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海绵城市”与行业趋势主题沙龙主旨报告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悦教授
我们当官员的总是研究技术导则,你们专家都集中精力在研究公共政策,实际上这是分不开的。因为我们讨论技术的时候,也是依靠专家,专家要实施技术目标,也得依赖公共政策,二者本来就是一体的,就是谁在哪个阶段做支撑的问题,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看到在座有很多北大学生,所以我的发言不是针对在座的专家的,我想和学生们说一说,为什么要搞海绵城市。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中,核心是存在的第一性的,客观物质存在决定意识。那么城市化的过程,是一种对自然原始系统的扰动、甚至是破坏的过程。人按照自己的生活目标去集聚、发展经济,形成人所需要的一切的财富和消费结构,这个过程是扰动和破坏自然生态的过程。所以城市建设到了今天这个时候,要考虑如何顺应自然,如何持续地发展,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这个前提之下,对雨水的消费和其他通过人的影响而产生的负面因素,要把自然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和谐统一起来,才能持续发展。否则按照现在的状况发展下去,我不知道城市发展的目的是什么。遇到大水会淹死人,没有安全干净的饮用水,呼吸的空气有雾霾……这样的发展脱离了自然。所以,海绵城市的提出,是在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并不是否认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能动性和反作用。我们利用自然规律,在提高效率的要求之下,通过制造一些学习自然的系统,更高效率的使生态得到修复,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我们都在考虑绿色与灰色两套基础设施,而灰色设施的不能直接变成绿色,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中。高度的集聚人口产业和污染的排放,完全依靠生态系统让它转变成和谐的绿色产业,是很困难的。同时,灰色基础设施系统也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尽管我们的LID委员会和中国水工业峰会都在土木工程学会之下。灰色污水处理方法中最突出、寿命最长的工艺,是活性污泥法。它的创造就是来源于自然世界,认识到微生物对有机物和营养物的分解和降解作用。人认识到这种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就搞了一个生物污水处理的技术,来降解高浓度、高集居的污水。但是人并不是被动的,而是发明了几个技术,第一污泥可以回流,活性污泥回流的意义在于,通过微生物回到原来的系统里,来不断聚集提高微生物的丰度和浓度,这就大幅度提高了生物降解的效率。可以用更集聚的土地、更少的能源来达到超过自然系统效率的自然效果。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又发明了鼓风技术,因为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时候需要氧气,完全靠自然空气的富氧不足以维持它们的生命,所以就有电动的鼓风机。为什么有今天100多年的技术?这是人通过学习自然,形成了你们说的灰色污水处理场。30年前,天津第一个污水厂的建设有两种争论,第一是要有中国特色,能不能用湿地、氧化塘、土地处理,来解决中国的城市污水。当时李瑞环在天津,就在讨论要不要建设这么大的工业化污水处理厂。我们看到这种城市的生态系统,最后几十平方公里的芦苇,就在潍坊的下游,已经臭不可闻,老鼠蚊子聚集。这就证明我们中国完全靠生态系统是解决不了的全部问题的。所以黑色要通过灰色,来回到我们的自然系统的话,需要和地表水无缝衔接,回到绿色基础设施,再次求助大自然,通过自然之手让人工的排放和人工产生的绩效形成一个和谐的界面,或者一个融合的制定。这是我要讲的灰色和绿色两套基础设施的关系问题。
第三,回到公共政策问题。什么是公共政策?首先,如果我们研究认识了城市建设的一些规律、技术,有基础以后,应该把它法定化为一些政策,然后再上升到法律。就在14年1月1号实施的《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条例》里面,我们开始把自然观放到国务院的法规中去。这个法规的第一条原则,过去叫统筹规划、监管结合之类的。而现在,第一条原则叫尊重自然,以前可没有哪个法律里面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自然的。第二,已经对低影响开发、云管理,或者水敏感城市等等做了法律的原则,有的甚至是具体的描述,需要回去看看。比如有渗透地面的要求,有雨水纯净和再利用的要求,有沙窝式绿地的要求等等,已经融在我们的法规里面。2013年的23号文件,其中单独有一个章节写的低影响开发,连续写了三个方面,雨水怎么影响,绿地怎么综合利用来吸收渗透,管网怎么和现在生态城市结合,形成一个三重作用。这是在政策层面,法律层面的努力。另外,在技术层面上,我们看到的LLD的技术导则叫《海绵城市建设导则》,其实我是不想签字的。海绵城市是领导对于城市功能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作为一个科学性的学术导则和技术规范,这个名字是不是有严谨性?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我觉得LID可以反映这个文件的一些主要的内容。比如你说水敏感城市,我就很难接受,难道还有不敏感城市吗?回到我的哲学观点,在城市的建设中,对原有的生态系统影响要降到最低的程度,这就是LID,我可以接受。所以,可以在海绵城市后面加一个破折号副标题——LID雨水系统构建。也许海绵城市、弹性城市这种应对自然变化的适应能力不仅仅是我们写的这些,对于应急、对于灾害、对于其他各种情况,那才是弹性城市,才是海绵城市的全部内容。所以,我以后还有好多破折号。
现在的国家给了补助,支撑十六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放手让大家去搞,但是放手并不等于撒手。中央无偿给城市提供十几个亿的资金,这个诱惑力太大了。但无论是LID也好,海绵城市也好,具体操作起来是一个城市理念的转变,它会融合城市建设的各行各业。同时,它应当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过程。发达国家搞了二三十年,我们怎么能两三年花几十个亿就变成一个海绵城市?所以还要尊重城市建设和自然系统修复的客观规律。最后,大家也需要学习政治。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外,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的词句非常华美,都是四个字,为什么现在出现18个字。生态建设就完了吗?回到我的哲学观点,生态是不可以建设的,自然生态是天然赋予我们的系统,是资源天然系统要素和人类要素之间的影响和相互作用,人也不过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生态文明是可以建设的,比如我们的理念、制度、政策。各项的技术和措施,所以生态文明是可以建设的。
这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我们的途径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叫LID也好,海绵城市也好,要看它是不是绿色的,需要考虑雨水利用是不是循环的,对整个气候的影响是不是低碳的,是不是自然力去排水、存水、净化水,而不是用油、煤、电。请同学们注意,政治文件是有学问的。最后,希望我们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