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2013地理设计会议演讲
演讲人:俞孔坚 Kongjian Yu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演讲主题:地理设计:生存的艺术
我很荣幸来为大家介绍如何进行地理设计。地理设计是一门关于生存的艺术,需要我们以系统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地理设计以及其他设计给我们提供的最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和生存息息相关,是一门生存的艺术。从中国历史的长河来看,我们一直都有生存的问题。大禹是第一个知道如何使用测量器测量的人,他把中国定义为九大区域,定义了水系以及中国的土地体系,他的这种艺术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地理。实际上地理跟风水是同一个意思。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我们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三十年前,中国的土地和景观还可以称为是美丽的。现在,我们无论从飞行员还是航空的角度去看,原来天堂般的景象已经变得凌乱不堪。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失去了地理设计的技术。
中国的所有城市都是设计的成果,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完全破坏了自然的体系。我们花大量的钱解决污染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中国70%的地表水都已经被污染了,但每天要处理的垃圾废水却越来越多。这么严峻的数据、这么多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去解决?最关键的就是基础设施,通过基础设施来改变地理学。我们设计体系的关键在于基础设施,所以地理设计师必须要跟基础设施工作者结合在一起,创建出一类新的基础设施。这种基础设施必须涵盖各个尺度,从大尺度到小尺度甚至包括邻家后院等等在内。
在中国,每年有2.8%的土地被洪水淹没,但每年我国要花几十亿来避免这2.8%的土地被洪水淹没,这样的投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如何利用地理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更好地利用生态的措施和自然基础设施去应对自然的变化?在中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项目中,我们在全国遴选出了19条文化遗产走廊,这些文化遗产走廊里有很多的自然基础设施,都可以成为国家宏观层面的基础设施。虽然这也是人工设计,但这是基于自然地形进行设计的,根据这个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设计城市的格局。未来二十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中国至少要兴建500座城市,才能够消纳来自于农村的移民。现在很多的人建议,应该把这些城市建在山脚之下,和现在很多城市一样建在泄洪区,但我们应当关注,生态进程是怎样影响中国大的城镇化格局的。在地区层面,去年北京遭受了洪灾,造成77名人士死亡,我们怎么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既有干旱,又有洪灾,怎么样进行开发?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就是一种方法。首先要考虑到水文安全格局,怎么样更好地收集雨水,尽量使我们地下水含水层的水分更充分,而不是把水抽干进行开发。去年北京发生的洪灾,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泄洪区建了道路和楼房。我们除了考虑包括水文安全格局在内的自然系统,还要考虑到包括文化安全格局在内的人文系统,最后把它们叠加在一起形成生态安全格局,从而找出未来北京的发展趋势——红点代表着未来北京的发展模式,代表三百个在山脚建立的新社区。两年前,我和史提芬•M•欧文讨论了山脚下的城市建立问题,怎么更好地应对山脚的生态和发展进程。
关于微观尺度怎样去进行地理设计,这是武汉一个10平方公里的区域,有大量的小池塘。按照以前的设计方法,人们会把这个小池塘先填了,然后再修建基础设施——修路、混凝土浇筑,现在我们要摒弃这种做法。我们替代的基础设施叫做绿色基础设施,考虑到土地利用规划、步行区域、径流通道等等。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探讨怎么样把地理设计的概念应用到城市设计中,这一个模型就可以推广到中国的500座将会新建的城市。用自然的体系、可替代的基础设施去解决环境问题。
又比如云南滇池,这是昆明一个很大的湖泊,已经投入了40亿美元清理被严重污染的滇池,但是情况并没有好转,而是越来越糟糕。我的提议就是要遵循它的自然规律,比如了解雨水的侵蚀模式。我们在滇池周围找到了35个湖泊,作为天然的渗透过滤池——当然清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的——我们用周围的35个湖泊进行过滤,其中的一条河流已经作为了过滤体系去过滤河水,最后变成了绿色走廊。我觉得在未来五年我们可以建立绿色走廊,与都市的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
在贵州的六盘水市,针对其存在的洪灾、雨水、污染等其他城市也有的典型问题,我们出台了新的水系统综合治理方案。通过采用新的绿色基础设施模式,用这种措施来收集雨水进行利用,并应对污染问题。另外,通过将收集雨水引入城市公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项目前后的对比非常巨大,目前项目的第一阶段已经完成,整个城市在未来五年会推广这种形式。
最后向大家介绍怎么应对洪灾。以河北迁安三里河为例,区别于以前的混凝土大坝的这种形式,我们在项目中采用了生态驳岸的处理方式,可以在对自然、地质和洪灾发生频率有了解的情况下出台系统性的措施,这个项目试点已经获得成功并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将来会应用到二百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类似的问题,但是可以解决。以前收集雨水我们往往建很多的管道水泵,但是单靠管道水泵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无论你的管道有多宽,也不可能完全应对暴风雨,因为降水量有时候达到了全年降雨量的30%,超过了管道能承受的范围,无论北京还是哈尔滨每年都会遇到这种问题。在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的项目中,我们提倡的措施是改变景观、地理,同时用生态的方式解决这样的问题。绿色基础设施可以像海绵一样来吸收城市多余的雨水,已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本上就像农民种地一样,在城市边缘地区划出这样一块绿色的海绵地带。这是公园在2012-2013年之间的改变情况,在短短的一年之间,可以解决泄洪、雨水沉积和污染的问题,同时还吸引了多种鸟类及其他物种栖息,一年之后产生的变化是非常惊人的。
对于污水我们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我们需要把污水处理新技术与地理设计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借鉴农民的想法,利用农作物把下水道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到一起,剩下的水就成了清洁的水,可以利用这些水灌溉土地,进行农作物的生产。现在正是变革的时期,我们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解决环境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地理设计中找方法,需要生态的基础设施,需要把文化、科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其他的科学通过不同的尺度进行整合,我们需要更多的设计生态学专家、建筑设计师来改变我们的景观,拯救我们的地球,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