造与城市新规划中的投资机会与眼光”对话里,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语出惊人。他认为,目前真正能够在城市中保留下来的房子就是1979年到1999年建成的,但其管理格局以及配套设施都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城市发展需要,只能存在10-15年,到时也就是“拆”。以后城市能长期保存的,就是1999年到现在十年间建的房子。
“一半以上住房15年后都要拆除重建”,此言不仅令人心惊,更让人不得不品味其中的言外之意。我们假设,这位专家是站在公共立场上说这番话,不知他是否考虑过,“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城市发展需要”的这一大批建筑,与高房价背景下的巨额产权,存在着怎样的矛盾。
非常不幸,笔者所居之房,恰好就是“1979年到1999年建成”这一批,当然也是我花了很大价钱买下来的,要说“不能适应今天的城市发展需要”,这我承认,因为设计理念就很老。但是也有朝向很好、交通方便的优点,所以我宁愿承受专家的“不能适应”说,也不愿重新拆建。谁要是以这样的理由来拆我的房子,毫不考虑我的业主权利,我肯定会全力抗争。一个业主如此,推及全国,这哪里又是一个简单的“拆”字所能涵盖呢?
我们假设,如果这位专家是站在某些地方政府的立场上,此言倒确实有些道理。因为“不适应今天城市发展需要”总被拿来当做拆旧建新的万能理由。只要拆拆建建不停,GDP就能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大拆大建提供了社会背景;急于通过城市建设彰显政绩,新官不买旧规划的账,是大拆大建最现实的人文背景;“土地财政”带给地方政府的土地升值冲动,又成就了大拆大建的体制基础。“一半以上住房15年后都要拆除重建”,“以后城市能长期保存的,就是1999年到现在十年间建的房子”。这话听起来靠谱吗?最近10年建造的房子,豆腐渣工程还少吗?以时间给建筑寿命画线,如果不是别有用心,起码也是糊涂得可以。
陈淮在此间“城乡一体化:趋势与挑战——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农村改革国际论坛”上演讲,他说未来五到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有四个主要目标。第一个,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这正是当前正在做的,要扩大廉租房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简单说实现人人有房住,而不是大多数人有房住和得到改善,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第二,农民工进城的住房问题。中国的城镇化、城市化这个“化”字就落在农民工进城上,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是伪城市化,只要农民工这个词还存在,我们城市就没有“化”。第三,我们要解决中国城市中危旧房、老旧房改造问题,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第四个任务,我们要完成老百姓住房从脱困期向改善期的转变。
陈淮分析指出:中国城镇发展中四个阶段中有三个阶段是在特殊的不正常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决定了“二十年内现有中国城镇的住房就是得拆一半。”
1949年以前的住房是在战乱和小农经济的情况下形成的,这样的城市根本就和现代大机器发展不相适应。1949年以前的房子除了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就是要拆。
1949—1979年建的房子。一个是50年代大规模工业建设中形成的工人新村。今年低端保障房建设580万套,300万套是廉租房,280万套的棚户区改造,其中“棚户区“指的就是50年代工人新村。统计局说了未卖出去的空置房近200万套,有什么了不起,今年光棚户区改造就是280万套,不需要拆吗?六、七十年代我们在准备打仗的状态下建设的城市,“工业学大庆”的背景下,大庆说“先生产,后生活”;“农业学大寨”背景下,大寨人说要“先治坡,后治窝”。什么叫简易房?就是只有公用的厨房、厕所的房子。北京很多房子一震就得散架,唐山地震之后用了三年时间把这些房子钢筋箍起来,当年建的时候就准备住三到五年,到今天四到五十年的房龄,拆不拆?
1979—1999年建的是“房改”房的主力房源,他们最大的优点是基本上是成套住宅,这是历史进步,当初是为了满足脱困而建的住房,当时鼓励单位自建住房,因此谈不上什么规划,拆了围墙就建宿舍,是受到鼓励的,虽然不符合规划,但是历史功绩不可埋没,开了中国大规模给老百姓建成套住房的先河。但是今天有三十年房龄了,再有五到十年的发展,老百姓有从脱困型到改善型住房的需求,这些房要不要改建?
评论:一半住房该拆实在令人胆寒
京华时报评论,“中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住房在未来15年后得拆了重建。”在8月5日的中国地产金融年会“旧城改造与城市新规划中的投资机会与眼光”对话里,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语出惊人。他认为,目前真正能够在城市中保留下来的房子就是1979年到1999年建成的,但其管理格局以及配套设施都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城市发展需要,只能存在10-15年,到时也就是“拆”。以后城市能长期保存的,就是1999年到现在十年间建的房子。
“一半以上住房15年后都要拆除重建”,此言不仅令人心惊,更让人不得不品味其中的言外之意。我们假设,这位专家是站在公共立场上说这番话,不知他是否考虑过,“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城市发展需要”的这一大批建筑,与高房价背景下的巨额产权,存在着怎样的矛盾。
非常不幸,笔者所居之房,恰好就是“1979年到1999年建成”这一批,当然也是我花了很大价钱买下来的,要说“不能适应今天的城市发展需要”,这我承认,因为设计理念就很老。但是也有朝向很好、交通方便的优点,所以我宁愿承受专家的“不能适应”说,也不愿重新拆建。谁要是以这样的理由来拆我的房子,毫不考虑我的业主权利,我肯定会全力抗争。一个业主如此,推及全国,这哪里又是一个简单的“拆”字所能涵盖呢?
我们假设,如果这位专家是站在某些地方政府的立场上,此言倒确实有些道理。因为“不适应今天城市发展需要”总被拿来当做拆旧建新的万能理由。只要拆拆建建不停,GDP就能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大拆大建提供了社会背景;急于通过城市建设彰显政绩,新官不买旧规划的账,是大拆大建最现实的人文背景;“土地财政”带给地方政府的土地升值冲动,又成就了大拆大建的体制基础。“一半以上住房15年后都要拆除重建”,“以后城市能长期保存的,就是1999年到现在十年间建的房子”。这话听起来靠谱吗?最近10年建造的房子,豆腐渣工程还少吗?以时间给建筑寿命画线,如果不是别有用心,起码也是糊涂得可以。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