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李迪华:中国可持续性城市的转型

admin 2014-07-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14中国国际建筑科技大会及展览(BAU Congress China)于2014年7月8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北京)盛大揭幕,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在大会致辞上首先通过六个疑问点明了现在中国可持续性城市建设所显露的最大问题。

  【能源世界导读】:我们是建城市还是建乡村,我们是为车还是为人而建造城市,作为世界上土地资源最紧张的国家中国如何建设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出路在哪里,如何建设属于自己的城市,谁应对城市负责任。2014中国国际建筑科技大会及展览(BAU Congress China)于2014年7月8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北京)盛大揭幕,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在大会致辞上首先通过六个疑问点明了现在中国可持续性城市建设所显露的最大问题。他认为当代城市的发展中,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绿色。被荒废的城市喷泉,不科学的树种引用和规划等浅显的绿色化恰恰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障碍。现在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措施得不到正当的实施,外来绿色景观植物物种的错误选取,土地和水资源的忽视等问题被各个城市所复制,从居住小区到城市公园比比皆是。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

 

  绿色城市建设 需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

  绿色建筑与绿色城市的倡导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所有不按照绿色节能方式建设的城市,单凭我们想象建设的城市,不仅违反我们对环境,对土地的伦理道德的价值,还有可能触犯国家未来越来越完善的法律制度。

 

 

  害怕人多,害怕过马路,但是最重要的是害怕开放的空间,这些是广场恐惧症的症状。遗憾的是有数据显示,近几年广场恐惧症的数量增加很快。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城市广场越建越大,街道越建越宽,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浪费土地,同时会造成人们生活的极大的不便利。景观与建筑的设计最终是需要土地的支持的,然而现在我们很多设计者为了打造城市景观,可以说是不惜成本代价的去使用我们宝贵的土地、水资源。

 

 

  案例1

  在一个西部地区的山地城市,在一个只有1.2公里的新城区中,为了建立新区,居然先建了一条67米宽的景观大道。无意义的道路设置,挤占了必要的城市建筑土地。

 

 

  案例2

  在另一个半干旱半湿润气候交界的一个缺水的城市中,城市的管理者在穿城而过的河流上修建了六个拦河坝,铸成了号称亚洲最长的橡胶坝来满足城市市民对于水的休闲。这些水被拦截之后,意味着这条河流的下游城市的地下水得不到补充,这些城市将面临更为严酷的干旱局面。同时为了蓄水,这些大坝都做了严密的防渗措施,这也导致了水质很容易被污染,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水都不是免费的,都需要从城市的公共财政中拿出巨额的资金购买水,填满这些水池。我们的城市除了有好的城市绿地景观,好的水景观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做,包括教育、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医疗保险等等。

  进行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

  伴随中国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城市的设计者似乎忘记了谁是城市的主人。李迪华从另一个角度看待2013年开始的整治“中国式过马路”的行动,“中国式过马路”其实是城市规划者,城市管理者忘记了城市建设的本质应该服务于谁。“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恰恰说明在城市道路、区域规划的设计中,我们的出发点并不是以人为本,而是过多的为汽车而服务。如果我们的城市非常便于老百姓自由穿过马路,如果我们的城市是以步行为导向的城市,没有太多的汽车,我们是不会有“中国式过马路”这种现象的。

 

 

  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之路上,我们的理念也产生了一些偏差。李迪华介绍,在中国西部的一个山地城市里,在他看来这些城市的土地资源尤其是平地资源无比紧张,然而设计者们依旧模仿中国东部城市在城市中修50米宽的景观大道,修中间有隔离带的宽度在70米、80米甚至100米的景观大道。然而设计者并没有真正了解这种有双绿化隔离带的模型的由来。通过翻阅回顾周干峙院士指导编制的1984年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方案,以及整个70年代、80年代的城市规划历史,我们发现当年的流行趋势是绿色都市主义。城市要按照组团的模式发展,城市组团与组团之间利用公共交通进行连接,尤其强调的是,要利用地面轨道交通的链接,而不是用地铁链接。而每一个组团都是完全的社区——邻里空间。每一个城市的组团的土地是混合使用的,意味着人们可以在组团内部居住、工作、生活、看病等需求。而在城市道路上的两条绿色隔离带,恰恰是预留的轨道交通用地,后来因为深圳城市高速发展,以及立交桥的建设所产生的留空不够等问题而搁置了。李迪华谈到,这种在大道中间留有两条绿化隔离带的模式,却错误的被很多城市和设计师当成一种现代化、先进的、美好的城市道路模式所复制,造成更多的城市建设土地的浪费。同时,李迪华欣慰表示,珠海市经过4年的讨论争论后,公布了最新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该规划没有采纳地铁交通方式,而是规划了一个由2条城市轨道线,9条城市有轨电车线形成的绿色轨道交通网络。高成本意味着高能耗,高人力维护成本。据了解,这种建设城市轨道线的成本约为修建地铁所耗费的资金的1/30。

