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出台
长毛象曼尼、剑齿虎迪耶戈和树獭希德这3只动物生活在2万年以前的冰河期,发现融化的雪水即将淹没它们生存的山谷后,就主动担当起了救助同伴的职责,要在灭顶之灾来临前向所有同伴发出警告,并带领它们撤离山谷,这是美国动画大片《冰河世纪》对气候变暖所发出的警告。实际上,气候变暖离我们并不遥远,记者7月7日获悉,江西省已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江西省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961年到2007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60℃,而且未来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现状:江西“越来越热”
根据《方案》,江西省气候现状主要呈现3个方面的特征——温度上升趋势明显、降水量呈略增多趋势、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增多。1961年到2007年,全省年降水量增加了108毫米,但年降水日数则减少了5.9天,强降水事件增加,而且极端高温事件和极端低温事件呈多发趋势,旱涝灾害呈增多趋势,台风影响加重。
1984年以来升温趋势更明显,到2007年24年间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其中2007年全省年平均气温达19.2℃,为近50年来最高,比上世纪70年代年平均值上升了1.3℃。全省年平均最高气温呈微弱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冬季变暖的趋势更明显,冬季平均气温上升了1.3℃,近20年来暖冬出现频繁。
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也在增多,首先是极端高温事件和极端低温事件呈多发趋势,1997年到2007年高温热浪次数增加了3次;2008年1至2月全省遭受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冻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
江西省气候中心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与2000年相比,202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将升高0.62℃(南部)至0.64℃(北部),2050年将升高约1.6℃,升温率自南向北增大。而且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将加大、强度增强,预计全省高温热浪事件明显增多,低温冷害事件也将增多,强度更强。全省降水时空分布将更不均匀,降水集中度进一步增强,暴雨、洪涝发生更为频繁、强度更大。
影响“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影响”
在江西省气象台公布的2008年全省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1月12日至2月2日的历史上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名列第一。据统计,江西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2.37亿元(不包括厂矿企业损失)。事实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我省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影响,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给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严峻挑战。
根据江西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气候变化对我省农业、森林生态系统、水资源、湿地生态系统、疾病防治和基础设施运行都将带来影响。如去年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就导致我省供电、供水、供气系统受损,交通运营受阻。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电力负荷剧增,影响电网正常运行,由强降水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致公路、铁路、桥梁等设施受损,大雾天气直接导致机场关闭和高速公路封闭,严重影响人流物流通畅。同时,可能导致野生动植物种类多样性逐步降低,部分种类可能灭绝,随着繁衍栖息、越冬地环境变化,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些野生动物种群落可能迁徙,离开我省原居地。
江西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着多项挑战,如改善能源结构、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等诸多方面。专家介绍,目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资源综合利用率还有待提高,能源消耗较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带来了压力,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挑战。
应对 “绿色发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江西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此,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总体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效明显,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和体制不断完善。
根据计划,到2015年,江西省要力争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到2015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7年的0.92吨标准煤下降到0.72吨标准煤,降低20%以上,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在2007年的水平上。同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维护生物多样性,使全省90%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到2015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9%,森林公园面积达5%以上。
江西省已经列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六大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包括发展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生态工程等,在鄱阳湖平原、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等粮食主产区,大力推广秸秆发电,建成吉安、鄱阳、万载、新干4个生物质发电场,总装机约8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