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马岩松:没有灵魂的城市如何给人归属感

admin 2012-12-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他喜欢电影和建筑,并把它们视为看待世界最为理想的方法。他并不反对外国设计师来中国做建筑,他认为文化要开放才能进步。他希望建筑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应过多地参与到权力与资本中去。他认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他追求一种高密度城市中的山水情怀与自然和谐……

  他喜欢电影和建筑,并把它们视为看待世界最为理想的方法。他并不反对外国设计师来中国做建筑,他认为文化要开放才能进步。他希望建筑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应过多地参与到权力与资本中去。他认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他追求一种高密度城市中的山水情怀与自然和谐……

  要交流得有共同语言

  看马岩松的外表多少有点桀骜不驯、放浪不羁的意思。别人说他言辞犀利,我倒觉得他不是犀利,只是迫切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许可以把这种“犀利”看成是“热血”。一个有为青年从无人问津变成业界明星,马岩松一直渴望掌握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马岩松用5年时间度过了创业的挣扎期,这对于一个国内的年轻建筑师来说是非常幸运且难得的。曾经,客户常以造价太高、结构太复杂为由,将马岩松的创意拒之门外。如今,随着他在建筑界的地位逐渐稳固,他有足够的勇气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开发商还是其他机构,必须认可我的观念,要交流得有共同语言才行。”

  建筑中的乌托邦

  谈起为何选择建筑,马岩松的遭遇也颇有误打误撞的感觉。他从小喜欢画画,希望成为一名电影导演。有趣的是电影学院的老师发现了他的建筑天赋,在完全不了解建筑的情况下,他幸运地考上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这也许就是马岩松和建筑的缘分吧。

  其实对于马岩松来说,信念里始终坚持着一点对艺术的执着和理想主义。他喜欢建筑,也喜欢电影,电影和建筑在他看来是极为相似的学科。因为他把建筑看成是一种乌托邦,一种看待世界最为理想的方法。马岩松说他未来也有参与电影创作的可能,对于电影的建筑表达多少让人有点期待吧。

  他与导师扎哈

  也许就是那点对艺术的小小执念,让马岩松选择了对他有着重要意义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这位建筑界的女天才,曾经的普利兹克获得者,不仅是他的导师,还是真正把马岩松带入当代艺术世界的启蒙老师。在扎哈的身上,他学会的也许不仅是建筑,更重要的是坚持做自己,以及对艺术的理解。

  2002年,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方案――“浮游之岛”让人们第一次认识了马岩松。梦境中出现的奇思妙想让这位建筑新星崭露头角。而真正让马岩松一炮而红的则是瞩目世界的加拿大多伦多标志性建筑“梦露大厦”。这件作品带给他“中国设计师中标海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的称号,他也凭此作品拥有了建筑界的一席之地。

  城市的信仰与灵魂

  马岩松是个爱思考、爱反省的建筑师,他常常和自己对话。看到马岩松后来的作品,显然,他试图加入了自己对建筑的观点和情怀。马岩松认为现在的中国正出于一个商业化的社会,建筑和城市规划都过多地考虑了经济利益,而缺少了精神和创造力。

  从小就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的马岩松,对中国传统中造城的观点有很强的感触。“譬如北京﹑苏州﹑杭州,造城背后都有很强的哲学思想。他们用一种信仰去建造一座城市,所以他们建造的东西可以流传很长时间,影响几代人。因为这些城市都是有灵魂的。如果你建城市的时候没有思想,只是带着很功利的目的,那建出来的城市就没有灵魂。那样没有灵魂的城市,人就很难有归属感。这就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问题,太多地考虑抽象的经济数字,却很少考虑到人及人的心理质素。”

  在马岩松的观念中,建筑师对这个社会有着极大的责任。他们不仅是设计一个建筑那么简单,他们是在改变一个城市。马岩松追求一种高密度城市中的山水情怀与自然和谐。在传统与现代之中,他正在探索一种新的可能,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