  此外李迪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他走访过的平均人口密度2万人口的中国西部地区老城,在他看来这种类似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到英国等国家的紧促型城市才是中国现在城市应该去追求的建设模式。据了解,人口密度在2万人的时候城市的活力是最强的。

  错误的“四项城市建设竞赛”与必要的“可持续性的城市转型”

  李迪华认为中国现在城市发展所表露出的种种问题,究其缘由是因为中国正在进行四项城市建设竞赛,在世界上土地资源最紧张的国家(中国)进行城市绿地率竞赛;在世界上水资源最紧张的国家进行城市水面、水景观数量竞赛;在夏季炎热、冬季干旱寒冷气候条件下进行人工草坪、大广场竞赛;在世界上能源最紧张的国家进行城市亮化美化与私家车交通竞赛。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有上千年文化累积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发育出处草坪文明和广场文明。中国是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体的国家,我们这种气候根本不适合进行广场,大面积草坪的建设。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城市建设非转型不可的年代。

 

 

  北京大学和北京土人景观一直都推动中国城市向着可持续性的城市转型。李迪华坦言通过不断地总结,我们未来的城市规划需要有一个目标。中国城市向可持续性城市转型发展,需要增强城乡规划方案的科学性,要特别强调应用人类已经拥有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城市科学,建筑科学等所有经验;通过划定生态保护、乡土文化保护等方式增强生态与乡土文化保护规划实施的刚性;充分发挥市场的租用配置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增强城市规划实施与市场结合的弹性,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城市规划强调的是计划,这导致严重的土地浪费。而让市场说话,才能推进土地的节约,和资源的节约,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通过维护公共利益、全民利益等保障城市建设的生态内涵、公共属性和生态游憩功能。

 

 

  从2000年开始,李迪华就开始和自己的团队开始思考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在去年参加的一次中国和德国城市发展对话的活动中,李迪华归纳总结了六项通往可持续性中国城市转型。1、要从追求城市现代化、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向城市人口全面发展转型;2、要从追求高绿地率、宽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大水面的城市空间向空间紧促、建设和维护成本都低的经济节约型城市转型;3、从追求亮化、美化和私家车交通的城市向公交车、自行车交通为主,生活便利、安居乐业的低碳市民生活转型,我们不仅仅需要紧促城市更需要紧促建筑;4、从使用传统能源向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服务全球二氧化碳减排,创造就业机会、创造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型;5、从依赖招商引资向直面自身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目标引导型挖潜发展、选择性发展创新模式转型;6、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优先向公民全面参与,城乡同步发展、全面发展转型。城市发展重要,乡村发展更重要。

 

 

  李迪华介绍了从2007年我们为国家环境保护部完成的一个中国国家生态规划,我们在做了大量分析,我们发现,要维护国家生态,要必须维护国家在特别关键位置的生态保护,我们希望在未来中国能有30%~40%能够规划成永久非建设用地。有这样一个比例的生态用地得到保护,将意味着同样可以帮助中国累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线路能够得到保护。《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是由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教授主持的科研课项目,有力的推动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基础研究工作。就在2014年6月22日,据央视报道,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土人设计以及景观中国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另外合肥新区生态规划、北京生态基础设施、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等众多项目,李迪华展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蓝图。

  承载梦想与希望的绿色建筑与城市

  这是一个梦想的时代,我们未来的城市一定要有三个方面梦想,我们的城市应该是工作在哪里,家在哪里,我们要到有就业机会、资源优势的地方去进行城市化建设;家在哪里,工作在哪里,到人口集中的地方去建设城市,创造就业机会;家在自己的土地上,我们共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实现人口自由迁徙。绿色的城市一定是能够降低人员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推进宜人的环境建设,能够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中国城市应该进行一场绿色城市,绿色建筑的竞赛。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